《牛津情态与语气手册》评介
- 格式:pdf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5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语法性研究文献综述一、该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语法性研究与分析对于词典的编纂提供了很好的向导,也对英语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带来了帮助。
英语词典吸收了新的语言学理论,出现了许多新的释义方式,词典编纂者应时刻掌握使用者需求动态与认知习惯要求,编纂出更适合需求的词典。
(一)国外研究现状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Hornby A S于1978发表了“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The complete Guide to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 ”的文章,从而对词典的研究打开了序幕,将词典的功能扩大化、细致化。
《牛津高阶》是历史悠久的字典,许多字典的标准是由它所建立,可以称为字典的大哥大。
针对读者学习需求,不收古语、罕语,也不收字源。
以国际音[IPA]为准,兼收英国音和美国英;英文定义简明;例句丰富;动词分及物和不及物,名词分可数和不可数。
作为ESL词典的开山鼻祖,OALD确立了很多词典编写的标准,这些标准广泛的被其他出版社采用。
OALD也一直把发行量第一作为广告来宣传自己。
A.P.Cowie于200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名为“English Dictionaries for Foreign Learners: A History”也描述了英语词典对于外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且对其历史也作了详细的研究。
同年,Rundel L.M. 也发表了一篇名为“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的论文,他主要是针对一些进阶的学习者做的一些研究,他是用麦克米伦英语词典来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麦克米伦词典的研究来达到研究出增进人们学习英语的最佳途径以及编辑英语词典的方法等等。
(二)国内研究现状人类社会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飞速更新的局面。
杜方方(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收稿日期:2014-10-20;修改稿:2014-10-222. 牛津版小学英语教材的特征中国人使用过的英语教材从20世纪初的“纯文字”版本到20世纪20年代的“图文并茂”版本再到20世纪60年代的“彩色”版本,紧接着过渡到20世纪80年代的“对话模式”版本,然后继续发展到我们今天使用的包含图片、文字、色彩、对话框等其他形态有机组合的全新版本,历经了一段从黑白到彩色、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
本研究选取了译林出版社2014年最新出版的《英语》为分析对象,该教材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体系,设计和编排了大量形式多样、情景真实、趣味性强的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包含七个板块,各板块间主次分明、脉络清晰、联系紧密,让学生通过实践、交流、合作的形式逐步形成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
牛津版小学英语教材由大量的文字、图片、色彩等形式按照一定的方式所构成。
K r e s s和Van Leeuwen(2001)认为如果某个语篇的意义是由多于一个的社会符号所实现,那么就可以把这个语篇看作是多模态语篇,因此毫无疑问牛津小学英语教科书属于多模态语篇。
1. 引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声音、图片、颜色等非语言符号系统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显著,严重挑战着语言在传统地位上的主导作用,于是,从语言文字这一单一模态进行话语分析已不能满足需要,必须把多种模态结合起来才能进行完整的话语分析。
因此,多模态识读能力,即识读文字和非文字信息符号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理论兴起以来,它就一直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致力于多模态话语的研究,K r e s s和Van Leeuwen(1996)在《视觉语法》一书中,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提出了第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从构图视角、色彩等方面来解读图像想要表现的意义,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2 单元教材分析(精选14篇)《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2 单元教材分析篇1unit 7 a letter to a pen