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 文化】“避讳”例说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避讳是指民国以前在行文、书信和著述等内容中,凡涉及到君主、父母和祖先等尊者的名字时都要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这种风俗最早出现在周朝,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延续至晚清。
了解避讳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一、避讳的方法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的时候,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主要有三种方法:1、改字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用别的字代替。
例如:秦庄襄王名叫子楚,于是秦时把楚国称做荆国。
它开始盛行于秦朝,历朝历代也都广泛使用。
2、空格法这种方法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就是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采用空格,或写“某某”二字。
3、缺笔法这种方法就是把需要避讳的字减损笔画,造出一个新的字来代替原字。
它主要盛行于唐宋时期。
有些经过改造的字甚至沿用至今。
例如:“昏”字,原为“昬”。
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昬”字改造为“昏”。
二、避讳的种类除了在行文中对君王、父母和祖先等进行避讳外,避讳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改姓名历史上有不少人为避君王的讳将自己的姓改了。
例如:楚汉之争时,有“籍”姓者为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将姓改为“席”。
汉明帝名“荘”,当时有“庄”姓者改姓为“严”。
还有人为避讳而改名的。
例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原名刘子玄,就是因为避唐玄宗的讳而改名的。
2、改物名、地名因避讳更改物名、地名的例子也不少。
如西汉吕后小名叫“雉”,所以将雉鸟改名为野鸡,这一习惯甚至延续至今。
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在汉朝时叫常山,就是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
3、改常用语因避讳而改变人们习惯用语的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恐怕就是老百姓这一称呼的来历。
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称“老百姓”,并且世代延续成为常用语。
再如:晋朝时为避司马师的名讳,将“太师”改称“太宰”,将“京师”改称“京都”,这些后来也都成为习惯用语。
古代文化之避讳:古人取名字要避讳之前七代帝王在李靖传里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李世勣为什么不避李世民的讳?连观世音菩萨都避李世民讳叫观音菩萨,为什么李世勣不用避讳?这是个好问题,今天我们说一下和避讳有关的一些事。
西方人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往往取个和长辈一样的名字,就出现了拿破仑三世、路易十六这样的名字,有时候会很麻烦,祖孙一个名,不知道的容易分不清。
中国人表达对长辈的尊敬,表现为不能直呼名,甚至长辈名字中的字都不能直接写和说,要用另外的字表达,这就是避讳。
这样也很麻烦,不知道的也容易弄错,也会让后世的人读书的时候产生误会。
比如李白的儿子晚上搂着媳妇就不能说:“你的皮肤真白啊”,至于他是怎么说的,我就不知道了。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五代宰相冯道,冯道字可道,他的弟子读他的名字,总是改成“不敢说”,《道德经》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于是他们读的时候是这样的:“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不明白的还以为在说什么军国机密呢。
亲长的名晚辈要避讳,帝王的名就要普天下都避讳了。
汉武帝名彻,本来爵位中有个“彻侯”,那就不能用了,改叫“通侯”。
汉宣帝本来叫刘病己,名字中两个字都是常用字,为了不给天下添堵,宣帝登基后改名刘询。
宣帝这个决定很英明,不然连他爷爷的表哥霍去病都得改名,改啥名呢?估计叫霍去疾。
隋唐评书里有个好汉叫李元霸,就是这么改的,其原型是李世民的兄弟李玄霸,在清朝的时候避康熙皇帝的讳(康熙名玄烨)叫李元霸了。
比较郁闷的是东汉时期的庄子陵,他是光武帝刘秀少年时的好友,两人关系好到什么份上呢?刘秀当了皇帝,两人半夜喝酒聊天,累了就一起睡觉(别想歪,说的就是你),子陵兄睡着了大大咧咧把脚放刘秀肚子上。
就这种交情,刘秀驾崩后儿子刘庄继位,子陵兄这个“庄”犯了大侄子刘庄的讳,连姓都改了,叫严子陵。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叫李虎,于是在唐朝很长一段时间(避帝王讳要避七代),这个“虎”是不能用了,不光老虎叫大虫,虎牢关也改叫武牢关,隋朝名将韩擒虎被改成韩擒武。
文化长廊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李彩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摘 要:避讳是封建礼制的繁文缛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明确的等级观念的桎梏下,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避讳规定和潜在的避讳规则,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避讳文化。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发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禁忌,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渐臻完善,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中国古代;避讳;文化作者简介:李彩云(1988-),女,汉,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190-01避讳是指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长辈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
