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 格式:doc
- 大小:46.55 KB
- 文档页数:3
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导学案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B.小浪底水利工程蓄水拦沙C.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发挥作用D.渤海风浪强度增加4.2012年3月21日为世界森林日,2012年世界森林日主题是“保护地球之肺”。
下列能体现保护森林的是( )①维护和增加森林覆盖面积②加强森林的开发使用③恢复并提高森林功能④重视森林土著人和森林工人权利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12·浙江会考)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m×2m×1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
据此完成5、6题。
5.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 )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形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 )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B.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D.土壤矿物质总量增加7.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A.东北三江平原 B. 海南岛红树林 C.青海湖 D.青藏高原上的冰川8.关于湿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库、稻田是湿地 B.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C.高山上没有湿地 D.我国湿地类型多样9.下列不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作用的是A.调节气候 B.防风固沙 C.美化环境 D.净化水污染10.下列不属于洞庭湖湿地作用的是A.调蓄洪水 B.发电 C.提供丰富农产品 D.航运11.(2005.天津)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红笔更正:2.2答案BCD ACC DCBBB红笔更正:2.3答案BCCCB。
第二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1课时)一、基于学情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1.利用地图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2.通过资料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3.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1.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三、教学策略和手段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2.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五、核心板书一、湿地含义及价值六、湿地的定义七、湿地的分类八、湿地的特点九、湿地的分布十、国的湿地资源六、教学过程所学知识。
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学生根据课力。
本阅读完成表格填写。
培养学生的.围湖造田使湖泊湿地面积减少,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水患的可能性加大,湖区生态环境恶化,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
4、①禁止长江中上游天然林的砍伐,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②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5、(1)退田还湖,退田还塘,既可以蓄水分洪,又可以发展养殖,农民变渔民,既保护湿地的生态的环境效益,又使原来的居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2)利用当地的水产资源及运进原料发展加,增加就业机会;(3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探究活动2】(多媒体出示东北地图及表格)思考:2000年我国停止对“北大荒”的开垦, 以保护现存的上百万公顷湿地,对重点区,尽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地。
(三江平原改变,种植小麦(季播种,季收获)。
图示地区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与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较,其优势条件是;制约因素是学生分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案例分析:森林的作用及世界森林现状1 .森林的作用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⑵被誉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
湿地的保护与开发教学设计《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三江平原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简析高中地理必修3的核心内容是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典型区域为例,通过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分析,调用相关地理的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规律,运用地理思维方法,提出该区域持续发展的措施。
希望学生通过相关区域的学习,应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世界其他相似区域的发展提出预见性的问题及防治措施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就本节内容而言,三江平原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应着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借助三江平原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湿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即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是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研究内容,它是围绕本章内容“生态环境建设”所设计的研究主题。
绝大部分学生对北大荒的认识是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但教材提出的“停止开发北大荒”可能使学生变得一头雾水。
这也正是问题研究最突出的亮点,以学生熟悉的地理素材为背景,提出学生陌生的研究主题。
如此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问题研究的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且也给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学生能充分展示自身的聪明才智。
学生通过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学习,学生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习思路更加深刻认识: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分析区域发展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因地制宜原则提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2、应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3、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简析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及发展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归纳、总结北大荒的自然地理特征2、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以洞庭湖区为例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 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 初步认识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取图片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和类型。
2. 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总结,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对湿地价值的学习,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在分析当前不合理利用湿地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3. 通过课堂上对平湖乡土地理的了解,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教学重点:1.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四、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导入新课]以“世界湿地日”为主题导入。