friend连云港市赣榆县实验小学张玲玲单元教材分析:书信是促进人们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重要形式,本单元围绕“写信”这一主题,从谈论自己的笔友入手到着手给笔友回信,把有关“”、“询问他人情况”、“征求意见”等日常交际用语,词汇和句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于对话和课文之中,本单元既呈现了十分丰富的语言材料,又展示了“与外籍朋友通信”的多种形式和具体操作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种资源,努力向学生们创造与外籍朋友通信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参与实际交流,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和词组penfriend, also, glue, write a letter。
2、能听懂、会说和会读单词和词组a postcard, finish, subject, writing paper, envelope, e-mail, ad dress, fax number/machine。
3、能听懂、会说和会读日常交际用语i hope so。
4、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can i have…? what for? i want to…。
5、了解字母组合ur在单词中的读音。
6、能有表情地诵读歌谣i want to write a letter。
教学重点: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拼写单词和词组penfriend, also, glue, write a letter。
2、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can i have…? what for? i want to…。
3、了解字母组合ur在单词中的读音。
教学难点:1、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单词、词组和句子panfriend, also, glue, write a letter, can i have…? what for? i want to…。
描述:摘要:《牛津英语同义词学习词典》是一部供学生英文写作和翻译使用的工具书。
一般的英语学习词典从语词出发查寻词义,而该词典则从意义出发寻找语词。
它是同义词词典与学习词典相结合的典范,是英语学习词典的新突破。
文章介绍了该词典独特的编排方式、词义与语境的完美统一以及特有的查询方式,这些特点使它在众多英语工具书中独树一帜,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英文写作和翻译时,用精准而富有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传递情感。
关键词:同义词;英语同义词;学习词典;英文写作和翻译作为著名的《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的姊妹篇,《牛津英语同义词学习词典》(Ox ford Learner Thesaurus:A D ictionary of Synonym s,以下简称《同义词词典》)是第一部以learner命名的英语同义词词典,它是为中高级英语学习者编写的、专供英文写作和翻译使用的同义词词典。
这部词典内容翔实,共收录2000余组英语同义词,详解1.7万个单词和短语,提供释义、例证、辨析、句型结构和搭配形式等信息,以其鲜明的特色在英语工具书中独树一帜,指导学生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思想,传递情感。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特点详加阐述。
一、专为英文写作和翻译使用我们在查考一般的英语学习词典时,侧重于了解单词、短语的释义和用法,而在进行英文写作和翻译时,则更多地想寻找多种表达方法中最恰当的方式,此时,普通的英语学习词典就难以满足需求了。
如翻译“这是时不时会出现的一类问题”,此处“出现”该如何表达呢?我们可能会想到多个词语:happen,occur,take place等,哪一个才是我们想要的呢?《同义词词典~happen条下列出了有“发生”含义的九个单词和短语,分别是:happen,occur,take place,arise,com e up,com e about,tur n out,m ateri alize,crop upo通过对这些单词和短语中释义和例句的考量,我们选定了crop up,因为这个短语可表达出“发生”的“意外性”。
EFL教材语用评估作者:梁晶晶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0期摘要:本文从语用角度对《牛津初中英语》中表达类言语行为进行评估,目的在于调查教材中言语行为所占比重和呈现方式,发现学生能否通过使用教材获得语用能力。
研究发现,在14种表达类言语行为中,教材共涉及13种;教材中的表达类言语行为数量不均衡;不同的言语行为在教材中的比重不同;在言语行为呈现方式上,教材没有提供用法解释。
在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英语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供参考,旨在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 EFL教材表达类言语行为语用能力1.引言在我国,英语作为外语,英语课堂中的教材更像是一个权威。
