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 格式:pdf
- 大小:304.13 KB
- 文档页数:4
一、被动锻炼:适用于偏瘫和瘫痪肌肉的病人,多采用摩法、操法及推摩。
①摩法:即摩擦法,让拇指或四肢指腹。
大鱼际、手掌、掌根紧贴病人皮肤来回直接摩动。
②推摩法:四肢并拢,拇指分开,全手掌面接触病人皮肤,沿淋巴结流动方向轻轻推动。
在按摩之后上下肢关节的各轴位进行被动运动(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绕环等),先小关节,后大关节,从远端到进端,运动幅度逐渐加大,但勿超过关节的生理功能范围,以免造成损伤。
二、主动锻炼:病人病情好转,意识清醒可逐渐由坐位训练、站立训练到步行训练逐步进行。
①坐位训练:病人意识好转后,坐位训练宜早期进行,坐位角度从30度开始逐步增加至80度,每次坐位事件从5分钟开始,每天增加5分钟,逐渐延长至30-60分钟,坐位次数从每天7次至多天2-3次。
②站立训练:扶杖站立,直到独立徒手站立,每天训练2次,每次25-20分钟。
③步行训练:可借助手杖,手杖在前患肢迈出,然后健肢跟上,每天训练25-20分钟。
颅脑损伤康复训练方法
1.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牵拉、电疗等,可改善肌肉张力、血液循环等,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
2.运动康复:包括康复运动、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帮助患者重新学会步行。
3.言语治疗:通过语音训练、语言训练、听力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和交流能力。
4.认知训练:针对患者的认知障碍进行训练,例如对时间、空间、记忆等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认知能力。
5.心理治疗:通过心理辅导、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等,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促进康复。
6.药物治疗:通过给患者使用神经保护剂、调节神经活动的药物等,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和恢复功能。
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可以为颅脑损伤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康复训练,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 1 -。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肢体康复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常出现各项合并症,常见的有肢体瘫痪、感觉障碍、认知障碍、植物状态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该疾病目前经过抢救后可以有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但抢救成功后的患者常会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最终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对此,需要采取对应的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改善。
现对相关内容进行如下介绍:1 急性期性期康复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微抬下颌,双唇微开,确保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的口、鼻等部位的分泌物;气管切开患者应每日行气管切开护理2次;及时评估患者做好气道湿化、雾化吸入;吸痰护理 ,避免因为分泌物影响患者呼吸而导致并发症。
1.1良肢位摆放指导1.重度颅脑损伤后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为损伤引起了大脑皮质高级中枢出现功能紊乱,所以会表现为姿势异常。
异常的卧位会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加重。
所以需要协助患者取合理的卧床姿势。
平卧时在两侧肩部和上臂下方垫软垫,保证充分前伸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
两侧臂和大腿下方垫软垫,以免出现髋关节外旋。
足跟垫软垫,保持双足中立位。
每隔2h为患者更换一次体位;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头部垫枕,上肢伸展位不超过90°,患侧肩胛骨向前外伸,前臂旋前,掌心向下,患侧下肢屈曲位、踝关节放长枕上;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头部垫枕,患臂外展前伸旋后,患肩向前拉出,肘伸展,掌心向上,下肢屈曲位,健腿屈髋屈膝向前放长枕上,健侧上肢放在胸前的枕上或躯干上(本卧位不适用脊髓损伤患者)1.2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每次训练前先按摩,以刺激功能活动、按摩时由轻到重,范围从小到大,先慢后快。
如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禁止开展上述操作。
1.3关节活动度训练在患者病情恢复稳定后再进行训练。
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
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如患者伴发感觉障碍,注意不要过度牵拉,以免引起关节脱位或损伤周围软组织。
一、引言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由于伤情复杂严重,死亡率高,且康复周期长,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为了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我参加了颅脑损伤康复实训课程。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颅脑损伤的康复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将实训总结如下。
二、实训内容1. 颅脑损伤概述颅脑损伤是指颅骨、脑膜、脑血管和脑组织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的损伤。
根据伤后脑组织与外界相通与否,颅脑损伤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根据损伤病理机制,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
2. 颅脑损伤康复治疗(1)早期康复治疗:在神经外科病房进行,以床边康复治疗为主,包括药物和外科手术治疗、支持疗法、抗痉挛体位等。
(2)恢复期康复治疗:患者在经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转入专门的康复中心进行康复,包括运动、认知、言语、行为、心理和大脑综合功能等方面的康复。
(3)后期康复治疗:患者在经过康复中心规范的康复治疗后,转入社区或家庭进行康复,包括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
3. 康复治疗技术(1)运动康复:针对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肢体康复、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认知康复:针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进行认知训练,如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训练等。
(3)言语康复:针对患者的言语功能障碍,进行言语训练,如发音训练、构音训练、语言表达训练等。
(4)心理康复:针对患者的心理障碍,进行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等。
三、实训收获1. 提高了对颅脑损伤的认识通过实训,我对颅脑损伤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康复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2. 掌握了康复治疗技术实训过程中,我学习了多种康复治疗技术,如运动康复、认知康复、言语康复、心理康复等,为今后从事康复治疗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与同学们共同完成了各项康复治疗任务,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
