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失眠患者的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0.03 KB
- 文档页数:2
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传统中医认为失眠症与脾胃失调有一定关系,因此采用归脾汤治疗失眠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从归脾汤的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其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归脾汤的药理作用归脾汤是一种由当归、白术、茯苓、生姜、炙甘草等中药组成的复方剂,具有益气养血、理气缓中、健脾温胃的功效。
研究表明,当归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白术和茯苓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缓解脾虚症状;生姜具有温中止呕、祛寒止痛的作用;炙甘草则能够调和各种药物的性味,增加复方剂的疗效。
归脾汤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脾胃功能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失眠症的作用。
二、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归脾汤治疗失眠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一项回顾性临床研究包括了100例失眠症患者,使用归脾汤治疗4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失眠状况明显好转,睡眠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有效率高达80%以上。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将6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归脾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失眠状况明显好转,且疗效优于对照组。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归脾汤治疗失眠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归脾汤治疗失眠症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仍需注意到,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均会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使用归脾汤治疗失眠症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避免盲目使用。
在临床实践中,也需要不断开展更加系统的临床研究,以更好地评估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将来更多的科学研究来验证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治疗选择。
中医推拿治疗失眠的疗效分析发布时间:2021-12-10T02:36:11.692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1期作者:孙超祥[导读] 探究中医推拿手法对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
孙超祥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 100039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推拿手法对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9月期间来我院治疗失眠症的120名病患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病患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人。
对照组进行失眠症的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推拿手法进行失眠症治疗,疗程为四个星期。
结果:观察组中,最终治疗结果的有效病患数为58例,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中,治疗效果有效例数为43例,有效率为71.7%;观察组的治疗效果相比于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推拿是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手段,而且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安全性能高,治疗方式便捷,应该进行推广。
关键词:中医推拿;治疗失眠;疗效引言:由于现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也无形中使人们的生活压力变得更大,致使近些年出现失眠症状的患者越来越多。
睡眠质量下降的原因有许多种,心里层面上就是由于社会压力大而人们又无法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生理层面就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许多人饮食无规律造成内分泌紊乱,从而使自身的睡眠质量受到影响。
长期受到睡眠质量影响的人会导致身体内部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
常规治疗失眠的方法多是采取药物治疗,但是长时间服药对身体同样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本文将要进行探讨的是使用中医推拿的治疗手段与常规治疗的方法对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本院2019年10月~2021年9月期间收治的120名失眠症病患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他们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数量为各60名。
对照组中包括33名女性患者以及27名男性患者,年龄期间为18岁~54岁,平均年龄为42岁,患失眠症的平均时间为15个月。
中医辨证治失眠摘要】失眠症又称“不寐症”,指的入睡困难、睡眠中间易醒及早醒、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间明显减少,严重者彻夜不眠。
