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认识 (2)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2
失眠的中医辨证和治疗简介失眠是指人在正常睡眠时长内,无法入睡、睡眠浅或多次醒来,并导致白天精神不佳、疲劳乏力等问题。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身体失衡所致,并可通过辨证施治来达到治愈的效果。
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舌诊、脉诊等综合信息,来诊断和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对于失眠患者,中医辨证可以分为多个类型。
1. 肝郁脾虚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多为长期情绪压抑,容易焦虑、烦躁。
舌苔厚重、脉弦细。
治疗上,可以通过舒肝解郁、健脾益气的方法来调理身体。
2. 心脾不交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多为思虑过度、脾胃功能失调。
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脉弦细。
治疗上,可以通过平心静气、健脾和胃的方法来改善睡眠。
3. 肝肾不足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多为年龄较大、阳气不足。
舌苔白腻、舌体胖胖的,脉细缓无力。
治疗上,可以通过滋肾养肝的方法来补益身体。
中医治疗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法来帮助失眠患者改善睡眠质量。
1. 饮食调理: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多吃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食物,如糯米、紫菜等。
2.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医生可以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来调理身体,如柴胡泻肝汤、六味地黄丸等。
3.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心神、改善睡眠的效果。
4. 中医按摩: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和经络,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舒缓身心的效果。
总之,中医辨证施治可以针对失眠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中药、饮食调理、针灸疗法等多种方法来改善睡眠问题。
在进行治疗时,建议患者寻求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和诊疗。
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失眠,又称不寐,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指的是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意,难以入睡或睡眠不深,易醒,醒后难以再睡,甚至彻夜不眠。
中医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涉及心神不安。
中医辨证论治失眠,主要依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表现为难以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原则为健脾养心,安神定志。
常用方剂有归脾汤、养心汤等。
2. 肝郁化火型失眠: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情绪烦躁,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清热安神。
常用方剂有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
3. 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为交通心肾,安神定志。
常用方剂有交泰丸、六味地黄丸等。
4. 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表现为睡眠不安,多梦易醒,头重胸闷,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为清热化痰,安神定志。
常用方剂有温胆汤、黄连温胆汤等。
5. 心胆气虚型失眠: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胆怯心悸,遇事易惊,舌淡苔薄,脉细弦。
治疗原则为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常用方剂有安神定志丸、补中益气汤等。
6. 瘀血内阻型失眠:患者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胸胁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安神定志。
常用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中医还强调调整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情绪波动,适当进行放松锻炼等,以辅助改善失眠症状。
同时,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常用于失眠的治疗,以达到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从中医视角解读失眠的成因
【从中医视角解读失眠的成因】
失眠是指在正常睡眠时间内无法入睡或难以维持睡眠,影响人的身
心健康。
中医认为失眠的成因较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器官的失调。
下面,我们从中医角度来分析失眠的成因及其治疗方法。
一、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在情志不畅的情况下,肝气容易郁结,影响心神。
