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盗窃信用卡并使用_的含义解析与司法认定
- 格式:pdf
- 大小:298.15 KB
- 文档页数:8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总第104期)J our nal of M e Pat t y Sch ool of C PC Zhe ngzhouM uni c i pal C om m i t t ee N o.2。
2010(Sum,104)法学研究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定性分析宋久华(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北京100875)摘要: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是指行为人秘密窃取他人的有效信用卡,并假冒持卡人予以使用,非法占有该信用卡所承载的实际财产价值,数额较大的行为。
该行为一般情况下应认定为牵连犯,按盗窃罪处理;只有在犯罪数额没有达到信用卡诈骗罪的起刑点时,才是单纯的盗窃罪一罪。
关键词: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定性分析;牵连犯中图分类号:D F43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701(2010)02-0062—04关于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性质,尽管刑法第196条第3款明确将其规定为盗窃罪,但学者们却对此提出了诸多质疑,并展开了广泛争论。
对各派观点进行梳理、比较和评析,进一步明晰该行为的性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难题。
一、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定义考察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性质,必须先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义。
为此,必须厘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此处的信用卡究竟是否仅指合法有效的信用卡?二是“使用”的范畴如何界定?三是该罪的犯罪数额如何认定?对于第一个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盗窃信用卡”是指盗窃真实有效的信用卡,盗窃无效的信用卡而使用的,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盗窃无效卡并使用的情况下,行为人的故意仍然是“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故意,不能因事实上使用无效卡而认为应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而不以盗窃罪定罪。
笔者认为这里的信用卡仅指合法有效的信用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信用卡是银行或者金融机构发给消费者的一种具有价值意义的信用凭证,承载了一定的财产权利,而无效的信用卡不具有这种财产意义和表征功能。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解析作者:孔晓曼吴为民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20期摘要:对司法实践中尚存争议的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信用卡的特征、银行自动取款机的性质,进一步明晰了盗窃信用卡后在特约商户、银行柜台、ATM自动取款机上使用的行为定性,以期为实践办案带来一定程度的指导。
关键词:信用卡;使用行为;盗窃罪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我国刑法第196条规定了信用卡诈骗的四种情形。
同时还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26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以前刑法理论界对于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存在着定盗窃罪还是诈骗罪的争议,但现在修订后的刑法第196条第3款已明确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应依照盗窃罪定罪处罚。
但个案千变万化,对司法实践中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尚存争议。
1盗窃信用卡后使用的情形分类(1)盗窃信用卡后在银行柜台、特约商户的使用过程。
与刑法相联系的信用卡业务主要有常用的直接购物消费业务和支取现金业务。
而在这两种业务中,并不只要求持卡人凭借信用卡就可以完成的。
在直接购物消费业务中,持卡人将信用卡交特约商户收银员,特约商户收银员在POS(销售点终端设备)上刷卡,输入交易金额,要求持卡人通过密码键盘输入6位个人密码,如发卡行不要求输入密码的,由收银员直接按确认键。
交易成功,打印交易单据,收银员核对单据上打印交易帐号和卡号是否相符后交持卡人签名确认,并对信用卡交易核对签名与卡片背面签名是否一致后,将银行卡、签购单回单联等交持卡人。
在银行柜台取现时,应将信用卡与身份证同时交给发卡行或代理银行,银行压卡后填写取现单,经审查无误后,交由持卡人签名确认。
超过支付限额的,代理银行应向发卡行申请授权,并在取现单上填写授权号码,办理付款手续后,将现金、信用卡、身份证和取现回单交给持卡人。
(2)盗窃信用卡后在自动取款机处的使用过程。
在利用ATM自动柜员机取现时,持卡人在ATM机上插入卡片,输入6位个人密码,选择取现交易,输入取现金额;交易成功,ATM机吐钞并打印凭条,按提示退出并取回卡片。