[1]它是封建礼制的繁文缛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陈垣在《史讳举例》中这样描述中国的避讳制度:“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2]在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明确的等级观念的桎梏下,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避讳规定和潜在的避讳规则,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避讳文化。
避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最早来源于古人对鬼神的信仰。
原始社会的古人认为名字是身体的一部分,语言是福祸的根源,以避讳的方式趋利避害,避免说出一部分名字和事物,正好迎合了古人恐惧迷信的心理。
因此避讳最早是通过避名来体现畏惧、尊敬的态度。
这一认知也直接促进了“字”的出现。
古代男子二十岁便举行冠礼,以“字”为称呼,为了表示尊敬,名则不再被同辈人使用。
周代把尊者、亲者、贤者作为避讳的对象。
这种避讳制度是宗法关系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左传•桓公六年》就出现了“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的说法。
[3]对于避讳的规则,也有详细的记载:“礼,不讳兼名;二名不偏讳。
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
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
《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古代避讳文化趣谈作者:杨思源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02期儒家经典著作《论语·颜渊》中曾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论述,意思是君王就应该有君王的样子,臣子就应该有臣子的样子,父亲就应该有父亲的样子,子女就应该有子女的样子。
从这句话可知,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是森严的。
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避讳。
避讳制度由来已久,起源于周代,到秦朝才初步确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避讳,顾名思义,就是封建时代对于君王或尊亲的名字要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而用其他方式代替,常用的方式就是改字、缺字、改音等方式。
有些避讳方式随着时间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已经消失;但是另外一些避讳方式,历经千百年,依然焕发勃勃生机。
避讳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改字。
例如秦朝,为了维持秦朝统治,维护始皇帝的威严,始皇帝实行严格的避讳制度。
其中一个便是“正月”的由来,正月即农历一月,秦始皇姓嬴名政,为了不直接说出嬴政这两个字的音,便改称正月为“端月”,或者也写作“正月”,但是通过改音的方式避皇帝讳,改“正”的读音为“zhēng”,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们现在有人称秀才或者其他有文化的人为“茂才”,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东汉光武帝姓刘名秀,为了避讳不直接说出君王的名字,便改“秀才”为“茂才”,“茂才”这种称呼便流传开来。
尽管现在“茂才”已不指代秀才,但仍用来指代知识丰富、有文化的人。
此外还有一些避讳用法曾经流行,但因朝代更迭,影响较小,现已消失。
如汉文帝姓刘名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齐国权臣陈恒于是也就成了“田常”。
唐代唐高祖李渊,为避讳改“渊”为“泉”,唐代的古书文献中常把陶渊明称为“陶泉明”便是这个原因。
清康熙帝名玄烨,然后以“元”代“玄”,以“煜”代“烨”,“唐玄宗”在当时被称为“唐元宗”,“玄武门”被称为“神武门”,“天地玄黄”被称为“天地元黄”。
这均是避讳的体现,但是现在人们已放弃使用这种表达方法。
有关避讳的例子(一)避讳的例子1. “四川”变成”川”“四川”是中国的一个省份,在避讳时,会使用”川”来代替。
这是因为”四川”的发音类似于”死穿”的谐音,这种谐音被视为不吉利的,所以在一些场合需要避免直接使用”四川”这个词。
2. “酒”变成”酢”“酒”是一种饮品,但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为了避讳,会将其改写成”酢”。
这是因为”酒”的发音类似于”咎”的谐音,而”咎”的意思是过错或者罪责,所以为了避免在特殊场合引起不祥的联想,会将”酒”改写成”酢”。
3. “死”变成”四”“死”是指生命停止存在的状态,但在某些场合,为了避讳,人们会使用”四”来代替。
这是因为在一些汉字的发音中,“死”的音与”四”非常接近,所以为了避免带来不吉利的意义,人们在某些场合使用”四”来替代”死”。
4. “戴”变成”带”“戴”是指佩戴或者把东西放在某个部位,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将其改写成”带”。
这是因为”戴”的音与”歹”谐音,而”歹”表示邪恶或者不祥的意思,为了避免带来不利的影响,人们会将”戴”改写成”带”。
5. “贰”变成”二”“贰”是指数字”2”,但在一些场合,为了避讳,会使用”二”来代替。