肝气
郁结可以导致失眠、健忘、易怒等现象。
中医治疗此类失眠,可采用
平肝息风、理气安神的方剂,如逍遥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
二、心脾不交
心脾为中医学中两个重要的脏腑器官,心主神明,脾主运化。
如果
心脾之间存在不交,容易导致脾虚心悸、心悸胸闷、失眠等症状。
中
医治疗此类失眠,可采用益气养心、健脾安神的方剂,如六君子汤等。
三、肾精亏损
肾精充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如果肾精亏损,容易导致
失眠、健忘、耳鸣等症状。
中医治疗此类失眠,可采用补肾养心、安
神定志的方剂,如八味地黄丸等。
四、阴虚火旺
中医学中,阴阳平衡为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如果阴虚火旺,
容易导致失眠、口干舌燥、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治疗此类失眠,可
采用滋阴清热、安神定志的方剂,如黄连阿胶汤等。
总之,中医认为失眠是多种病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个体化
治疗。
此外,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注重养生保健,如睡前泡脚、
适当的运动、心理调节等方法,对失眠的预防和治疗也有积极的帮助。
中医对于失眠的解释
中医上失眠一般是指不寐,中医认为不寐可能是气血不足、阴虚火旺、肝火扰心等原因引起的。
不寐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
1.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会导致气的推动、温煦、防御等功能减弱,血虚会导致无法充分濡养脏腑、经络等,进而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出现心失所养的情况,不能濡养心神,使白天的阳气不能入阴,而出现不寐的现象。
2.阴虚火旺:
当体内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不寐伴随着心烦意乱、耳鸣健忘、舌红、脉细等症状。
3.肝火扰心:
由于情志不舒,导致肝气不畅,使肝气郁结,进而内里生火,肝火易内扰心神,心神不安就可能会出现不寐的症状。
若出现不寐的情况,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与治疗策略失眠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和睡眠时间不够等问题,从而导致白天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问题。
在现代社会,失眠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复杂病症,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和治疗。
一、中医对失眠病因的认识中医认为,失眠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在《内经》中指出:“心藏神,主志,主是志意,与魂同往来,是为心的德,心者,主神明,荣华出入之府也。
”心主神志,心气不足或过盛,均可引发失眠。
肝主疏泄,主情志,情绪不畅、郁结导致肝气郁滞也会引起失眠。
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导致体质虚弱、气血不足也容易引起失眠。
肾主生长,肾虚引起的阳虚或阴虚都可能导致失眠。
中医认为失眠病因繁多,但都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
二、中医对失眠病机的认识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主要与精、气、血、津四者不足有关。
精气充足则神明安宁,如果脑髓精气不足,精神不济,就会导致失眠。
气血充盛则身心舒畅,气血不足则会引发心慌、睡眠质量差。
津液润泽则气血流畅,津液不足则会导致干燥、口渴、睡眠不足。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与体内精、气、血、津四者的平衡有关。
三、中医治疗失眠的策略1. 调理气血: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若气血不足会导致失眠。
中医治疗失眠可采用益气养血、补血安神的方法,如枸杞子、当归、黄芪等药物。
2. 理气解郁:情绪不畅、郁结会导致肝气郁滞,中医治疗失眠需要通过疏肝解郁的方法来调理情绪,如柴胡、香附等药物。
3. 补肾安神:肾主生长,肾虚引发的失眠需要通过滋补肾气、益精填髓的方法来治疗,如枸杞子、知母、西洋参等药物。
4. 调和脏腑:五脏功能失调是导致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治疗失眠需要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恢复体内平衡,如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等药物。
五、总结与展望综上所述,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较为全面,治疗失眠的策略也较为灵活。
中医不仅注重症状的治疗,更注重全面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
中医关于失眠的论述
中医学认为,失眠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
调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睡眠障碍。
失眠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志因素: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长期思虑忧虑、悲伤忧鬱、愤怒恼怒等情绪不稳定或过度刺激,会
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失眠。
2. 脏腑功能失调:中医强调人体脏腑相互关联,失眠可能与肝
脏功能失调有关。
肝气郁结、肝阳上亢等情况会导致睡眠障碍。
3. 阴阳失衡:中医强调阴阳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失眠
