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群落的结构必备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00.02 KB
- 文档页数:4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群落的概念1.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①“同一时间”: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③“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3.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全部种群−−−→−所有种群群落 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丰富度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三、种间关系相互依存,减少,呈现“【规律总结】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 (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 2.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 .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b .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混淆捕食与竞争①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获取对方当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数量上呈现出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败,如图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4.3 群落的结构⏹ 4.3.1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Eg:一个培养皿中的所有微生物构成一个群落;洱海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 4.3.2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优势种,群落内各物种间的种间关系,生态位,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边界等等⏹ 4.3.3 群落的物种组成主要研究丰富度和优势种等✧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Eg:群落甲有10000个个体,21个物种;群落乙有1000个个体,53个物种。
则群落乙的物种丰富度高于甲。
✧优势种: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的环境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 4.3.4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竞争Ⅰ、两种或更多中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的相互争夺的现象叫做竞争说明1:相互争夺的资源可以是阳光、水分、空间、营养物质、食物等。
说明2:竞争的结果通常有两种,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消亡。
Ⅱ、竞争的动态曲线✧捕食Ⅰ、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现象叫做捕食说明:捕食者可能吃掉被捕食者整体,也可能只是吃掉被捕食者的部分器官。
Ⅱ、捕食的动态曲线✧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或宿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其生活并造成危害的关系Eg:虱子寄生在狗身上(体表寄生);蛔虫寄生在人体内(体内寄生)。
说明:寄生生物通常不会整个干掉寄主或吃掉寄主的某一器官。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Eg: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白蚁和其体内的鞭毛虫等都是共生关系。
常见的地衣是光合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
⏹ 4.3.5 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各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垂直分层)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Eg:森林中乔木、灌木、草本的分层,与光能的利用有关,可提高群落的光能利用率。
群落的结构总结知识点一、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在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共生关系等方式相互作用。
物种组成的多样性是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
物种多样性越高,群落越稳定,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物种组成还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不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情况。
在陆地群落中,垂直结构通常分为树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面层。
树冠层通常是由高大乔木组成的,灌木层通常由较低矮的灌木植物构成,而草本层和地面层则主要是由一些低矮的植物、藤本植物和地表生物组成。
这些不同高度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和共生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垂直结构。
在水域群落中,垂直结构通常分为表层、中层和底层。
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和水草生长在不同深度的水域中,并通过食物链和共生关系相互作用。
三、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在同一垂直层次上,生物之间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水平结构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陆地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可能形成不同的生态位,即它们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地位。
比如在森林群落中,不同种类的树木可能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有的在树冠层,有的在灌木层,有的在草本层。
这些不同生物之间通过竞争、捕食和互利共生等方式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稳定性。
在水域群落中,水平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和水草在水域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网络,通过捕食和被捕食关系相互联系。
四、群落的时间动态群落的时间动态是指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
群落的时间动态受到季节变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许多群落具有季节性的变化,比如在温带森林中,随着四季的变化,不同植物的生长状况和动物的活动也会有所不同。
在水域群落中,水位的变化、水温的变化等也会影响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人类活动也对群落的时间动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中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群落的定义和组成1. 群落的定义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在特定地点内共同生活和以一定方式相互作用的物种的总称。
它是生态系统在某一时期内所包含的各个物种的总体。
同时,群落是生态系统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生物群落内共同的生活环境下,具有稳定生活地区的一些种群和个体的集合体。
2. 群落的组成一个群落内通常包括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这些生物种类之间通过竞争、捕食、共生等相互作用而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在一个群落中,通常可以分为优势种、伴生种和桌面种三类。
其中,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最多的种类,而伴生种和桌面种则是相对数量较少的种类。
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1. 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种群组成、数量比例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关系。
群落结构反映了群落内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程度。
2. 群落的功能群落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包括维持生态平衡、控制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等。
此外,群落还能对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转化和调节,从而起到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等作用。
三、群落的演替和变化1. 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从初创期到稳定期的演变过程。
它通常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种类型。
初级演替是指在裸岩、砾石等非生物因素所影响的环境中逐渐发展成成熟群落的过程;而次级演替则是指在充分自然的环境中,由于外力或内力的干扰,使得原有生物群落经历较大变化的过程。
2. 群落的变化群落的变化通常包括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两种类型。
自然变化是指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的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的改变,而人为变化则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如开垦、砍伐等)导致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四、群落的稳定性和恢复1. 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指的是群落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抵抗力和恢复能力。
一个稳定的群落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丰度,以及较强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2. 群落的恢复群落的恢复是指一个受到外界扰动或破坏的群落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逐渐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平衡状态。
第3节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汇集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物种组成、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态位和群落的范围与边界等。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3.群落的物种组成
(1)意义: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上述差别的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越低。
4. 群落的种间关系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种间关系的数量分析:
捕食“先增加者先减少”
性变化,
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
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若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零,或者是题干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重叠的范围。
5. 群落的空间结构:
竞争
c 活条件,般有二:一是取代b 形成平衡,抑制寄生
寄生种群利,宿主种群受害;可能全部死亡互利 共生
“同生共死”同步性变化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6.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①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直接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则需用吸虫器采集。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⑤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实验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3).试比较种群和群落
(4).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为什么不适合使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答案: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而丰富度是从群落水平上研究动物物种数目的。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5).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应该如何改进?
答案: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种类的不同,取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
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
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