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力学实验》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1
力学实验(含答案)实验一密度的测量1.[2020·扬州]如图1所示,某学习小组利用空矿泉水瓶、烧杯、量筒、剪刀、记号笔、细线和足量的水(已知水的密度为ρ)测量了一块矿石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图1(1)实验步骤:A.向量筒中加入适量水,记下体积V1(如图甲所示);B.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水,将矿石放入剪下的矿泉水瓶内,使矿泉水瓶漂浮在烧杯中,并用记号笔在烧杯上标记此时液面的位置(如图乙所示);C.取出矿泉水瓶,将量筒中的水缓慢倒入烧杯至,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如图丙所示);D.再用细线拴住矿石缓慢放入量筒中,此时总体积为V3(如图丁所示)。
(2)矿石的密度表达式ρ石= (用题中物理量符号表示)。
(3)由于矿泉水瓶有质量,会导致矿石密度测量值,有同学指出只要在步骤C进行适当修改就可以,该同学修改的内容是。
2.[2020·无锡改编]小红利用托盘天平(最大测量值200 g,分度值0.2 g)、量筒、水(ρ水=1.0×103kg/m3)、食盐、烧杯、白纸、滴管、勺子等器材配置盐水,步骤如下:(1)调节天平时,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若此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调节,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
(2)为称量出2 g盐,小红先将一张白纸放在天平左盘上,仅移动游码,天平再次平衡时,游码示数如图2甲所示,则白纸的质量为g;接下来,应该先将游码移至g处,再用勺子向左盘的白纸上逐渐加盐,直至天平再次平衡。
图2(3)用量筒量取50 mL的水,并全部倒入烧杯中,再将2 g盐全部倒入烧杯中(假设加盐后烧杯中水的体积不变),则小红所配置的盐水密度为g/cm3。
(4)小红发现可以用实验中的天平和烧杯制作“密度计”。
她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50 g,然后在烧杯中加水,使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00 g,并在水面位置处做好标记,如图乙所示。
测量液体密度时,将待测液体加至“标记”处,用天平称量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
专题06力学实验2—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及动摩擦因数的求解(2012-2021)目录题型一、摩擦因数的求解 (1)题型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及其拓展类问题 (5)题型三、实验器材的读数及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7)题型一、摩擦因数的求解1.(2021全国甲)为测量小铜块与瓷砖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一同学将贴有标尺的瓷砖的一端放在水平桌面上,形成一倾角为α的斜面(已知sinα=0.34,cosα=0.94),小铜块可在斜面上加速下滑,如图所示。
该同学用手机拍摄小铜块的下滑过程,然后解析视频记录的图像,获得5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每个时间间隔∆T=0.20s)内小铜块沿斜面下滑的距离s i(i=1,2,3,4,5),如下表所示。
s1s2s3s4s55.87cm7.58cm9.31cm11.02cm12.74cm由表中数据可得,小铜块沿斜面下滑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_m/s2,小铜块与瓷砖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___。
(结果均保留2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80m/s2)【答案】(1).0.43(2).0.32【解析】(1)根据逐差法有()()()2254212222(12.7411.02)10(7.58 5.87)10m/s 0.43m/s 60.206s s s s a T --+-++⨯-+⨯==≈⨯∆(2)对小铜块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sin cos mg mg maαμα-=代入数据解得0.32μ≈2.(2020年北京).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研究摩擦力的变化情况。
实验台上固定一个力传感器,传感器用棉线拉住物块,物块放置在粗糙的长木板上。
水平向左拉木板,传感器记录的F t -图像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实验中必须让木板保持匀速运动B.图乙中曲线就是摩擦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C.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之比约为10:7D.只用图乙中数据可得出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答案】C【解析】AB .为了能研究摩擦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故物块一直要处于静止状态,则向左的摩擦力一直与向右轻绳的拉力平衡,图乙是向右轻绳的拉力随时间变化曲线,故图乙也可以反映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乙知向右轻绳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最后趋于不变,故物块先受静摩擦力作用后受滑动摩擦力作用,所以不需要让木板保持匀速运动,故AB 错误;C .由图可知,最大静摩擦力约为10N ,滑动摩擦力约为7N ,故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之比约为10:7,故C 正确;D .结合滑动摩擦力的公式:f N F F μ=,N F mg=可知,由于不知道物块的重力,故无法求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故D 错误。