西医治疗失眠症,主要依靠口服镇静、催眠、抗焦虑之类的药物,常用的如地西泮、硝基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等。
西药治疗失眠症起效迅速,甚至立竿见影,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目前国家对于该类药物控制严格,患者购买有诸多不便;再者,该类药物也需要长时间坚持用药,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许多的毒副作用,还可能会引起多种医源性疾病,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
【关键词】失眠;中医治疗;辩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144-02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长期失眠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病症。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日趋加重的环境下,失眠越来越成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的因素之一。
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所以有的人为此而自杀。
失眠的危害性可见一斑。
西医在治疗上有诸多不便,而且有很多毒副作用,探讨中医药治疗失眠症,成为临床医师的迫切希望。
1.中医辩证施治从中医角度看,笔者将失眠分为五种类型进行施治:1.1 肝郁化火多由恼怒烦闷,肝郁化火。
表现为少寐,急躁易怒,多梦易醒,目赤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宜清泻肝火、宁心安神。
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水煎服,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胆南星、生地、柴胡、郁金、炒枣仁、夜交藤等。
1.2 痰热内扰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
表现为心烦懊恼,入睡艰难,梦多纷扰,头身困重,懒动少言,胸闷多痰,不思饮食,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安神、健脾化痰。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水煎服,药用陈皮、茯苓、半夏、竹茹、黄连、瓜蒌、胆南星、枳壳、白术、炒枣仁、黄芩、夜交藤等。
中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失眠与焦虑症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医学体系,对于失眠与焦虑症的辨证与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失眠与焦虑症的病机、辨证与治疗。
一、失眠的病机与辨证失眠是指无法在晚上入睡或睡眠不深,并且白天感到疲倦和精神不振。
中医认为,失眠多与心脾失调、肝郁气滞、肾精不足等有关。
心脾失调是失眠常见的病机之一。
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作息无规律等原因,导致心脾功能失调,出现失眠的症状。
肝郁气滞也是导致失眠的一个重要病机。
中医认为,在情绪波动大或长期压抑、烦躁易怒的情况下,肝郁气滞,使得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失眠难眠。
肾精不足是导致失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肾精不足可以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长期劳倦过度等原因引起,进而导致脑力透支,出现失眠的情况。
辨证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基础。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将失眠分为多个病证类型,如心脾虚弱型、肝郁气滞型和肾虚型等。
通过辨证分型,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二、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对于失眠的治疗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养生活等方面。
中药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可以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的目的。
例如,对于心脾虚弱型的失眠患者,可以使用补益心脾的中药方剂,如党参、白术等;对于肝郁气滞型的失眠患者,则可选用疏肝解郁的中药,如柴胡、香附等。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改善失眠的症状。
例如,针灸师可以选择"心穴"、"神门"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求安神、调理心脾的作用。
调养生活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环节。
中医强调平和心态、有规律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等。
遵循这些调养原则,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自身的生活方式,提高睡眠质量。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临床体会
沈贤发
【期刊名称】《中外医药研究》
【年(卷),期】2024(3)7
【摘要】失眠是以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感受。
近年来,失眠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现代医学主要以苯二氮䓬类及新型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对症治疗。
中医学认为,失眠病机为阴阳失调、阳不入阴,临证当以虚实为纲,实证以肝气郁结、肝郁化火、痰热内扰、瘀热互结多见,虚证以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热扰心营多见。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中医辨证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预后较佳,不易复发。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沈贤发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3
【相关文献】
1.对顽固性失眠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经验和体会