4. 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我亲自参与了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颅脑损伤康复方案颅脑损伤是指头部受到外力的强烈冲击、挤压等,导致脑细胞破坏、功能受损的一种疾病。
颅脑损伤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程度。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颅脑损伤康复方案。
1. 体力康复与肌肉锻炼颅脑损伤患者常因长期卧床、运动减少而导致肌肉萎缩、体力下降。
因此,体力康复与肌肉锻炼是颅脑损伤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患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从适量、适度的运动开始。
轻度运动可以包括普通的步行、伸展、弯曲等,中度运动则可以包括快走、慢跑和简单的器械锻炼等,重度运动则可以向高水平的颈部和肩部活动、力量训练等方向发展。
在肌肉锻炼方面,肌肉损伤和肌肉失去活力是颅脑损伤康复可以解决的问题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患者可以使用习惯性的鸟翼绷带(或叫一字鞋),能够有效增强腿部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2. 认知功能锻炼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通常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康复治疗中,要加强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方面的训练。
认知功能锻炼的内容主要包括记忆力、注意力、空间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等方面。
训练方式可以是通过日常生活的训练,也可以是通过结构化训练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
此外,电脑和手机上的大量应用软件也可以作为认知训练用的工具,可以让患者尝试不同的游戏和任务,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认知功能。
3. 情感管理颅脑损伤患者在康复期间,由于疾病的影响和身体能力的下降,经常会出现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一个良好的情感管理是康复治疗中必须强调的一方面。
情感管理可以通过沟通、娱乐、社交活动和个性化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
通过与患者频密的交流和倾听,医生可以让患者分享他们的感受,并帮助他们寻找更好的出路。
此外,让患者进行一些简单且令人愉悦的娱乐活动,如阅读、看电影、听音乐等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品质。
4. 社交能力和生活能力提升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能力通常也受到一定的削弱。
在康复期间,帮助患者提升社交和生活能力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内容之一。
医院颅脑损伤的康复护理常规一、概述颅脑损伤也称脑外伤,是指脑部受各种外力作用后,引起脑部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导致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
颅脑损伤按损伤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其发生率居于各类创伤的第二位,占22%~42%,而死亡率居于首位,占创伤总死亡的72.2%~92.5%。
在中国每年新增颅脑损伤患者约60万人,其中47%为30岁左右的年轻人。
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1。
颅脑损伤后极易遗留严重残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同时伴有认知、言语交流、行为、心理、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等功能障碍,其中记忆障碍发病率近100%。
颅脑损伤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因此,利用各种康复护理手段,对脑损伤患者造成的身体上、精神上、职业上的功能障碍进行训练,使其消除或减轻功能缺陷,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或较正常的生活和劳动能力并参加社会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功能障碍及评定颅脑损伤后主要的功能障碍表现为:意识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记忆和认知障碍、言语与吞咽障碍、心理精神障碍等,其中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对预后有着较大的影响。
(一)意识功能障碍及评定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见本章相关内容。
需特别注意,有两种情况不进行评分:颅脑损伤6小时之内死亡;颅脑火器伤。
颅脑损伤程度的判断:GCS计分3~5分为特重型损伤;6~8分为重型损伤;9~12分为中度损伤;13~15分为轻度损伤。
2.连续记忆恢复以后的评估方法可以采用伤后遗忘时间来进行评估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PTA是指受伤后记忆丧失到连续记忆恢复所需的时间。
其分级标准是:(二)运动功能障碍及评定颅脑损伤后可因脑器质性损害造成的原发性运动功能障碍和由并发症造成的继发性运动功能障碍。
颅脑损伤患者可因锥体束损害表现为偏瘫、单瘫、双侧瘫,也可出现帕金森综合征、共济失调、舞蹈样动作等锥体外系表现。
颅脑损伤运动障碍的评定:一般先用Bnmnstrom评测法作快速筛查,再进行肌张力、平衡协调能力评定。
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案颅脑损伤是指头部遭受到外力撞击、挤压、振动等因素,导致颅骨或脑组织受到损伤。
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颅脑损伤后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其受损的神经功能。
本文将介绍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案。
一、立足于个体化康复训练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应该立足于个体化康复训练,即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因为不同的患者对于康复训练的需求和适应能力不同,康复训练方案也应该因人而异。
个体化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针对患者的具体神经损伤和功能障碍,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目标和方案;根据患者的康复阶段和进展情况,调整康复训练计划和方案;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体质特点,个性化选择康复训练器材和器具;针对不同的康复训练内容,选择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和技术。
二、康复训练的主要内容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神经功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方面。
1、神经功能训练神经功能训练是颅脑损伤后的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具体包括感觉、平衡、协调、肌力、关节活动度和语言等方面的训练。
感觉训练:主要包括触觉、位置感、运动觉和振动感等训练。
例如,让患者触摸不同形状、大小、质地的物体,感受不同的温度和压力,让患者区分不同的重量和压力等。