高中物理专题练习-力学实验(含答案)(时间:45分钟)1.(江苏单科,11)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实验记录纸如图甲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的方向过P3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3.30 N、F2=3.85 N和F3=4.25 N.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图甲(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点,下端N挂一重物.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移动N,在白纸上记录下N的轨迹.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的轨迹.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图丙所示.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和b时所受拉力F a、F 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3)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哪些?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次的长度较长C.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次受到的拉力较大D.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图甲2.(江苏单科,11)某同学探究小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电磁阻尼作用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打点计时器的电源为50 Hz的交流电.(1)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有________.A.将铜管竖直地固定在限位孔的正下方B.纸带穿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C.用手捏紧磁铁保持静止,然后轻轻地松开让磁铁下落D.在磁铁下落的同时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2)该同学按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记为“实验①”),将磁铁从管口处释放,打出一条纸带,取开始下落的一段,确定一合适的点为O点,每隔一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标为1,2,…,8.用刻度尺量出各计数点的相邻两计时点到O点的距离,记录在纸带上,如图乙所示.图乙计算相邻计时点间的平均速度v -,粗略地表示各计数点的速度,抄入下表.请将表中的数据补充完整.位置1 2 3 4 5 6 7 8 v -(cm/s)24.533.837.8____39.539.839.839.8(3)__________________;磁铁受到阻尼作用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同学将装置中的铜管更换为相同尺寸的塑料管,重复上述实验操作(记为“实验②”),结果表明磁铁下落的运动规律与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几乎相同.请问实验②是为了说明什么?对比实验①和②的结果可得到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新课标全国卷Ⅱ,22)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1)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 =______ m/s 2,打C 点时物块的速度v =______ m/s ;(2)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为求出动摩擦因数,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A .物块的质量B.斜面的高度C.斜面的倾角4.(新课标全国卷Ⅰ,22)某物理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粗测玩具小车通过凹形桥最低点时的速度的实验.所用器材有:玩具小车、压力式托盘秤、凹形桥模拟器(圆弧部分的半径为R=0.20 m).完成下列填空:(1)将凹形桥模拟器静置于托盘秤上,如图(a)所示,托盘秤的示数为1.00 kg;(2)将玩具小车静置于凹形桥模拟器最低点时,托盘秤的示数如图(b)所示,该示数为________kg;(3)将小车从凹形桥模拟器某一位置释放,小车经过最低点后滑向另一侧,此过程中托盘秤的最大示数为m;多次从同一位置释放小车,记录各次的m值如下表所示:序号1234 5m(kg) 1.80 1.75 1.85 1.75 1.90(4)根据以上数据,;小车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 m/s.(重力加速度大小取9.80 m/s2,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5.(浙江理综,21)甲同学准备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乙同学准备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图甲(1)图甲中A、B、C、D、E表示部分实验器材,甲同学需在图中选用的器材________;乙同学需在图中选用的器材________.(用字母表示)图乙(2)某同学在实验室选齐所需器材后,经正确操作获得如图乙所示的两条纸带①和②.