2.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治疗职业精神焦虑引起失眠中的临床疗效
3.探讨失眠患者应用心理治疗及中医辨证论治疗的临床有效性
4.中医辨证施治联合互联网睡眠调摄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
5.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辨治失眠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5-0302-01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人们生活节奏感加快,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增加,失眠患者相应增多。
笔者将近几年来治疗失眠患者的临床经验综述如下,以供探讨和提高。
1 辨证施治1.1 实证有以下几个证型:1.1.1 肝气郁结精神刺激是一个重要因素。
盖心主神明,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有度,不郁不亢,则气机条达,气血平和,心藏神的功能亦随之无恙。
反之,若郁怒不解,曲用神机;或暴怒伤肝,使肝郁化火,肝阳上亢,皆可动绕神明,使阳不归阴,神不能藏,而见心烦不宁,难以成寐。
如不寐日久,相火窜动,劫耗阴血,灼津炼痰,痰火内扰,惑乱神志,则不寐甚矣。
笔者选用挹神汤(《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取其扶正祛邪,安魂宁神,驱烦成寐之功。
药用香附、黄芩、菊花、远志各10g,生地、白芍、白蒺藜各12g,夜交藤30g,生石决明45g(先煎),生赭石45g(先煎)。
如气郁明显,加佛手、槟榔、香橼;纳呆加白扁豆、山药、红枣;痰热壅盛,加胆星、瓜蒌、生军;头痛加川芎、葛根。
日1剂,早晚分服,10剂为1疗程。
并劝导患者开阔胸怀,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若因情志不遂、郁而化火,上扰心神所致失眠,可用导赤散,取其清心火、利小便,火消神自安。
用丹栀逍遥散加味:丹皮、山栀、柴胡、当归、茯神、白术、薄荷、生枣仁、生甘草。
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用两周有卓效。
因肝郁乘脾,脾运失健,生湿聚痰,痰气郁结,气失舒展而致顽固性失眠,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
药用:半夏、厚朴、茯苓、苏梗、枳实、香附、柴胡、枣仁、远志、五味子各10g,龙齿30g,甘草6g,朱砂1g冲服,理气化痰开窍,使心神安宁,病即治愈。
1.1.2 瘀血内阻由瘀血内结之失眠,如顽固性失眠伴月经久未来潮,少腹双侧皆有压痛,舌暗红有紫斑,苔薄腻,脉弦数。
中医治疗失眠症用药分析摘要:现代临床对于失眠症治疗有易引发依赖性等局限性,中医治疗失眠症有其辨病与辩证结合的优势。
笔者通过近现代中医名家医案的统计分析,从辩证分型、治法、用药等方面对中医治疗失眠症的规律进行探讨,发现从气血上对失眠症进行辩证、论治有利于系统理解、诊治该病。
关键词:失眠症中药治法用药分析【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350-01失眠症,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现代医学治疗失眠症主要是服用失眠药,心理疗法等,易引发依赖性、撤药综合症等异常精神状态。
中医学中失眠症属不寐范畴,治法用药多样,具一定疗效。
近现代名医医案治疗失眠症在辨证分型、治法用药方面有一定规律,笔者通过统计得出以下结果。
1 研究资料近现代名医临床研究文献共20篇,文献来源于各已出版的医案及cbm文献数据库。
2 研究方法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近现代名老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文献。
②患者类型:诊断有失眠症者,当前主要病症为失眠,排除其他疾病。
③干预措施:以中医药辨证治疗为主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中成药治疗无方药或病例者。
②疗程中联合西医用药者。
③以中医外治法或针灸治疗为主者。
2.2 分析方法。
经排除后纳入文献20篇,用频数表、excel软件予数据统计。
3 结果3.1 失眠症辨证分型统计。
20个处方中,辨证分型可归为5种:血虚型(肝血虚型、心脾两虚型)、痰热型、血瘀型、心肾不交型、肺失宣降型。
血虚型最多见,占总医案数45%;其次为痰热型与心肾不交型,分别占20%及15%,其他包括血瘀型、肺失宣降型、肝阳上逆型。
其中部分病例是气血兼病,医家辩其为肝郁血瘀、血虚兼痰热等,为方便统计,笔者根据患者初诊主要症状及所用方药将复杂分型分类。
(如表1)。
失眠症治法上,众医家在安神的前提下,大多从血气论治。
养血法最多见,多养血与降逆合治;清热化痰法居其次,化痰外注意理气、和胃气;于血瘀者,活血化瘀之余,也会气血同治,予理气治疗;对于心肾不交等则涉及多种治法。
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存在可能会引起其他疾病。
中医认为失眠症是由于脾虚所致,针对此病症,采用归脾汤治疗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分析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归脾汤是一种中医经典方剂,由归、枸杞、白术、茯苓、甘草五味药组成。
其中,归草具有滋补元气、养血安神之功效;枸杞子有滋阴益智、明目的作用;白术、茯苓可健脾祛湿,缓解脾胃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症状;甘草则有益气和中的功效。
根据中医理论,失眠症的主要病机即为脾虚。
脾虚会导致气血不足,肝郁痰火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失眠症。
归脾汤能够滋补脾胃,补气养血,清心安神,对于脾虚型失眠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实验表明,在治疗失眠症方面,归脾汤具有一定的疗效。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对196例失眠患者进行了临床试验,研究组患者采用归脾汤治疗,对照组采用暗示疗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
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9.8%,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40.8%,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另一项研究也显示,在归脾汤治疗下,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归脾汤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失眠患者,特别是与脾虚无关的失眠症状。