英语教材编写必须遵循英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01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可见,培养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已成为中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Searle(1976)指出“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是言语行为”。
可见,言语行为是构成语用能力的要素。
Searle(1976)把言语行为分为五大类:断言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和宣告类。
表达类言语行为,指说话人在表达话语命题内容的同时所表达的有关真诚条件的心理状态,如:恭维、道歉、问候等,是五大类言语行为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类型之一。
本研究对《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表达类言语行为进行语用评估,以反映该套教材是否体现了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2.研究现状国外对教材的语用研究主要为两方面。
一方面对比研究教材和真实语言使用情况。
如Jiang(2006)对比分析了教材和真实语境中的建议语,另一方面以研究教材为主。
Bardovi-Harlig和Hartford(1996),Vellenga(2008),以及Büsra Delen和Zekiye Müge Tavil (2010)在研究中调查了教材中某一言语行为,发现教材没有提供言语行为的用法解释,学习者几乎不能从教材中习得语用能力。
牛津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分析与思考作者:孙晓燕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21期一、牛津英语教材的特色我区从2004年秋开始使用牛津大学出版社和译林出版社联合编写的《牛津初中英语》。
该教材以话题为主线,任务为主导,辅以功能和结构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围绕话题内容的是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 按照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每隔两至三个单元还安排了一个旨在提高学生用语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题,让学生综合运用在这几个单元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技巧,以培养他们的口头笔头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
2.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语言符合学习认知规律内容联系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语言素材典型,语言情境真实,语言表达规范,语言现象再现力高,符合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
3. 在编排上突破了传统模式,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整套教材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有机结合,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二、教材使用中遇到的困难牛津英语教材作为目前使用比较好的英语教材,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充分的认可,我区师生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
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有以下这么几个方面:1. 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尽管我区小学都开设了英语课,但由于师资不足,开设的情况很不平衡,特别是村小,老师紧缺,有的学校是五年级才开始开设,且上课老师非专业,是改教英语的,或是乡镇的老师走教的,只能匆匆地上完课就走,和孩子接触的机会很少,加上刚开始开设小学英语时,不统一组织检测,缺少一个评价体系,老师的积极性不高,认为小学英语只是形式上开开而已,这样就使初一学生出现了三种情况:真正零起点的学生,没有英语基础;有一点英语基础,但没能学好的;小学基础很好且学得很扎实的,课堂上会觉得老师上课的进度慢,内容少而失去兴趣。
