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目录•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解读•学情分析与策略选择•教学过程与活动安排•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游园》一文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汤显祖及其创作背景。
鉴赏《游园》中的曲词,感受其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学习并掌握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和表达。
培养学生珍视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的情感态度。
引导学生体会《游园》中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兴趣和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游园》的主旨和情感内涵,鉴赏其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曲词中的意象和韵味,感受其独特的审美魅力。
同时,由于古文语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生在理解文意和表达思想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
教材分析与解读《游园》背景及作者简介《游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折,写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于花园相会的故事。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江西临川人,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
他的戏曲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文本内容梳理与赏析文本内容《游园》一折通过描绘杜丽娘在春日游园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她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赏析重点该折戏曲文辞优美,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一经典形象。
主题思想阐释爱情主题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梦中相会,表达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人生哲理作品通过杜丽娘的形象,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性的尊重。
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游园》一折以抒情为主,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烘托,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游园》教学目标: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数据若特殊可以选择计算周长的不同解法;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自制图片,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活动一:游园(1)出示黑板,创设情境:奇奇和爸爸,妈妈到动物园游园,他回家后就来找我,边指着门票上的示意图(黑板代替)边告诉我他为什么这么开心。
(出示黑板)原来在这里住着许多动物,有:老虎,猴子,狮子,长颈鹿,海豚,熊猫等等(贴自制动物图片到小黑板上)还有一些游乐设施。
全家人坐在电动车上,沿着小路环绕游园。
(将课本上的插图用创设情境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他们的注意以及学习的兴趣)。
我原先以为他只是玩得开心,后来才知道他学得更开心。
为什么呢?原来他和你们一样都上三年级,都刚接触“周长“的概念。
趁这个游园的机会,就想动手算算。
(由情境引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复习)。
奇奇先想:这个园子的周长是那部分呢?谁能上台指指?(复习上节课知识点)——奖励动物图片(由课堂再回到情境中,学生被激发起的兴趣此时急于表现出来)。
(为避免出现小路是面不是线,而引起园子周长的争议,在之前的小黑板上画的小路就画成线)。
(2)我们准确找到了它的周长,就和奇奇一起来计算一下吧。
(标数值)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A.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B.190+410=600(米)200+200=400(米)560+240=800(米)600+400+800=1800(米)C.190+410+200+200+560+240=1800(米)(1.像A这种算法,学生易以为起点不同就是不同解法,老师需指出入园子和出园子的点不同,但是都是一种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不要重复。
开学第一课游园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选择一个适合的游园地点,确保安全。
2.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放大镜、小铲子、纸和铅笔等。
3. 分组准备,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一名老师或者家长的陪同。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和讨论身边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的美好和重要性。
2. 活动一。
带领学生进行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收集,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区域,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花草树木、昆虫等,同时用小铲子挖取土壤样本,让学生观察土壤的颜色和质地,并记录下来。
3. 活动二。
让学生进行自然环境的绘画和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收集,用纸和铅笔进行绘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 活动三。
小组展示和分享,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观察和收集成果,同时分享自己的绘画和写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
5. 活动四。
集体讨论和总结,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总结出今天的活动收获和体会,让学生对自然环境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反思。
1.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教师要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七、教学延伸。
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自然环境探索和研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自然知识。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绿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八、教学总结。
通过开学第一课的游园活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和思考,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游园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牡丹亭》剧情、了解明清传奇;2、了解作者及其戏剧主张,了解写作背景并理解杜丽娘的形象意义;3、赏析戏曲语言的特色;4、理解“融情于景”“呼告”等艺术手法;5、背诵默写《游园》《窦娥冤·滚绣球》《长亭送别之端正好+耍孩儿》导入《红楼梦》节选(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道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
虽未留心细听,偶然两句听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一、文化常识积累(一)作者及戏剧主张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士,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作家。
出身于书香之家,十三岁起受业于乡人徐良溥、罗汝芳,从罗汝芳处接受了王学左派思想。
二十一岁中举,并以善写时文而名播天下,被称为当代举业八大家之一。
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时代,那正是朝廷腐败、社会动荡的明代中晚期。
理学束缚思想,压抑人性,假道学大行其道,崇尚务虚;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动,思想趋于活跃;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新的观念逐渐形成。
古诗词诵读《游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游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台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汤显祖及《牡丹亭》3、审美鉴赏与创造:熟悉戏曲语言,品味曲词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知中国古典文化的抒情传统,追寻作品包蕴的文化基因。
【教学重点】读懂台词,理解杜丽娘的人物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曲词之妙和人物的情感。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以《经典咏流传》中《当汤显祖遇到莎士比亚》导入,欣赏歌曲,也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题目是“当汤显祖遇到莎士比亚"?明确: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
二、走进作者汤显祖(1550—1616),江西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万历癸未年(1583)进士。
官至礼部主事,因上书皇帝批评宰相,不受,下放广州一处做小官,后再做县官。
在戏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手之一。
代表作《牡丹亭》,还有《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
所作诗文,后称《玉茗堂文集》。
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明】沈德符“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三、了解作品《游园》是选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前半部。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西厢记》王实甫《桃花扇》孔尚任《长生殿》洪昇《牡丹亭》汤显祖四、深入探究问题:这首曲子的名为《游园》,那么是“谁游园”“为什么游园"呢?我们需要了解《牡丹亭》这个故事究竟是怎样的。
明确:女主人公杜丽娘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华,却为家中的封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
在跟随老儒学《诗经》时被触动了情思。
数日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两人相爱。
新教材高一必修下册《游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教材高一必修下册《游园》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诗句翻译、主题思想分析、艺术特色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内诗词《游园》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及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诗词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句的深入理解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教学重点:诗歌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音乐,带领学生进入游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时空背景。