平衡训练:主要包括单脚站立、踮起脚尖、足跟行走和颠球等训练。
例如,让患者站在一个稳定的平台上单脚站立,保持平衡;或者进行足跟行走等训练。
协调训练:主要包括手、眼、腿的协调和平衡能力等训练。
例如,让患者进行跳跃、跑步、快速转身、变换跑步方向等训练。
肌力训练:主要指让患者进行肌力锻炼,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
例如,让患者进行瑜伽、普拉提等锻炼。
关节活动度训练:主要指让患者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以保证关节的正常运动。
例如,让患者进行各种屈伸、旋转、伸展等运动。
语言训练:主要指针对患者的语言障碍进行训练,以恢复其正常的语言功能。
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6-04-06T16:40:09.33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作者:刘玉霜[导读] 株洲市石峰区响石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株洲 412004 颅脑外伤(cerebration injury),属于临床较常出现的创伤类型。
颅脑外伤率排名次于骨折,致死率则位居第一。
刘玉霜株洲市石峰区响石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南株洲 412004摘要:目的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观察其功能恢复效果。
方法对80例颅脑外伤术患者进行均衡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组:提供早期康复护理;观察护理前后NFD、MBI和FMA指标,统计并发症率。
结果经护理,干预组NFD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更低,但FMA、MBI评分则较对照组明显更高,有显著性差别(P<0.01);随访结果显示,干预组肺部感染、褥疮及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率较对照组显著更低,有统计学差别(P<0.05)。
结论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提供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增强活动能力,降低并发症。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颅脑外伤;运动障碍颅脑外伤(cerebration injury),属于临床较常出现的创伤类型。
颅脑外伤率排名次于骨折,致死率则位居第一。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颅脑外伤的疗效有待改善。
有研究显示,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颅脑外伤术后患者及早恢复运动功能。
笔者通过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80例(均伴运动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 年2月80例颅脑外伤术后运动功能患者资料,均经颅脑CT、MRI确诊,且伴意识、肢体活动障碍。
将80例患者分成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
干预组:男女分别为22、18例;年龄26-55(34.5±8.0)岁;损伤类型:11例患者为脑挫裂伤,7例患者为脑伤并颅内血肿,7例患者为硬膜下血肿及外血肿,10例患者为颅内血肿伴脑疝,5例患者为弥漫性轴索损伤;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定结果:轻、中及重型依次为6、14、20例。
颅脑损伤康复诊疗规范颅脑损伤康复是指颅脑损伤后患者产生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后遗症,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中国传统治疗、康复工程等),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变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临床主要变现】1. 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偏身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障碍、一侧视野缺失(偏盲)和偏身运动障碍;2. 言语功能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障碍等;3. 吞咽功能障碍:变现为患者呛咳;4. 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思维能力障碍、失认等;5. 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等;6. 其他功能障碍:二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
【辅助检查】(一)一般检查1。
三大常规检查。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3。
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
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5。
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选择性检查1.头颅CT、磁共振(MRI)检查适应征:①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②病情发生改变,有加重迹象时;③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④其它情况需要进行CT或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2。
脑电图、脑电地形图检查适应征:①需明确癫痫诊断时;②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及颅内感染诊断时;③出现意识障碍时;④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3.其它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诱发电位、强度—时间曲线检查等。
适应征:需明确是否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及其严重程度,或需了解脊髓功能状况时。
4。
经颅多普勒(TCD)检查适应征:需了解是否有颅内血管狭窄、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供应情况时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5。
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征:疑有心、肺功能减退,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颅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作者:高晓平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230022
刊名:
安徽医学
英文刊名:ANHUI MEDICAL JOURNAL
年,卷(期):2008,29(5)
被引用次数:3次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 2003
2.朱镛连神经康复学 2003
3.窦祖林痉挛
1.牛家兰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医学 2010(3)
2.刘彤脑外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期刊论文]-安徽医学 2009(9)
3.曹彩平18例重症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病人的康复护理[期刊论文]-中国当代医药 2009(1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ahyx200805004.aspx
授权使用:何征强(wfahyk),授权号:2ca2044d-668b-46ae-a20f-9e200116ea72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