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18指标数据:8-1 创新型产业集群主要情况
- 格式:xls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面向高端产业发展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绩效分析研究天津工业大学胡晓莉、闫辛夷、张金桥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端产业日益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头,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对推动高端产业的发展,完善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繁荣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行绩效,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入孵企业与高端产业发展的功能,达到孵化器、创业企业和高端产业实现共赢的目的,是目前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高端产业的产生条件和动力机制出发,全面论述了孵化器对高端产业发展的技术扩散、产业集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贡献作用。
通过对孵化器运行绩效传统评价方法的分析,提出目前在孵化器运行绩效评价过程中数据获得较难、投入产出指标不全面、需要较多孵化器范围及不能反映孵化器真正的主体——入孵企业发展、孵化器对区域贡献等困难。
基于以上对DEA分析模型不足进行分析,面向高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的运行绩效的分析采取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创新地提出以孵化企业为孵化器的研究切入点,构建了面向孵化器对高端产业发展,针对性的建立了毕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对多个企业的毕业指标进行排序从而研究孵化器在对企业进行孵化时的共性问题,判断孵化器运行绩效情况。
这种方法选择孵化器内部企业作为评估对象,可以解决数据难得的问题,同时也判断企业在孵化过程中发展情况及孵化企业毕业后对区域高端产业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高端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绩效主成分分析目录一、导言 (1)(一)高端产业发展概述 (1)1、高端产业发展特征与趋势 (1)2、高端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2)(二)孵化器对高端产业发展贡献的经济分析 (2)二、科技企业孵化器传统绩效评估方法评述 (3)(一)运用DEA孵化器运行绩效评价步骤 (3)(二)DEA方法评述 (6)三、面向高端产业发展的孵化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8)四、指标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10)1、专家打分的一般程序 (11)2、专家打分具体过程 (11)五、主成分分析方法原理 (12)(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 (12)(二)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 (12)六、某生物医药孵化器对高端产业发展贡献分析 (14)(一)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14)(二)某生物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简介 (14)(三)对孵化器8家企业毕业指标打分 (15)(四)毕业机制指标得分主成分分析 (16)参考文献 (21)一、导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高端产业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头,目前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全力打造具有科技创新力、市场竞争力、区域带动力和产业聚集力的高端产业集群,已成为各区域发展经济的共同路径。
第14卷第4期V ol.14No.42023年8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ug. 2023中国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杨懿斌,杜运潮(宁波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 随着双创政策体系的建立,社会创新创业环境得到优化。
为实现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探讨创新与创业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对于两者的协调发展与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2011—2020年中国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创业相关指标数据,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中国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创业耦合协调发展程度。
结果显示:2011—2020年中国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创业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
中国技术产业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呈现两种态势。
中国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创业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关键词] 创新;创业;耦合协调;技术产业[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4−0072−09一、引言创新与创业有着相同的根源,它们之间是接续与互补的关系,创新是创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创业又促使创新得以快速发展[1]。
201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2020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全社会在积极应对疫情影响的同时,提升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推进示范基地加快全面性改革试验,帮助相关创新主体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2]。
可见,创新创业对于促进国家的体制改革和企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3]。
Value Engineering———————————————————————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BGL025):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链韧性测度与提升机制研究(课题主持人:吴斌)。
作者简介:洑樱菁(1998-),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链韧性;吴斌(1979-),男,河南郑州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供应链管理。
0引言人工智能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已经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1-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8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