纸带________的加速度大(填“①”或“②”),其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6.(山东理综,21)某同学通过下述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步骤:①将弹簧秤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木板上,使其轴线沿竖直方向.②如图甲所示,将环形橡皮筋一端挂在弹簧秤的秤钩上,另一端用圆珠笔尖竖直向下拉,直到弹簧秤示数为某一设定值时,将橡皮筋两端的位置标记为O1、O2,记录弹簧秤的示数F,测量并记录O1、O2间的距离(即橡皮筋的长度l).每次将弹簧秤示数改变0.50 N,测出所对应的l,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F(N)00.50 1.00 1.50 2.00 2.50l(cm)l010.9712.0213.0013.9815.05③找出②中F F O O′.④在秤钩上涂抹少许润滑油,将橡皮筋搭在秤钩上,如图乙所示.用两圆珠笔尖成适当角度同时拉橡皮筋的两端,使秤钩的下端达到O点,将两笔尖的位置标记为A、B,橡皮筋OA段的拉力记为F OA,OB段的拉力记为F OB.完成下列作图和填空:(1)利用表中数据在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F-l图线,根据图线求得l0=________cm.(2)测得OA=6.00 cm,OB=7.60 cm,则F OA的大小为________N.(3)根据给出的标度,作出F OA和F OB的合力F′的图示.(4)通过比较F′与__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即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1.解析根据力的合成法则及平衡条件解题.(1)作出的图示如图所示.(2)重物受力情况如图所示,由于重力不变,两次实验时,橡皮筋拉力T的方向相同,故水平拉力F大小相等,即F a=F b.(3)根据题图可知,选项B、D正确,选项A、C错误.(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等可减小误差.答案(1)如图所示,(F=4.6~4.9 N都算对)合(2)F a=F b(3)BD(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或:拉力不宜过大;选用弹性好的橡皮筋;换用弹性好的轻弹簧.)2.解析 (1)在实验时,应用手捏住纸带上端,保持静止,再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然后迅速释放纸带,故做法不对的是C 、D,所以本题正确选项为C 、D. (2)由v =xt 可求v 4=5.60-4.042×0.02cm/s =39.0 cm/s.(3)由纸带上的测量数据可知,磁铁下落的速度逐渐增大,最后匀速下落,所受阻力逐渐增大到大小等于重力.(4)实验结果表明磁铁在塑料管中几乎不受阻尼作用,而磁铁在铜管中下落时受到的阻尼作用主要是电磁阻尼作用.答案 (1)CD (2)39.0 (3)逐渐增大到39.8 cm/s 且增加的越来越慢 逐渐增大到等于重力 (4)为了说明磁铁在塑料管中几乎不受阻尼作用,磁铁在铜管中受到的阻尼作用主要是电磁阻尼作用3.解析 根据纸带数据可知,加速度a =(x CD +x DE )-(x AB +x BC )4T2=3.25 m/s 2;打C 点时物块的速度v C =x BD2T =1.79 m/s(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a =g sin θ-μg cos θ,所以要求出动摩擦因数,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斜面的倾角.答案 (1)3.25 1.79 (2)C4.解析 (2)由图(b)可知托盘称量程为10 kg,指针所指的示数为1.40 kg(4)由多次测出的m 值,利用平均值可求m =1.81 kg.而模拟器的重力为G =m 0g =9.8 N,所以小车经过凹形桥最低点时对桥的压力为F N =mg -m 0g ≈7.94 N ;根据径向合力提供向心力,F N -m 车g =m 车v 2R ,即7.94 N -(1.40-1.00)×9.8 N =0.4v 2R ,解得v ≈1.4 m/s. 答案 (2)1.40 (4)7.9 1.45.解析 (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一般采用重锤自由落体运动,使用纸带法测速度,所以要用到重锤和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即A 、B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一般以小车为研究对象,需改变小车质量,要用到纸带法测加速度,所以需要电火花计时器、小车、钩码,即B 、D 、E.(2)纸带①各点读数依次为29.10 cm 、30.70 cm 、32.40 cm 、34.20 cm 、36.10 cm 、38.10 cm,相邻相等时间间隔位移之差Δx1=0.1 cm,而②纸带各点读数依次为27.40 cm、29.00 cm、30.65 cm、32.65 cm、34.10 cm、35.90 cm,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Δx2=0.05 cm,由a=ΔxT2可知①纸带加速度大,且可算得a=ΔxT2=0.1×10-20.022m/s2=2.5 m/s2.答案(1)AB BDE(2)①(2.5±0.2) m/s26.解析(1)做出F-l图象,如图甲所示,求得直线的截距即为l0,可得l0=10.0 cm(2)可计算橡皮筋的劲度系数k=FΔx=2.50.05N/m=50 N/m若OA=6.00 cm,OB=7.60 cm,则橡皮筋的弹力为F=kΔx=50×(6.00+7.60-10.00)×10-2 N=1.80 N则此时F OA=F=1.80 N(3)F OB=F OA=1.80 N,两力的合力F′如图乙所示.(4)通过比较F′和F O O′的大小和方向,可得出实验结论.答案(1)10.0(9.8、9.9、10.1均正确)(2)1.80(1.70~1.90均正确)(3)如图乙所示(4)F O O′。
2024年高考物理预测题-力学实验一、填空题1.在“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进行实验的主要步骤是:a.如图甲所示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点另一端拴上两根绳套每根绳套分别连着一个弹簧测力计。
