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注音的种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古代注音方法在中国古代啊,人们要给字注音,那办法可是多种多样的。
就说直音法吧,这个方法特简单直接。
啥叫直音法呢?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
比如说“蛊”这个字,就找个同音字“古”来注音,这样大家一看就大概知道这个字咋读了。
不过这方法也有小毛病呢,要是没有同音字咋办?或者找到的同音字比要注音的字还生僻,那就有点尴尬啦,大家还是不知道咋读。
再说说反切法。
这个就有点像小魔术了。
把一个字分成声母和韵母两部分,然后用两个字来给这个字注音。
前一个字取声母,后一个字取韵母和声调。
比如说“东”,就可以用“得红切”。
“得”字的声母是“d”,“红”字的韵母是“ong”,声调也是一声,这样就拼出“东”字的读音啦。
反切法在古代可流行了好长时间呢,就像一个很靠谱的小助手,帮助人们认读好多生字。
但是呢,这方法也有点小麻烦,得找对那两个用来反切的字,有时候找起来也挺费神的。
还有一种是读若法。
这个方法就像是打个小比方。
用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要注音的字提示读音。
比如“珣”,说“读若宣”。
这就像告诉大家,这个“珣”字的读音啊,就和“宣”字差不多。
不过这也只是个大概的提示,没有特别精确。
咱可别小瞧这些古代的注音方法,它们在当时可是很了不起的发明呢。
就像一个个小阶梯,帮助古人一步一步地学习认读更多的字。
虽然和咱们现在用的拼音比起来,这些方法可能显得有点笨拙,但它们可是咱汉字文化发展历程中的宝贝啊。
你想啊,在古代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的教学工具,大家就靠着这些方法来传承文化,一代一代地把汉字的读音传下去。
那时候的学者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不断琢磨着怎么让更多的人能读懂书里的字。
这些注音方法就像他们精心酿造的蜂蜜,甜滋滋地滋润着古代的文化学习和传承呢。
古代的注音方法
古代的注音方法
1. 譬况
天《释名·释天》:以舌腹言之
风《释名·释天》:横口合唇言之
2. 直音:直接用同音字注音。
《康熙字典》:栭,并音而。
《康熙字典》:西,音粞。
是,音姼。
3. 读若
《说文》:铗,读若夹。
《汉书·高帝记》:“从间道走军。
”服虔注:“走音奏。
”
4. 反切: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如:都,当孤切。
被注音字“都”称为被切字,用作反切的前一个字“当”称为反切上字,也简称切上字或上字,用作反切的后一个字“孤”称为反切下字,也简称下字或下字。
所谓“上”“下”是就汉字直行书写的款式而说的。
顿,都困反(切)
dùn d ùn
《颜氏家训》认为汉末孙炎独知反语,“至魏世大行。
” 但比孙炎早的王肃、应劭都用反切注音。
三国后十分流行,。
“反切”最初叫“反”或“翻”,唐代宗大历以后,忌讳“反”字,改用“切”字。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
清人陳澧第一個找到了歸納反切上下字的方法——系聯法,他的《切韻考》就是使用這一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系聯法的基本依據就是反切的原理, 即反切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必然相同, 反切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及聲調必然相同。
邊、布、補、伯、百、北、博、巴八個切上字的聲母同屬一類。
古代注音方法古代注音方法古代注音是一种通过符号或音节来记录语言发音的方法,是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
在中国,古代注音主要指汉字注音,包括切韵、韵部、反切等多种不同的注音方法,下面就针对这些方法逐一进行介绍。
一、切韵注音切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依据汉字的音韵特征,进行分类处理。
切韵的基本单位是平水韵,即以平声字为主体的韵部。
其分类方式分为十类,分别是阳平、上声、去声、入声、阴平、上声、去声、入声、上声、去声。
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注音,可以方便地记录汉字的读音,帮助人们学习汉语。
二、反切注音反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字音的组合特点,进行分类处理和推理。
反切的基本单位是音节,以平声韵母为主体,配合不同声调的声母,形成不同的反切字。
例如,“安、餐、寒”三个字的反切字均为“庵”(发音为an)。
三、韵部注音韵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根据音韵规律,将汉字分为不同的韵部,各个韵部则包含相同的韵母。
韵部注音方法可助于汉字的整理和分类,为言语的记录与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朝鲜古代注音朝鲜古代注音是朝鲜语的一种注音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根据朝鲜语的语音规律,将字母名取自其发音的特征,以助于人们准确读出单词发音。
例如,朝鲜字母“ㄷ”读作“t”或“d”,“ㅁ”读作“m”,而“ㅏ”、“ㅓ”、“ㅗ”、“ㅜ”等元音则采用其本身的音标。
总之,古代注音是人类语言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方式,它的发展历程与语言的演变及人类智慧的开拓密切相关。
今天,注音的方法与技巧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汉语、朝鲜语,还是其他语系的注音,都在不断地开拓与创新。