可能与阴阳失衡有关。
例如,阴虚阳亢、阴虚血燥等情况会导致失眠。
4. 气血不调:中医认为,失眠可能与气血不调有关。
气血不足、气血瘀滞等状态会影响脑部供血及调节睡眠的功能,从而引起失眠。
5. 脉象判断:中医诊断失眠时,通常会通过观察、问诊、脉诊
等方法来判断失眠的类型和病因。
不同类型的失眠可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如肝火旺盛型的脉象多为弦细数,气血不足型的脉象多为细弱等。
综上所述,中医对失眠的论述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将失眠视为一
种身心失调的病症,通过调节情志、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调节气血
等方法来治疗失眠。
中医失眠的名词解释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广泛存在于现代人群中。
中医学对失眠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不仅仅是睡眠时间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指睡眠质量的不佳,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等症状。
下面将从中医角度出发对失眠进行深入解释。
一、中医理论中的失眠概念在中医学中,失眠被称为“不寐”或“不眠”。
与现代医学学术中认为,失眠是一种病程延长的疾病不同,中医学将其视为一种症候,并复杂地将其分为多种病理类型。
这些类型可以是内因、外因,亦或是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
因此,通过中医理论对失眠进行分析和辨证对症治疗,成为传统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二、中医对失眠原因的解释1. 心神不宁: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舒导致心神不宁是失眠的常见原因。
包括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七情不和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症状加重。
2. 脾胃虚寒:中医认为,脾胃的阳气不足会导致血与阴液的流通不畅,进而导致失眠。
脾胃功能失调、饮食不当也会引起脾胃虚寒,进而影响睡眠质量。
3. 肝郁气滞:情志不畅导致肝气郁滞,中医认为这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肝气郁滞不仅影响心脏和脾胃功能,还可导致血液运行不畅,影响睡眠。
4. 肾虚亢阳:输精气化功能障碍,中医认为是肾虚亢阳引起的原因之一。
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等典型症状。
三、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1. 资生益智丸:这是一种中成药,常用于调养体质,舒缓神经,改善睡眠质量。
由于药物成分温和,对于轻度失眠症状的调理十分有效。
2. 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对失眠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睡眠。
3. 食疗调理:中医注重通过调整饮食来改善失眠。
例如,多食用芝麻、松子、黑枣等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有助于改善失眠症状。
4. 中药泡脚:利用中药的温热性质,透过泡脚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失眠。
四、中医对失眠的预防方法1. 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尽量避免过度劳累、沉迷电子产品等不良习惯。
失眠在中医一般称作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症。
不寐通常是由饮食不节、疲劳过度、病后虚弱、思虑过多等原因引起,可伴有入睡困难、精神不佳等症状。
1、饮食不节:如果患者长期暴饮暴食,食物长时间停滞于胃,可能会造成脾胃功能受损,引起运化食物和水液代谢的功能失调,就容易产生痰热,还会造成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从而出现不寐的现象;
2、疲劳过度:如果患者长期过度劳累,可能会损伤脾胃,脾胃虚弱就容易导致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不能向上奉养心脏,从而导致心神失养,出现不寐的现象;
3、病后虚弱:患者久病之后心血耗伤,容易导致心血不足,血虚不能养心神,容易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
4、思虑过多:长期处于担忧、焦虑状态,或者过度思考问题,容易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容易出现神不守舍的现象。
脾伤则饮食减少、食欲不振,气血生化不足,进而造成营血亏虚、心失所养,从而出现不寐的症状。
不寐的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短,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以及醒后不能入眠,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彻夜难眠的现象。
建议患者到中医内科就诊,医生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检查查明原因,并遵医嘱给予百乐眠胶囊等药物治疗,或者针刺神门穴、安眠穴等穴位以安神利眠。
失眠的中医名词解释失眠,是指人在夜间不能入睡或者无法维持良好的睡眠状态,导致白天感到疲倦、精神不集中、情绪波动等不良反应。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学中,失眠被称为“不寐”。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多与心神不宣、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有关。