b.分别沿着两个方向同时拉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某一位置将此位置标记为O 点读取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记录两个拉力F1、F2的大小。
用笔在两绳的拉力方向上分别标记a、b两点并分别将其与O点连接表示两拉力的方向。
c.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筋的活动端仍拉至O点记录其拉力F的大小并用上述方法记录其方向。
(1)实验中确定分力方向时图甲中的b点标记得不妥其原因是。
(2)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力的图示其中是F1和F2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3)在该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单选);A.拉着细绳套的两只弹簧测力计稳定后读数应相同B.分别沿两个方向同时拉弹簧测力计时两绳套之间的夹角越小越好C.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外壳与木板之间不能存在摩擦D.测量时橡皮条、绳套和弹簧测力计应贴近并平行于木板(4)若只有一个弹簧测力计为了完成该实验至少需要(填“2”“3”或“4”)次把橡皮筋的活动端拉到O点。
二、实验探究题2.某实验小组用智能手机“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 装置如下图所示。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按图示安装实验装置适当调节长木板的倾角以使小车沿长木板运动时小车重力的下滑分力等于摩擦阻力;B.调整定滑轮及力传感器相连的细线使其竖直;C.在动滑轮的下端挂上智能手机、沙桶再由静止释放小车记下力传感器的示数;由手机测出沙桶加速下降过程中的加速度a′并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D.在沙桶中加入细沙多次重复步骤C;E.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作出a−F的图像。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中手机、沙桶和细沙的质量(填“需要”或“不需要”)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每次实验中小车的加速度a是沙桶加速度a′的倍。
高考实验专题复习一力学实验(附参考答案)实验一《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本实验是力学实验的重点实验,是力学实验的基础,通过熟练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为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必要的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考查重点:(一)打点计时器的使用(二)毫米刻度尺的使用(三)速度和加速度的求解方法二、注意事项1. 交流电源的电压及频率要符合要求.2 •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调节振针的高度和更换复写纸.3 •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4 .先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5.要区别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与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即时间间隔为T = 0.02 >5 s= 0.1 s.6 •小车另一端挂的钩码个数要适当,避免速度过大而使纸带上打的点太少,或者速度太小, 使纸带上的点过于密集.7.选择一条理想的纸带,是指纸带上的点迹清晰. 适当舍弃开头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8 .测x时不要分段测量,读数时要注意有效数字的要求,计算a时要注意用逐差法,以减小误差.三、经典讲练【例题】(2010广东理综)如图是某同学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1)已知打点计时器电源频率为50 Hz ,则纸带上打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⑵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距x= ;C点对应的速度是(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fl【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的读数、纸带公式、有效数字。
1【规范解答】①T 0.02s②读A、B两点数值: 1.00cm、1.70cm 故:s=1.70cm-1.00cm=0.70cmV c V BD BD 型空1°2m/s 0.100m/s 2t 0.2【答案】①0.02s ②0.70cm;0.100m/s邻两计数点间还有 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的加速度⑵回答下列两个问题:① 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A. 木板的长度L B .木板的质量m i C •滑块的质量m 2 D .托盘和砝码的总质量 m 3E .滑块运动的时间t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量①中所选定的物理量时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 ___________ (用被测物理量的字母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 ).与真实值相比,测量的动摩擦因数 _______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解析:⑴ 逐差法"求解:S 4-S i =S 5-S 2=S 6-S 3=3aT 2⑶对整体列牛顿第二定律,m 3g- ym g=(m 2+m 3)a答案 (1)0. 495 m/s 2〜0. 497 m/s 2 (2)①CD ②天平 (3)网_(m2+m3)a 偏大m 2g五、真题训练1. (2013浙江)如图所示,装置甲中挂有小桶的细线绕过定滑轮,固定在小车上;装置乙中橡皮 筋的一端固定在导轨的左端,另一端系在小车上。
