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简介(新版)

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简介(新版)

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概况

莆田市湄洲岛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中部,与台湾一水相连,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也是妈祖祖庙和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所在地,以及妈祖信俗世界遗产地。全岛陆域面积14.35平方公里,人口4.05万,下辖湄洲镇共11个村,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级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1992年成为国务院批准创办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湄洲岛是妈祖圣地。妈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诞生在湄洲岛上,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因救助海难而献出年仅二十八岁的生命。湄洲岛上百姓因感念她生前乐于助人的好品德而在岛上立庙祭祀。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妈祖影响的扩大,历代朝廷封妈祖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36次褒封,逐步树立了妈祖“海上女神”的崇高地位。千余年来,妈祖信仰从湄洲岛传播到世界各地,形成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宫庙,就有妈祖信仰者的独特文化现象。目前,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有6000多座从湄洲祖庙分灵出去的妈祖庙(天后宫),有2亿多人信仰妈祖,他们无不视湄洲岛为心中的圣地,每年前来朝拜妈祖的信众络绎不绝,其中台胞和海外人士将近20万人次。

湄洲岛是对台基地。妈祖文化是台湾岛内唯一能够超越族群意识、区域界限、社会阶层的主流民间文化,拥有1600多万信众,约占人口总数的75%。湄台两地人民以妈祖文化为感情纽带,不断深化交流交往,开创了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多项新纪录。如:1987年,数万台胞前往湄洲参加“妈祖千年祭”活动,掀起了台胞赴大陆谒祖、探亲的热潮;1989年,宜兰县南天宫组织20条渔船直航湄洲岛,成为两岸隔绝40年后第一个有组织、大规模的民间直航;1997年,湄洲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是历时最长、覆盖最广的两岸民间交流活动; 2006年,台湾妈祖联谊会等组织4300多人的团队赴湄洲祖庙谒祖进香,为台湾前往大陆进行文化交流人数最多的团队。

湄洲岛是旅游胜地。湄洲岛拥有东南沿海最优质的滨海旅游资

源,全岛海岸线长30.4公里,环绕着13处总长20公里的金色沙滩和5公里长的海蚀地貌奇观,分布着各类风景名胜30多处,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福建十大旅游品牌、十佳旅游目的地、十张名片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妈祖庙以及黄金沙滩、湄屿潮音、鹅尾神石园等一批滨海景区,贯岛公路、环岛公路、轮渡码头、对台客运码头、跨海供水供电等一批基础设施,国际大酒店、海景大酒店、美海大酒店、安泰大酒店等一批三星级以上接待酒店, 2010年接待境内外游客达156万人次。

湄洲岛是生态高地。近年来,湄洲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了海岛生态条件,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至2010年底,湄洲岛绿化覆盖率达到49.8%,人均园林绿地面积31.2平方米,先后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起源于对一位真实人物的纪念。据典籍记载,妈祖原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岛人,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因救助海难逝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后人敬仰她终生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便在湄洲岛上建祠立庙纪念她,并按照民间民俗习惯在妈祖的诞生日、升天日举行祭奠活动。

妈祖文化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播演绎。宋元明清四代先后给予妈祖36次褒封,封号由“夫人”、“天妃”直到“天后”、“天上圣母”。不仅如此,自南宋以来,历代帝王还频频颁布谕祭,清雍正甚至下诏将妈祖祭典定为国家最高祀典。由于朝廷的倡导推动,围绕颂扬妈祖精神,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学术文化课题以及民间民俗。这些使得对妈祖的纪念由民间层面上升到国家意志,并最终演化成为一种文化形态。

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宋朝开始,妈祖崇拜由福建沿海岸线和河道,分别向沿海和内陆地区传播,并随着航海事业发展、华人对外拓展和大陆移民开发台湾,不断向台湾及东南亚地区传播。目前,世界上28个国家和地区,远的如南非、冰岛,近的如韩国、日本,共建有6000多座妈祖庙。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文化是人们在敬仰和颂扬妈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妈祖文化的内涵包括爱国爱乡、尊老爱幼,勤奋好学、明礼诚信,扬善抑恶、扶危济困,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博爱仁慈、热爱和平的高尚情操,浓缩了“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核心价值取向。妈祖文化的外延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航海、华侨、移民等许多领域。妈祖文化以著述、档案、匾额、楹联、壁画、摩崖石刻、碑刻、诗词、戏曲、音乐、舞蹈、礼俗和服饰、饮食、建筑、工艺品等形式表现,已知的历史文献资料超过千万字,建筑、工艺品和文物等不计其数。