古代三种注音方法古代的注音方法是人类为了记录和传承语言而发展出来的一种技术。
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的拼音系统,人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进行文字的注音。
首先,古代最早的一种注音方法是象形注音。
人们根据事物的形状和特征,用图画的方式来表示音节和意义。
这种注音方法通常用于象形文字,如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中国的甲骨文为例,通过观察甲骨文中的图画图形,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的一些音节和意思。
比如,一个甲骨文中画有一只手的形状,根据这个形状,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个字可能与手有关,于是我们可以将其注音为“shou”。
其次,古代的注音方法还包括了声符注音。
声符注音是在象形注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音方式。
人们根据事物的声音和音节的特点,用符号来表示不同的音节。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过在象形字旁加上特定的符号来表示音节。
这个符号通常由一个象形字和一个表示音节的符号组成。
比如,在中国的金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图形代表一个物体的形状,旁边有一个符号来表示该物体发出的声音或音节。
通过观察这个符号,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个字的音节和意思。
声符注音方法在古代广泛应用于各种文字体系,如中国的金文、篆书和隶书等。
最后,古代的注音方法还包括了方言注音。
方言注音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方言和口音的差异,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音节和意义。
古代的方言注音方法通常用于民间和方言文字的记录。
由于各地的语言和方言存在着差异,人们为了便于理解和讨论,会将方言的发音和意义记录下来。
古代的方言注音方法通常采用特定的符号和标记来表示不同的音节和意思。
这种注音方法在中国古代最为常见,如广韵和切韵等方言注音法。
总结起来,古代的注音方法包括了象形注音、声符注音和方言注音。
这些方法在古代的文字研究和语言学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现代的拼音系统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字和语言发展的宝贵财富。
我国以前没有拼音,以前的人靠什么来认字?01 直音与反切在很久很久以前,老祖宗们想出了两种注音方法,一是直音,二是反切,两种都是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直音”很好理解,就是用同音字来注音,比如“哸”这个字你不知道怎么读吧,在后面写上,音同“虽”,你就知道了。
这种方法直截了当,但是有时候倒霉遇上一些字跟它同音的也都是生僻字,怎么办?所以在古人们更喜欢用第二种方法,也就是“反切法”来注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像这样☟。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注音方式,从汉朝开始,沿用了差不多两千年:当然,古代也是有字典的,宋代《广韵》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语音系统,每个声母(声部)和韵母声调组合(韵部)各用一个汉字来命名。
总归,还是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02 注音符号到了清朝末年,国力衰弱,各种有识之士开始想:这样不行呀,得让更多人识字有文化,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可是汉字太复杂了,必须要改革!!可是怎么改呢?后来这个任务落在北洋政府头上,北洋政府组织了各省语言学精英来吵了一架,吵完的结果是制定了新的注音符号,其中部分符号采用章太炎发明的“纽文韵文”也就是声母韵母。
经过几次调整,最终确定的注音符号就是☟这个样子,目前台湾地区仍然在使用这套注音符号。
大家可以看出,这套符号和现在大陆使用的拼音只是写法上不一样了,这个形式更像日语的假名。
03 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是第一次官方发布的,用拉丁字母来给汉字注音的符号系统。
注意,是“官方发布”,其实,这并不是拉丁字母第一次用来给汉字注音,要追根溯源,汉语拼音方案之父应该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要知道,西方传教士可都是语音学家,他们得把当地语言弄通了才能传教呀,但是“歪果仁”一看中国连注音都是用汉字来搞定立马转向了,于是小宇宙爆发,自己发明了一套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随后利玛窦用这套注音方案写了四篇宣传天主教教义的文章,合称《西字奇迹》:此后到20世纪20年代,语言学家们又想起来这事儿,纷纷推出自己的拉丁化拼音方案,但直到1958年,全国推行版的汉语拼音方案最终颁布,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拼音”。
古代三种注音方法古代的注音方法主要包括韵书注音法、广韵注音法和切韵注音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种古代的注音方法。