而且,对于某些患者而言,采用中药治疗并不能够得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在临床上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
不寐病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摘要】:目的:分析不寐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我院收治的不寐病患者中随机抽取68进行研究,收治时间为2021年1月到2022年5月,平均分为34例一组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酒石酸唑吡坦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行中医辨证论治,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结论: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后,可以发现中医辨证论治是据患者病因病情进行分类分级的针对性治疗,有效提高了不寐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不寐病;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效果不寐病即失眠,不寐病始于《难经》,《黄帝内经》又称之为“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1]。
当前临床对于失眠证的西医疗法主要是服用苯二氮卓类的药物,虽然疗效尚佳好但长时间服用会出现药物依赖性和成瘾性[2]。
在大众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的形式下,以温阳为主且少有不良反应的中医疗法越发受到重视。
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就西药疗法和中医辨证论治的疗效进行比较,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自我院收治的不寐病患者中随机抽取68进行研究,收治时间为2021年1月到2022年5月,平均分为34例一组的对照组和观察组,25岁—63岁,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3例,已经排除有相关禁忌症和精神疾病者,入组病人基本无明显差异可进行比较。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口服酒石酸唑吡坦片治疗(10m g/d,睡前服用),观察组则采用中医辨证论治:①外感邪热者通常心烦懊侬,舌红,苔微黄,脉浮数;或烦而不寐,口苦咽干,苔白,脉弦,可采用清宣郁热的栀豉汤,或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药组栀子、豆豉、柴胡、黄芩、法夏等[3—4]。
②五志化火者通常急躁易怒,口渴喜饮,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应施以能够疏肝泻热并有安神之效的龙胆泻肝汤加龙牡治疗,药组胆草、栀子、生地、柴胡、黄芩、枣仁、菖蒲等[5]。
③痰热内扰者通常呕恶,胸闷,苔腻,脉滑,需以化痰清热、安神为主,可服用黄连温胆合酸枣仁汤,药组黄连、陈皮、茯苓、法夏、枳壳、枣仁等[6—7]。
不寐的中医辨证论治不寐,即现代医学中的失眠,是指无法获得充分、满意的睡眠,导致日间功能受损的一种常见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不寐的辨证论治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观察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判断其病因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心脾两虚型心脾两虚型的不寐患者,多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心悸健忘、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上应采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方法。
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养心汤等,药物如党参、白术、黄芪、当归、酸枣仁、龙眼肉等。
2. 肝郁化火型肝郁化火型的不寐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急躁易怒、胸闷胁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是疏肝解郁、清热安神。
常用的方剂有逍遥散、龙胆泻肝汤等,药物如柴胡、郁金、黄芩、栀子、龙骨、牡蛎等。
3. 心肾不交型心肾不交型的不寐患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上应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等。
4. 痰热内扰型痰热内扰型的不寐患者,多见入睡困难、胸闷痰多、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是清热化痰、安神定志。
常用的方剂有温胆汤、清心化痰汤等,药物如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石菖蒲等。
5. 胃不和则卧不安型胃不和则卧不安型的不寐患者,表现为饮食不节、胃脘胀满、嗳气吞酸、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滑。
治疗上应调和胃气、健脾和胃。
常用的方剂有保和丸、平胃散等,药物如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厚朴、枳壳等。
在治疗不寐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还应注重心理调适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如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精神压力、适当进行放松锻炼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医治疗不寐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因此在具体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临床分析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患者在入睡困难、中途反复醒来或者早醒,并且睡眠时间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从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等方面进行综述和分析。
一、中医病因病机1.情志因素:情志不畅、情绪波动、过度焦虑、思虑过度等可导致气机郁结,不利于心神安定,从而影响睡眠。