新深圳牛津版九年级英语上册课文知识点解析Unit 6 Healthy diet词汇1.preference 偏爱,喜爱prefer 更喜欢,偏好2.review (n)评介,评论review (v) 复习3.bean 豆,豆荚4.beef 牛肉(不可数名词)5.product 产品,制品produce(v)生产production(n)生产6.medical 医疗的medicine(n)医学7.fat (n) 脂肪fat(adj)胖的8.sugar 食糖(不可数名词)也可作可数名词,表示“一匙食糖,一块方糖”9.state (v) 说明statement (n)说明10.necessary 必需的,必要的unnecessary (反义词) 不必要的,非必需的11.research(n)(v)研究,调查12.plenty 大量,充足plenty ofual (adj)通常的,寻常的(反义词)unusual usually(adv)14.coffee 咖啡(通常是不可数名词)在口语中,我们常用a coffee 表示a cup of coffee(一杯咖啡)15. treat 买(可享受的东西)Treat 对待,看待,医疗,治疗16.dairy product 乳制品短语a balanced diet 均衡饮食order food 订餐,点菜order(v)预定how does that sound to you ? =what do you think of that?stay away from 离开,不接近=keep away fromfried food 油炸食品soft drink 软饮料(不含酒精)medical examination 体格检查lose weight 减肥= (be) on a dieta bit of 一点儿(后接不可数名词) a bit =a littleplenty of =lots of/a lot ofin general 通常,大体上= as usualtreat oneself to sth 给自己买某物be unhealthy for 对···不健康,无意于···的健康Getting ready部分1.Read a conversation about a balanced diet.a balanced diet均衡饮食balanced形容词,意为:平稳的,平衡的balance 作名词,意为:平衡;作动词,意为:均衡;权衡;使平衡The girl lost her balance and fell off the balance beam.The dancer can balance on one toe.The child couldn't on his new bicycle.孩子骑车时不能保持平衡。
2019年6月外㊀文㊀研㊀究Jun.2019第7卷第2期FOREIGNSTUDIESVol.7㊀No.2‘牛津情态与语气手册“评介浙江师范大学㊀姜其文摘㊀要:‘牛津情态与语气手册“是近年来研究情态和语气范畴的重要成果之一㊂该书理论视角多样,观点新颖,归纳了情态和语气在各种语言中的表现方式,从宏观和微观上梳理了情态和语气的具体表达,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㊂关键词:情态;语气;类型学中图分类号:H04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723(2019)02-0096-04一㊁引言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情态和语气范畴成为语言学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之一㊂经过多年的发展,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硕,亟需一部综合性较强的论著来总结已有的发展㊂于是,TheOxfordHandbookofModalityandMood(‘牛津情态与语气手册“)就应运而生了㊂它是一部以情态(modality)和语气(mood)为专题的论文集,主要以语言类型学为理论支撑,综合功能㊁认知和形式学派的分析方法,多种理论方法兼顾,视野开阔㊂该手册由英国安特卫普大学JanNuyts教授和JohanVanDerAuwera教授联合主编,于2016年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㊂二㊁内容简介该手册共有23章㊂第1章和第2章是绪论部分,其余各章共分为5个部分㊂JanNuyts在第1章对情态和语气的概念给出了比较细致㊁合理的定义㊂传统的语气包括3个方面:a.动词的情态成分;b.基本的句子类别和言外之意;c.直陈/虚拟㊁现实/非现实所表达的语义㊂相对而言,情态主要是指那些表示可能性或必要性的成分,也就是说,在传统上,语气范畴包括情态㊂但是,随着情态和语气研究的深入,他认为情态和语气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范畴㊂因此,在该手册的框架中,情态主要是指那些表示可能性㊁必要性和意愿性的成分,也就是上面所说的a类;而语气则主要是指上面所说的b类和c类㊂JohanVanDerAuwera和AlfonsoZamoranoAguilar在第2章对情态和语气的历史发展脉络做出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㊂在西方的语法传统里,mood表示动词所表达的情态成分㊂但是,随着哲学和逻辑学术语modality的引入,mood的含义逐渐变窄,modality和mood的界限逐渐明晰,各有所指㊂二者是关系密切的相邻范畴,且情态和语气在各种语言中的表现有所差异㊂在很多语言中,这两个相邻范畴的表现手段还会有许多交叉,这种表达手段上的交叉使得二者常常难以区分㊂第3 5章是第一部分,主要阐明情态和语气的语义内涵㊂JanNuyts在第3章对情态的内涵做了界定,并区分了情态的各个小类㊂作者还概述了其他学者对情态的定义和分类,并阐述了情态的性质和特征㊂MarioSquartini在第4章考察了情态与其相关范畴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主要是与传信㊁时㊁体和否定等范畴之间的关系㊂比如,在英语中,will既可以是将来时标记,还可以是认识情态标记㊂IrinaNikolaeva在第5章将语气分为两个小类:一类是与句类有关的言语行为语气,比如:陈述㊁疑问㊁祈愿和感叹等语气;另一类是现实语气/非现实语气,比如直陈语气/虚拟语气㊂第6 