一、韵书注音法韵书注音法是古代诗文的标音方法之一,最早出现在南朝时期的《切韵》之中。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注音符号来表示音韵的变化和读音的差异。
韵书注音法的主要特点是:1.使用的注音符号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基本的声母和韵母的符号,可以方便地标注音韵的变化。
2.注音方法比较精确,可以准确地标出每个字的音韵变化和读音差异。
3.韵书注音法主要用于音韵学的研究和字音的分析,对于诗词的朗诵和演唱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广韵注音法广韵注音法是唐代的一种注音方法,最早出现在《广韵》一书中。
广韵注音法的主要特点是:1.运用了大量的音韵符号,可以准确地标示每个字的音韵变化和读音差异。
2.广韵注音法重视声、韵、调的各种变化,对于标注声音的变化非常详细,标音方法相对精确。
3.广韵注音法主要用于字音的研究和标音的规范化,对于创作诗词和演唱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切韵注音法切韵注音法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注音方法,主要用于标注音韵变化和读音差异。
切韵注音法的主要特点是:1.切韵注音法通过划分音韵类别和标注音韵符号来表示声母和韵母的变化,并且可以标注声调和韵律的变化。
2.切韵注音法准确地标记了每个字的读音和音韵特点,对于汉字的发音规范有重要的作用。
3.切韵注音法广泛应用于唐代的文学创作和诗词的演唱,对于保持音韵的正确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的三种注音方法分别是韵书注音法、广韵注音法和切韵注音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对于研究音韵变化和字音的发音规范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些注音方法和符号体系为古代文学和语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工具。
古代三种注音方法古代的三种注音方法分别是直音、聲符和韻書注音。
从这三种注音方法的发展可以看出古代对于语言音韵上的研究和记录。
直音是最早使用的注音方法之一,直音即直接将字音注音在字旁上。
古代直音的方式有多种,如拟人注音法、形声注音法等。
拟人注音法是古代人们通过将人的发声动作与汉字形状结合创造的注音方法,例如用“口”字表示发“口”音的字,用“耳”字表示发“耳”音的字。
形声注音法则是通过将字的形状与字的音韵特征结合起来进行注音,例如用“木”字表示发“木”音的字,用“火”字表示发“火”音的字。
聲符是古代注音方法的一种,它是在字旁或字内加以副旁或副字以表示字音的方法。
聲符可以表示单个字音,也可以表示整个字的音节。
例如将“彡”旁加在“山”字旁,表示发“山”音的字;将“尤”字加在“艸”字旁,表示发“草”音的字;将“人”字加在“羊”字旁,表示发“羊”音的字。
韻書注音是古代注音方法的一种,它是通过排列字音的韵脚,以表示字音的方法。
古代的韵书有很多,如《切韻》、《廣韻》等。
这些书主要是对古代汉语音韵进行整理和描述,通过韵书可以了解到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
韵书注音主要是通过标注字音的声调和韵母来进行注音,例如用符号“上”、“去”、“入”表示声调,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不同的韵母。
这三种古代注音方法各有特点和应用范围,直音注音方法简单明了,适用于初学者和普通人;聲符注音方法则适用于研究语音发音和字音规律的学者;韻书注音方法则对研究古代语言音韵规律和韵书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总之,古代的三种注音方法直音、聲符和韻書注音方法都对古代汉语的音韵研究和语言记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方法的发展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语言音韵的关注和对汉字发展演变的研究。
同时,这些方法也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语料和参考,对于理解和研究古代汉语的音韵演变和语言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注音的五种方法《古代注音的五种方法》古代注音是指在古代汉字书写系统中,为了帮助读者正确发音而采用的一些标注方法。
在古代,由于汉字的书写系统本身并未包含声音信息,人们需要通过注音来辅助记忆和理解文字的发音。
下面将介绍古代注音的五种方法。
一、注音符号法: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注音方法。
在古代,人们使用特定的符号来标注汉字的发音,例如用竖线标示声母,在字母上加点标示韵母等。
这种方法直观易懂,但使用较为繁琐,不利于大规模应用。
二、注音文字法: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注音方法。
在注音文字法中,人们使用汉字本身的组合和构造来表示发音,即通过汉字的字形来表示它的发音。
例如,用一个字的字形和一个同音字的字形相结合,以表示它们的发音相同。
这种方法简洁明了,但需要读者对大量的汉字进行记忆。
三、注音音序法:这是一种按发音先后顺序进行标注的注音方法。
在古代,人们将字母按照声母和韵母的顺序排列,并标注在汉字的旁边。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辅助读者正确发音,但需要读者熟悉字母表的顺序和发音规则。
四、注音示范法:这是一种通过示范的方式来注音的方法。
在古代,人们通过将一个常用的字与另一个不常用但有相同或相似发音的字相结合,以示范该字的发音。
这种方法更适用于生僻字的注音,但对于常用字较少的语境下可行。