2020高考物理力学实验(通用)练习及答案**力学实验**1、一实验小组用气垫导轨验证滑块碰撞过程中的动量守恒,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实验前应调节气垫导轨底部的调节旋钮,使导轨________;充气后,当滑块在导轨上能________运动时,说明气垫导轨已经调节好.(2)实验时,先使滑块1挤压导轨左端弹射架上的橡皮绳,然后释放滑块1,滑块1通过光电门1后与右侧固定有弹簧的滑块2碰撞,碰后滑块1和滑块2依次通过光电门2,两滑块通过光电门2后依次被制动;实验中需要测量滑块1(包括挡光片)的质量m1、滑块2(包括弹簧和挡光片)的质量m2、滑块1通过光电门1的挡光时间Δt1、通过光电门2的挡光时间Δt2,还需要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物理量及其表示符号)(3)如果表达式____________成立,则说明滑块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用物理量的符号表示)2、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不考虑B反弹对系统的影响.将A拉到P点,待B稳定后,A由静止释放,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PO、OQ的长度h和s.(1)实验开始时,发现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适当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重物B的质量.(2)滑块A在PO段和OQ段运动的加速度的比值为________.(3)实验测得A、B的质量分别为m、M,可得滑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表达式为________(用m、M、h、s表示).(4)以下能减小实验误差的是________(填序号).A.改变h,测量多组h和s的值,算出结果求平均值B.增加细线的长度C.减小细线与滑轮的摩擦3、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主要实验步骤如下:a.安装好实验器材.接通电源后,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长木板运动,重复几次.b.选出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找一个合适的点当作计时起点O(t=0),然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T选取一个计数点,如图2中A、B、C、D、E、F……所示.c.通过测量、计算可以得到在打A、B、C、D、E……点时小车的速度,分别记作v1、v2、v3、v4、v5……d.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纸上描点,如图3所示.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在下列仪器和器材中,还需要使用的有A和C(填选项前的字母).A.电压合适的50 Hz交流电源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C.刻度尺D.秒表E.天平(含砝码)(2)在图3中已标出计数点A、B、D、E对应的坐标点,请在该图中标出计数点C 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v-t图象.答案:如图所示(3)观察v-t图象,可以判断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依据是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v-t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是加速度.(4)描绘v-t图象前,还不知道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ΔxΔt表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从理论上讲,对Δt的要求是越小越好(选填“越小越好”或“与大小无关”);从实验的角度看,选取的Δx大小与速度测量的误差有关(选填“有关”或“无关”).(5)早在16世纪末,伽利略就猜想落体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当时只能靠滴水计时,为此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斜面实验”,反复做了上百次,验证了他的猜想.请你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利用伽利略“斜面实验”检验小球的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变化的.4、(2019·广东潮州测试)如图甲所示装置可以用来“探究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也可以用来“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中考物理《力学实验》专项练习题(附答案)一、实验题1.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一位同学用四块金属块做实验,实验室中测得数据如下表:(1)对表中第①行与第①行(或第①行与第①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表中第①行与第①行(或第①行与第①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归纳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属性,该同学还应列出表格的第五列(空栏)项目,该项目应是___________,为了表示物质的这个属性,物理学中引入_________这个物理量.