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避讳文化
- 格式:pptx
- 大小:895.43 KB
- 文档页数:5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避讳是指民国以前在行文、书信和著述等内容中,凡涉及到君主、父母和祖先等尊者的名字时都要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这种风俗最早出现在周朝,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延续至晚清。
了解避讳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一、避讳的方法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的时候,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主要有三种方法:1、改字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用别的字代替。
例如:秦庄襄王名叫子楚,于是秦时把楚国称做荆国。
它开始盛行于秦朝,历朝历代也都广泛使用。
2、空格法这种方法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就是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采用空格,或写“某某”二字。
3、缺笔法这种方法就是把需要避讳的字减损笔画,造出一个新的字来代替原字。
它主要盛行于唐宋时期。
有些经过改造的字甚至沿用至今。
例如:“昏”字,原为“昬”。
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昬”字改造为“昏”。
二、避讳的种类除了在行文中对君王、父母和祖先等进行避讳外,避讳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改姓名历史上有不少人为避君王的讳将自己的姓改了。
例如:楚汉之争时,有“籍”姓者为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将姓改为“席”。
汉明帝名“荘”,当时有“庄”姓者改姓为“严”。
还有人为避讳而改名的。
例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原名刘子玄,就是因为避唐玄宗的讳而改名的。
2、改物名、地名因避讳更改物名、地名的例子也不少。
如西汉吕后小名叫“雉”,所以将雉鸟改名为野鸡,这一习惯甚至延续至今。
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在汉朝时叫常山,就是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
3、改常用语因避讳而改变人们习惯用语的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恐怕就是老百姓这一称呼的来历。
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称“老百姓”,并且世代延续成为常用语。
再如:晋朝时为避司马师的名讳,将“太师”改称“太宰”,将“京师”改称“京都”,这些后来也都成为习惯用语。
浅谈中国古代避讳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
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防火三日。
’”这个“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典故,就是避讳的典型事例。
避讳起源于周朝。
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才日趋完备。
“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说文解字》)古时,对帝王或尊长,即使是已故的帝王或尊长,都不能直呼其名,以此表示对其敬重。
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
避讳又有国讳、圣讳、官讳和家讳等之分。
国讳,,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
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
陆游提到的田登,就属于这类避讳。
家讳,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的不只是相同的字,还包括同音字,甚至连讳字的四声字均不能使用。
避讳起源于周朝。
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才日趋完备。
避讳在社会上存在“国讳”、“家讳”和“‘圣人’讳”三种。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否则,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家讳”指避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
“‘圣人’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
此外,还存在一种“宪讳”,它是封建官场的下级官员为了巴结讨好上司,主动避长官的名讳。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3种。
其一为改字。
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如秦始皇讳政,,故曰端。
”(《史记》)汉文帝讳恒,传说的后羿之妻姮娥遂改称嫦娥。
汉光武帝讳秀,秀才改称茂才。
清圣祖讳玄烨,紫禁城的北门玄武门遂改称神武门。
中国古代避讳文化微探摘要:避讳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自周朝起便存在避讳的风俗,可谓是源远流长,而且每个朝代的避讳文化特点不尽相同。
古代的避讳文化对中国的古代文学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避讳的分类、产生原因以及避讳的影响浅谈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一.避讳的分类所谓避讳,就是在语言文字中的禁忌,即处于畏惧、迷信、憎恨等心理,也可能是由于礼制或者政治等原因,在语文生活中不敢直接成说某物或某人之名而作变异处理的言语替代行为。