10章是第二部分,主要考察情态和语气的表达手段和类型㊂第6章和第7章关注情态范畴的各种表达手段㊂情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动词的屈折和助动词等,其词汇手段主要有情态副词㊁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名词等㊂HeikoNarrog在第6章主要考察非认识情态(根情态)的各种表现手段,主要是情态动词和情态助动词㊁情态形容词㊁词缀㊁情态名词㊁情态副词和情态小品词以及其他情态构式㊂影响非认识情态的解读因素主要有否定㊁时㊁体以及句类等㊂KasperBobe在第7章认为,认识情态的表达手段与非认识情态的表达手段基本一致㊂认识情态解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时㊁体㊁根情态以及传信范畴等㊂第8章和第9章主要考察语气的表现手段㊂AlexandaraAikhenvald在第8章对句类的语气表现进行了考察㊂句类主要分为陈述㊁疑问和祈使,而与之分别相对应的叙述㊁命令和提问则属于言语行为㊂CaterinaMauri和AndreaSansò在第9章阐述了虚拟语气与非现实语气在语用表达和句法分布上的异同,然后分别考察了虚拟语气和非现实语气的表达手段和方式㊂第10章主要考察语气范畴与其他范畴(例如情态㊁传信等范畴)之间的互动关系㊂第11 15章是第三部分,主要从发生类型学视角考察情态和语气范畴在北美伊洛魁语族㊁非洲乍得语族㊁汉语及其方言㊁大洋语系以及西欧各语言中的具体表现㊂MarianneMithun在第11章中认为,伊洛魁语的语气都是用形态屈折来表达的㊂它们在陈述和疑问语气中的表达一致,但是在祈使语气上则不同㊂祈使语气必须与完成体标记相匹配㊂伊洛魁语的情态是通过动词和小品词来表达的㊂ZygmuntFrajzyngier在第12章中认为,乍得语族表示情态的手段主要有动词屈折㊁情态动词㊁情态副词㊁动词前介词㊁小品词㊁标补词以及语序等,其认识情态包括假设情态㊁怀疑情态和意外情态㊂乍得语的语气可以分为祈使㊁祈愿㊁允许和禁止4类㊂HilaryChappell和AlainPeyraube在第13章认为,情态和语气范畴在汉语与英语中属于缺位对应关系㊂汉语中的情态相当于英语中的modal⁃ity,汉语句类所表示的语气则相当于英语中的sentencemood,而汉语中缺乏依附于英语动词的属于verbmood(动词语气)的那些成分㊂作者分别以汉语普通话㊁粤语和闽南语为例,考察了中国境内语言的情态和语气范畴的表现手段㊂FrantisekLichtenberk在第14章考察了大洋语系㊂作者把情态分成了认识㊁道义㊁动力㊁意愿和担心五个小类㊂前4个情态小类在多数语言中都存在,而担心情态比较特殊,它既包含了说话人的某种认识,又蕴含了说话人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担心㊂在大洋语系中,表达情态的手段主要有词缀㊁小品词和一些动词,并且同一种情态手段可以表达多义情态㊂就语气范畴而言,现实语气/非现实语气之间的对立在大洋语系中具有形式和意义上的区别㊂DanielVanOlmen和JohanVanDerAuwera在第15章中,从区域类型学视角出发,考察了同属语言联盟的西欧(StandardAverageEurope)各语言的情态与语气范畴,包括英语㊁法语㊁意大利语和德语等㊂发生类型学主要关注语言谱系内部的语言,而区域类型学主要关注处于同一地理区域之间㊁具有语言联盟性质的语言㊂处于语言联盟关系的语言之间不一定具有谱系关系,但是由于地理和文化等因素,它们之间具有部分词汇或语法上的借用关系㊂比如德语情态词müssen不仅存在于德语中,还扩展到了斯拉夫语和其他一些语言当中㊂第16 19章是该书的第四部分㊂这一部分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情态和语气范畴㊂DebraZiegeler从语法化视角出发,考察了情态和语气的历时演变轨迹㊂按照Palmer(1986,2001)的划分,情态可以分为认识情态㊁动力情态和道义情态㊂根据参与者角色的不同,道义情态属于参与者外在情态,而动力情态属于参与者内在情态㊂在这三种情态中,认识情态主观性最强,语法化程度也最高㊂一般而言,三者之间的语法化轨迹是:动力情态 道义情态 认识情态㊂BjörnHansen和UmbertoAnsaldo在第17章考察了由语言接触引起的情态和语气的语法化过程㊂作者区分了两种模式的借入:一种是关系(MAT)模式,它只借入源标记的形和音;还有一种是类型(PAT)模式,它只借入源标记的内部结构㊁句法分布和语义㊂二者的区别在于,在关系模式中,原形式的句法分布和语法意义会按照借入的语言重新确定,而类型模式只改变原形式的形和音㊂少数欧洲语言具有谱系上的亲缘关系,而东南亚语几乎没有亲缘关系㊂因此,在欧洲语言的情态和语气的接触语法化过程中,关系模式和类型模式都存在,而东南亚各语言只有类型模式㊂MayaHickmann和DominiqueBassano在第18章中考察了情态和语气范畴是如何在母语中习得的㊂在母语习得的早期,儿童习得情态的顺序是:先施事情态,后认识情态㊂表达施事情态时,主要使用情态助动词与准情态词相搭配㊂而表达认识情态时,主要使用情态动词与心理动词相搭配㊂在母语习得的后期阶段中,儿童需要花费数年时间才能区分出整个情态系统中各个情态的语义和语用差异㊂输入成分的角色㊁语言之间的差别以及个体认知的差异在儿童对情态的习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㊂BarbaraShaffer和TerryJanzen在第19章中考察了美国手语中的情态和语气㊂手语是通过手势㊁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动作所传达的无声符号语言,是一种视觉性语言㊂美国手语的情态词主要位于动词前和小句句尾㊂情态内部的语义强弱也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㊂当表达情态语义等级中等的 应该 (should)义时,动作表现为短促㊁重复但放松㊂当表达情态语义等级较高的 必须 (must)义时,动作表现为持续且紧张㊂第20 23章是该书的最后一部分㊂这一部分从形式㊁功能和认知等理论视角分别考察了情态和语气,第20章和第23章是从形式视角,第21章和第22章则是从功能视角和认知视角㊂在第20章中,KatrinAxel⁃Tober和RemusGergel主要立足管约论(GB)和最简方案(theMinimalistProgram),兼及其他的形式句法理论㊂在情态的表现中,即使是亲属语言(例如英语和德语),其情态表现也存在着诸多不同㊂在英语中,情态一般占据助动词的位置而使之区别于主要动词㊂在情态与其他范畴的关系中,情态与否定㊁时和体都存在互动关系㊂比如,当情态与体处于互动关系时,完成体与根情态相匹配,而非完成体则与认识情态相匹配㊂在三种情态中,动力情态动词是控制动词,而道义情态动词和认识情态动词都属于提升动词㊂在第23章中,MagdalenaKaufmann和StefanKaufmann从形式语义学的角度对情态和语气这两个范畴进行了考察㊂作者把情态分为认识情态㊁道义情态㊁目的情态㊁意愿情态以及动力情态5个小类㊂有些情态标记可以表达多种情态语义,情态语义的解读受到句子中其他成分的影响㊂就语气范畴来说,作者区分出了动词语气和句子语气㊂动词的语气主要是通过动词的词形变化来反映,比如英语中的虚拟语气㊁直陈语气和祈使语气㊂而句子语气主要是指句子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陈述语气㊁疑问语气和祈使语气等㊂在第21章中,KarinAijmer立足功能视角,认为情态的表达手段主要有:助动词㊁半助动词㊁情态形容词㊁情态小品词㊁包含情态的名词性成分㊁情态副词以及包含情态的动词㊂韩礼德(M.A.K.Halliday)认为,情态主要与命题相关,而意态主要关注的是提议㊂迪克(DikSimon)还把情态分为内在情态㊁客观情态和认识情态㊂在第22章中,RonnyBoogaart和EgbertFortuin从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的角度认为,情态既表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又体现了说话人的视角,是说话人对命题的一种主观识解㊂它以命题为核心,把时㊁体㊁情态和句类语气看作命题的外围成分或背景信息㊂情态等背景成分都具有主观性,都反映了说话人的视角和主观态度㊂在某些语言(例如德语和汉语)中,体与情态还具有互动关系,这种处于互动关系中的框式结构也可以看作一种构式㊂三、简评‘牛津情态与语气手册“一书以综合性和科学性为特点,对近年来的情态和语气专题做了比较全面㊁合理的总结,对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也进行了探索㊂从整体篇幅来看,该手册更多关注情态范畴,而关注语气范畴相对少一些㊂此外,该手册的语料比较可靠,各位作者都是多年来研究情态和语气范畴的专家,许多材料和分析结果多来自于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㊂但是该书也有不少可改进之处㊂就内容来说,该书中的文章出自多位作者之手,因而内容上有不少重合之处,整体的内容和框架还需要进一步调整㊂就材料的引用和分析来说,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㊂比如,该书第16章第397页出现了一个关于汉语语料的失误㊂该例句是: 你是我的妈呀,你不救我,我不得活了㊂ (‘红楼梦“第87回)作者把这句的 得 的拼音标注成了 děi ,并以此作为 得 (děi)在18世纪发展出认识情态的证据㊂其实,这里的 得 的正确拼音应该是 dé ㊂ 得 (dé)和 得 (děi)虽然都具有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用法,但是 得 (dé)应理解为 能够㊁可以 ,表示[可以];而 得 (děi)意思是 必须或必然 ,表示[必要]㊂结合上下文语境,这句话中的 不得活 显然是 不能活 的意思, 得 表示 能够㊁可以 ,因而这里的 得 应该是 得 (dé),而不是 得 (děi)㊂ 得 (dé)和 得 (děi)只是同形词,它们的情态意义和功能都是不同的㊂因此, 得 (děi)在18世纪具有认识情态 这一论点值得怀疑㊂总体来说,瑕不掩瑜㊂该书对于研究情态和语气范畴,尤其是探究情态和语气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各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值得借鉴㊂参考文献Halliday M.A.K.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 M .London EdwardArnold.Lyons J.1977.SemanticsVolume2 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Nuyts J.&J.D.AuweraEds. .2016.TheOxfordHandbookofModalityandMood 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Palmer F.R.1979.ModalityandtheEnglishModals M .NewYork Longman.Palmer F.R.1986.MoodandModal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almer F.R.2001.MoodandModality2ndEd. 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vanderAuwera J.1996.Modality Thethree⁃layeredscalarsquare J .JournalofSemantics 13 181-195.