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滴注法)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专科技能操作(胃肠外科)无锡市人民医院外科2011年11月制订2012年8月修订目录第一部分: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项目表 (3)第二部分: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流程一、更换引流袋技术 (4)二、卧床病人翻身拍背技术 (5)三、肠内营养输注法 (7)四、PICC维护技术 (8)五、造口护理技术 (10)六、胃肠减压技术 (11)七、PICC置管技术 (12)第三部分:胃肠外科科专科技能操作评分标准一、更换引流袋技术 (14)二、卧床病人翻身拍背技术 (15)三、肠内营养输注法 (17)四、PICC维护技术 (18)五、造口护理技术 (20)六、胃肠减压技术 (21)七、PICC置管技术 (22)第一部分: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项目表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项目表第二部分:胃肠外科专科技能操作流程一、更换引流袋技术【目的】1、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记录引流液时。
2、保持引流通畅、无菌,防止阻塞和感染。
3、保持引流袋在有效期范围。
【物品准备】引流袋、治疗巾、血管钳、棉签、安尔碘、弯盘、黄色垃圾袋、PE手套。
【操作步骤】1、评估病人情况。
2、备齐用物至床旁,查对,EDA扫描确认病人,向病人解释。
3、松开床尾盖被,病人取合适体位。
4、引流管下垫治疗巾,清洁引流袋置于治疗巾上,布局合理。
5、血管钳夹闭引流管,分离引流管接口。
6、安尔碘消毒管口,连接引流袋。
7、松开血管钳,开放引流管。
8、检查引流情况,观察其色、质、量。
9、固定引流管。
10、安置病人,整理用物。
11、终末处理。
12、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2、严格消毒隔离,做到标准预防。
3、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通畅,无扭曲、折叠,达到引流效果。
4、准确记录引流量,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护理技术操作项目》二、卧床病人翻身拍背技术【目的】1、协助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床上翻身,保持病人舒适。
2、预防褥疮,增加患者舒适感。
3、以震动的原理,使气管及肺内的痰液松动,易于咳出,以利于肺复张。
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操作规范1. 引言肠内营养护理是一种通过肠道给予患者所需营养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中。
为了确保肠内营养护理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一份操作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2. 操作准备在进行肠内营养护理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评估患者的肠道功能、营养需求和适应症,确保肠内营养护理适用于该患者。
- 医嘱确认:确认医生已经下达了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的医嘱,并明确所需营养成分和剂量。
- 设备准备:准备好所需的肠内营养管、营养液和输注泵等设备,并确保其清洁和完好无损。
3. 操作步骤3.1 插管操作1. 患者准备: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体位,通常为半卧位或仰卧位。
2. 管道选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管,如胃管或空肠管。
3. 滴管插入:采用无菌操作,将肠内营养管插入患者口腔,通过食管插入到胃或空肠。
确保插管过程中患者感到舒适,避免损伤黏膜。
4. 定位确认:通过X光或其他适当方法,确认肠内营养管的准确位置,避免误导管。
5. 固定固定:将肠内营养管固定在患者体表,确保管道稳固不易脱落。
3.2 营养液输注1. 营养液准备:按照医嘱要求,准备合适的肠内营养液,并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 输注装置选择:选择适当的输注泵或滴注装置,确保输注速度和压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 连接管路:将肠内营养管与输注装置连接,并确保连接处密封可靠,避免漏液或感染风险。
4. 输注监测:定期检查输注装置的运行情况,避免堵塞或漏液等问题。
同时监测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情况。
4. 操作注意事项为确保肠内营养护理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风险。
- 定期检查肠内营养管的通畅性和位置,防止误导管或脱落。
- 注意患者的营养需求和适应症,及时调整营养液成分和剂量。