师:你们知道2月2日是什么日子吗?生:……师:这一天是世界湿地日。
那大家又知道什么是湿地吗?其实在我们江南地区有着很多很多的湿地。
(浏览地图册图/其他湿地地图)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简单的了解“世界湿地日”的由来和历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一、湿地含义及价值(展示各种平湖地区的湿地,以乡土地理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些都是我们平湖地区的湿地,大家在欣赏这些图片的同时能思考下面的问题:1. 什么是湿地?2. 湿地有哪些种类?3. 湿地的特点?(进行一定的提示和引导,学生应该可以回答)1、湿地的定义(1)简明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高中地理教案《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一章:湿地的定义与重要性1.1 湿地的概念1.2 湿地的类型与特征1.3 湿地的生态功能与重要性1.4 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2.1 湿地资源的种类与分布2.2 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与技术2.3 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2.4 湿地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第三章:湿地保护的意义与目标3.1 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3.2 国际湿地保护的现状与趋势3.3 湿地保护的目标与原则3.4 湿地保护的政策与法律体系第四章:湿地保护的方法与措施4.1 湿地保护的主要方法与技术4.2 湿地恢复与修复的措施与案例4.3 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4.4 湿地保护的国际合作与经验借鉴第五章:我国湿地资源的现状与保护5.1 我国湿地资源的分布与特点5.2 我国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状况5.3 我国湿地保护的现状与问题5.4 我国湿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与实践案例第六章: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6.1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的重要性6.2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的方法与技术6.3 湿地生态系统评估的指标与体系6.4 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的实践案例第七章: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7.1 湿地景观规划的原则与目标7.2 湿地景观规划的方法与步骤7.3 湿地景观设计的技术与案例7.4 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案例第八章: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管理8.1 湿地保护项目的设计与申报8.2 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流程8.3 湿地保护项目的中期检查与调整8.4 湿地保护项目的成效评估与经验借鉴第九章:湿地保护与人类福祉9.1 湿地保护与水资源管理9.2 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9.3 湿地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9.4 湿地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第十章: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教育10.1 湿地保护公众参与的重要性10.2 湿地保护教育的目标与方法10.3 湿地保护公众参与的活动设计与实施10.4 湿地保护教育的实践案例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湿地的定义与重要性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湿地生态功能与重要性的具体表现重点环节2: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湿地资源的种类与分布的特点湿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重点环节3:湿地保护的意义与目标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的阐述湿地保护的目标与原则的解读重点环节4:湿地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湿地保护的主要方法与技术的操作要点湿地恢复与修复的措施与案例的分析重点环节5:我国湿地资源的现状与保护我国湿地资源的分布与特点的描述我国湿地保护的政策措施与实践案例的评价重点环节6:湿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的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湿地生态系统评估的指标与体系的构建重点环节7: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湿地景观规划的原则与目标的制定湿地景观设计的技术与案例的解析重点环节8: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湿地保护项目的设计与申报的流程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流程的掌控重点环节9:湿地保护与人类福祉湿地保护与水资源管理的关系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重点环节10:湿地保护的公众参与与教育湿地保护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与方法湿地保护教育的目标与方法的实施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从湿地的定义与重要性,湿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湿地保护的意义与目标,湿地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我国湿地资源的现状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析。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和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听录音看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湿地资源重要价值的理解。
3.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积极加入到“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探究中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湿地的重要价值2.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难点]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教学媒体与教具]1.多媒体课件2.我国湿地等方面的数据、图表[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2..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风景。
师:这么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生:湿地。
师: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类型?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人类在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有哪些不合理的行为?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教师板书】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①什么是湿地?②湿地有哪些类型?③不同类型的湿地有什么共同特点?④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何特点?【师生小结】概括地说湿地是水位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天然湿地(包括滩涂、沼泽、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水区)和人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人工河、人工湖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我国湿地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的特点。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宁波万里国际学校邹小云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学生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辩论,提高学生获取、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和上一节教材《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都是介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发展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问题,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