妈祖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湄洲岛与台湾一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地的妈祖文化情缘源远流长。一是传承早。早在南宋乾

道年间,大陆移台民众就把妈祖作为保护神带到台湾,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所以在台湾有“开基妈祖”、“开台妈祖”之说。特别是清康熙帝收复台湾后,闽粤人民纷纷蹈海入台,妈祖文化也随之在台湾岛内各地落地、生根、发芽、壮大。二是扎根深。在台湾的每个城市乡村,都可以看到妈祖文化传播的足迹。据统计,除马祖、金门外,仅在台湾当局登记注册的妈祖宫庙就有800多座,其他附设奉祀或户内自供的更是难以计数,崇拜妈祖的民众约占台湾总人口的2/3。妈祖文化已成为岛内能够超越族群、阶层、区域的主流民间文化。三是影响大。妈祖文化深深地渗入台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不仅在台湾人民反抗荷兰侵略者、抗击日本皇民化运动以及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统一台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产生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历代台湾当权者、社会政治势力都极为推崇妈祖文化,如每逢岛内选举,妈祖宫庙就成为各派势力的角逐之地。四是联系紧。在台湾,妈祖代表着“根”,代表着家乡,许多台胞都把妈祖当作与故土紧紧联结的重要感情纽带。即使是在日据时期,或在两岸隔绝的年代,都有一些台胞想方设法到湄洲岛朝拜妈祖。1987年以来,台湾各地妈祖庙都以“进香”、“交香”为由组织盛大的团队到湄洲岛进香,目前每年来湄洲岛朝拜妈祖的台胞都在10万人次以上。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

妈祖信俗是妈祖文化的核心内容。妈祖信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的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的民间信仰习俗。妈祖信俗也称为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祭祀、习俗、传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庙宇、古迹、祭器等物质文化遗产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妈祖是妈祖信俗的核心,对妈祖的信仰和纪念已经深深融入沿海地区华人的生活,成为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融洽一个重要的文化纽带。2008年5月5日,福建省莆田市委书记杨根生履任后第一次到湄洲岛调研,提出湄洲岛要积极争取将妈祖文化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批示有关部门支持湄洲岛的妈祖信俗申遗工作。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认真审议由莆田市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申报、中国政府提名的《妈祖信俗》,决定将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个世界级遗产,使湄洲岛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

世界第一座妈祖庙——湄洲妈祖祖庙

湄洲妈祖祖庙位于湄洲岛北端。人们为了纪念妈祖,于987年在岛上顶峰建庙奉祀。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妈祖庙,故有“祖庙”之尊。1978—1997年,在海内外香客特别是台胞的捐助下,祖庙先后建(修)起了殿、阁、楼、坊、亭等36处,形成了错落有致、宏伟壮丽的古建筑群,恢复了历史原貌,重现了昔日风采:即既有元朝“粉墙丹柱”的辉煌,更有清代“海上龙宫”的雄姿。其中敕封天后宫(民间称正殿)是供奉妈祖和举行祭祀的主要殿堂,殿中还保存宋代妈祖金身、元代妈祖石像、明代石刻圣旨和清代御赐宝玺,堪称镇庙“四宝”。1998—2002年,又建成五进仿宋建筑群——祖庙新殿及妈祖文化园。新殿金碧辉煌、雄伟壮观,被誉为“海上布达拉宫”。新殿前的天后广场是祖庙大型祭典和举行盛大活动的场所,两旁观礼台及回廊能容万人观众。妈祖文化园有妈祖石雕巨像、妈祖故事群雕、妈祖碑林、妈祖文化展览馆、御赐“天下第一印”以及历代帝王御书庙额和对妈祖36次褒封的巨屏等。

鹅尾神石园

鹅尾神石园因其形似鹅尾、岩石奇特而得名,位于湄洲岛最南端,三面临海,占地32公顷,海拔65米,是一座天然的大型石盆景。由于受风蚀、海蚀的双重作用,园内形成众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自然象形石,地质年龄有一亿三千多年。这些岩石神形俱佳,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蕴含美丽动人的妈祖传说和丰富的地质科普知识,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的力量。神石园景观由“金山坳”、“洞里洞外”、“海门”、“狮子山”和“神石冈”五部分组成,包括:海龟朝圣、金山寺、圣泉井、飞戟洞、斧劈崖、鲤鱼十八节、海门、妈祖书库、龙洞听潮、狮子山、神石冈、拇指石、情侣蛙等数十个景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