[1]避讳分类较多,从广义的角度来说,避讳可以分为三种:敬讳、忌讳、憎讳。
由于古代封建等级森严,出于尊重的原因不敢直称长辈或者位高权重者的名字,甚至禁止使用与尊长名同形或者同音的字,因而产生了敬讳。
国讳即避帝王之讳,是敬讳的一种,同时受法律的保护。
比如避帝王之讳即国讳,也是法定的避讳。
古代等级森严,因此会存在帝主之讳,一旦触及,必然受到严厉惩戒。
雍正八年,清朝翰林官徐骏曾在奏章里把“陛下”写成“狴下”,皇帝将其革职。
后来朝廷又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到“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诗句,由于诗句中含有“清”“明”二字,雍正觉得是对朝廷不满,心存诽谤,倾心明朝,将其斩首。
另外,对圣人名字的避讳即圣讳,也是敬讳的一种。
如孔子和关公。
《宋史》中《地理志》:“大官四年,以暇丘县为暇县,龚丘县为龚县”。
关羽到了元代确立了武圣的地位。
罗贯中在撰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对关羽也十分尊敬,始终不敢直呼其名。
[2]俗讳也叫作忌讳,是指民俗方面的忌讳或回避。
古代吴人忌离散,他们把“梨”叫做“圆果”,把伞叫做“竖笠”。
另外一提死亡,人们心理上都会有种不详的感觉,为了逢凶化吉、避免伤心难过,许多关于“死”的委婉语便因此产生,如故、去世、不幸、殁等。
未成年人发生不幸时,由于不忍直言,“殇”便来指代未成年死亡,意思为早夭、悲痛。
《逸周书· 谥法》中说:“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
在古代,不但言谈举止有避讳,连书写文字都有避讳。
这种避讳主要体现在对人名书写的避讳上。
主要有“国讳”、“家讳”、“圣讳”三种形式。
一、国讳,即避讳当朝皇帝的名字。
人们认为直呼皇帝的名字是大不敬,甚至连书写时都不能书写皇帝的名字,也有人因此坐牢的,可见当时对国讳是很重视的。
如秦始皇名“嬴政”,秦历中便改“正月”为“端月”。
宋朝的国讳尤其厉害,皇帝的七世祖以上的祖宗名字,都得避讳。
二、家讳,即避讳自家父母祖先的名字。
作为小辈,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要回避。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在《史记》里,便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名,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写道她母亲的名字时也采取了避讳的办法。
三、圣贤讳,就是避讳圣贤的名字,是为了表示尊敬,主要指避讳圣人孔子。
孔子名“丘”,宋朝时读读书人读到“丘”字时,要念成“某”字,清朝时,天下姓“丘”的人,全都要加耳字旁改姓“邱”,而且还要读成“七”字。
避讳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改字,即不用避讳字,另选他字代替。
(一)改姓。
汉宣帝名“询”,荀与询同音,“荀”姓改姓“孙”,连他们的先人“荀卿”也被冠以“孙卿”,唐玄宗名“李隆基”,姬与基同音,“姬”姓都被迫姓了“周”。
(二)改名。
汉光武帝名“秀”,为避秀字讳,改“秀才”为“茂才”;东晋人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把“王昭君”改名“王明君”;唐太宗名“世民”,为避讳,“世”都改为“代”,“民”都改为“人”。
(三)改地名。
汉文帝“刘恒”,因讳将“恒山县”改为“常山县”;南京本名“建业”,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建业时,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四)改物名。
节气“惊蛰”,先秦时叫“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而改;清初,为避康熙(玄烨)之讳,常与生地配伍的中药“玄参”改叫“元参”。
(五)换用近义字:如:正月改为端月,邦改为国,避刘邦之讳。
治改为理,避高宗李治之讳。
古代避讳和汉字的姻缘山东师范大学2009级应用语言闫婷婷2009020427摘要:避讳是古代封建社会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影响可以说一直延续到现今社会。
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避讳和汉字结下了不解的姻缘,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关键词:避讳汉字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左传》:“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说明避讳起于周代(这也是现今较为严格的说法),之后避讳之风愈演愈烈,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唐宋时达到鼎盛,明朝时有所放松,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古代避讳分为公讳、圣讳、家讳、宪讳。
其中还是古代所采用的避讳方法对中国古代汉字的形、音、义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古人采用汉字避讳的方法其一是通过改变汉字的形体进行避讳,主要有两种。
1、改字。
如果遇到应该避讳的字,就改写成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在古代比较普遍。
如秦始皇名叫“嬴政”,于是将“正月”改为“端月”;汉朝时吕后的讳是“雉”,后人遍避其讳,将“雉”改叫“野鸡”。
2、缺笔。
指在书写某个字的时候,故意缺一笔以达到避讳的目的,也是古代常用的避讳的方法。
如孔子名“丘”,后人为避孔子讳,就将“丘”的第四笔省去不写;清代为避康熙帝“玄烨”的讳,便将“玄”的最后一笔省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F”。
3、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
