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议会民主制
- 格式:ppt
- 大小:1.00 MB
- 文档页数:19
英国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至上”、以内阁为权力核心、君主虚位、政党组织严密。
首先,英国实行议会民主制,体现“议会至上”的原则。
议会至上,即立法权在三权中居于核心地位,行政和司法机关都是立法机关的一个部分,行政权和司法权实际是立法权的派生,三者互有重叠。
议会由英王、上院和下院组成,其中上院是贵族院,是主要西方国家中唯一以贵族政治为基础的政治机构。
[1]在司法权与立法权关系上,议会上院是英国最高法院,具有除苏格兰刑事案件外其他民事和刑事案件的上诉管辖权;大法官是上院议长也就是最高法院院长,同时还是内阁和执政党成员。
政党获得权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赢得议会选举的胜利,即获得下院即众议院议席的多数,同时一般由获得下院相对多数的党领衔组建内阁,并由该党的领袖出任政府首脑。
其次,实行内阁制,作为“议会至上”原则在行政权与立法权关系上的制度体现。
即国家的权力体系以内阁为核心,内阁拥有国家的最高行政权力。
英国内阁由英王授权在下院中获多数席位政党的领袖组建,成员必须是议员。
内阁对下院多数负责,若下院通过对其不信任案,内阁要么辞职,要么提请英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
下院中获得次多数席位的政党成为反对党,受法律保护,平时组成“影子内阁”,对执政党进行监督。
内阁不仅拥有行政权力,而且具有立法建议权,由执政党所控制的议会多数保证立法的通过。
再次,英王更多的是一种荣誉性职位,并无真正的实权。
在英国政治制度中,国王作为国家元首均为世袭,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象征性、礼仪性意义,是在特殊情况下介入政党间的权力调解,平常较为超脱,不承担具体责任。
最后,英国政党的组织体系相对比较严密,但右翼党比左翼党要松散。
政党无论是作为群众党还是精英党,大都有一个从上到下的组织系统,乃至还有一套党的外围组织如工会、青年、妇女组织,对本党执政起着一种辅助作用,甚至可以对政府形成某些牵制。
可见,英国政治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议会至上”,司法权和立法权都出于立法权,民主政治的实质部分居于虚位君主之下。
英国议会制辩论基本知识
辩题,是否应该实行普选制度来选举英国的国会议员?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评委和各位观众,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就英国议会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展开辩论,是否应该实行普选制度来选举英国的国会议员?
支持者认为,普选制度是民主的基石,它确保了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选举权利。
在普选制度下,每个成年公民都有权利投票选举自己认为合适的候选人,而不受到种族、性别、财产或社会地位的限制。
这样一来,国会议员将更加代表人民的意愿,政府也将更加合法和稳固。
然而,反对者则认为,普选制度可能导致民粹主义的抬头,使得政治体系变得不稳定。
在普选制度下,政客可能更倾向于迎合民众的情绪,而非制定长远和理性的政策。
此外,普选制度也可能导致政府的执政能力受到挑战,因为议会中可能出现更多的反对派议员,使得决策变得更加困难。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权衡民主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利弊,考
虑到英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来决定是否应该实行普选制度来选举
国会议员。
希望各位能够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谢谢!。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一.确立的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确立的背景条件:⑴13世纪初,《大宪章》的签署,以法律形式限制王权,为近代君主制的形成创造条件。
⑵13世纪中期,早期议会的形成,为英国近代君主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⑶1640—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解决了国王和议会的主权之争,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保证。
三.确立的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1.核心内容:用明确的法律形式限制王权,保证议会主权之上。
2.意义:标志着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集体统治,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开创资本主义世界民主政治的新模式。
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借鉴。
四.发展和完善:1.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发展(君主立宪制的核心)⑴早期内阁。
⑵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主持内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⑶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两党制形成,促进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⑷权力运行原则:国王:统而不治,象征性礼仪性的角色。
内阁政府:由议会下院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织内阁;多数党的领袖成为首相,是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和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若议会通过对政府(内阁)的不信任案,要么内阁所有人集体辞职,要么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议会:上院由国王任命,无实权;下院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对行政的监督权等,国家权力中心。
⑸作用:责任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2.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普选权扩大。
⑴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⑵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什么时候建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君主立宪制形成过程
17世纪的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在英国最终确立。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来约束国王的权力,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且把包括国王继承权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权力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通过这些法律文献,国家的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通过19世纪的议会改革,选举权不断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长足发展;随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两党制的发展,英国现代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日趋完善起来。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
2.君主名义上是世袭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统而不治。
3.奉行议会至上和分权制衡的原则。
浅析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摘要:英国是首创议会制的国家,其议会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因此,了解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形成过程,分析英国议会制度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英国议会制度作为民主制度的产物,不仅对英国意义非凡,也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采用和借鉴,在世界民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国议会制度;发展历程;影响一、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形成过程(一)英国议会制度的开端自11世纪以后,英国国王的权力不断加强。
13世纪,约翰王统治时期经常增加额外的捐税,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还干涉封建法庭的权力,使国王与贵族的关系日趋紧张,并与教皇发生了冲突,被教皇革除了教籍。
分离倾向日益明显的强大贵族势力乘机联合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开始了反对国王的斗争。
1215年,约翰王被迫接受了他们所拟的《大宪章》。
大宪章保证贵族和骑士的领地继承权,由贵族和骑士组成王国的“大会议”,只有得到这个会议的同意,国王才能向封建主征收额外的税金。
这就意味着在英国长期以来至高无上的专制王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
《大宪章》虽然是封建的法律文献,但具有进步意义,它的整个精神是限制王权,置王权于封建法律的约束下。
因此它被称之为“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第一部“宪法”。
到了17世纪,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反封建的要求,对它赋予了新的解释,成为资产阶级法治的主要依据。
但约翰王并未实行这个宪章,并且准备对贵族进行新的战争。
1258年,亨利因为干预意大利战争,不顾农业歉收和饥荒,要求贵族缴纳三分之一的收入作为军费,激起了贵族的不满。
贵族武装冲入王宫,亨利无奈,被迫于当年6月在牛津召开了贵族大会,制定了《牛津条例》,把国家权力交给贵族操纵的十五人会议,国王非经同意,不得做任何决定。
《牛津条例》是继《大宪章》之后又一重要的政治和法律文献,首次提出政府主要大臣要对委员会而非国王负责以及定期召开议会的原则,公开宣布王权处于法之下,议会是全国最高立法机构。
当今世界民主制的两大类型:自由民主制与协商民主制??【摘要】当今世界民主制分为自由民主制和协商民主制两大类型。