2.脏腑失调:肝失调则易导致气机郁结,肾亏则影响精神的养生,脾胃虚弱则影响气血的生成,影响睡眠质量。
3.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外邪侵犯人体,阻碍气血畅行,病机逐渐内变,最终导致睡眠障碍。
二、中医药治疗原则1.调理气血:调节气血平衡是治疗失眠的关键。
通过调理五脏六腑,调节气血运行,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2.疏肝理气:舒肝解郁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面。
通过理气、疏肝,调畅气机,舒缓情绪,缓解睡眠障碍。
3.益脾养心:益脾养心即通过调理脾胃,养心安神,平复情志,以增强体质,改善睡眠质量。
4.温肾填精:对于肾虚导致的失眠症,可采用温肾填精的方法,补肾生精,调理精神,提高免疫力,从而改善睡眠问题。
三、中医药常用药物1.天麻:能镇静安神,清热解毒,对失眠症有一定疗效。
2.丹参:活血化瘀,安神益脑,可缓解失眠症状。
3.五味子:具有补肾益精,安神止噪的作用,适用于肾虚引起的失眠。
4.当归:调经活血,滋阴补血,能够缓解失眠症状。
5.熟地黄:补益心肾,安神补血,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适用于失眠症。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失眠症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可以从调理气血、疏肝理气、益脾养心、温肾填精等方面入手,根据具体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如天麻、丹参、五味子等药材,具有较好的镇静安神作用。
因此,在治疗失眠症时,中医药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辅以其他治疗方法,综合调理患者的身心状况,取得更好的疗效。
希望本文能对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不寐(失眠)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连续4周以上;常伴有多梦、心烦、头昏头痛、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无妨碍睡眠的其他器质性病变和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
主诉或是入睡困难,或是难以维持睡眠,或是睡眠质量差。
(1)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2)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3)睡眠质和/或量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二)证候诊断(1)肝郁气滞证: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2)痰热内扰:胸闷心烦不寐,头重目眩,厌食呕恶,暧气吞酸,苔黄腻,脉滑数。
(3)阴虚火旺证:心烦,入睡困难,甚则彻夜难眠,多梦,心悸不安,腰膝疲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
(4)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饮食无味,肢倦神疲,舌质淡,脉细弱。
(5)心胆气虚:多梦易于惊醒,胆怯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治疗1>辨证治疗(1)肝郁气滞证症状:不寐多梦,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淡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养心安神方药:可选用柴胡疏肝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越鞠丸加减。
方药举例:柴胡15〜25g,半夏10g,夏枯草20g,黄苓10g,夜交藤30g,炒枣仁50g,生龙骨20g(先煎),生牡蛎20g(先煎),茯神20g等。
若肝郁化火,目赤耳鸣,口干而苦,舌红,苔白,脉弦数,可加龙胆草10g,桅子10g,泽泻10g,车前草10g;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者,可加天麻10g、钩藤20g、大黄(后下)15g、芒硝5g(冲服)。
失眠中医治疗心得(优秀3篇)失眠中医治疗心得篇1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心理治疗等。
1.药物治疗:中药对于失眠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可以按照病情的轻重,选用不同的方剂。
例如,对于心火旺盛的患者,可以选择朱砂安神丸、导赤丸等;对于阴虚火旺的患者,可以选择枣仁安神胶囊、二至丸等;对于心脾两虚的患者,可以选择归脾丸、人参归脾丸等。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失眠的原理是通过刺激患者的穴位,调节气血阴阳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门穴、三阴交穴、内关穴等。
3.推拿治疗:推拿治疗失眠的原理是通过推拿患者的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推拿治疗失眠的操作方法包括按、揉、摩、搓、拍等。
4.心理治疗:失眠往往与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等因素有关,因此心理治疗对于失眠的治疗也很重要。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心理疏导等。
总之,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也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从而预防失眠的发生。
失眠中医治疗心得篇2失眠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多表现为夜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
中医治疗失眠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善生活习惯、调整心态等方式,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主要有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
其中,情志不畅、气滞血瘀、心火旺盛、肝肾阴虚等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可分为多种证型,如心火上炎、心脾两虚、肝气郁结、肾阴不足等。
二、治疗方法1.肝气郁结证: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选用逍遥散、九气拈痛丸等药物。
2.心火上炎证:治疗以清心降火为主,选用导赤散、黄连解毒汤等药物。