这是因为”贰”的音与”耳”谐音,而”耳”有死亡的意象,所以为了避免使用带有负面意义的字,人们在一些场合会使用”二”来替代”贰”。
6. “禁”变成”谨”“禁”是指禁止或者限制,但在一些场合,为了避讳,会将其改写成”谨”。
这是因为”禁”的音与”近”谐音,而”近”有灾难性的意思,为了避免带来不祥的联想,人们会使用”谨”来代替”禁”。
7. “病”变成”癥”“病”是指生病的状态,但在一些场合,为了避讳,会将其改写成”癥”。
这是因为”病”的音与”兵”谐音,而”兵”有战争和伤害的意思,为了避免带来不祥的意义,人们会使用”癥”来代替”病”。
8. “倒”变成”倭”“倒”是指物体或者人向后倾斜,但在某些场合,为了避讳,人们会将其改写成”倭”。
这是因为”倒”的音与”捣”谐音,而”捣”有骚乱和破坏的意义,为了避免引起不祥的联想,人们会使用”倭”来替代”倒”。
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避讳是封建时代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习俗。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了尊敬君主、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说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来加以回避的一种习俗。
这种习俗,在古书用字上造成了许多混乱,给我们阅读古籍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因此,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对古代的避讳习俗很有必要认识了解。
避讳起源较早,至少在春秋就有了。
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左传》《礼记》及《孟子》等书对避讳也有记载和论述,但在整个先秦时代并不普遍。
秦统一六国之后,帝王的地位急剧升高,避讳才逐步盛行起来。
从秦汉到唐宋,避讳的趋势是愈来愈严,在宋代达到极盛。
并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另外规定了一些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臣民必须遵守使用,否则就要砍头问罪。
避讳的范围,历代并无统一规定,但一般来说,多限于国君和长辈。
因此,避讳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避国君或帝王的名字,这是最主要的一类,古人又称这类避讳为“国讳”。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第一次在全国正式实行统一的避讳。
秦始皇名嬴政,全国不得用“政”及其同音字,“正月”或被改称为“端月”,或改读“正”为“征”音。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的名字也要避讳,因为庄襄王叫嬴子楚,所以秦称楚国为“荆国”。
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名刘邦,改战国官名“相邦”为“相国”。
汉文帝名刘恒,改北岳“恒山”为“常山”。
汉武帝名刘彻,秦末汉初辩士蒯彻就被改名为“蒯通”。
汉宣帝名刘询,战国后期大思想家荀卿(荀况)就被改称为“孙卿”。
东汉光武帝名刘秀,改读书人“秀才”为“茂才”,鲁迅小说《阿Q正传》“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一句中“茂才”即指“秀才”。
汉明帝名刘庄,改光武帝年少游学长安时的同学庄子陵为“严子陵”,庄子陵在富春江上的隐居之地至今仍称为“严子陵钓台”。
汉安帝刘祜的父亲清河孝王名刘庆,于是“庆”氏改姓为“贺”氏,现今的贺姓就是东汉庆姓的后代。
有关避讳宋高宗名构,为避“构”而牵及够,媾,购,遘等五十多个字。
在清朝,康熙皇帝就把与他共字的所有文献全部改掉,雍正一上台便命令他的兄弟把他们同名的“胤”改掉,而乾隆上台却并没有要求他的兄弟改名。
[br][br] 历史记载,十六国时的前秦国主苻生,是个独眼龙,因此避讳“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等字眼。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说的就是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
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
“改字形”:有的改用同(近)义字词来代替需要避讳的字。
例如汉武帝名彻,知名辩士蒯彻便改名为通。
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
有时也可以通过增减笔画来避讳。
例如邱姓先人本姓丘,但是孔夫子名丘,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
从宋代开始都要避丘字,写时往往要省去一笔,有的写作□或空格不写。
[br] “改字音”:秦始皇名政,所以正月的正要读作平生。
有的以某字代读,读到应避讳的字时改读某。
比如: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
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赢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
“正月”的“正” 不再读政而读作“征”了。
[br] 还有几种方法就是,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使用其他别字代替、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当遇到要避讳的字时,在该字上少写一笔。
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
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
汉武帝叫刘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蒯通”。
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一书改称为《严子》。
文言文中的讳古人说话作文是为了避讳
古人说话或写文章时,遇上君主或尊亲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
