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集群理论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799.01 KB
- 文档页数:4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日益重要性,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旨在揭示创新的区域性差异和创新系统内在的相互作用关系,旨在为区域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指导。
本文将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进行述评,包括其理论基础、主要概念和应用等方面。
理论基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理论基础可追溯到斯宾格勒(1990)提出的“创新链”理论和劳伦茨(1998)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
斯宾格勒的“创新链”理论主要关注创新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过程,强调创新的微观基础。
而劳伦茨提出的“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则更加注重创新的地理集聚性和系统性,认为创新是一种区域性的现象,需要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
主要概念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之间构成的创新网络。
该网络通过共享知识、资源和经验等方式,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
区域创新系统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过程和创新环境三个要素。
创新主体指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创新过程指创新活动的实施过程,包括创新的输入、加工和输出;创新环境指影响创新活动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创新集聚创新集聚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创新主体在相对密集的空间中集中存在,并通过集聚形成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集聚可以形成创新的正外部性,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创新集聚可以通过集聚效应和集聚外部性的作用,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创新网络创新网络是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以知识和资源交流为基础的复杂网络结构。
创新网络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的传播,扩大创新主体的影响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网络可以包括产业联盟、科研团队、创新合作等形式。
创新网络的构建和维护对于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应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影响因素。
创新集群的内涵与动力机制综述与探讨【摘要】对创新集群内涵和形成机制的研究,不仅是追本溯源明确研究主题的重要研究,而且对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创新集群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回顾和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
从创新集群的内涵入手,重点围绕创新集群的形成机制展开讨论,并阐述了创新集群的四种形成模式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创新集群;内涵;动力机制一、引言2001年,OECD 的研究报告《创新集群:国家创新系统的推动力》将“innovative clusters” (创新集群)定位为一国经济繁荣的核心动力,在学术界掀起了创新集群理论研究的热潮。
创新集群不仅因知识、技术产生外溢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区域和行业内专业化的技术、金融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这种集聚有利于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共同的学习和创新。
创新集群在推动技术创新、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扩大就业机会、培育区域文化等方面的示范效应,推动了如硅谷区域经济、中关村区域经济,台湾新竹工业区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二、创新集群的内涵界定创新集群的内涵界定要根植于明确的定义,由于理解角度差异,学者们对创新集群的定义还未达成共识。
现有定义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视角:一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版集群视角,即认为可以在产业集群的某些特征(如产业相关性和地理邻近性等)之上加入创新功能来描述创新集群。
该视角强调创新集群的产业集群性,认为创新集群是在地理邻近性(集聚)基础上的功能扩展。
如邓瑾,杨海军(2006),赵全超(2007)把创新集群界定为一个或多个产业部门的制造商、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集聚在某区域或城市而共享创新服务平台或(和)成果。
张学东、关春玉(2008)认为创新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成熟化和高度化过程,代表了更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竞争优势;创新型产业对信息资源快捷和企业创新交互影响的要求下进一步推动集群化程度、扩展集群的规模和影响力,形成区域优势和品牌效应。
企业集群创新研究述评企业集群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企业集群创新是企业集群发展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对企业集群创新研究的述评可以为我国企业集群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标签: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同时,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显著的区域化特征。
不仅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即使在一国范围内,不同的区域之间也是发展与停滞同在。
企业集群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研究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西方国家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发现并提出了集群创新现象,熊彼特认为:创新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总是趋于集群,成簇地发生,成功的创新首先是一些企业,接着是更多灵敏的企业会步其后尘;创新也不是随机的均匀分布的,它总是集中于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
后来的学者对集群的创新现象也做了深入地研究。
见表。
随着企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更多的学者关注集群创新现象,目前,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企业集群创新扩散与溢出机制、企业集群创新绩效、企业集群创新复杂性等四个方面。
1.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关于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学者们研究的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其一,是对企业集群创新的生成动力的辨识。
Allen Young、Hoover、Krugman分别从“规模报酬理论”角度、“‘集聚体’的规模效益”角度和“规模递增收益”角度,探讨了不同的企业集群创新生成动力。
Brown把这些生成动力归结为自发作用的市场力量。
关于生成动力研究,其最突出的转变就是从对生成动力的辨识、属性和作用的分析发展到其动力生长、动力之间关系和作用机制的分析。
其二,是对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动力辨识。
Saxenian认为良好的社会交往氛围能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与传播。
Enright认为知识外溢和熟练劳动力市场推动了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
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摘要]正确分析和评价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对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现状,构建了集群创新网络模型及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实例验证了这一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关键词]集群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知识经济随之兴起的国际大背景下,区域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产生,只有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长久地维持产业集群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创新网络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的直接表现形式,创新能力在集群创新网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正确地评价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有利于集群创新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是决策者评价和分析集群创新网络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1 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现状目前,国内外相关学者普遍关注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并对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质性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功能、结构、成因、演化动力、运行机制、集群网络结构域集群创新的关系等。
其中,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评价和以网络结构为出发点探讨集群创新能力。
首先,在产业集群的网络式创新能力评价方面,有学者深入研究,以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和行为主体自身创新能力为基本要素,构建集群创新网络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集体学习的优势及方法,形成了网络式创新能力评价体系[1];此外,在以网络结构为出发点探讨集群创新能力方面,有学者提出网络结构直接影响集体创新能力,然而不同的网络结构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
例如,在研究日本九州、长野、滨松的区域产业集群时,通过平均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来刻画集群网络结构,得出创新网络结构及网络中资源和知识的通道是影响创新集群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2];进而有学者将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作为影响创新集群能力的变量,探析其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3];此外将网络分析方法融入理论探究,从实践中得出结论:产业集群中若各组成员之间具备中等程度的关联性、中等程度的异质性、中等程度的控制水平,则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将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