3.心脾两虚证:治疗以补益心脾为主,选用归脾汤、人参养荣汤等药物。
4.肾阴不足证:治疗以滋阴补肾为主,选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药物。
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分析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许多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
失眠可能导致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问题,严重影响个人生活和工作。
传统中医认为,失眠症主要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此采用归脾汤治疗失眠症已经成为了一种疗效明显的方法。
本文将从临床和理论两个方面分析失眠症采用归脾汤治疗的有效性。
一、归脾汤的临床应用归脾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由归木、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
这方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问题。
归脾汤的主治功能是健脾益气、益心安神,能够调节人体的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缓解焦虑抑郁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在临床上,许多患者采用归脾汤治疗失眠症的效果显著。
一方面,归脾汤不仅能够改善失眠者的睡眠质量,使其能够更快入眠、更好地睡眠;归脾汤还能够调节失眠者的情绪,减轻焦虑抑郁的症状。
有很多患者在使用归脾汤后,出现了显著的疗效,大部分患者的睡眠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缓解甚至痊愈。
二、中医理论对归脾汤治疗失眠的解释根据中医理论,失眠症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之气,是人体的生化之源,与肉食的消化吸收及营养转化有关,所以脾脏健怠着被认为与肉食的消化吸收及营养转化有关。
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精神不振,易致神志不清,甚至入睡困难。
而归脾汤主要是通过益气健脾的方法,增强人体的脾胃功能,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从根本上改善失眠症。
归脾汤中还含有一些具有镇静、抗焦虑、抗抑郁作用的药材,如茯苓和甘草等。
这些药材能够缓解疲劳、情绪不稳定等症状,使人在情绪上更加平和、安定。
从中医理论来看,采用归脾汤治疗失眠症是合理有效的。
三、归脾汤的副作用与许多药物一样,归脾汤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一些患者在服用归脾汤后,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胃胀、恶心等症状。
这是因为归脾汤中的一些药材可能会刺激胃部,导致这些不适症状。
个别患者可能会对归脾汤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出现过敏反应。
失眠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刘桂霞;杨牧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24)5
【摘要】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而言。
轻症者表现为人睡困难,或时
寐时醒或醒后不寐。
严重者可整夜不得入睡。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加,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失眠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笔者认为,失眠患者每以情志变化,精神刺激为主要原因,故与肝胆密切相关。
故对一些顽固性失眠,病程缠绵,服安眠药疗效不显病例,从肝胆论治每多获效,兹举例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517-517)
【作者】刘桂霞;杨牧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朝阳东校区医院,吉林,长春,130021;吉林大学朝阳东校区医院,吉林,长春,1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3
【相关文献】
1.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症60例 [J], 李小波;白丽萍;米新
2.中医辨证治疗老年失眠症40例 [J], 石纶
3.乌灵胶囊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症90例 [J], 王伟民;张明明
4.老年失眠症中医辨证治疗个案报道 [J], 黄艳影
5.失眠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 [J], 郎振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患者的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6-08-18T14:31:56.29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9期作者:常江淮
[导读] 失眠病人行中医辨证推拿治疗与护理效果明显。
黑龙江省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卫生院 157011
【摘要】[目的]总结失眠病人的中医辨证推拿治疗与护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失眠病人行中医辨证推拿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病人治愈14例,显效25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
[结论]失眠病人行中医辨证推拿治疗与护理效果明显。
【关键词】失眠;中医辨证;推拿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9-026-01
失眠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轻者入眠困难,或入睡后易被惊醒,醒后不能再入睡;睡眠不深,时寐时醒;重者可整夜不眠。
失眠中医属“不寐”范畴,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
