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给药法(三)
- 格式:ppt
- 大小:6.00 MB
- 文档页数:30
医院常用给药方法医院常用的给药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给药方法。
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之一、患者通过口腔将药物吞咽到胃肠道,药物经过胃液和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起到治疗作用。
这种给药方法简单易行,但对于无法吞咽或胃肠功能不良的患者来说,口服给药不适用。
2.静脉注射: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静脉血管中,药物能够快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起到迅速有效的治疗作用。
该方法适用于紧急抢救、需要快速效果的情况,如心肺复苏、严重感染等。
但静脉注射需要专业操作,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严密监测。
3.肌肉注射: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肌肉组织中,药物通过肌肉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一些不需要迅速发挥作用的药物,如长效药物、激素类药物等。
肌肉注射相对比较安全,操作简便,但需要注射量较小,药物浓度不能过高。
4.皮下注射:皮下注射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脂肪组织中,药物通过皮下组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一些需要缓慢持续作用的药物,如胰岛素、激素等。
皮下注射相对比较安全,可以自行进行,但需要注射量较小。
5.吸入给药:吸入给药是将药物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肺部,药物通过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吸入给药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副作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系统。
除了上述常见的给药方法,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给药方式,如皮肤贴药、眼药水、耳鼻喉滴剂、直肠给药等,根据疾病的不同和患者的需求,医生会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此外,在给药过程中,医生还需根据患者的体格特点、病情、药物特性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用药调整,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吸入疗法的两种给药方式:吸入剂与雾化作者:刘祖春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9年第03期在支气管哮喘和慢阻肺的治疗中经常会使用吸入疗法。
吸入疗法是将药物以气溶胶、干粉或雾化溶液形式送进呼吸道,作用于呼吸道黏膜和(或)肺泡的一种给药方式。
由于吸入药物直接作用于气道和肺,局部药物的浓度高,疗效好。
起效迅速(起效时间仅为5-10分钟),可迅速缓解症状。
吸入药物剂量比口服剂量小,药物吸收入血在全身各组织的分布少,减少了全身用药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因此,吸入治疗已被多国推荐为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道疾病的首选给药方式。
吸入剂的不同类型吸入治疗使用的吸入药物称为吸入剂。
临床上用于缓解呼吸道症状的吸入剂有三种类型,即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以及两类药物的联合使用。
支气管扩张剂的作用是舒张肺气道周围的肌肉,打开气道,这样可以让呼吸更顺畅。
按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短效吸入剂与长效吸入剂。
短效吸入剂包括沙丁胺醇、左旋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可每4~6小时使用一次或按需使用;长效吸入剂包括噻托溴铵、沙美特罗、福莫特罗、阿福特罗、茚达特罗、阿地溴铵,可每12小时使用一次。
糖皮质激素又名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可以称为类固醇。
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
目前常用的有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等。
两类药物的联合,即支气管扩张剂中一种或者两种,甚至三种,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
呼吸道吸入疗法的两种给药方式呼吸道吸入治疗有吸入器和雾化两种给药方式。
雾化器和吸入器是对药物进行雾化并送进呼吸道的装置。
1.吸入器临床上常用的吸入器(含药物)有定量压力气雾剂与干粉吸入剂两种。
定量压力气雾剂(MDI)装置小巧,便于携带,能反复定量给药。
但对于使用者的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吸气与手动按压药物配合;药物的肺沉积率仅为10%左右,大部分沉积在口腔部。
目前用于慢阻肺治疗的MDI药物主要有沙丁胺醇(万托林)、溴化异丙托品(爱全乐)及可必特(万托林和爱全乐的复方制剂)、辅舒同等。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三年中专)《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护理系二〇一七年八月《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一、性质与任务课程的性质:基础护理学是高等院校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
从概念、程序、和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通过对知识、技术程序和经验积累、以及人文关怀理念的整合,注重教学的整体优化,重点培养学生关怀和照顾病人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基础护理工作作为临床各专科护理的基础,贯穿于满足患者对健康需求的始终,是临床专业课程的先导。
为临床专科护理奠定基础。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学习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二、目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护理学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试验研究方法、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熟悉近护理学学发展的新动向,并能解答和分析理论上和实践上遇到的护理学问题。