五、注音引证法:这是一种通过引证其他具有相同或相似发音的字来注音的方法。
在古代,人们会在注音的旁边引用另一个或多个同音或近音的字,从而帮助读者理解并正确发音该字。
这种方法对于生僻字或多音字的注音非常有用。
综上所述,古代注音的五种方法:注音符号法、注音文字法、注音音序法、注音示范法和注音引证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它们共同协助古代人们正确理解并发音汉字,丰富了古代的汉字书写系统。
古代三种注音方法及其应用
一、直音法
直音法是指用一个字来代表另一个字的音,也就是“以声为名,以名注声”的方法。
例如,“轲”字注音为“kuài”,就是用“kuài”这个声来代替“轲”的音。
直音法在古代应用广泛,尤其在先秦时期,是注音的主要方法之一。
二、反切法
反切法是指用两个字来代表一个音,也就是“以声为母,以韵为韵”的方法。
例如,“硕”字的拼音为“shuò”,就是用“shū”这个声母来切“shuò”这个韵母。
反切法是直音法的补充,可以更加准确地表示字的音调。
三、韵书
韵书是指一种记录汉字读音的图书,也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种。
在古代,韵书是学习汉语的重要工具之一。
常见的韵书有《广韵》、《集韵》等。
韵书的特点是把汉字的读音按照音韵规律进行排列,便于学习和记忆。
古代三种注音方法各有特点,应用也十分广泛。
直音法用于标注汉字的声调,反切法用于标注汉字的读音,而韵书则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
三种注音方法相互补充,为汉字的读音提供了准确的标注,也为汉语的学习和传承提供了方便。
今天的汉字注音方法已经发展出了更多的手段,但古代三种注音方法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古代汉语注音方式
古代汉语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 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如“父音甫”。
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若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
2 . 读若法:用打比方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即读得像某字音,如“宋,读若送;砉,读如华”。
3 . 叶音法:为了诗歌押韵而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是一种错误的注音方式,其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4 . 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来注音的两个汉字,前一个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称为被切字。
关系可以公式表示为:被切字=反切上字+反切下字。
5 . 譬况法:是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的方法。
古代三种注音方法古代中国有许多不同的注音方法,其中三种常见的注音方法是正文注音法、解字注音法和圣旨注音法。
正文注音是一种最古老且最基本的注音方法。
在古代,人们一般采用正文注音法将文字中的各种音节发音加以标注,以便读者正确朗读。
这种方法通过在字旁或字下方注以相应的音节符号来表示发音。
音节符号包括高、低、平、上、去、入等音调标记,如:“ā,á,ǎ,à,a”等。
这样一来,读者只需要按照注音符号的提示发音即可。
正文注音法能够准确反映文字的发音,但对于字音变化较复杂的词语,注音符号数量较多,显示比较繁琐,不便于记忆。
解字注音是一种在正文注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注音方法。
它将文字的音节分成一个一个字音来注音,通过注音标记形式显示每个字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等信息。
解字注音法还根据声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注音符号表示。
例如,用横线表示阴平声调“─”、用撇表示阳平声调“/”、用点表示上声调“.”、用竖线表示去声调“,”、用横折线表示入声调“\”等。
这种注音方法依然比较正规,能够反映字音的变化,同时也便于记忆和使用。
圣旨注音是一种在解字注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注音方法。
这种注音方法通过圣旨,即君主的诏令,来规范文字的发音。
历史上有不少君主颁布过注音圣旨,其目的是为了统一文字的发音,以规范国内各地的读音差异。
在圣旨注音中,一般将词语分成音节,根据音韵规律进行注音。
例如,有些方言或口音中,同一个字音可能对应多个字形,圣旨注音法则可以确保统一发音。
圣旨注音法的优点是统一、规范,缺点是只适用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区的说法。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有许多不同的注音方法,其中三种常见的注音方法是正文注音法、解字注音法和圣旨注音法。
这三种注音方法各有特点,适用范围和使用场合也有所区别。
正文注音法是最基本的注音方法,能够反映文字的发音,但比较繁琐;解字注音法在正文注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更加规范和易用;圣旨注音法是君主颁布的诏令注音规范,具有统一、规范的特点。
古代四种注音方法古代有多种注音方法,其中较为著名并广泛使用的有四种:韵书注音法、韵典注音法、正字注音法和直音注音法。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种注音方法。