”产业链韧性一词逐渐引起关注,它代表了阐释产业链安全的全新理念,标志着产业链安全研究思维范式的革新。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韧性水平对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1文献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结构[3]、运作模式[4]、稳定性[5]等方面,也有学者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分析产业地域分工[6]、国际贸易[7]、产业发展战略[8]等。
在产业链安全方面,李莉[9]等基于文献或专利的定量全链条分析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发展态势并提出存在的问题;李雪[10]等指出疫情对中国产业链产生的风险,并提出短、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曾繁华[11]等研究半导体产业链,梳理其风险点并提出政策意义;但从韧性角度讨论产业链安全的成果还不多。
所谓“韧性”,是指个体或者系统遭受冲击扰动后的恢复能力,加拿大生态学家Holing [12]首次将韧性及稳定性的概念引入生态研究中,并指出韧性是系统吸收状态变量、驱动变量和参数变化并保持不变的能力的度量。
随后,世界各国众多学者开始将“韧性”这一概念引入组织韧性[13]、城市韧性[14]、生态韧性[15]、社区韧性[16]等概念。
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作者:张赟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年第10期【关键词】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成果转化【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10-0001-03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1.1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得到显著提升,逐渐形成以煤炭资源为主的经济结构。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山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资源型区域面临的共性问题。
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山西经济相较全国增速水平持续下滑。
为了响应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脱对资源的长期依赖,山西经济开始从资源依附向创新驱动转变。
在最近的中共山西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重点抓好创新生态建设。
坚持把创新放在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推动成果转化,以一流创新生态集聚创新资源,催生创新成果,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科技型产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技术进步乃至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19(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统计显示,科技成果转化至中小企业的成果数量最多,2018年达到6 842项,占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总数的62.1%。
转化至其他企业和非企业单位的数量分别为3 330项和807项,占科技成果转化合同总数的30.2%和7.3%。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为依据,近年来,山西省结合自身实践发展需求出台了《山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东部创新发达地区的差距还很大,还没有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和增长点。
这暴露出山西产业结构单一化、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差、可持续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说明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0引言区域科技创新是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其强弱是衡量区域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
本研究基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1](以下简称《报告》)公布的数据,从对影响广西总体排位的落后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广西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1广西科技创新水平总体情况根据《报告》,2021年广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为53.51%,排在全国第24位、西部地区第6位,均比2020年上升1位,首次进入全国第二梯队,该指数较2020年提高5.23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二位。
《报告》显示,2020年,广西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五大一级指标分别提升2位、1位、4位、3位、3位。
12个二级指标中,科技活动财力投入下降1位,科技意识、环境改善指标与2020年持平,其余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39个三级指标中,有9个指标排名下降,有17个指标排名低于24位。
2影响广西总体排位的落后指标分析2.1科技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科技人力资源的三级指标中,2021年,广西十万人博士毕业生数排位较2020年下滑3位,万人研究与发展(R&D)人员数、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十万人创新中介从业人员数等3个指标排位低于24位。
(1)十万人博士毕业人数。
2021年,广西十万人博士毕业人数为0.4人,远远低于每十万人中有5名博士毕业生的评价标准,比2020年下降0.1人。
博士毕业生的规模水平是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充裕与否的重要体现,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6.5百分点,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缓慢,在校和毕业博士生规模与高等教育发达省份难以相提并论。
《广西年鉴2021》[2]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广西82所普通高等院校中,仅有博士学位授权单位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3个,在校博士生2459人,毕业博士生仅有359人,在校、毕业博士人数均仅占全国的0.5%。
