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语言与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语言文字及其文化背景研究第一章:引言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通过语言与文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交流与思考的媒介。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文字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以便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第二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讯息的媒介,是一种生活现象和文化产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它深刻地表现了该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
语言是用声音或其他方式(如文字)传达思想、感情和意志的系统。
文字是把语言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的符号系统。
它是语言言外之物,是通过纸张、屏幕、石刻等载体,以具体的形式表现语言的一种工具。
文化背景对于语言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汉字是源自古代中国文化的符号系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
第三章:语言文字的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与民族的文化背景是语言文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汉字的发展是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而拉丁字母的发展则是受到古罗马文化的影响。
文化背景决定了语言文字的特点与风格,如古希腊语言以音节为主,语文不断发展,形成出多种形式,如纯正的文言文和白话文。
同时,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也决定了语言使用的环境和场景,如英语是全球商业和科技交流的主要媒介,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中文则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区。
第四章:语言文字的文化传承语言文字的文化传承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通过语言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各地的传统文化、历史与价值观。
例如,中国的诗词与歇后语反映了中国人的智慧与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戏曲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同时,文化传承也要求语言文字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语言文字的应用范围和表达方式不断扩展。
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语言文字形式,如网络用语、表情符号等,它们成为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媒介。
第五章:语言文字的跨文化交流语言文字的跨文化交流是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中国语言与文化》上课内容大纲上编语言与文化第一章对文化的认识一、文化的定义二、文化的结构层次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三、文化的分布格局1、世界文化2、东西方文化3、民族文化第二章语言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价值一、语言概况1、世界语言2、中国语言3、新疆语言二、语言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价值1、语言的文化属性2、语言的文化价值三、文字的文化属性与文化价值1、文字的定义及其类型2、文字的文化属性3、文字的文化价值四、语言各要素与文化一、语音系统与大千世界二、文化格局中的词三、语法与人类思维第三章语言与物质文化一、语言与物质文化的起源二、语言与物质文化的传布三、语言与物质文化的演进第四章语言与制度文化一、制度文化史在语言中的反映二、语汇与民俗三、语言崇拜与语言伦理第五章语言与精神文化一、语言与非物质文化二、精神文化史在语言中的体现三、语言与宗教信仰四、语言与文学艺术第六章语言与文化交流一、借词与文化交流二、语言与翻译三、跨文化交际下编汉语与中国文化第七章汉字与中国文化一、对汉字的评价二、从汉字形体考释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三、从形声字看历史文化遗迹第八章词语与中国文化一、词汇与文化1、词语中尊卑观念2、称谓词语3、宗教文化词语4、民俗文化词语5、礼俗文化词语6、饮食文化词语7、数词的文化含义8、颜色词的文化含义9、象征词语及其文化含义10、汉族人的姓名与文化11、地名与文化二、熟语与文化1、成语与中国文化2、谚语与中国文化3、歇后语与中国文化4、惯用语与中国文化第九章语法与中国文化一、汉语语法特点二、汉语语法结构的文化特征第十章有关汉语与文化研究简况。
“语言与文化”中国悠久历史5000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
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融化为全人类文明起到了填补和着彩的作用。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同的语言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但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
不同语言可以从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思维方式等方面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异。
语言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差异千姿百态。
要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
作为一个社会术语,“文化”的涵义十分广泛。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文化包括一切人类社会共享的产物”。
它不仅包括城市、组织、学校等物质的东西,而且还包括思想、习惯、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
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是社会实践和精神信仰的总和。
文化具有民族性。
文化的内容通过民族形式的表现,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在《文化人类与语言》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必须要了解使用该语言的那个民族的社会文化。
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的统一,不仅影响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际过程中常常造成语言的误用。
外语教学不仅要介绍语言知识并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更应注意把这种学习与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运用能力。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学习掌握外语中,应该比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外语的生活实用性,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得体的语言运用将对他们的今后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语言与文化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
人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学习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必须同时进行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我们这一节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是为了讨论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因素。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不太确定的概念,因此很难提出一个关于文化的明确的定义。