一、韵书注音法:韵书注音法是古代最早使用的一种注音方法,其特点是按照字的音韵特点进行注音。
古代的韵书有《切韵》、《广韵》等。
韵书注音法以声、韵、调为基本要素,在注音时按照字的声调和韵母发音特点进行划分和记录。
例如,“平”声的字在注音时标记为平声,而“上”声、“去”声、“入”声的字则分别标记为上声、去声、入声。
韵书注音法主要注重字的音韵格律,对于同音同声母不同韵母的字,会采用相同的注音符号进行标记。
二、韵典注音法:韵典注音法是以韵典为基础进行注音的一种方法。
韵典是古代汉字音韵的分类、规范和编纂工具,常用的有《广韵》、《韵会》等。
韵典注音法将汉字按照韵母的音韵特点进行注音,其中声调的标记较为简化。
韵典注音法主要考虑字的音节特征,对于同音同声母不同韵母的字,会采用不同的注音符号进行标记。
三、正字注音法:正字注音法是以字形为基础进行注音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考虑汉字的字形结构和发音特点进行注音,是一种将字音与字形相结合的注音方法。
正字注音法将每个汉字的发音分解为声、韵、声调三个要素,并用特定符号进行标记。
例如,“平”声的字标记为平声,而“上”声的字标记为上声,与韵书注音法和韵典注音法不同的是,正字注音法不考虑字的音韵特征,而是着重字形对于发音的影响。
四、直音注音法:直音注音法是一种比较简洁明了的注音方法,它是将汉字的古代读音直接附在汉字上,简单且易于理解。
直音注音法是通过对汉字的声音进行标记,注音符号一般以字母或以字母组合的形式表示。
直音注音法主要考虑的是字的读音特点,不考虑字的音韵格律和字形结构。
直音注音法在现代汉字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汉字研究和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古代汉字的注音方法有韵书注音法、韵典注音法、正字注音法和直音注音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应用范围。
浅谈汉字注音方法的发展历史作者:代晓菲来源:《神州》2012年第23期摘要:汉字的注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它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以汉字记音为主的古代注音方法,以注音字母为主的近代注音方法,以《汉语拼音方案》为主的现代注音方法。
本文将对这三个阶段的汉字注音方法进行具体阐述,以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字注音的发展历史。
关键字:汉字注音;汉字记音;注音字母;《汉语拼音方案》一、古代的汉字注音方法——用汉字记音以汉字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注音法。
随着古人对语音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创造了多种汉字注音方法,以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主要有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等。
(一)譬况法所谓譬况,就是采用打比方的形式,用音近或同音字注音的方法。
譬况法往往比况描写被注字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 例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这个例子就是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来描述汉字的读音。
(二)读若法读若又叫作“读如”或借读法,是用读音相同或近似的字打比方注音的方法,可以采取一个字注音,也可以用一个词组或一句话注音。
[1]它常通过“读若”、“读如”、“读曰”、“读似”等术语,用人们常见的字为不熟悉的字注音。
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大多使用此法注音。
如《说文解字》“訄,迫也。
读若求。
”《礼记•儒行》:“起居竞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三)直音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标注读音的方法。
[1]直音法是对譬况法和读若法的继承与发展,与譬况法和读若法相比,直音法有明显的优点。
古书中运用直音法的例子有:《汉书•武帝纪》应劭注:“貤,音移。
”《汉书•地理志》孟康注:“沮,音俎。
”(四)反切法随着人们对语音的了解不断深入,对注音准确性的要求逐步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的缺陷,这就要求人们探索发现一种新的注音法。
因此,到汉末,在佛教影响下,反切法应运而生。
浅谈中国古代注音的种类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
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
首先是直音法。
直音法盛于汉代。
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
例如《说文》中的“材,才声”,意思是说“材”这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成“才”。
后代的经学家把这种方法说成“音某”,也是同一个意思。
比如唐代陆德明编写的《经典释文》有“拾,音十”。
直音法虽然简单易懂,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
有时候会出现某个汉字没有同音字的情况,比如“丢”字,我们找不到同音字来注直音;有时候这个字虽然有直音,但是那些注直音的汉字比被注音的字更难懂、难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这是违反学习原则的。
