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疾病的定位和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9.91 MB
- 文档页数:55
脊髓疾病概述:见p316第一节急性脊髓炎(最常见)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病变。
病因及发病机制:1、病因不明,多数发病前1~4周有病毒感染史。
2、推测有可能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病理:1、病变可在脊髓任一段,但以胸髓T3~5最常见——该处血供不丰富。
其次为颈髓和腰髓,病变通常局限于1个节段。
2、如有2个以上散在病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
临床表现:1、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前1~2周有病毒感染史或预防接种史,急性起病。
2、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无力,病变节段束带感。
3、大多数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A、运动障碍:a、早期处于脊髓休克期,2~4周后——上运动神经元障碍症状。
b、肌力恢复始于下肢远端,逐步上移。
c、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程度和有无其他并发症。
d、严重病变时——可出现总体反射。
B、感觉障碍:感觉恢复慢且差,恢复时感觉平面逐步下移。
C、自主神经功能障碍:a、早期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1000ml)——充盈性尿失禁——疾病恢复——尿容量<300~400ml时出现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b、病变平面以下少汗,无汗,角化过度等。
c、病变平面以下发作性出汗过度,皮肤潮红,反射性心动过缓——称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辅助检查:1、CSF检查:细胞数和蛋白正常或略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
2、电生理检查:a、VEP:与视神经脊髓炎及MS鉴别。
b、SEP波幅明显下降(下肢体感诱发电位)。
c、MEP:判断疗效和预后的指标(运动诱发电位)。
d、肌电图。
3、MRI:病变节段内多片状或较弥漫的T2高信号,强度不均。
鉴别诊断:1、脊髓血管病:a、缺血性:如脊髓前动脉闭塞综合症,但深感觉保留。
b、出血性。
2、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a、>50岁男性,可能为血栓性静脉炎,脊髓血管造影可确诊。
b、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双下肢无力,巴氏征(+),肌肉萎缩,感觉减退——症状加重——完全性截瘫,尿便障碍,肌萎缩明显,反射减弱。
脊髓炎诊断标准脊髓炎(spondylitis)的诊断标准如下:1. 典型的临床症状:典型的病程为渐进性、慢性、对称性的脊柱疼痛,多在夜间或休息后加重,常伴随着发热、疲乏、贫血、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等症状。
2. 影像学检查:可见脊柱的炎症、软组织的增厚,以及脊柱关节的关节腔狭窄和硬化。
3. 临床实验室检查:ESR和CRP、HLA-B27等指标可以协助诊断脊髓炎。
4. 排他性诊断:需除外其他类型的脊柱疾病,如结核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脊柱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脊髓炎的诊断需要多种方法综合分析,而且不同类型的脊髓炎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因此诊断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
此外,不同类型的脊髓炎还有一些特殊的诊断标准,例如:1.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脊柱X线检查显示出有明显的强直病变;②满足著名的纽约标准(包括脊柱病变、髂骨病变、滑膜炎、强直性疾病家族史等指标)。
2. 反应性关节炎(reactive arthritis):需要伴随着下呼吸道、泌尿生殖道或者肠道感染的症状,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外生殖器或直肠黏膜的炎症;②腰椎的炎症;③满足整体的SAP标准(包括齿状突痛、滑膜炎、关节炎、性病、Ps病等指标)。
3. 脊柱关节炎性肠病(spondyloarthritis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病人有炎症性肠病和脊柱关节炎;②病人有肠病但目前没有肠病症状,而有脊柱关节炎和SAP指标。
总之,脊髓炎的诊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并需要通过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方式来确认。
及时诊断和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避免进一步损害肌肉和骨骼,提高生活质量。
如果您怀疑自己可能患有脊髓炎,应该及早向专科医生寻求帮助。
医生将会根据您的症状、病史和检查结果来做出诊断,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脊髓圆锥低位诊断标准脊髓圆锥低位是一种脊髓疾病,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床医生在诊断时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
脊髓圆锥低位的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下面将介绍脊髓圆锥低位的诊断标准,希望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一、临床症状。
脊髓圆锥低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腰背痛、下肢无力、步态异常、尿潴留、排尿困难等。
这些症状通常是渐进性的,并且会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加重。
临床医生在诊断时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二、影像学检查。
脊髓圆锥低位的影像学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MRI和CT检查。
MRI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和形态,CT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病变。
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医生需要注意观察脊髓圆锥的位置和形态是否异常,以及是否存在其他脊髓病变。
三、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脊髓圆锥低位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脊髓平滑肌诱发电位和脊髓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是否异常,从而进一步确认诊断。
四、脊髓造影。