明知是他人盗窃的信用卡并使用如何定性及主、从犯的认定作者:吴言才吴延成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5年第02期摘要在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一般将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界定为盗窃罪。
我国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264条(盗窃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但是该条文在审判实践及学界尚存争议,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是否成立盗窃罪的问题,本文将对该行为的定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盗窃信用卡主犯从犯一、基本案情2011年2月28日,被告人马某某从重庆市南岸区某路公交车上用剪刀将被害人张某某的上衣口袋剪开,盗走张某某的钱包(内有现金人民币3100元、新世纪500元提货卡一张、身份证一张、银行卡数张)后下车。
被告人马某某来到南岸区某宾馆找到被告人江某某,共谋用盗得的银行卡套取现金。
两人在某银行的ATM机用盗来的的一张工商银行卡取款,由马某某提供密码,江某某输入密码成功后,分三次取走现金4500元,各分得2250元。
马某某、江某某又持该银行卡至南岸区某商场刷卡购买了115500元的黄金饰品,由马某某将该批黄金饰品销赃后获款7万余元,分给江某某1万元及黄金项链一条。
二、意见分歧(一)江某某的行为定性为信用卡诈骗罪还是盗窃罪?被告人江某某在马某某已经窃取到信用卡后,参与共同使用的行为,该如何定性?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江某某不是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
理由是:江某某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窃取了该卡,使得被害人丧失对该卡的占有,江某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另一种观点认为江某某明知是他人盗窃的信用卡而使用,成立盗窃罪的共犯。
(二)江某某的行为是否认定为从犯?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江某某的行为不认定为从犯。
理由是:被告人江某某与马某某一起直接实施了持信用卡取款、刷卡消费的行为,对盗窃行为的既遂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伙同马某某侵吞了赃款,故江某某不能认定为从犯。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为何要认定为盗窃犯罪“信用卡”是银行或者信用卡公司发给用户用于购买商品、取得服务或者提取现金的信用凭证。
“盗窃”信用卡就是采用秘密手段窃取他人信用卡的行为。
“使用”信用卡就是用信用卡购买商品、在银行或者自动柜员机上支取现金以及接受信用卡进行支付结算的各种服务。
在司法实践中,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案件时有发生,此系新类型案件,对这类案件应当如何定性,虽然刑法对此已做了规定,但人们仍在不断思索其究竟,毕竟其不同于“标准”的盗窃犯罪。
同时,笔者认为弄清“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为何认定为盗窃犯罪的原因,是解决此类其他相关问题的前提和理论出发点。
至于对“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以盗窃罪定罪处罚是否合理,我国刑法理论界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不同观点。
(一)、肯定论。
1、一种意见认为,这是属于牵连犯的问题,即牵连触犯盗窃罪和信用卡诈骗罪两个罪名,应择处罚较重的盗窃罪定罪处罚.2、另一种意见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盗窃行为是主行为,行为人冒用他人名义使用信用卡的行为是盗窃罪的继续,是从行为。
按主行为吸收从行为的原则,应定盗窃罪.3、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区分盗窃罪与诈骗罪(包含信用卡诈骗罪)的关键,就是看被害人是否因受骗而自愿将财物交付给行为人,只要不是被害人因受蒙蔽而自愿交付财物给行为人,就不构成诈骗罪,而只能构成盗窃罪。
如盗窃他人信用卡后,到银行设置的取款机上冒领现金。
由于银行不承担损害后果,被害人是信用卡的所有者,而被害人并未向行为人交付财物,所以,不能定信用卡诈骗罪,而只能定盗窃罪.4、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盗窃他人的信用卡,就等于是取得了一定价值的货币使用权,只不过这些货币要通过使用信用卡而实现,因此,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在性质上是盗窃,应当按盗窃罪定罪处罚.5、也有一种意见认为,信用卡是有价值意义的支付凭证,凭卡可以取得财物,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同盗窃印鉴齐全的支票骗取财物的行为相类似,所以,要以盗窃罪论处.6、最高人民法院在1986年11月3日对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就一个案件的请示答复中也指出:被告人盗窃信用卡后又仿冒卡主签名进行购物、消费的行为,是将信用卡本身所含的不确定价值转化为具体财物的过程,是盗窃犯罪的继续,应定盗窃罪6.(二)、否定论。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性质的界定作者:孙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04期摘要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是指行为人采取秘密窃取的方法,获得他人的信用卡,并假冒该持卡人使用以骗取财物的行为。