另一种注音法和直音法很相似,那就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
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
“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
同样的,这种注音法虽然比直音法有所进步,但是由于需要改变声调,然后才能读出字音,所以不是很方便。
还有一种注音法,就是我们熟知的反切法,又称反音、切。
反切法自东汉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对汉字标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反切法的起源众说纷纭,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起源于三国魏人孙炎。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音辞篇》:“孙叔然(就是孙炎)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二、起源于东汉末服虔。
日本释安然《悉昙藏》引用唐朝武玄的《韵诠》中《反音例》称到:“服虔始反音。
”清代的章炳麟等人就主张这种说法。
三、来自西域。
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三:“反切直学,自西域入于中国,至齐梁间盛行。
”四、中国古来有之。
这种说法可能来源于“二合音”,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艺文二》卷十五中写道:“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
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源也。
”也可能是起源于文字创制之时,清代刘熙载所著的《说文双声》里的《叙》说道:“切音始于西域乎?非也。
始于魏孙炎乎?亦非也。
然则于何而起?曰:起于始制文字者也。
许氏《说文》于字下系之以声,其有所受之矣。
夫六书之中较难知者,莫如谐声。
迭韵、双声,皆谐声也。
许氏论形声及于…江‟…河‟二字。
方许氏时,未有迭韵、双声之名,然…河‟…可‟为迭韵,…江‟…工‟为双声,是其实也。
后世切音,下一字为韵,取迭韵;上一字为母,取双声,非此何以开之哉?”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拼出一个音。
如“昌”字,音“尺良反”,就是说“尺”和“良”相拼,得出“昌”字的读音。
到了唐代,把“反”字去掉,称为某某切,例如“昌,尺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是一种拼音方法,但是它和现代的汉语拼音不一样。
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一种音素拼音,即每个音素用一个或两个字母表示,因此,用汉语拼音注音,既可以用一个字母,如“哦”,也可以用两个字母,如“四”,也可以用三个、四个字母来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
反切是根据声韵原则来进行拼音的,它其实是一种双拼法,总是用两个字来拼音的。
反切中第一个字(上字)代表声母,第二个字(下字)表示韵母以及声调。
即使是“零声母”,也必须要有反切上字。
例如“安”就是“乌寒切”。
同样的,即使既有韵头又有韵尾的韵母,也只能用一个反切下字。
比如“香”就是“许良切”。
由此可见,反切比起上述两种注音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不可避免的,反切法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反切的上字既然代表声母,就应该只表示辅音,但是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一个完整的音节,单纯表示辅音的汉字是不存在的。
反切的下字既然是表示韵母的,就应该只表示元音,但是同样的,以元音开头的汉字又是很少的,因此常常必须借用带有辅音的汉字来作为反切用的下字;其次,在音韵学中,反切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反切的上字不一定和它所切的字同“呼”(所谓的“呼”是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现代汉语中有开
口呼、齐齿呼、合口呼以及撮口呼,而中古时期则只有开口呼与合口呼两种)。
例如,“乌,哀都切”,其中“乌”是合口呼,“哀”是开口呼。
在以后历代中,反切被不断改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广韵》和《集韵》。
虽然都是宋代的韵书,相差只有几十年,但是《集韵》的反切已经有了很多的改进。
明代的吕坤所写的《交泰韵》,清代的潘耒所写的《类音》,设计出了新的反切方法。
但是无论怎么样,用汉字注音都会带有局限性。
因此在明朝以后,中国开始出现了用字母注音的方法。
这是在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发明的。
最早的是利玛窦根据拉丁文发明的二十六个声母和四十四个韵母的拼音方案,然后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
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由于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所以人称“利、金方案”。
它的出现引发了中国几百年以后用字母拼音的潮流。
到了清末民初,出现了切音法,经过改进之后就是我们现在在字典的最后几页上经常看到的注音字母(拼音字母旁边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