盛炎谈到,关于文化的定义,有的说有一二百种,有的说有上万种。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第78页,重庆出版社,1990)定义不同,说明观察文化的角度和对文化内涵范围的理解不完全相同。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1871)—书中说,“文化是—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后来,美国一些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如奥格本、亨根斯以及维莱等人,又补充了“实物”一项内容,把上述定义修正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转引自林纪诚《语言与文化综论》,顾嘉祖等主编《语言与文化》第3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编纂的《哲学小辞典》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比较狭隘的意义来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上述定义实际上是说.“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人类创造的、在一定的人类社团中存在过和存在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现象都属于文化,只有天然物质除外。
这是对“文化”的最广义的解释。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作狭义的理解。
例如,我们常常把“文化”跟科学、教育相提并论,这时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和艺术;当我们说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时,是指他受教育的程度;从文化用品商店陈列的商品看,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又不一样。
语言与文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传递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含着精神与物质的文明。
这两者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现如今,各种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际越来越常见,了解语言文化知识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果把语言比作文化的果实,那么文化就是语言的根系。
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文化样式,又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对于语言的形式亦不断产生影响。
语言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主要方式。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没有语言与文字的记载,漫长的人类文化又如何能存留到今天。
就拿历史悠久如滔滔长河的中华名族来说吧,若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和留存,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唐诗宋词,都将在后人的世界里湮灭无迹。
我们都知道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如果没有语言以书面形式的记载,恐怕现代人很难破解出甲骨上晦涩难懂的文字,甚至我们会把它们当成一种古人的涂鸦绘画,而正是得益于前人留下的文献,我们才能了解甲骨文最初的用途是占卜。
而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文化给语言的生长提供者源源不断的养料。
比如英语中的一些词汇,若我们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很有可能摸不清它的来源。
英语的pen是从拉丁语的penna来的,原意是羽毛,这是由于当时的欧洲人使用的多为羽毛笔,后来虽然笔的材料改变,这个词却一直保存着,现在意为钢笔。
有时候,我们也能从文字中了解某个时代的文化历史,比如汉字“安”字,是一个宝盖头下面一个女子,意思是女子应该呆在家里,这样才平安。
这反应了旧制度下古代女子地位的低下,人们歧视妇女,反对妇女走出家门。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进步,带有现代气息的新生词汇层出不穷,我们最熟悉的就是网络词汇,例如“单身狗”,“秀恩爱”,“叶良辰”,这些新词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所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相互制约的。
这对于我们对语言的学习也很有启示,我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所以若是要想真正透彻的去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要了解那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了解该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以及宗教信仰,也只有这样,才能与人交际时游刃有余,而不只是纸上谈兵。
第三章语言与文化
第一节语言的定义和本质
一、语言的人类学含义
二、语言的本质
三、语言的功能
一、语言的人类学含义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的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
二、语言的本质
索绪尔的语言本质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由形式(能指)和内容(所指)两个方面构成。
语言符号的形式就是语音;内容就是语义。
语言符号的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他认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性两个特点。
三、语言的功能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是认知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
3、语言是文化信息的凝聚体
第二节语言与人类的交流
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沟通工具
猩猩是否具有使用人类意义上的“语言”的能力?
“聪明的汉斯”
二、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就是使用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交流沟通括动。
非语言交流对于语言交流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非语高交流可以传达语言所难以表达的人的深层次意识。
1、副语言。
副语言是伴随着人的言语活动而产生的一些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
2、手势语。
是指运用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来进行交际的一种交际方式,它是最常见的视觉非语言交流方式。
手势语有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动作体态。
事实上人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动作姿势都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
这些动作体态被称作“体态语”(body language)。
4、发式、服饰等视觉非语言交流方式。
第三节语言的社会文化关联
一、语言与社会
从语言的结构来看,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变异。
反过来,社会生活的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的在语言——主要在词汇——中有所反映。
语言与社会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在此关系中,社会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二、语言与文化
1、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影响语言的生存和发展。
不同文化间得传播和交流,也会影响到语言的发展。
文化对语言分化也有影响。
(下面是一篇火星文,省略……)
2、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反过来,语言也影响着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我国水族的水书。
)
流行语言形式对文化的冲击和改造。
(短信文化)
语言对传统文化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普通话的推广,繁体字的废用)
在人类学的视野中,文化有了变化,才会引起语言的变化,反过来,语言的发展又会影响文化的变迁。
五、语言的起源
语言的起源:呼喊变成言词,模仿自然之音,或者人们简单的约定俗成,用各种语音分别指称对象和行为。
当代人类学家坚持的一种理论是:人类语言起源于具有初步联系次序的手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