根据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睡眠与五脏六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其中心脏主司血液的循环和控制心神。
心脏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
如果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如心血不足、心神不安等,就会导致失眠。
另外,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和调整情绪。
如果肝气郁结、肝经有热等病理变化,也容易导致失眠。
肺脏在中医中与情绪的调节以及与心脏的关系非常密切。
正常的肺气能维护人体的情绪稳定,如果肺气不足,就容易导致失眠。
肾脏在中医中与人体的精气之源有关,肾精的充足和盛衰也会对睡眠产生影响。
外感风邪是中医中引起失眠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风热与风寒之邪。
外感风热易导致人体阳气亢盛,使心神不宁,影响睡眠。
而风寒则会导致人体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出现寒湿困于正气、胸怀不舒等病理表现。
传统中医学认为,失眠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包括阳盛阴虚型失眠、心火旺盛型失眠、肝气郁结型失眠等等。
不同类型的失眠对应不同的辨证施治方法。
针对阳盛阴虚型失眠,中医一般会选择滋阴清热的药物进行治疗,如熟地、玄参、天冬等。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阴液,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对于心火旺盛型失眠,中医则会采取清热安神的治疗方法,如酸枣仁、远志、黄柏等。
这些药物能够平热安神,降低心脏的兴奋性,帮助人体进入睡眠状态。
针对肝气郁结型失眠,中医会使用柴胡、香附、川芎等药物来疏肝理气,舒缓情绪,促进睡眠。
此外,中医还强调养生和调节生活习惯对失眠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合理的作息时间、良好的睡眠环境、调理饮食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起来,中医对于失眠的定义和解释着重强调了脏腑功能失调和心神不宣等因素。
根据不同的失眠类型,中医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既包括药物治疗,也包括调节生活习惯和养生。
谈谈中医对失眠的认识在中医中认为,失眠的病机主要是由于阴阳失和,阳不入阴,人体中阳气的过度兴奋或者阳气过度抑制造成亏虚,不利于睡眠,反之,如果是阴液过剩、阴气太盛,也很难入睡。
在中医中认为造成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容易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早醒、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较差等睡眠障碍。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
因此,身体的运行就需要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应该在白天精力充沛,因此适宜工作学习,到来晚上精力体力均下降,就需要休息睡眠。
一、失眠的中医概念在中医中失眠又被称之为不寐,造成失眠的因素很多,比如日常生活中饮食不节、劳逸失调、情志失常以及病后体虚等都会引起,身体内脏运行紊乱,进而出现阴阳失调、气血失和。
主要的病理部位是心,并且涉及到肝胆脾胃肾,其中包括了虚、实,或多或少,在治疗过程中,就需要补虚泻实,进而起到调理脏腑阴阳,有效解决阴虚不能纳阳、阳盛不得入于阴的症状。
二、中医失眠辨证通常情况下,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失眠主要分为虚实。
其中,虚证,主要就是由于阴血不足造成的,出现心失所养,这类患者会有明显的面色无华、心悸健忘、体质瘦弱、懒言疲惫等;如果是实证,主要就是由于邪热扰心,在实际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便秘溲赤等,发病部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不安,魂不守舍,进而造成的肝胆脾胃肾失调;如果患者是急躁易怒症状的失眠,多是由于肝火内扰;痰热内盛、苔腻,进而造成胃腑宿食,容易出现失眠;阴虚火旺的失眠患者就会出现头晕健忘、心烦心悸、心肾不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就需要注意补虚泻实,通过调节身体阴阳。
进一步促进脏腑的正常运行,对于实证来说,就可以通过疏肝泻火,消导和中、清化痰热;对于虚证失眠来说,就需要健脾补肝益肾、益气养血,通过补其不足;主要就是为了清心安神、养血安神、镇惊安神等。
三、中医失眠证治分类(一)肝火扰心主要症状:失眠多梦,日常易怒,伴有明显的口干口苦、目赤耳鸣、头晕头胀、便秘溲赤、不思饮食、舌红苔黄,比较严重的还会出现彻夜不眠,脉弦而数。
失眠的名词解释中医失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睡眠障碍问题,指的是难以入睡、睡眠浅,或者在夜间醒来后难以重新入睡的情况。
对于那些长期失眠的人来说,无法获得充足的睡眠对于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严重影响。
然而,在西方医学中,对于失眠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并没有较为明确的固定范畴。
相对而言,中医则对失眠有着更为深入的研究和解释。
中医学认为,失眠的病因多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之源。
中医将失眠归结为脾胃运化失常、心神不宁等原因。
在中医的术语中,失眠被归类为“不寐”或“寐时不安”,这些术语都带有明确的中医病因学的医学名词。
根据中医的理论,一种常见的导致失眠的因素是心脾虚弱。
心脾为人体的核心器官,在中医理论中分别代表心与脾胃。
心为“君火”,掌管着人的思维、意识和情绪。
脾胃则负责消化、吸收和运送营养物质。
心脾失调会导致气血亏虚、阳气不足,进而引发失眠。
此外,情绪压抑、熬夜、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生活习惯也可能成为引发失眠的因素。