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杠杆左端下沉,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_______.(2)如图乙所示,杠杆上的刻度均匀,在A点挂4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B点挂_______个相同的钩码;当杠杆平衡后,将A、B两点下方所挂的钩码同时朝远离支点O的方向各移动一小格,则杠杆的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将下沉.(3)如图丙所示,在A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已知每个钩码重0.4N,则在A点应挂_______个钩码.3.如下图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前,发现杠杆左端略高于右端,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 旋(选填“左”或“右”),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图甲中的A处挂2个相同的钩码,要使杠杆水平平衡,在B处应挂______ 个同样的钩码。
(3)在图乙中的C处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F,使杠杆水平平衡,当拉力F沿C点向右下倾斜时,仍要保持杠杆水平平衡,拉力F的大小将__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检测卷(十三)力学实验(60分钟100分)1.(13分)(2013·海南高考)某同学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当地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9.80m/s2。
实验中该同学得到的一条点迹清晰的完整纸带如图乙所示,纸带上的第一个点记为O,另选连续的三个点A、B、C进行测量,图中给出了这三个点到O点的距离h A、h B和h C的值。
回答下列问题(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1)打点计时器打B点时,重物速度的大小v B= m/s;(2)通过分析该同学测量的实验数据,他的实验结果是否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简要说明分析的依据。
2.(13分)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验证小球沿斜面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斜面的末端与水平桌面相切,小球从离桌面高h处由静止释放,小球离开桌面后落在水平地面上,此过程的水平位移用s表示,桌面高H。
改变小球释放的位置,记录多组h、s值。
(1)若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h与s2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2)某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画出了h-s2图像如图乙所示。
图像不过原点,并且随着s2的增大图像有弯曲的迹象。
下列关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改进措施的论述正确的是。
a.小球与斜面和桌面间有摩擦,改用动摩擦因数更小的斜面和桌面b.小球运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换用密度小一点的空心小球进行实验c.小球运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换用密度大一点的实心小球进行实验d.小球与斜面和桌面间有摩擦,在原基础上适当减小一下斜面的倾角3.(13分)(2013·普陀区模拟)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同学的实验情况如图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
图乙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
高考物理专项复习《力学实验》含答案1.橡皮筋也像弹簧一样,在弹性限度内伸长量x与弹力F成正比,即F=kx,k的值与橡皮筋未受到拉力时的长度L、横截面积S有关。
理论与实验都表明k=Y SL,其中Y是由材料决定的常数,材料力学中称之为杨氏模量。
(1)在国际单位中,杨氏模量Y的单位应该是___________A.N B.m C.N/m D.Pa(2)有一段横截面是圆形的橡皮筋,应用螺旋测微器和刻度尺分别测量它的直径和长度如图(a)和图(b)所示,刻度尺的读数为___________cm,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___________mm。
(3)小华通过实验测得该橡皮筋的一些数据,作出了外力F与伸长量x之间的关系图像如图(c)所示。
由图像可求得该橡皮筋的劲度系数k=___________N/m,这种橡皮筋的Y值等于___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图像中图线发生弯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D11.98(11.96~12.00均正确) 3.999(3.998~4.000均正确)319.1 3.0×106 Pa橡皮筋受力发生的形变超出其弹性限度,不再遵循弹力F与伸长量x成正比的规律【详解】(1)[1]根据表达式Sk YL=得kLYS=已知k的单位是N/m,L的单位m,S的单位是m2,所以Y的单位是N/m2,也就是Pa,故D项正确。
(2)[2][3]刻度尺从零开始,橡皮筋的尾部接近12.00,则读数估读为11.98 cm;螺旋测微器固定部分读数3.5 mm,转动部分读数为49.9,故读数为3.5 mm+49.9×0.01 mm=3.999 mm。