三部分内容按照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来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的保护[教学难点] 湿地的保护措施四、教学方法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宁波东钱湖、洞庭湖湿地的有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对具体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章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及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2、能说出湿地的重要价值。
3、能说出几个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能针对问题提出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2-7“中国主要湿地分布”,概括我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2、通过图片、资料,掌握湿地资源的重要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整理地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三、教学难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措施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密切联合实际、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储备。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视频“《非诚勿扰》中西溪湿地片段”,学生猜测影片描述的是什么景观?湿地是美丽的,去了的人都想留下,然而,湿地是一个新词,人们对它的认识和了解还很少。
你知道什么是湿地吗?(二)新课推进1、展示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分类:按形成原因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前者如湖泊、沼泽、河流、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后者如水库、水稻田、池塘。
它们的共同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处在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承接)我国幅员辽阔,分布有大面积的湿地,中国于1992年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现有湿地6594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前列。
中国湿地类型有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人工湿地。
3、展示图“中国主要湿地分布”,学生概括中国湿地分布的特点。
4、展示湿地的美称,问:湿地究竟对人类有什么价值呢?(1)展示图片“红草地”、“红树林”、“芦苇”(湿地中生长着红草地、红树林、芦苇等植物,为湿地中的鸟类、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学设计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地理组李剑课标分析:本部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湿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课标解读:(1)就本节内容而言,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方法教学应着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2)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典型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规律性知识的能力;教材分析:湿地是我们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由于人类过度地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导致湿地的面积不断减少,环境趋于恶化。
本节教材主要是以洞庭湖区为例,讲述湿地的概念、分布及功能并且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教材的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秩序进行,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湿地的主要价值(即环境功能)、以及人类在开发利用湿地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开发湿地资源的措施,进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而且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问题,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
三部分内容按照其存在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因果关系逐一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综合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湿地的基本概况及湿地的重要价值2、初步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与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二)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探索与学习,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湿地相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难点:探究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视频,从视频中我们了解到新《水浒》剧组在黄河湿地拍摄过程中被叫停,是因为该剧组涉嫌破坏了黄河湿地。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第2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太湖湿地为例湖州市菱湖中学【设计思想】地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本节课程的设计,以太湖湿地为例,采用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教材分析】本节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太湖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其内容的编排,主要是以太湖区为例,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着重介绍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本节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球之肾”,第二部分是湿地资源的利用,第三部分是保护湿地。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不熟悉湿地的概念,但身在江南水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湿地,因此本节内容对于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智力发展水平来说难度较小。
【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湿地的概念、我国湿地的分布、湿地的重要价值。
(2)初步认识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取图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阅读太湖湿地的资料,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湿地资源保护问题的大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深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3)以太湖湿地作为案例,增强学生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2.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难点: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教学策略与手段】1.多媒体演示2.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学习结合起来【课前准备】教师收集太湖湿地的相关资料;学生按小组课前湿地考察太湖湿地,储备相关信息【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展示表格1,介绍与环境有关的世界日,2.提问:大家知道2月2日是什么日子吗?试着猜想。