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4、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5、把须避讳之字写成草书。
《朱子语类》卷一三八所谓:“见人名讳同,不可遽改,只半真半草写之。
”即是这种情况。
6、将避讳字和他字连写。
李延寿《北史》中为避唐高祖李渊名讳,在卷七十八《张大渊本传》中把张大渊写作“张”,即是此类。
7、用避讳字的变体书写。
如清人景日昣父名星,景日昣在他所撰的《说篙》中说:“集中‘星’字,先子讳也,变笔为‘日生’。
汉字与古代避讳制度文字本来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它是描摹事物、表达思想和记录语言的符号。
因此,本应属于全民族所有成员。
但是,在中国这一有着悠久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为了显示权威和尊严,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出现了由于某些字是最高统治者名字使用过的,于是就不准平民百姓再使用的极不公平的专制现象。
这种现象,就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避讳制度。
所谓“讳”,旧时代称死去了的帝王、圣人或祖宗尊长的名。
讳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犯讳就是一种亵渎和犯上的行为。
因而凡是帝王、圣人或祖宗尊长名中使用过的字,后代和其它人就不能再使用,在交际中也不能直言其名,而要改变说法。
避讳,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与迷信有直接的关系。
弗洛伊德曾从巫术的角度论述说:“在原始氏族的观念里,人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所以当一个人获知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灵魂的名字时,他同时也将得到它的一部分力量。
”弗雷泽也曾说过:“如果敌人知道了自己名字就会运用巫术加害自己。
”“许多未开化的民族把自己的名字看作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
”(《金枝》)到了文明时代,就演变为对权威及祖宗神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一种伦理观念。
通过改换文字的方式来达到避讳的目的,是中国所特有的,它取决于避讳的本质属性和中国文字的特点而决定的。
避讳肇端于周代,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直至民国前夕,流传近三千年之久。
这种用改换文字的方式来达到避讳的目的,由于要避讳,所以,每每要把此前文献中的帝王名、祖先名或其它物名的用字加以改换。
其结果,给文献的正常流布造成许多混乱,流弊极大。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桓公名白,博有五皓之称;厉王名长,琴有修短之目。
”“文字迷信一旦与皇权崇拜相结合,那就变成一股又吓人又惑人的封建势力:皇权崇拜赋予文字迷信一尊严性,文字迷信又增添皇权崇拜的神秘性。
……”弗洛伊德曾分析过原始民族中禁忌的情形说:“禁忌的来源是归因于附着在人或鬼身上的一种特殊神秘力量(玛那),他们能够利用无生命的物质作媒介而加以传递。
有关避讳的例子(一)避讳的例子1. “四川”变成”川”“四川”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在避讳时,会使用”川”来代替。
这是因为”四川”的发音类似于”死穿”的谐音,这种谐音被视为不吉利的,所以在一些场合需要避免直接使用”四川”这个词。
2. “酒”变成”酢”“酒”是一种饮品,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为了避讳,会将其改写成”酢”。
这是因为”酒”的发音类似于”咎”的谐音,而”咎”的意思是过错或者罪责,所以为了避免在特殊场合引起不祥的联想,会将”酒”改写成”酢”。
3. “死”变成”四”“死”是指生命停止存在的状态,但在某些场合,为了避讳,人们会使用”四”来代替。
这是因为在一些汉字的发音中,“死”的音与”四”非常接近,所以为了避免带来不吉利的意义,人们在某些场合使用”四”来替代”死”。
4. “戴”变成”带”“戴”是指佩戴或者把东西放在某个部位,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将其改写成”带”。
这是因为”戴”的音与”歹”谐音,而”歹”表示邪恶或者不祥的意思,为了避免带来不利的影响,人们会将”戴”改写成”带”。
5. “贰”变成”二”“贰”是指数字”2”,但在一些场合,为了避讳,会使用”二”来代替。
这是因为”贰”的音与”耳”谐音,而”耳”有死亡的意象,所以为了避免使用带有负面意义的字,人们在一些场合会使用”二”来替代”贰”。
6. “禁”变成”谨”“禁”是指禁止或者限制,但在一些场合,为了避讳,会将其改写成”谨”。
这是因为”禁”的音与”近”谐音,而”近”有灾难性的意思,为了避免带来不祥的联想,人们会使用”谨”来代替”禁”。
7. “病”变成”癥”“病”是指生病的状态,但在一些场合,为了避讳,会将其改写成”癥”。
这是因为”病”的音与”兵”谐音,而”兵”有战争和伤害的意思,为了避免带来不祥的意义,人们会使用”癥”来代替”病”。
8. “倒”变成”倭”“倒”是指物体或者人向后倾斜,但在某些场合,为了避讳,人们会将其改写成”倭”。
这是因为”倒”的音与”捣”谐音,而”捣”有骚乱和破坏的意义,为了避免引起不祥的联想,人们会使用”倭”来替代”倒”。
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避讳是封建时代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习俗。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了尊敬君主、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说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来加以回避的一种习俗。
这种习俗,在古书用字上造成了许多混乱,给我们阅读古籍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因此,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对古代的避讳习俗很有必要认识了解。