自由民主制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实行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等。
协商民主制则注重民众合作和共识,实行国家包括瑞士、荷兰、比利时等。
两种类型各有优劣,自由民主制强调个体权利,但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协商民主制重视协商合作,但决策过程可能较为缓慢。
在现实应用中,各国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民主体制。
两大类型的民主制度各有优劣,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关键词】自由民主制,协商民主制,政治体制,民主政治,政治制度,国家实行,比较分析,优劣势,当今世界1. 引言1.1 当今世界民主制的两大类型:自由民主制与协商民主制自由民主制与协商民主制是当今世界主要的两大民主制度类型。
在当今社会,这两种类型的民主制度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运行方式,为不同国家的政治体系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自由民主制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障,注重民众的选举权和表达权,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选举产生的国会和总统,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
与之不同的是,协商民主制更加强调民主的参与性和对话性,政府与各政治力量之间通常会进行协商和妥协,以达成共识并推进政策。
协商民主制度下的政府通常由多个政党或派别组成,政策制定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协商过程,但也因此具有更高的包容性和稳定性。
这两种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实践和发展。
自由民主制在诸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实行,而协商民主制则在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具有较为显著的特征。
自由民主制与协商民主制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取决于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环境。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民主制度类型,以推动国家的民主发展和政治稳定。
2. 正文2.1 自由民主制的特点自由民主制是一种民主政体的形式,其核心特点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平等、言论自由、竞争性选举和政府的制约与分权等。
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历史传统——有限的王权时间:13世纪——17世纪初(包括都铎王朝)。
表现:13世纪《大宪章》—— 原则: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议会传统 —— 是否同意征收新税的传统权力— — — — — — — —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 — — — — —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 背景:英国的 取得成功2. 标志:通过《 》实质:英国资产阶级与新旧贵族妥协的结果《王位继承法》: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 (1700年制订,1701年公布) 第一条 当今国王无嗣,死后其王位由安妮公主(Anne )继承,安妮公主无嗣,死后其王位由国王詹姆士一世的孙女、已故波希米王后的女儿、汉诺威选侯索菲亚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后裔继承。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国王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确立过程(1)首相制度的形成:时间 — 18世纪;第一任首相 — 1721年,沃波尔(2)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18世纪中叶)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
(3)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
(4)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
(5)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世纪中期 (6)议会中的“第三院”背景:19世纪后期,英国也开始了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英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加强行政权力。
表现: ① 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达全部时间的84.5%. ② 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权. ③ 内阁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④ 议会对内阁的控制变的极其微弱.趋向: 内阁权力膨胀,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1. 1832年改革(1)背景:①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②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③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
【历史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建立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
接下来分享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君主名义上是世袭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就法律地位而言,君主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拥有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统帅军队、宣战和媾和等权力。
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议会君主制政体的权力重心在议会。
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
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
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标志是颁布《权利法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是1688年政变(见光荣革命)后在英国建立起来的国家政体,也称议会君主制,属资产阶级民主制政体类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立宪君主制优于专制君主制,但共和制又优于立宪君主制,比如历史学家刘宗绪、刘祚昌、唐德刚等都反对简单地把君主制与封建残余等同,认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君主立宪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能更大。
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英国民主政体1、古代西方民主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影响。
两者的异同。
①主权在民思想是对人民主权的继承、发展②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选举制和任期制可从古雅典轮番而治的原则和采用选举方式产生首席将军及各级官员中找到影子③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比例代表制和议会制度是对雅典民主政治中五百人议事会成员产生方式的继承和发展④罗马法中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成为近代资产阶级保护自身利益的法宝⑤罗马法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成为近代资产阶级争取自由、平等的武器2、近代4国民主制的异同(国家元首、政府及首脑、议会)3、英国民主政体确立的原因、过程(特点不流血)、标志、完善、意义(英国、世界)、趋势。
二、资产阶级代议制1.概念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
代议制最早产生在英国,后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2.确立的条件:(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或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代议制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为代议制政体的确立奠定了阶级基础;(3)思想基础:思想解放运动不断发展,特别是启蒙思想家构建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代议制政体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4)政治前提: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经过艰苦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夺取政权、制定宪法,则为代议制政体的确立提供了政治条件。
3.基本特点(1)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
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代议制是一种间接的民主形式。
(2)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体制。
(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即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来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
政府在执政期间坚决执行本党意志与政策。
总统和总理、首相都拥有巨大行政权力,不但领导内阁,而且可以控制议会或干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