中医学对于治疗失眠的解决方案也有其独特的看法和方法。
针灸、中药和推拿按摩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失眠的实践中。
针灸是中医中最具代表性的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以改善失眠症状。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的治疗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
中药方剂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方式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会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辨证论治”原则,为患者开具独特的中药方剂。
这些方剂通常由多种中药组成,具有调节心脾功能、平衡阴阳能量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材包括黄耆、大枣、酸枣仁等,这些药材具有养心养脾、安神宁心的功效。
除了针灸和中药,中医推拿按摩也是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之一。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人体相应的穴位和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理论中的推拿按摩分为推、拿、揉、按、捏等多种手法,具体的按摩方法和部位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中医关于失眠的论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在中医中,失眠被视为一种病症,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论述。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病因、辨证施治等方面对失眠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医理论对失眠的认识在中医理论中,睡眠被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有着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六腑之气,皆上注于面部”,而面部正是心之所主。
因此,在心血不足或心神不宁时,就会出现失眠等睡眠问题。
此外,《内经》还提到了“心主神”,“神”与人体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较大时也容易引发失眠。
二、失眠的常见病因1. 心火亢盛:情绪波动大、焦虑不安等会导致心火亢盛,进而扰乱了心神,使人难以入眠。
2. 脾胃虚弱:脾胃是人体的消化系统,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
脾胃虚弱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水谷无法充分吸收,津液不足,从而引起失眠。
3. 肝郁气滞:肝主疏泄,在情绪波动大或长期抑郁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肝郁气滞。
肝郁气滞则会影响心血运行,引起失眠。
4. 肾精不足: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在精神过度消耗或年龄增长等情况下容易出现肾精不足。
肾精不足会影响心神安宁,从而导致失眠。
三、中医辨证施治中医治疗失眠注重辨证施治,在根据病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1. 心火亢盛型治则:清心安神、泻火降逆。
方药:黄连解毒汤、安神补脑汤等。
2. 脾胃虚弱型治则:健脾益胃、补益气血。
方药:六君子汤、八珍汤等。
3. 肝郁气滞型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汤、逍遥丸等。
4. 肾精不足型治则:滋补肾精、固摄心神。
方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此外,中医还强调调整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等。
四、中医外治法除了内服中药进行治疗外,中医还有许多外治法可供选择。
1.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
中医理解失眠哎,说起失眠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头疼得要命!咱们平时总爱开玩笑说“数羊”,但真要是一晚上翻来覆去,瞪大眼睛等天亮,那感觉可真是一点都不好笑。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是怎么看待失眠这个小妖精的吧!中医啊,那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讲究的是一个“阴阳平衡”。
失眠呢,按中医的说法,多半是因为心里的事儿太多,把“心火”给烧旺了,或者是身体太虚弱,气血不足,没办法让心神好好休息。
你比如说,有的人白天工作压力山大,晚上躺在床上,脑袋里还跟放电影似的,一幕接一幕,根本停不下来。
这其实就是“心火亢盛”,得想办法降降火,比如泡点菊花茶,或者吃点莲子心,清心安神,让心火别那么旺。
还有的人呢,可能是因为身体太虚了,就像一台电量不足的手机,明明想关机睡觉,可系统就是不肯歇菜。
这时候,中医就会建议你补补气血,吃点红枣、枸杞,或者炖点鸡汤,把身体的小马达加加油,让它有力气去休息。
当然啦,中医还讲究“子午流注”,就是说咱们的身体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工作规律。
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胆经当令的时候,这时候要是还没睡,就相当于错过了身体的自我修复黄金期,长期下来,能不失眠嘛!所以啊,尽量在11点前就进入梦乡,让身体按照自然的节奏来运转。
另外,中医还特别看重“情志”的影响。
心情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咱们的睡眠质量。