中铁建工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4年2月18日目录引言 (1)1. 中铁建工集团公司概述 (2)1.1 历史沿革 (2)1.2 组织结构 (3)1.3 经营状况 (5)1.3.1 产值状况 (5)1.3.2 经济效益指标 (8)1.4 人员及设备情况 (9)1.5 资质及荣誉 (10)2. 中铁建工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13)2.1 宏观环境分析 (13)2.1.1 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13)2.2.2 国内宏观环境分析 (15)2.2 国际建筑工程市场概述与发展趋势 (18)2.3 区域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3. 中铁建工集团产业环境分析 (23)3.1 建筑产业环境分析 (23)3.1.1 建筑产业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23)3.1.2 建筑产业发展前景及特征分析 (29)3.1.3 建筑产业的产品市场分析 (35)3.1.4 建筑产业的区域市场分析 (40)3.1.4 建筑产业的竞争环境分析——五种力量模型 (50)3.1.6 建筑业战略组团分析 (62)3.2 房地产行业环境分析 (63)3.2.1 房地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63)3.2.2 房地产业的区域市场分析 (70)3.2.3 房地产相关产业政策分析 (73)3.1.4 房地产业的战略组团分析 (75)4.中铁建工集团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77)4.1 基于价值链的竞争力分析 (77)4.1.1 价值链分析的基本框架 (77)4.1.2 相关竞争者的选择及发展概况 (78)4.1.3 中铁建工集团的竞争力分析 (80)4.2 中铁建工集团的标杆学习 (84)4.2.1 中建总公司科学管理的经验及借鉴 (84)4.2.2 路桥国际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及借鉴 (88)4.2.3 中建公司企业形象的实施策略及借鉴 (89)4.2.4 广厦集团战略并购的作法及借鉴 (91)4.2.5 中建国际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借鉴 (93)4.3 中铁建工集团核心能力识别及评价 (96)4.3.1 中铁建工集团核心能力分析与识别 (96)4.3.2 中铁建工集团核心能力评价分析 (98)4.3.3 中铁建工集团核心能力综合评价 (101)4.4 中铁建工集团的SWOT分析 (102)4.4.1 中铁建工集团竞争优势分析 (103)4.4.2 中铁建工集团的竞争劣势分析 (104)4.4.3 中铁建工集团的SWOT矩阵分析 (107)4.5 中铁建工集团产品的GE矩阵分析 (109)4.5.1 GE矩阵分析框架概述 (109)4.5.2 中铁建工集团分产品业务的GE矩阵图及分析 (110)5. 中铁建工集团总体战略框架 (114)5.1 公司使命 (114)5.2 战略指导思想和原则 (114)5.3 战略总目标 (115)5.4 战略目标体系 (115)5.5 中铁建工集团2004-2010年总体发展战略 (117)5.5.1 中铁建工集团2004-2005年的发展战略——“一业为主” (117)5.5.2 中铁建工集团2006-2008年的发展战略——“两业并举” (117)5.5.3 中铁建工集团2009-2010年的发展战略——“多元经营” (118)5.6 中铁建工集团的发展战略重点 (118)5.6.1 加大资产重组力度,调整集团内部产品和产业结构 (119)5.6.2 加快组织机构调整,完善集团公司管理体制 (119)5.6.3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建立集团技术创新体系 (119)6. 中铁建工集团经营战略 (121)6.1 建筑施工主业经营战略 (121)6.1.1 战略目标 (121)6.1.2 战略重点及部署 (122)6.1.3 中铁建工集团建筑主业竞争策略 (125)6.1.4 战略保障措施 (133)6.2 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产业经营战略 (136)6.2.1 进入房地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136)6.2.2 房地产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139)6.2.3 房地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140)6.2.4 房地产业发展战略部署 (140)6.2.5 房地产业竞争策略 (141)6.2.6 房地产业发展的战略保障措施 (145)6.3 中铁建工集团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149)6.3.1 商品混凝土产品经营战略 (149)6.3.2 新型墙体材料产品策略 (152)6.3.3 门窗产品的发展策略 (154)7. 中铁建工集团战略实施的保障支持措施 (156)7.1 资产重组和组织结构调整 (156)7.1.1 目前集团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156)7.1.2 中铁建工集团组织机构调整思路 (158)7.2 有步骤地实施主辅分离、改制分流 (163)7.2.1 主辅分离、改制分流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 (163)7.2.2 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实施计划 (164)7.3 完善内部管理体系,提升集团管理水平 (166)7.3.1 强化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控制功能 (166)7.3.2 强化集团公司的财务控制功能 (167)7.3.3 健全集团内部的人事任免制度 (167)7.3.4 提升集团公司的投融资和资本运营的功能 (167)7.4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经营 (168)7.4.1 加快复合型的国际工程承包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68)7.4.2 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168)7.4.3 提高运作效率,提升总部决策水平 (169)7.4.4 加大推进属地化管理力度,开展本土化经营 (171)7.4.5 实现横向联合,进行国际项目投标 (172)7.5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保障 (172)7.5.1 建立集团公司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 (172)7.5.2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 (173)7.5.3 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 (173)7.5.4 引进和开发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174)7.5.5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奖励机制 (174)7.6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74)7.6.1 更新用人观念,提倡人才专业化、职业化、终身化 (174)7.6.2 加快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 (175)7.6.3 配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加大相关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 (176)7.6.4 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176)7.6.5 努力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重视企业员工的情感管理 (177)7.7 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 (177)7.7.1 集团全范围内建立正确的信息化管理观念 (177)7.7.2 集团信息化建设必须与管理流程再造相结合 (178)7.7.3 完善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管理机制 (178)7.7.4 总体规划,稳步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79)7.8 营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179)7.8.1 企业文化的内涵 (180)7.8.2 中铁建工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 (181)7.8.3 中铁建工集团的物质文化建设 (182)7.8.4 中铁建工集团的行为文化建设 (183)7.8.5 中铁建工集团的制度文化建设 (183)7.8.6 中铁建工集团的精神文化建设 (185)引言中铁建工集团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集勘测设计、工程施工、机电设备安装、科技研究、装饰装修、市政交通、工程监理等为一体的大型国有企业,具有国家甲级勘测设计和特级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