脊髓造影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手段,对于脊髓圆锥低位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脊髓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脊髓圆锥的位置和形态,帮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诊断手段外,还可以结合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还可以进行脑脊液检查、遗传学检查等辅助手段,帮助进一步确认诊断。
综上所述,脊髓圆锥低位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脊髓造影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全面、准确地进行诊断,才能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脊髓圆锥低位诊断标准的学习和掌握,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急性脊髓炎诊断标准急性脊髓炎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其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性脊髓炎的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
1. 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症状包括突发的四肢无力、感觉异常、尿潴留、肌肉痉挛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脊髓炎的症状可能类似于其他疾病,因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2. 实验室检查。
在急性脊髓炎的诊断中,实验室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急性脊髓炎的关键,通常会发现蛋白质升高、细胞计数增加、葡萄糖减少等异常。
此外,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诊断急性脊髓炎。
3. 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急性脊髓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和肌肉电活动是否存在异常,从而协助诊断急性脊髓炎。
4.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脊髓炎的诊断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脊柱MRI检查可以显示脊髓的病变情况,有助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5.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可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急性脊髓炎。
一般而言,急性脊髓炎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突发的四肢无力或感觉异常;②脑脊液检查发现蛋白质升高、细胞计数增加、葡萄糖减少;③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显示脊髓存在异常改变。
总之,急性脊髓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以及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脊髓型颈椎病确诊标准
脊髓型颈椎病(也叫颈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或脊髓受压引起的脊髓功能损害为特征的疾病。
以下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一般诊断标准:
1. 症状:患者有颈部疼痛、僵硬、肩背酸痛等症状,并伴发患处放射痛、手臂无力、感觉异常等脊神经根受损症状。
2. 体征:颈椎生理曲度减少、颈椎活动受限、颈椎局部压痛、肌力减退等体征。
3. 影像学检查:常采用颈椎X线片、颈椎CT、颈椎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颈椎骨质及椎间盘的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脊髓受压等情况。
4. 神经电生理检查: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如电流依赖性肌肉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感觉诱发电位等),评估脊髓受损程度和损害范围。
5. 排除其他疾病: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颈椎间盘脱出、颈椎骨折等。
需要注意的是,脊髓型颈椎病的确诊需要综合以上多种诊断手段,由医生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结果进行全面评估和判断。
如果怀疑患有脊髓型颈椎病,建议尽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脊髓中央管综合征诊断标准脊髓中央管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脊髓疾病,其诊断标准对于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该病症至关重要。
根据国际医学界的共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临床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下肢无力、感觉异常、尿潴留、排尿障碍等症状。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症状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加重因素等,以便更准确地判断是否符合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MRI、CT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患者脊髓的病变情况,如脊髓水肿、脊髓压迫等,从而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脑脊液检查可以发现蛋白质含量增高、细胞数增多等异常情况,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确诊脊髓中央管综合征。
四、神经电生理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神经传导功能的异常情况,对于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五、病因学检查。
在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后,对患者进行病因学检查,包括病史询问、家族史调查等,有助于确定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诊断。
六、其他辅助检查。
如有条件,还可进行肌肉活检、遗传学检查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综上所述,脊髓中央管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病因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些诊断标准,才能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脊髓中央管综合征,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