李㊀明.2016.汉语助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彭利贞.2007.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㊀任凤梅)收稿日期:2018-06-05通信地址:321004㊀浙江省金华市㊀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andexpressing.Inlinewiththeinterpretationofshiftingobjectsandmotivations,shiftispositionedasatranslationmethodinsteadofakindofskill.Theoretically,itistoinfuseanewparadigmintothetranslationmethodology,sheddingadeepinsightontheontologi⁃calstudyoftranslation.TranslationstudyonthelinguisticlandscapeofoverseasChinesecommunitieswithinthe CommunityofSharedDestiny :AcasestudyofBostonChina⁃town(p.89)YANGJinlong(SchoolofInternationalRelations,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ZHUYanrong(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Teaching,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Chongqing400031,China)ThelinguisticlandscapeofoverseasChinesecommunitiesisnotonlyanimportantsymbolofintegrationandcontactbetweenChinesecultureandthelocal other vision,butalsoabridgeheadtobuildChinesesoftpowerandfostera CommunityofSharedDestiny .ThisstudytakesEco⁃Translatologyasatheoreticalframework,takesthelin⁃guisticlandscapeinBostonChinatownasresearchsubject,carriesoutanecologicalanal⁃ysisoftheEnglish⁃ChinesebillboardtranslationinBostonChinatownwiththemethodofobservation,interviewandRapidAnonymousSurvey.Basedontheinvestigationoftrans⁃lationstrategy,thesalienceofthetwolanguagesandthedirectionoflanguagefrombilin⁃gualbillboardsinBostonChinatown,theresearchersfoundthatwiththeinfluenceofspeechcommunity spopulationdistribution,languageusageandculturalidentity,Eng⁃lish⁃Chinesebillboardtranslationthereconformstotheprincipleof selectionandadap⁃tation fromthelinguisticdimension,communicativedimensionandculturaldimensionrespectively.AreviewofTheOxfordHandbookofModalityandMood(p.96)JIANGQiwen(CollegeofHumanities,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TheOxfordHandbookofModalityandMoodisoneofthemostimportantachieve⁃mentsonthecategoryofmodalityandmoodinrecentyears.Thespecificexpressionofmodalityandmoodhasbeensummarizedinvariouslanguagesandsortedoutmacroscopi⁃callyandmicroscopicallywithrichtheoreticalperspectivesandnovelviews.What smore,ithascertaintypologicalsignificanceforstudyingmodalityandmood.Theoriesandmethodsofstudiesonsecondlanguagespeech:AreviewonSec⁃ondLanguageSpeech:TheoryandPractice(p.100)LIUXirui(SchoolofForeignStudies,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SecondLanguageSpeech:TheoryandPracticeisthefirstbooktosystematicallyad⁃dresstheoriesandmethodsofstudiesonsecondlanguagespeechuptonow,encomp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