避讳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1.改字法
改字法是指遇上要避讳的字时,改用同义、近义或意义相关的字。
如汉石经碑刻《论语》,为了避汉高祖刘邦的字,把《论语》上“何必去父母之邦”的句子,改为“何必去父母之国”;《史记》中为了回避汉景帝刘启的字,把人名“微子启”改为“微子开”,等等。
2.空字法
空字法是指遇上要避讳的字时,用“某”字、“讳”字或者“口”代替。
如《史记》中说:“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
”这里的“某”,指“启”,启是汉景帝的字,改为“某”是为了避讳;许慎《说文解字》中为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字,把“秀”字空缺不列,只注上“上讳”两字。
3.缺笔法
缺笔法是指遇上要避讳的字时,把这个字缺掉一两笔。
缺笔法是唐代开始才有的。
如避清康熙玄烨的讳,写“玄”的时候把最后一笔不写。
古代的避讳等8则作者:李莉来源:《百科知识》2008年第10期古代的避讳在我国,避讳有着悠久的历史。
《礼记·典礼》载曰:“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
”明文规定取名之避。
后《左传》又加上“不以畜生,不以器帛”条款,正式宣言“六避”。
可见,早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避讳。
秦汉以来,避讳制度日臻完备,避讳有“国讳”、“家讳”、“圣讳”等3种形式。
国讳,即当朝皇帝和其七世以内祖先的名字。
如溺器以前叫“虎子”,唐代避李渊祖父李虎的讳,一律改叫“马子”,今人所谓“马桶”就是避讳的结果。
家讳,即父母祖先的名字,作为小辈,在日常言行或行文用字时要回避。
南朝范晔因父名“泰”,便推辞太子詹事这一官职,因“太”与“泰”同音,犯了家讳。
杜甫母名海棠,因此不作咏海棠之诗。
圣讳,就是圣贤的名字,主要指孔子。
孔子名“丘”,清朝时,天下姓丘的要加耳字旁改姓“邱”,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
“风凉话”源于唐朝“风凉话”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的盛夏,文宗和几名词臣在未央宫吟诗消夏。
文宗首先吟道:“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柳公权跟着应和:“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各词臣也相继吟诵附和。
这一记述出自《旧唐书》,后世诗人对此多有评论。
宋苏轼认为柳公权这两句诗“美而无箴(讽谏)”,于是续上四句:“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
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
”意讽文宗在享受殿中风凉时,哪能想到征夫耕叟正苦于夏日之酷热呢?后人就从中引申出“风凉话”一词,指那些不负责任的嘲讽的话。
书院原是修书之地书院之名,初见于唐,本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
后世所称学校式的书院,实始于五代,而成于宋初。
宋人贱视武卒,重文轻武,必须有足够数量的书院来安置子弟。
另外,宋代理学兴盛,开宗立派的理学大师及其学生,无法以科举为目的的官学自由讲学,而民间私家所设的书院,没有这样的拘束,故淡于荣利,志在讲求修身治人之法者,多乐趋于书院。
【文言文化】“避讳”例说
“避讳”是指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它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里,在文字上是不可触犯帝王与尊者之名,口头上也不可直呼,必须用一些方式加以回避,否则将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如清乾隆年间,有位王锡侯的书生,38岁中举,会试落第,用了20年的时间编印了一部字典即《字贯》,在字书的“凡例”上他为了阐述什么是“避讳”举了一个例子:“玄烨,弘历,胤正,不能写出,要避讳”。
乾隆知道后大为恼火,依照大清历律诛之,京城有21人连坐,儿孙7人秋斩,其余入奴,仅有的60多两白银也充官。
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避讳”常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避帝讳,也叫国讳,即皇帝及其祖先,后妃、太子等用过的名、字、姓,必须避讳。
如:秦始皇名政,正(与政同音)月改为端月,其字子楚,称楚为荆;郑春是晋简文帝的皇后,凡有用“春”的都用“阳”来代替,富春改成富阳,宜春改成宜阳,《春秋》改为《阳秋》;;三国时的吴,立和为太子,把禾兴县改成嘉兴县等等。
二、避圣人讳及尊者讳。
如:孔子、老子、孟子等圣人的名、字,在封建时代都要避讳,此外尊者、长辈的名、字也要避。
如:范晔,其父名泰,朝廷让他做太(与泰同音)子詹事,他就坚决不做;苏轼的祖父名序,因此苏轼把序文称作叙文,而苏洵则把书序叫做引等等。
三、避恶人讳。
古时文人都爱用“桧”作为名,但自秦桧以后就无人再用了,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载:一位秦姓书生在游杭州时写下如此诗句:“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耻姓秦”;汉代吕后名雉,雉,是野鸡,在古代名字中也很常用,自吕后就无人再用了。
“避讳”常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改字,即用另一个字代替需避讳的字,一般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
如:汉刘文帝,名恒,恒山用“常”山代替;光武帝名秀,秀才改为“茂”才;汉代有一个叫郑玄的,在清代人们为避康熙的讳(玄烨),清人称他为郑元(音近)等等。
二、缺笔,即不把需要避讳的字写完整。
如:孔丘,写成孔或,玄烨写成
烨,李世民写成李民等等。
三、空字,即把需要避讳的字空着不写,放个方框或用某代替。
如:李世民写成李民;《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某”就是“启”(刘启)等等。
总之,“避讳”在我国古代非常普遍,因此我们在阅读史书时必须时刻留心,否则就会曲解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