避讳起源较早,至少在春秋就有了。
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左传》《礼记》及《孟子》等书对避讳也有记载和论述,但在整个先秦时代并不普遍。
秦统一六国之后,帝王的地位急剧升高,避讳才逐步盛行起来。
从秦汉到唐宋,避讳的趋势是愈来愈严,在宋代达到极盛。
并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另外规定了一些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臣民必须遵守使用,否则就要砍头问罪。
避讳的范围,历代并无统一规定,但一般来说,多限于国君和长辈。
因此,避讳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避国君或帝王的名字,这是最主要的一类,古人又称这类避讳为“国讳”。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第一次在全国正式实行统一的避讳。
秦始皇名嬴政,全国不得用“政”及其同音字,“正月”或被改称为“端月”,或改读“正”为“征”音。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的名字也要避讳,因为庄襄王叫嬴子楚,所以秦称楚国为“荆国”。
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名刘邦,改战国官名“相邦”为“相国”。
汉文帝名刘恒,改北岳“恒山”为“常山”。
汉武帝名刘彻,秦末汉初辩士蒯彻就被改名为“蒯通”。
汉宣帝名刘询,战国后期大思想家荀卿(荀况)就被改称为“孙卿”。
东汉光武帝名刘秀,改读书人“秀才”为“茂才”,鲁迅小说《阿Q正传》“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一句中“茂才”即指“秀才”。
汉明帝名刘庄,改光武帝年少游学长安时的同学庄子陵为“严子陵”,庄子陵在富春江上的隐居之地至今仍称为“严子陵钓台”。
汉安帝刘祜的父亲清河孝王名刘庆,于是“庆”氏改姓为“贺”氏,现今的贺姓就是东汉庆姓的后代。
汉字与古代避讳摘要:中国的避讳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之久,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始终和汉字密切相关。
古人们利用汉字避讳,而同时避讳对汉字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关键词:汉字;避讳避讳在我国古代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有了避讳的事例,并且盛于唐宋,一直延续到清代。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封建社会解体,才逐渐地废弃了这种文化现象。
在《辞海》中,对避讳的解释是:“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
”古人因避讳之制盛行,对于运用汉字进行避讳有着很多的研究。
一、古代避讳的种类古代的避讳并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广义的避讳包括忌讳、憎讳和敬讳。
出于迷信或畏惧心理而讳用、讳言凶恶、不吉利字眼或其谐音的,这是忌讳。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记述有把“失火”说成“走水”的事:“贾母等听了, 忙问怎么了,丫环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 不相干, 已经救下去了。
’”按阴阳五行水能克火,“虽是救下去了”还得避免说出“火”字, 以避凶图吉。
憎讳是指出于对某人或某物的厌恶憎恨心理而讳言、讳用其名的。
《文献征存录·卷一》:“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
本姓李,耻其姓与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
’”由于封建礼制礼俗的规定、约束,或出于敬重、畏惧等原因,在书面语中或口头上不敢直呼君主、尊长的名字或其谐音的,这是敬讳。
如汉高祖名邦,因“邦家”一词中的“邦”字和高祖名同形,汉人便将“邦家”改为“国家”,“国家”一词沿用至今。
狭义的避讳便是指敬讳,《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敬讳又分为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
国讳指举国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须遵循的避讳,比如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
唐王朝国姓为李,《酋阳杂俎·卷一七》:“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至于家讳便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比如,司马迁的父亲名谈,他作《史记》时遇到“谈”字便用音近的“同”字代替,如称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
学习避讳汉字的感受
所谓避讳汉子,就是语言文字中的禁忌,即出于畏惧、迷信、憎恨心理,或是由于礼制、政治等原因,在生活中不敢直接称说某物或某人之名,在行为方式上也要回避相关名物的行为。
宋代有一州官名田登,忌讳名字的谐音“灯”字,举州讳“灯”为“火”,上元时节,州府发榜:“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由来。
唐高祖李渊的太祖名为李虎,唐时为避“虎”之名讳,讳“虎”为“豹”,成语“管中窥虎”也被改作“管中窥豹”,沿用至今。
连接镇江和扬州的长江公路大桥,起初命名为“镇扬大桥”,但“镇扬”字面就有压制、抑制扬州的意思,扬州人不接受。
镇江古名润州,于是就命名为“润扬大桥”。
“润扬”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历史文化底蕴,皆大欢喜。
避讳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封建王权和宗法制度在语言文字上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