3.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课内生字词,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
4.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诗句,解释难点,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6. 艺术特色探讨: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8.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反馈纠正。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2. 生字词3. 诗句翻译4. 主题思想5. 艺术特色6. 例题解析7.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翻译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分析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的艺术特色。
2. 答案:(1)诗句翻译: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前后花木繁茂。
(2)艺术特色:通过对仗、意象等手法,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学习2. 诗句翻译3. 主题思想分析4. 艺术特色探讨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一、生字词学习1. 曲径通幽(qū jìng tōng yōu)2. 禅房花木深(chán fáng huā mù shēn)3. 山重水复(shān chóng shuǐ fù)4. 柳暗花明(liǔ àn huā míng)二、诗句翻译1. 保持原诗的意境和情感,避免直译。
2024年(教学精品《游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九单元《游园》一课。
内容包括了《游园》全文的阅读与理解,重点分析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园林特点、游览体验以及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游园》一文的字词、句式及文章结构。
2. 领悟作者游园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的写作背景及园林特点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游园的情感变化及表达方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游园》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园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园林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朗读课文:播放《游园》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1)分析文章背景: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解析文章内容:详细讲解课文,分析园林特点、游览体验及作者情感表达。
(3)随堂练习: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游园中的美好景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游园》2. 内容:(1)文章背景(2)园林特点(3)游览体验(4)作者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根据课文内容,描绘一幅游园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句子进行解释。
2. 答案:(1)文章主题:表达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及游园的愉悦心情。
(2)游园图:略。
(3)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推荐与园林相关的文章,加深学生对园林文化的了解。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园林,亲身感受园林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安全游园教案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将休闲活动安排在游园中。
然而,游园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我们需要加大对游园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力度。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安全游园的教案,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指导孩子们在游园中保持安全。
一、教案目标:1. 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 帮助孩子了解游园中的安全风险;3. 让孩子学会应对突发事件和危险情况。
二、教案内容:1. 游园前的准备在游园前,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引导他们了解游园的目的地、交通方式、游园时间等相关信息。
并向孩子们强调以下准备事项:- 穿着舒适的衣服和鞋子,避免穿着过长的裙子或鞋子,以免发生跌倒的危险;- 带上必要的药品和急救箱,以备不时之需;- 注意天气情况,根据需要准备防晒霜、雨具等;- 告知孩子们游园地点的紧急联系方式,以备发生突发事件时求助。
2. 游园中的安全知识在游园中,孩子们往往会面临各种安全风险。
我们需要教育他们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风险。
(1) 人员安全:- 不随意离开家长或老师身边,避免迷路;- 不与陌生人随意交谈或接受陌生人的赠品;- 孩子们如遇到无人照料或感觉不安全的情况,应立即寻求帮助。
(2) 交通安全:- 若在游园中需要穿越道路,应寻找人行横道或斑马线,并等待绿灯时过马路;- 加强对交通信号的认知,学会遵守交通规则;- 在游乐设施上时,遵守设施的规定,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发生碰撞事故。
(3) 食品安全:- 不随意从陌生人处接受食品,尤其是未经包装和未知来源的食品;- 避免乱丢食物和纸屑,保持游园环境整洁;- 如发现食品过期或食物不洁净,应立即告诉家长或工作人员。
3. 突发事件和危险情况的应对在游园中,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危险情况。
孩子们需要学会正确应对。
(1) 火灾逃生:- 学会识别灭火器和灭火器使用方法;- 如果发现火灾,请保持冷静,及时向工作人员或家长报告,并参与组织有序的疏散。
《游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领略园林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与园林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欣赏园林的布局、建筑、植物等元素,感受其艺术魅力。
(2)理解与园林相关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2、难点(1)如何让学生从园林景观中体会到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帮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园林的基本知识、文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对游园有初步的认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园林的特点、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实地观察法如果条件允许,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园林,让学生亲身感受园林之美。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园林景观和相关文学作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著名园林的图片或视频,如苏州园林、颐和园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园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园林的特点和魅力。
2、知识讲解(1)介绍园林的定义、类型(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构成要素(山水、建筑、植物等)。
(2)讲解园林艺术的特点,如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借景等。
3、文学作品赏析(1)选取与园林相关的诗词,如《拙政园诗余》《扬州慢》等,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词中对园林景观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园林中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有什么关系?园林中的植物配置有什么讲究?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更好地展现园林之美?(2)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5、实地观察(如有条件)(1)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园林进行实地观察。
(2)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园林的布局、建筑细节、植物景观等,并让学生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6、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写一篇关于园林的短文,可以是描写园林的景色,也可以是表达对园林的喜爱之情。
《游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欣赏园林的艺术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描绘园林景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园林的布局、建筑、植物等元素,理解其艺术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汇和修辞手法来描绘园林的美景。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
(2)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展现出独特的感受和思考,避免千篇一律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园林的基本知识、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为学生的观察和理解提供基础。
2、观察法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园林或观看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园林的美景。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园林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写作指导法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具体的指导,包括立意、选材、组织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
四、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展示一些著名园林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是否曾经参观过园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知识讲解(1)介绍园林的定义、类型(如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和发展历史。
(2)讲解园林的构成要素,如建筑(亭、台、楼、阁、廊等)、山水、植物等,以及它们的布局和设计原则。
(3)分析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哲学思想、诗词歌赋、绘画艺术等与园林的关系。
3、实地观察或观看资料(1)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当地的园林,让学生亲身体验园林的氛围,观察园林的细节。
(2)如果无法实地参观,播放关于园林的纪录片或详细的图片集,让学生仔细观察。
4、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和感受。
(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5、写作指导(1)引导学生确定写作的主题和立意,可以是对园林整体的赞美,也可以是对某个具体景观的描写,或者是对园林所蕴含文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