三、教学内容安排本课程总学时146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82学时。
各章学时分配如下:四、选用教材和参考书(1)《护理学基础》李小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1版,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护理学基础》:李小松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第2版,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3)《基础护理学》:李晓寒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5版,全国医学高等医药“十二五”规划教材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1.与前修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护理人文课程等,前修课程的学习为本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为临床专科护理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使护生在学习临床专科护理课程时能利用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护理程序、专科护理技术对各专科患者实施针对个案特点的整体护理,是连接岗位通用能力和专科护理能力的桥梁。
给药的名词解释在医学领域中,给药是指通过不同途径为患者提供药物以治疗疾病的过程。
给药涉及到多种名词和术语,如给药途径、给药方式和给药剂型等。
本文将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以便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医学文献以及讨论药物治疗方案。
一、给药途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人体的路径,常用的有口服、注射、吸入、皮肤贴药、鼻内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适用情况。
下面我们对这些常用给药途径进行解释。
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即患者通过口腔将药物吞咽到胃肠道,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给药方式便携、舒适,常用于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
口服给药的缺点是药物在肠道中可能被代谢和消化,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2. 注射给药(Injection):药物通过注射器和针头直接输入到体内,常用于溶液、悬浮液和粉末剂。
注射给药的优点是药物能够快速进入血液循环,作用迅速。
然而,注射给药需要专业技能,可能会引起不适和局部反应。
3. 吸入给药(Inhalation):药物以气体、气溶胶或细粉末的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通过肺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吸入给药常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直接作用于肺部,减少对其他组织的影响。
4. 皮肤贴药(Transdermal patch):药物以贴贴的形式附着在皮肤上,通过皮肤的渗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皮肤贴药一般用于长期治疗,如疼痛、高血压等。
皮肤贴药的好处是给药方便,减少药物的次数和剂量。
5. 鼻内给药(Nasal administration):药物以喷雾、滴剂或吸入的形式通过鼻腔给药,通过鼻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鼻内给药常用于治疗鼻腔和鼻窦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
这种给药方式的优点是药物的血药浓度可以较快达到峰值。
二、给药方式给药方式是指将药物制剂应用到给药途径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给药方式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下面对一些常见的给药方式进行解释。
药理学中常用的给药方法
1. 口服给药:药物通过口腔进入胃肠道,被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
这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
2. 注射给药:将药物注入肌肉、静脉、皮下或脊髓等部位,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3. 吸入给药:药物通过吸入装置进入呼吸道,被肺泡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4. 局部给药:药物通过创伤面、皮肤、黏膜等部位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
5. 经皮给药:药物通过皮肤穿透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可以通过贴剂、凝胶、喷雾等方式给药。
6. 瘤内给药: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组织中,使其局部浓度达到高水平,减少对其他组织的毒性作用。
7. 粘膜腔内给药:将药物直接涂抹在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表面上,被粘膜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8. 灌肠给药:将药物溶解在注射用水中注入大肠内,使其被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9. 皮下埋置给药:将药物植入皮下组织中,使其缓慢释放进入全身循环系统。
10. 穿刺给药:将药物通过穿刺或置管的方式直接注入腹腔、心包、胸腔等部位,达到快速的治疗效果。
不同的给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药物和病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给药方法。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环境学习目标:了解:1.环境的分类。
2. 环境、健康与护理的关系。