压力大、焦虑、抑郁,这些负面情绪都会像乌云一样遮住心神,让它难以安宁。
所以,平时要学会给自己减压,找朋友聊聊天,或者练练瑜伽、听听音乐,让心情放松下来,失眠自然也就不找上门了。
总之啊,失眠这事儿,中医给出的解决方案那可是既全面又贴心。
咱们啊,还是得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好好照顾自己,毕竟,睡个好觉,才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中医认为失眠是要辨症论治的,最常见的失眠有以下几个类型,第一个就是心火亢盛型,这种患者一般的是晚上睡不好觉,白天会出现特别怕热,口舌生疮,她的小便是量特别少,而且有灼热感,这时候我们就要给予患者清泻心火的方法来治疗,我们临床经常用的一个方子叫导赤散来治疗。
第二种类型就是心阴亏虚型。
这种患者除了失眠以外,会出现口干,手脚心都怕热,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心慌的症状,这时候就应该给予患者滋阴降火的方法来治疗。
第三个类型心血瘀阻型。
这种患者除了失眠以外,会出现心前区疼痛,然后这种患者的舌头是特别紫暗的脉是特别涩的,这样时候就要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治疗。
专家提示:常见的失眠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心火亢盛型,表现为晚上睡不好,白天特别热,口舌生疮,给予清泻心火的方法治疗。
二是心阴亏虚型,表现出现口干,手脚心都怕热等,给予滋阴降火方法治疗。
三是心血瘀阻型,表现除失眠外会出现心前区疼痛,给予血化瘀方法治疗。
失眠不妨看看中医失眠对大家来说是一种很常见的事情,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有人会遇到失眠的情况,这不仅会影响到睡眠质量,同时也会对第二天的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失眠后,会变得十分焦躁,有时还会出现服用安眠药来辅助睡眠的情况,而这种行为无疑是治标不治本。
鉴于此,面对失眠问题,不妨从中医学的角度看看,尝试用中医的方法来解决失眠。
1.中医学中失眠的原因在中医理论中,失眠称作“不寐”,主要是由于心神不安、心神失养而造成的无法正常睡眠病症。
在《内经》中将失眠称作“目不瞑、不得卧”,认为是邪气客于脏俯、卫气行于阳而不入阴所造成。
具体来说,在中医学中,将失眠的病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失衡。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阴阳两气,其中阳气代表人体中活跃的物质,而阴气则代表人体安静物质,白昼时人体阴气于内阳气于外,夜间则是阴气在外阳气于内。
夜间的阴气旺盛,阳气内敛,人体会自然进入睡眠状态,如果出现人体阴阳失衡的情况,如阴气虚衰、阳气过盛,那么阳气就会外越,导致人体无法正常睡眠,从而出现失眠病症。
(2)五脏不安。
在中医学中,人体五脏具有紧密的关联,是一个相互循坏的优质系统。
五脏具有藏精的功能,蕴含着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质,这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前提。
如果五脏不安,则会导致精气泄漏,从而引起失眠。
在实践中引起五脏不安的因素主要有:出现精神过度劳累、惊吓、等因素可能造成肝脏的疏泄功能失调;不良习惯可能造成心气虚;环境较差、哮喘等可能造成肺气不足;不良饮食可能造成脾胃运行失调。
这些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体正常睡眠。
(3)营卫失度。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的卫气、营气都有特定的昼夜运行规律,其中卫气游于脉外,具有较强活力;营气源于人体五脏六腑化生的营养物质,游于脉中。
如果出现营气在内、卫气在外这一规律的失调,就有可能引起失眠问题。
1.失眠的主要表现与危害2.1失眠的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失眠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容易做梦,睡眠浅。
中医如何看待失眠,中医如何治疗失眠?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影响了许多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体系,对失眠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治疗方法,注重个体化、综合治疗和长效调理,为患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治疗选择。
中医对于失眠的看法和治疗方法与西医不同,中医强调了身体和心理的整体平衡,并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来调整身体的气机、舒缓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1中医对失眠的认识中医认为失眠是一种与脏腑功能紊乱相关的病症,通常与心肝脾肾等脏腑相关。
中医强调失眠是整体身心不平衡的结果,包括情绪、脏腑、经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病因和病理特点,以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来应对失眠问题。
在中医治疗失眠中,强调平衡心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舒缓紧张情绪,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中医常常采用中草药、针灸、气功养生、饮食调理等综合治疗方法。
2中医治疗失眠的原则(1)辨证施治: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体质、病因和病理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舌诊、脉诊等方法,辨别失眠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综合调理:中医认为失眠是身心不平衡的结果,因此治疗失眠不仅仅是单一的药物治疗,还包括调整生活习惯、改善情绪状态、调整饮食、锻炼身体等综合调理措施。