近年来,失眠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2013年1月-2015年1月通过中医辨证推拿治疗40例失眠病人,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失眠所涉及的神经生理过程非常复杂,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层次众多的神经网络的一系列的神经递质以及神经调节物质都与其有关。
目前多为研究单一神经递质的作用,对于神经递质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研究较少,至今还未完全清楚。
中医药治疗失眠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并且通过实验研究了解中药、组方、针灸、抓痧推拿等方法治疗失眠的机理是调节5-HT的含量。
无论何种治法均可通过调节5-HT的含量改善睡眠质量,但各种证型中5-HT下降的水平及经治疗后对5-HT影响的高低目前没有较为系统的研究。
1.2方法
通过辨证分型,根据不同证候,予以手法推拿,每日1次,每次20 min,3周为1个疗程;穴位自我按摩操锻炼,每日晨起及睡前进行穴位自我按摩操锻炼,3周为1个疗程。
同时加强护理。
通过辨证分型,根据不同证候,予以手法推拿,每日1次,每次20 min,3周为1个疗程;穴位自我按摩操锻炼,每日晨起及睡前进行穴位自我按摩操锻炼,3周为1个疗程。
同时加强护理。
具体方法浴面:先将两手掌摩擦使发热,然后摩擦面部50次~ 100次,从人中、口角、前额、眉、目、鼻、颧、发际至耳后,如浴面、洗头之状。
掐揉三阴交1 min~ 2 min,使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推小腿内外侧:两拇指与四指分开,大拇指放在膝下胫骨内侧上端的凹陷处(阴陵泉),其余四指放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缘(阳陵泉),对称用力,自上而下推至三阴交和绝骨穴以下为止,反复操作30次~ 50次。
擦腰:将两手掌放在腰肌两侧,从上向下擦至骶部,反复操作至局部掐揉神门穴:用两拇指指峰交替掐揉对侧的神门穴各1 min。
旋摩全腹:仰卧位,将两手掌分别置于上下腹部,然后两手交替作顺时针环形摩动2 min~ 3 min。
揉按百会穴:用拇指在百会穴上进行揉按1 min;然后两拇指揉按风池穴1 min;最后用屈曲的示指桡侧在眉棱、前额分抹8次~ 12次。
1.3统计治疗
痊愈:症状消失,入睡迅速,每晚睡眠时间7 h以上,睡眠质量好,体力与精力恢复正常;显效:失眠明显改善,每晚睡眠5 h~ 6 h,体力与精力明显恢复;好转:睡眠有所好转,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体力与精力恢复不明显;无效:失眠无改善,不能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与精力。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
全部数据采用 SPSS17. 0 软件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二分类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结果
本组病人治愈14例,显效25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
失眠的原因很多,可与其他病症同时出现,通过中医辨证,审证求因,不外乎虚实两证,主要病机实内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此失眠的治疗应着重在内脏的调治,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归于正常。
推拿治疗失眠,从神经生理学观点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抑制作用,当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利于睡眠。
3讨论
保持居室内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流通,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30 min,揉双侧涌泉穴各36次。
生活起居应有规律,临睡前不吸烟,不喝茶以及咖啡,不要看刺激性的书籍和电视,勿做剧烈运动。
可以在睡前静息,平卧于床上,进行调心,调息动作,可以采用气功导睡法的功能锻炼;必要时配以药物治疗。
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加重躯体疲劳感,对睡眠有利,但运动量不宜过大,过度疲劳反而影响睡眠。
保持心情舒畅,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
睡前可适当听些旋律优美的轻音乐,可起到放松的效果。
调整生活习惯,如取消或减少午睡,养成按时睡眠的习惯。
失眠的原因很多,可与其他病症同时出现,通过中医辨证,审证求因,不外乎虚实两证,主要病机实内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此失眠的治疗应着重在内脏的调治,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归于正常。
推拿治疗失眠,从神经生理学观点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抑制作用,当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利于睡眠。
护士根据规范化穴位自我按摩操的流程进行示范操作与指导,教授病人进行自我按摩操锻炼。
该套自我按摩操简便易行,实用有效,操作不受时间、场地条件的限制充分体现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
中医认为“三分治,七分养”,因此不但要重视疾病的治疗,更应重视疾病的护理,在推拿治疗失眠的同时,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易于入睡的环境,予以恰当的健康指导,做好心理护理,必要时配合心理暗示治疗等。
失眠所涉及的神经生理过程非常复杂,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层次众多的神经网络的一系列的神经递质以及神经调节物质都与其有关。
目前多为研究单一神经递质的作用,对于神经递质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协同的研究较少,至今还未完全清楚。
中医药治疗失眠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并且通过实验研究了解中药、组方、针灸、抓痧推拿等方法治疗失眠的机理是调节5-HT的含量。
无论何种治法均可通过调节5-HT的含量改善睡眠质量,但各种证型5-HT下降的水平及经治疗后对5-HT影响的高低目前没有较为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94- 95.
[2] 周仲瑛,金实,李明富,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6- 157.
[3] 沈蓉蓉.腹针结合耳针治疗失眠症32例[ J].吉林中医药,2005,2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