理论界对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的定性问题提出了“区分说”。
但是现行立法却认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应以盗窃罪一罪定罪处罚。
基于理论和立法上的差异,界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中“使用”的含义及范围,对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行为的准确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使用”只能是实现信用卡取现消费转账透支的信用功用能而进行的行为。
传统观点认为机器不能成为诈骗的对象也受到了新时代的挑战,并针对传统观点提出机器可以作为诈骗罪的对象。
为防止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我们应该否定区分说,而将盗窃信用卡的并使用的行为统一定罪盗窃罪。
关键词信用卡盗窃罪ATM作者简介:孙菲,山东省昌邑市公安局,研究方向:经济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2-078-02所谓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是指行为人采取秘密窃取的方法,获得他人的信用卡,并假冒该持卡人使用以骗取财物的行为。
将盗窃来的信用卡在ATM机上使用与将盗窃来的信用卡在银行柜员处使用,最大的不同就是ATM是一种机器,他的工作程序就是按持卡人输入的指令进行操作;而银行工作人员是人,他不仅按持卡人的要求进行操作,同时还会用人类的经验,思考方式,情感态度分析持卡人的种种行为。
正是因为ATM机与银行工作人员的这种明显的差异。
理论界针对这一差异对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的定性问题提出了“区分说”,即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定性应区分两种情况分别而论,如果行为人利用盗窃而来的他人的信用卡哄骗特约商户或银行骗取钱财的,应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如果利用盗窃的信用卡在ATM自动取款机上提取现金,由于ATM机不具有人的灵性,只要行为人同时拥有信用卡和密码,实际上就等于取到了钱财,冒领只是实现其价值的手段而已,而不具有独立价值,应定盗窃罪。
我国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即直接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但司法实践中对盗窃伪造的信用卡并使用的如何定罪存在一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以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规定直接定盗窃罪;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笼统地定信用卡诈骗罪。
笔者认同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观点,但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明知,将形成不同的犯罪构成,对该行为的定性理由应当加以区别分析。
一、该行为不能适用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定盗窃罪。
理由如下:(一)《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规定中的“信用卡”仅指真实的具有金融性质的信用卡,并不包含伪造的信用卡。
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关“信用卡”的含义作的立法解释(以下简称“立法解释”)规定:“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伪造的“信用卡”明显不具有以上特征,不属《刑法》相关条款中“信用卡”的范畴的。
因此盗窃伪造的“信用卡”,并不是《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中特指的“信用卡”,不能适用《刑法》第196条第3款直接定盗窃罪,否则有违罪刑法定原则。
(二)《刑法》第196条第3款其实是刑法分则对牵连犯“从一重罪”处断原则的例外规定。
笔者认为是有其立法理由的:因为行为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在其主观上是以窃取信用卡为手段,借此达到非法占有信用卡所有人财产的犯罪目的。
其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行窃人持卡支取是一种信用卡诈骗行为)的行为其实是盗窃行为的自然延伸,最终是为了实现其非法占有信用卡所有人财产的犯罪目的。
客观上盗窃行为和信用卡“诈骗”行为最终侵害的均是信用卡所有人的财产权益而非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财产权益。
因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冒用信用卡的行为,承担的只是谨慎注意义务(如:注意是否是伪造或是冒用他人信用卡;是否明知是非法获得的信用卡等),只要其尽到该义务,银行就不再承担因冒用造成的客户的存款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