例如,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中医可能会建议调整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增加粗粮、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以促进脾胃的健运;同时也可能会建议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舒缓情绪、调整神经系统功能。
(3)强调长效调理:中医治疗失眠注重长效调理,强调“治未病”,即在患者没有明显失眠症状时,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体质,预防失眠的发生。
例如,中医常常会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预防失眠的发生。
睡眠问题的中医认识失眠,中医称作不寐,其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首先睡眠相关的两个重要状态是睡眠和觉醒,即寤寐,这是两个看似相反却是一体两面的状态,正如阴阳的关系一样。
其次,睡眠问题如许多其他病症一样,不仅仅是人体形质上的问题,而是心身共同失常的结果,即各种原因所致的人的神魂不能内舍。
现在我将从这两个角度阐释我对失眠问题的认识。
阳不入阴《道德经》“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它阐释了“朴”与“器”的关系,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说“事物最原始的真朴,似一根圆木一样,它是各种形器的根本。
它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曲能直,能长能短。
在破散成器之后,拘于具体的形器之内,它再不会有浑全之妙用。
”对失眠的认识亦然。
从阴阳的角度来说,睡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阳入于阴:眠阳动于阴:梦阳出于阴:醒一根“圆木”虽然可以变化无穷,但是终究不能“用”,它的无穷妙要也可能就此埋没,故我将在下文中从各个角度体现“阴阳”在睡眠问题上的各种体现。
这些虽然是“器”,但无不折射着“朴”的灵魂。
1、营卫与睡眠觉醒节律营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他们的正常运行是人体必需维持的基本生命节律。
从生理上看,卫气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人体的日常睡眠觉醒,而且这种规律是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应的。
《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夜半主阴,夜者卧。
”又,“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现代医学认为松果腺感光分泌褪黑素与人体睡眠觉醒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用一种更加形而上的方式也阐述了人体睡眠与昼夜的关系,用一句老话形容“日出而卧,日落而息”,而落实到身体上,则是依赖于卫气随天时交替行于阴阳。
《灵枢.卫气行》对此有更加具体的阐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这是从整体上看卫气行于阴阳的走行。
具体到夜里人的睡眠时段即“阴受气”的阶段则是“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
是故人之所以卧起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这些生理上的阐述对临床治疗是有指导作用的。
后文中会单独分析。
至于失眠的病理,《灵枢.邪客》有详细的描述,并叙述了失眠的治则。
“卫气出其悍气之慓疾。
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卫气在生成之后,当运行于阴分时,由于邪气客在脏腑而不能潜入其中,作为卫气出入的桥梁—阴阳跷脉相因也出现问题,卫气行于阳不得行于阴则阳跷脉过度满盛,相对地,阴跷脉则气不足,这二者的落差又进一步加剧了卫气出入的难度,阴跷脉主司闭目,故目不瞑。
故治疗上可以通过调跷脉一定程度上调控卫气的出入,如针刺阴跷脉照海穴(内踝下,在卫气行阴分前的必经之道上)。
此外,《素问.气穴论》言:“肉分之间,谿谷(肉之大会为谿,肉之小会为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所以我在思考,对人体气血壅堵的“谿谷”处予以针刺或按摩导引疏通,是否也可以改善睡眠?同时,调脾胃在调节卫气运行出入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脾胃与荣卫的生成也有密切关系,《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又《灵枢.营卫生会》“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故营卫的化源也当从脾胃中求。
其次,脾胃大肠与营卫运行也有密切关系,王洪图老师根据《内经》上卫气循行(如下图)┌—→┌→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阳阴│阳┌└—手阳明←足阳明←手少阳←┘昼跷│跷└→┌→肾→心→肺—┐阴└——└—脾←——肝←┘夜总结认为:“卫气在白天行于阳经,从足太阳膀胱经起,每循行一周,都要通过阳跷脉下注于足少阴(肾),受到足少阴肾的滋养。
即’阴为阳之基’。
卫气在夜间行于五脏,每循行一周,都在脾之处通过阴蹻脉,交会于足太阳膀胱一次,需要依靠阳气的鼓舞。
即“阳为阴之用”。
卫气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睡眠,引起睡眠异常,但从阳入阴,从阴出阳的关键在于(最后一站):手阳明大肠和脾——‘胃不和则卧不安’”。
如《灵枢·大惑》“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这段话描述了手阳明到阳跷之间的问题如何影响“寤寐”。
所以可见调脾和大肠是调节睡眠觉醒节律的关键。
而睡眠过程中中途觉醒的问题,是否与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严重失常(如肿瘤病人五脏有积),导致卫气难以相续运行有关?这个猜想还有待临床观察和验证。