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教案)——以洞庭湖区为例【基本说明】1、所属模块:必修32、年级:高二3、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4、所属章节:第二章第二节5、学时数: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让学生能明白湿地的概念及了解主要类型②.让学生能分析世界和我国湿地的分布及特点③.让学生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④.初步认识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治理措施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练习掌握湿地的概念②.通过读图2-7大致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③.阅读材料总结湿地的价值并通过连线练习巩固④.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各种湿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对症下药提出相对的治理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②.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环保及防灾、减灾意识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二)、内容分析教材编写按照湿地的概念—湿地的重要价值—湿地的利用—湿地的保护这一主线,按照案例学习的思路,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探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这一节主要是洞庭湖为例,着重介绍湿地的利用与保护。
湿地的利用不当使湿地的价值减弱甚至丧失,湿地的治理措施又要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一一对应,对症下药,各知识点连续性很强。
2、教学重点和难点⑴. 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⑵.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3、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课堂导学】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点一、湿地概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1,思考下列问题:1. 什么是湿地?⑴简明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⑵世界《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的定义有多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湿地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三江平原为例》教学设计许昌市襄城高中陈伟娟《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三江平原为例》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简析高中地理必修3的核心内容是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典型区域为例,通过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分析,调用相关地理的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规律,运用地理思维方法,提出该区域持续发展的措施。
希望学生通过相关区域的学习,应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世界其他相似区域的发展提出预见性的问题及防治措施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就本节内容而言,三江平原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应着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借助三江平原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的能力,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湿地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即三江平原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是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问题研究内容,它是围绕本章内容“生态环境建设”所设计的研究主题。
绝大部分学生对北大荒的认识是作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为中国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但教材提出的“停止开发北大荒”可能使学生变得一头雾水。
这也正是问题研究最突出的亮点,以学生熟悉的地理素材为背景,提出学生陌生的研究主题。
如此给学生留下无穷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过问题研究的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且也给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舞台,让学生能充分展示自身的聪明才智。
学生通过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学习,学生对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学习思路更加深刻认识: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分析区域发展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因地制宜原则提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2. 应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3、运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简析停止开发北大荒的原因及发展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看图,归纳、总结北大荒的自然地理特征2、运用地理基本原理分析三江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一、湿地的定义及分布1、湿地的定义:指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类型及特点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泛洪平原、珊瑚礁、河口三角洲、红树林、低潮时水位小于6米的浅海人工湿地:水库、稻田、渔塘、人工河、人工湖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地带红树林:红树林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因砍伐时遇铁变成红色而得名。
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
3、湿地的分布湿地分布很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分布。
活动:读图,分析我国湿地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东多西少【课堂演练】1、下列不属于湿地的是( D )A.三峡水库B.海南岛红树林C.水稻田D.青藏高原上的冰川2、下列事物属于湿地的是( C )①海洋②耕地③河流④湖泊⑤森林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③④D.②④⑤4、我国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5、洞庭湖:湖南的名片洞庭湖是我国锦绣山河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更是我们三湘大地的母亲湖,湖畔沃野千里,是我国重要的鱼米之乡,洞庭湖同时又是长江流域的重要调蓄湖和资源生态湖。
二、“地球之肾”(作用)中国历史上第一大淡水湖泊东方湿地——洞庭湖1、洞庭湖成为“鱼米之乡”的有利条件:(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2)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3)河湖密布,灌溉便利,水产养殖业发达2、洞庭湖的功能:(1)产出功能:产生人类需要的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动植物、矿产、水产)、生活资源(2)调节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3)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4)降解功能:净化水中污染物质(5)其他功能:美化环境、旅游、航运、各种动物的栖息地3、湿地的作用湿地的作用湿地的美称产生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生命的摇篮”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天然空调机”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水库”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地球之肾”净化水中污染物质→“鸟类的乐园”众多鸟类的栖息地→“资源的宝库”三、湿地资源问题分析洞庭湖由“第一”沦为“第二”的原因,并由此探究湿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教学目标:基本要求:1、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及我国主要湿地的分布特点。
以洞庭湖为例,了解湿地的价值、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发展要求:结合实例,理解湿地开发与保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湿地的概念、类型、分布特点难点:湿地的价值、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教学过程:导入:电影《非诚勿扰》拍摄外景地西溪湿地图片。