熟悉:1.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2. 环境的含义。
3. 良好的医院环境应具备的特点及其分类。
掌握:如何通过调控医院环境满足患者的需要。
题目:1 .下列关于通风的作用,不正确的是:A. 刺激皮肤血液循环B. 增加病人舒适感C. 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病率D. 降低室外空气污染程度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届于人的心理社会环境范畴:A. 病人需要爱和被尊重B. 病人需要社会交往C. 病人渴望对疾病知识的掌握D. 病人需要良好的病室环境答案:D3. 病室湿度过低,病人可表现为:A. 呼吸道粘膜十燥,咽喉痈,口渴B. 血压增高、头晕、面色苍白C. 食欲不振、疲倦、头晕D. 多汗、发热、面色潮红答案:A4 .适宜病人休养的环境为:A. 儿科病室,冬季室温应保持在22-24 CB. 产休室应保暖,不能开窗,以防产妇受凉C. 气管切开者室内湿度应保持在30%D. 破伤风病人室内光线应充足答案;A5.关于噪音的说法下列哪一项正确:A. 噪音的危害程度只与频率的高低有关B. 只有噪音达到120分贝时才能对人产生十扰C. 长时间处于90分贝以上环境中可造成永久性失聪D. 噪音的耐受程度与过去生活的环境和经历有关答案:D总结:1.环境与健康:环境概述、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护理与环境的关系2. 医院环境:医院环境的特点和分类、医院环境的调控第三章出入院护理学习目标:了解:患者单位所包含的设备;患者入院护理和出院护理的目的;担架运送患者法。
熟悉:患者入院和出院的程序及方式。
掌握:分级护理内容;病人入院、出院的护理;运送患者的方法:轮椅运送法、平车运送法。
题目:1. 张某,车祸全身多处骨折,需急送医院,搬运时宜用A. 挪动法B. 一人搬运法C. 二人搬运法D. 三人搬运法E. 四人搬运法答案:E.2 .张女士, 26岁,妊娠10个月,急诊检查宫口已开4cm需住院,住院处护士首先应A. 办理入院手续B. 进行沐浴更衣C. 进行会阴活洗D. 让产妇步行入病区E. 用平车送产房待产答案:E3. 程先生,20岁,擦玻璃时不慎从楼上跌下,造成严重颅脑损伤,需随时观察、抢救,入院后对此病人的护理应给予A. 特别护理B. 一级护理C. 二级护理D. 三级护理E. 个案护理答案:A.4 .以下哪种情况适用一级护理A. 病情危重,需随时进行抢救的病人B. 重症病人,大手术后绝对卧床休息的病人C. 年老或婴幼儿病人D. 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病人E. 随时需要观察病情变化的病人答案:B第四章舒适与安全学习目标:了解:1.舒适与不舒适的概念2.引起不舒适的原因3.疼痈的概念与发生机制熟悉:1.护理不舒适病人的原则2. 疼痈的病因及影响因素3. 影响病人安全的因素及安全保护措施掌握:1.增进舒适的方法(常用卧位)2. 疼痈病人的护理第五章患者的清洁卫生学习目标:熟悉1.特殊口腔护理的目的及评估。
二、生命体征:1.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是指个体的体温升高至其正常体温范围以上的状态2.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月,波动范围小,24h温差不超过1℃,多见于大叶性肺炎3.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体温一般在39℃以上,波动范围大:24h内温差达1℃以上,但最低时仍高于正常,多见于败血症等4. 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有规律地出现,间歇性的反复发作,多见于疟疾等5. 体温过低(hypothermia):指个体处于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6. 血压(BP):血管内流动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收缩压(SBP):左室收缩最高值舒张压(DBP)左室舒张最低值脉压收缩压-舒张压三、医院环境1. 相对湿度: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水蒸汽的量与其饱和时的百分比四、出入院病人护理1. 备用床(closed bed):保持病室整洁,准备接收新病人2. 暂空床(unoccupied bed):保持病室整洁,供暂离床病人用3. 麻醉床(anesthetic bed):接收术后病人避免床单位污染五、压疮1. 压疮 pressure sores :局部组织持续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
六、人体力学腰背痛Low Back Pain2.人体力学:运用力学原理研究维持和掌握身体平衡,转换姿势时,身体如何有效协调的科学七、清洁卫生1.清洁卫生(Hygiene):指去除身体附着的脏物、排泄物、分泌物及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促进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措施八、医院饮食1. 基础代谢:人体在空腹、清醒、安静状态下,在适宜温度(18-25℃)的环境中,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时的热能需要量。
2. 基础代谢率: 单位时间内人体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消耗的基础代谢热量3. 营养素:能够在生物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机体及调节和维持生理功能的作用物质。
吸入给药法是一种护理学中常用的给药方式,通过呼吸道将药物输送到患者的呼吸系统中。
以下是一些与吸入给药法相关的术语解释:
雾化吸入:将液体药物转化为雾化状态,使其以微细颗粒的形式进入呼吸道。
常见的雾化吸入设备包括雾化器和喷雾器。
干粉吸入:将药物以粉末形式直接送入呼吸道。
干粉吸入器是常用的设备,可用于输送粉末药物,患者通过呼吸将药物吸入肺部。
气溶胶吸入:将药物溶解在气体中,以气溶胶形式进行吸入。
气溶胶吸入器通常使用压缩气体或压缩空气将药物推送到患者的呼吸道。
气管插管吸入:通过气管插管将药物直接送入气管和肺部。
这种吸入给药方式通常用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例如重症监护患者。
胸腔雾化:将药物通过胸腔导管或胸腔引流管送入胸腔,以治疗胸腔积液、胸腔感染等胸腔疾病。
吸入给药法在护理学中具有许多优势,如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系统、快速吸收、减少药物剂量等。
它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部感染等与呼吸系统相关的疾病。
在使用吸入给药法时,护士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技巧、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副作用,并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效果,以确保给药的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