假如睡眠觉醒和卫气在脏腑运行受阻有关,并有时间规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辅助诊断,或者采用调节脏腑盛衰,疏通脏腑间阻滞的针刺手段,如子午流注和五行针灸来诱导卫气的正常运行。
以上诸多分析在著名的“内经十三方”之一的“半夏秫米汤”中有深刻的体现。
《灵枢.邪客》认为失眠的治则治法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治疗上“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半夏汤的原文如下:“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
”这里面每一句都体现着上面的那条治则,首先,它的煎煮用水是“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用火是中空的“苇薪火”,久煎后又“去其滓”,这三点有一个共性—轻清通利;其次,秫米(黍?心之谷)和胃安神,资营卫之化源,“补不足”,半夏化胃中积滞痰饮,以“泻有余”“去其邪”。
但和胃化痰的药这么多,为什么选择半夏?它的生长方式十分特别,得至阴之气而生,可以很好地体现阳入于阴的意思,(与此类似,夏枯草也常用于失眠,取其得至阳之气而长,如《冷庐医话》中它与半夏合用,平衡阴阳,治遍方不愈的失眠,效果甚佳。
)张锡纯认为“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
”;又秫米与半夏相和后久煎去滓,久煎一方面制半夏之辛烈,另一方面让药的气和味可以充分的融合,也体现了“通阴阳”的意思,而滓由于其味已充分融入汤中,空留重浊之形,故弃之不要。
以上几点从营卫之生,阴阳之通,养正去邪等角度阐释了失眠的治法。
不仅有实用价值,更可以用其意衍生出其他的方子,如对于“营不足,卫有余”的失眠病人,常可以用治“阳浮而阴弱”的桂枝汤治疗,并且可以酌情增加白芍的剂量。
又如对于入睡困难或者多眠难醒,阴阳出入失常的病人,可以加入青蒿鳖甲,或者夜交藤、合欢等药物,以潜阳入阴或引阴出阳。
在针刺治疗方面可以借鉴《难经.七十一难》中“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的手法:刺卫时卧针而刺,刺荣时先按所针之处,等气散之后再纳针。
具体选穴主要依据营卫稽留阻滞的地方,补泻则遵从“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原则,补泻操作可参《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
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从营卫的角度考虑,对于肿瘤病人,他们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因荣卫气血不足而失眠。
《灵枢.营卫生会》言“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肿瘤病人,体内元气耗损巨大,类似于老年人的状态。
又宗气不足,不能推动营气,营气的质地与行动力皆不足,卫气内客营气之所,二者质地皆不纯粹,五脏之气也彼此搏结,所以昼夜混沌不清,清浊相干,昼日疲倦,夜里难眠。
②卫气运行通路受阻导致睡眠问题。
前文中已经提到卫气运行的顺序,卫气夜行于阴,内走五脏,而肿瘤属阴证,且多为有形实邪,势必导致通路受阻,卫气不能周流,不能周流则夜间易醒,而觉醒时间多与积聚所在脏腑经络有关。
(此处有待大样本调查验证)。
治疗上相应地以补养营卫和治疗积聚本身两方面着手。
2、从“水”“火”角度论睡眠问题人体不能处于睡眠状态,主要在于阳不能潜藏入阴,阴阳处于格拒状态,不能交感互藏。
从脏腑角度来说上焦心肺为阳,下焦肝肾为阴,土斡旋于中。
阴阳失交的情形很多,不外乎两类:一曰阴虚不能纳阳,二曰阳盛不得入于阴。
如《诸病源候论》言“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卧者,胆冷也。
”《素问》:“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肺大,不能偃卧。
”皆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的体现。
然而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莫过于心肾关系的失衡,即水火失衡。
易经中有两个卦象,坎上离下为“既济”卦,而离上坎下为“未济”卦,水火既济方能亨通,方能安眠,如人尚未出生之时,倒立于子宫,自然呈现既济之态,待出生之后,行于世间,孜孜汲汲,为外物所牵累,心火燔灼于上不得潜降,又“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致肾水涸竭,不能涵藏。
火独燔于上,水自枯于下,呈现出否塞不通的未济之象。
对于这样的病人,一方面要注意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不良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药物涵养其肾水收摄其浮越的心火。
现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例对第二方面加以阐述。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出自《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统括心肾,心为火脏,肾为水脏。
生理情况,心火下交于肾,则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则心火不亢,即心肾相交。
邪犯少阴,因病人体质等原因邪从热化,致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形成既有阴虚又有火旺的未济局面。
治疗上当滋阴与降火同用,方中芩连皆气寒味苦而色黄,降心肺之火,作用偏中上二焦;白芍苦酸微寒,《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言其“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阿胶为黑驴之皮,用济水熬制而成,驴与济水皆属心,而驴皮色黑入肾,熬制而成取心肾相交之意,兼滋肝肾;鸡子黄,鸡属火,鸡子黄色黄属土,以中焦济水伏火以交心肾,《辅行诀》中此方被称作“小朱鸟汤”,陶弘景云:“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