师:这里环境优美,河流纵横,犹如一幅画卷,令人美不胜收。
(设计目的: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入手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图片,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认识湿地,了解到湿地的特点是有水覆盖)一、湿地的概念、类型、分布师:展示“湿地类型图”,结合你对湿地的了解,在这些地理事物中哪些属于湿地?生:那水库、稻田呢?师:其实他们也属于湿地,只是类型不同,水库、稻田属于人工湿地,其他属于自然湿地。
(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湿地的概念有进一步了解,知道湿地的类型有两种:自然、人工)师:展示图片“海洋”、“被淹没的街道”,反问学生这些属于湿地吗?(设计目的:巩固湿地的概念,强调湿地当中的关键词::“经常”、“浅水”)师:湿地有何特点?——湿地的概念。
承转:湿地广泛分布与我国师:展示图片“中国湿地分布图”,让学生读图说出中国湿地的分布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学会描述地理事物分布的特点,与此同时为引出洞庭湖做铺垫)二、湿地的价值承转: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就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洞庭湖。
洞庭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资源丰富,风景优美,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大家在观看的同时记录下洞庭湖有什么丰富的资源或者价值。
请大家在观看的同时记录下湿地有哪些重要价值?小组1:记录生态价值小组2:记录经济价值(设计目的:学生对湿地的认识较少,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湿地的价值。
而小组竞争的模式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生:汇报湿地的价值(教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湿地的价值有进一步的认识)承转:湿地价值很多,也因此获得了许多相应的美称。
必修三教案(六)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森林资源的作用、现状和分布1.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1)重要作用:①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图示说明如下: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2.森林的分布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
3.雨林破坏的原因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热带雨林本身具有脆弱性。
因为热带雨林地区的生物和养分的循环代谢旺盛,土壤经过长期商温多雨淋选,十分贫瘠。
生物养分多数集中于土壤表层及生物体内,一旦遭到破坏,造成养分流失,整个生态系统也将面临崩溃。
直接原因①开辟大型农牧场;②商业性伐木;③过度地迁移农业④采矿、修路、城镇建设根本原因①人口剧增和贫困,发展需求;②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开发4.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基因锐减。
四、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五、雨林的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2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为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
2.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
3.初步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大致了解湿地的概念、类型和我国湿地的分布。
2.通过听录音看视频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湿地资源重要价值的理解。
3.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让学生积极加入到“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探究中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及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教学媒体与教具]
1.多媒体课件
2.我国湿地等方面的数据、图表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风景。
师:这么秀丽的风景反映的是什么景观?
生:湿地。
师:什么是湿地?湿地有哪些类型?它对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人类在对湿地
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有哪些不合理的行为?这是我们这节课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教师板书】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湿地的概念及分布
【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湿地?
②湿地有哪些类型?
③不同类型的湿地有什么共同特点?
④我国湿地的分布有何特点?
【师生小结】概括地说湿地是水位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湿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天然湿地(包括滩涂、沼泽、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水区)和人
工湿地(水库、稻田、鱼塘、人工河、人工湖等)。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表常年
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我国湿地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
分布不均,东多西少的特点。
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湿地分布特点。
【教师承转】我国湿地分布这么广泛,那湿地对我们来说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观看视频】抢答洞庭湖湿地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学生小结】洞庭湖湿地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教师承转】湿地还具有哪些作用呢?
【畅所欲言】学生探究湿地的其他作用
1、假如我国没有长江、黄河、珠江、湘江等大江、大河,我国将会怎样?
2、假如继续在洞庭湖地区大面积围湖造田,结果将会怎样?
【学生回答】水资源缺乏、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重等。
【学生小结】湿地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教师强调】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
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湿地的作用主
要表现在产出功能和生态功能两方面,并且其生态价值远远高于其产出价值。
【教师板书】二、湿地的作用
【学生活动】将湿地的作用补上相应的美称
【教师承转】湿地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的重要,但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湿地资源也在不断的减少(近20年来我国湿地总面积减少11.46%),我们的“肾”到底出现了什么问
题呢?
【教师板书】三、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学生阅读】“萎缩的洞庭湖”及教材相关内容,探讨洞庭湖湿地主要存在的问题?
【幻灯显示】“不同时期的洞庭湖”、“滥捕滥杀”、“水污染”等图片
【学生回答】洞庭源湿地主要存在三大问题:面积萎缩、物种锐减、水质污染。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探讨以上三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
【成果展示】召开新闻发布会:让部分同学充当记者采访对三个问题探讨比较有成就的专家们(学生中的佼佼者)。
【师生小结】
1、面积萎缩
2、物种锐减:原因——滥捕滥猎。
对策——实行休渔、限制网眼;禁止捕杀珍稀动物等
3、水质污染:原因——任意排放污染物。
危害——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导致水质型缺水。
对策——减少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等。
【拓展延伸】教材后面的活动题(移民安置问题)
【学生回答】移民生产安置方式:发展水产养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旅游业。
【教师小结】我相信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洞庭湖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变得更大、更美、更富足。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了洞庭湖湿地的问题和保护,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否总结出一条基本经验?要实现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我们必须兼顾湿地的两种
功能,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