(3)[4]根据胡克定律F=kx可知,图像的斜率大小等于劲度系数大小,由图像求出劲度系数为k=15.00.047N/m=319.1 N/m[5]根据Sk YL=可得62319.10.1198Pa 3.010Pa0.0039993.14()2kLYS⨯===⨯⨯(4)[6]当弹力超过其弹性限度时,胡克定律不再适用,即不再遵循伸长量x与弹力F成正比的规律,故图线发生弯曲。
专题分层突破练16力学实验A组1.(2021浙江衢州高三二模)(1)图甲中,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研究平抛运动两实验均需使用的器材是(填写器材名称)。
甲(2)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通过对拉的方法来选择两个弹簧测力计。
方案一为两弹簧测力计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上对拉,方案二为两弹簧测力计置于水平桌面对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使用前必须进行调零B.实验时,两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需一致C.若方案一的两弹簧测力计读数相等,则可正常使用D.若方案二的两弹簧测力计读数相等,则可正常使用(3)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使用的弹簧测力计量程为0~5.00 N,将橡皮条一端固定,先用两只弹簧测力计将橡皮条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标记为O点,紧靠细绳标记A、B两点,并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然后用一只弹簧测力计将其拉至O点,标记紧靠细绳的C点,并记录弹簧测力计读数,该小组完成的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在图乙中。
乙①按实验要求完成作图。
②结合图乙,分析实验过程与结果,下列措施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是。
A.适当增加橡皮条的原长B.适当增大两细绳的夹角C.增大A、B两点到O点的距离D.增大弹簧测力计的拉力2.(2021江西赣州高三一模)图甲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实验步骤如下:甲乙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刻度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计时器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Δt A和Δt B,求出加速度a;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值a;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摩擦因数μ。
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实验需要平衡摩擦力B.此实验需要遮光片的宽度d尽量小些C.此实验需要满足m'远大于mD.此实验需要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尽量小些(2)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 mm)的读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 cm。
专题六:《 力学实验》答案
一:运动量的测量仪器
1: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微小长度的测量)
1.1 金属板的厚度为6.870mm.
1.2 读数为20.35mm.
2:关于打点计时器的基本知识
2.1 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每隔0.02s 打点一次.这些点记录了运动物体的位移和发生相应位移所用的时间,据此可定量研究物体的运动.
2.2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D )
3.关于光电门的基本知识
3.1速度大小为( A )
3.2如图所示,为测量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小车的加速度,将宽度为b 的挡光片A 和B 固定在小车上,测得二者间距为d.当小车匀加速经过光电门时,测得两挡光片先后经过的时间Δt 1和Δt 2,则小车加速a=d 21
[(2t b
∆)2-(1t b ∆)2]
3.3为减小实验误差,可采取的方法是( B C )
二:力学量的测量仪器
三:研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1) 关系式是 S=Vt-2
1 at 2(其他形式也可以) (2)图(略)
(3) 加速度的大小为a=1.9-2.1m/s 2
四: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必须记录的是( B D )
2.图中的 F 是F 1和F 2的合力的理论值; F ’ 是F 1和F 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 五: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
(1)测量工具有 天平 、刻度尺 、 交流电源 .
(2)措施是平衡摩擦力 ;满足的条件是 M 》m .
(3) 图略
六:验证机械能守恒
1. (1) 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两个限位孔的连线必须保持 竖直
(2) 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 =mg(S 0+S 1),重物动能的增加量 ΔE k =21m (T
s s 421+)2 (3) 该同学利用纸带计算出重物实际下落的加速度a=2124T
s s - (4) 若该同学在实验时测得的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略小于动能的增加量,其原因可能 是 D .
(5) 还需要计算斜率是否等于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