- 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相关指标,评估肠内营养护理的效果。
- 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腹胀等。
5. 总结肠内营养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护理工作,需要严格遵守最新的操作规范。
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T/CNAS 10─2020都规定了成人肠内营养支持哪些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基本要求、操作要点、并发症护理及健康教育。
T/CNAS 10─2020都牵涉到哪些术语和定义?1.肠内营养支持 nutrition support在患者饮食不能获取或摄入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肠内途径补充或提供维持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2.胃残留量 gastric residual volumes胃内未排空的内容物的体积,组成成分包括唾液、胃液、十二指肠反流液和肠内营养液,可使用注射器经胃管抽出来衡量。
3.胃潴留 gastric retention胃内容物积聚而未及时排空的异常状态,呕吐出 4~6 h 前的食物或空腹 8 h 以上,胃内残留食物仍>200 ml 者,表明存在胃潴留。
4.经皮胃/空肠造瘘管percutaneous gastrostomy / jejunostomy tube通过手术或内镜/影像等技术经腹部体表、胃/空肠前壁穿刺,置入的连接胃/肠与体外的造瘘管路。
T/CNAS 10-2020 都有哪些基本要求?1.应遵医嘱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并了解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和方法。
2.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应评估患者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及时识别并处理并发症。
3.应在喂养管外露端和肠内营养输液器上粘贴肠内营养标识,使用专用输液架输注。
成人肠内营养支持都有哪些操作要点?本节涵盖成人肠内营养支持之操作前评估、准备肠内营养制剂、实施、喂养管的维护、冲管四大方面的内容,掌握了这五大块的操作要点,T/CNAS 10-2020之精髓,你算是领悟和掌握了。
一、操作前评估1.应评估患者的合作程度,有无腹部不适、腹泻、胃潴留等情况。
2. 应评估患者目前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喂养管位置及喂养管路通畅情况。
二、准备肠内营养制剂1.应现配现用,配置过程中应避免污染。
2.配置的肠内营养制剂常温保存不宜超过4 h,超过4 h应置于冰箱冷藏,24 h内未用完应丢弃;成品肠内营养制剂应根据产品说明保存。
肠内营养液滴注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肠内营养液滴注操作流程准备护士:着装规范、洗手、戴口罩查对:医嘱、患者、腕带用物:营养液(38~40℃)、输液器、注射器、温开水、吊篮、治疗盘、碘伏、棉签、启瓶器、橡皮盖、手消毒凝胶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有无禁忌症(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腹泻)告知告知患者/家属滴注肠内营养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操作抬高床头30~40°,防止反流(颈椎、胸椎、腰椎损伤患者不宜抬高床头),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查看体外鼻饲管刻度,从胃管内抽取胃液,确认鼻饲管在胃内滴入前用温开水20ml冲洗管道将配制好38~40°左右的营养液连接输液管并排气,输液管与胃管连接调节滴速:前15分钟要求速度缓慢(15滴/min),无不适后可适当调节速度一般根据患者血糖值,营养液的性质,对营养液的耐受情况等来确定输入速度连续滴注:在12~24小时内持续滴入,速度由30~60ml/h(7~15滴/min)开始逐渐递增至120ml/h(30滴/min),最高可达160ml/h(40滴/min)间歇滴注:每日3~4次,每次200~400ml,每次输液持续1小时左右挂上肠内营养液的标识滴注完毕后。
用你20~50ml温开水洗管道,整理床单整理:患者体位舒适,用物分类放置洗手观察滴入肠内营养液过程中观察有无呛咳、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情况,如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停止滴注,并立即吸出口鼻腔及呼吸道的误吸物每3小时回抽胃液一次,如胃内残夜量过多,应减慢滴入的速度或停止滴入滴入肠内营养液后观察大便性质,肠鸣音,有无腹胀等情况定时监测血糖、电解质的情况,观察意识变化,有无出汗,心悸等情况如果发现患者的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及时与医生联系,调整治疗护理方案记录患者的滴注量、出入量;每周称体重一次肠内营养液滴注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