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油气特征及运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01.00 KB
- 文档页数:6
第六章成藏要素组合特征、成藏模式与控制因素第一节油气分布特征与运移方向分析一、油层分布及生储组合特征溱潼凹陷断阶带油层分布较广,从泰州组到三垛组具有油层分布,但不同构造或同一构造不同断阶油气层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表6-1-1)。
靠近凹陷的断阶(低断阶)油层主要分布在中构造层三垛组和戴南组,如洲城-祝庄-角墩子构造带角墩子、储家楼断块主要分布有戴南组和三垛组油层,祝庄构造油层分布在阜一段和阜三段,草舍构造带北断块主要分布有戴南组和三垛组油层,中断块为戴一段和阜三段油层,南断块油层分布在泰州组和阜一段。
在陶思庄-红庄-溪南庄一带油层主要分布在中构造层戴南组和三垛组。
斜坡带油层主要分布在阜三段和泰州组。
研究区分布最广的油源层是阜二段,其次为泰州组,由阜四段烃源岩提供油源的主要分布在祝庄构造带的低断阶角墩子、储家楼断阶和草舍油田北—中断块。
除了上述油田外,断阶带上的油藏其油源主要为阜二段,也有部分泰州组的油源贡献。
斜坡带的原油主要来源于阜二段成熟度较低的烃源岩或泰州组成熟度较高的烃源岩(表6-1-1、图6-1-1)。
图6-1-1 不同油田主要油层/烃源层分布特征302表6-1-1 不同构造油层分布特征●-工业油气流▲-油气显示○—生油岩◆-凝析油303304 二、油气运移地球化学研究(一)含氮化合物运移分馏机理含氮化合物对地色层作用最敏感(Brothers 等,1991;Li ,1995)。
Li 等(1995)根据一系列原油和烃源岩的分析表明,石油的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对成藏石油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分布具有强烈的影响。
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制约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组成的运移效应包括:(1)烷基咔唑与烷基苯并咔唑含量的相对大小;(2)氮官能团屏蔽型异构体与半屏蔽以及氮暴露型异构体;(3)较高碳数同系物相对于较低碳数的同系物。
因而,含氮化合物组成的变化可用于石油运移的地球化学研究。
从理论上讲,随二次运移距离增大,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特征将发生下列变化:(1)绝对丰度降低;(2)氮官能团遮蔽型异构体(图6-1-2中C-1和C-8位均被烷基取代,如1,8-二甲基咔唑)相对于半遮蔽型异构体(图6-1-2中C-1和C-8仅有一个烷基取代基,如1-甲基咔唑、1,3-二甲基咔唑等)或暴露型异构体(图6-1-2中C-1和C-8均未被烷基取代,如3-甲基咔唑,2,7-二甲咔唑)富集;(3)烷基咔唑相对于烷基苯并咔唑富集;(4)苯并咔唑中,苯环与咔唑并合的碳位差异,造成不同的苯并咔唑结构异构体,一般常见有呈接近线状的苯并[a]咔唑(图6-1-3a )和呈半球状的苯并[c]咔唑(图6-1-3b )两类异构体。
作业三油气特征及运移分析1、根据表1所给的资料,在图1上绘制出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各探井S1段油水性质等值线图(共5项指标,每个指标绘制一张),根据所做的等值线图综合分析油水性质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图1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等值线图答:S1段油水性质等值线图如下:图2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密度等值线图图3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粘度等值线图图4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含蜡量等值线图图5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含胶质+沥青质等值线图图6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含硫量等值线图油水性质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由前面5张等值线图油水性质变化所反映的信息可知: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的密度,粘度,含胶质+沥青质的值同时向背斜的西侧呈现增大趋势,原油性质逐渐变差。
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原油性质向西侧逐渐变差,结合构造等值线图分析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油气的运移方向为由西向东。
在运移的过程当中,由于地质色层效应,重烃组分运移慢,轻质组分运移快,所以导致西边原油质量差,东边原油质量好,且在东边的圈闭中聚集,形成油气藏;二是由于西边的断层的存在,导致西边的油气藏受到氧化作用而使原油质量变差。
且距离断层越近,受到氧化的程度越厉害,所以形成了西边原油质量比东边圈闭原油质量差的格局。
2、根据图2所示的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各探井S1段储层顶面构造图和表2所示的该段储层的压力测试数据,计算该段储层流体势大小,并绘制流体势平面等值线图。
答:流体势数据如下图7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流体势等值线图3、根据上述所作图件,分析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各探井S1段油气运移方向,编写分析报告。
答:由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流体势等值线图和构造等值线图分析可知:油气运移方向为南边的构造低部位高流势流向北东和北西方向的构造高部位低流势,即M13、M14、M15、M16、M17、M18、M1 9、M20、M21井流体流向为由南边流向北西;而M1、M2、M3、M4、M5、16、M7、M8、M 9、M10、M11、M12井流体流向为由南边流向北东。
作业三油气特征及运移分析
1、根据表1所给的资料,在图1上绘制出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各探井S1段油水性质等值线图(共5项指标,每个指标绘制一张),根据所做的等值线图综合分析油水性质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图1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等值线图
答:S1段油水性质等值线图如下:
图2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密度等值线图
图3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粘度等值线图
图4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含蜡量等值线图
图5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含胶质+沥青质等值线图
图6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含硫量等值线图
油水性质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由前面5张等值线图油水性质变化所反映的信息可知: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的密度,粘度,含胶质+沥青质的值同时向背斜的西侧呈现增大趋势,原油性质逐渐变差。
变化趋势的原因分析:原油性质向西侧逐渐变差,结合构造等值线图分析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油气的运移方向为由西向东。
在运移的过程当中,由于地质色层效应,重烃组分运移慢,轻质组分运移快,所以导致西边原油质量差,东边原油质量好,且在东边的圈闭中聚集,形成油气藏;二是由于西边的断层的存在,导致西边的油气藏受到氧化作用而使原油质量变差。
且距离断层越近,受到氧化的程度越厉害,所以形成了西边原油质量比东边圈闭原油质量差的格局。
2、根据图2所示的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各探井S1段储层顶面构造图和表2所示
的该段储层的压力测试数据,计算该段储层流体势大小,并绘制流体势平面等值线图。
答:流体势数据如下
图7 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流体势等值线图
3、根据上述所作图件,分析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各探井S1段油气运移方向,编写分析报告。
答:由某坳陷某背斜、西斜坡S1段流体势等值线图和构造等值线图分析可知:油气运移方向为南边的构造低部位高流势流向北东和北西方向的构造高部位低流势,即M13、M14、M15、M16、M17、M18、M1 9、M20、M21井流体流向为由南边流向北西;而M1、M2、M3、M4、M5、16、M7、M8、M 9、M10、M11、M12井流体流向为由南边流向北东。
但是由于北西方向有断层,导致北西方向上的圈闭受到强烈的氧化作用,轻质组分含量减少,重质组分含量增多,密度变大;而北东方向上的圈闭由于隔断层较远,氧化作用几乎不能影响其性质,原油性质几乎不变化。
因此北东变大圈闭原油性质比北西边斜坡原油性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