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 :呼吸系统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315.00 KB
- 文档页数:23
临床医学儿科学(呼吸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以下哪个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A. 肺炎B. 支气管炎C. 感冒D. 哮喘答案:C2. 儿童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A. 肺炎链球菌B. 肺炎支原体C. 肺炎衣原体D. 病毒答案:A3. 哪个年龄段儿童最易发生毛细支气管炎?A. 1岁以内B. 1-3岁C. 3-6岁D. 6-12岁答案:A4. 哮喘患儿在发作期,以下哪项检查结果可能会升高?A.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B. 血小板计数C. 血红蛋白D. 血清IgE答案:D5. 以下哪个疾病可导致儿童呼吸困难?A. 先天性心脏病B. 肺炎C. 哮喘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6. 儿童急性喉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A. 病毒B. 细菌C. 支原体D. 衣原体答案:A7. 以下哪个疾病可导致儿童慢性咳嗽?A. 肺炎B. 哮喘C. 气管炎D. 鼻炎答案:B8. 儿童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 心力衰竭B. 呼吸衰竭C. 肺不张D. 肺炎球菌败血症答案:D9. 以下哪个疾病可导致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A. 肺炎B. 哮喘C. 支气管扩张D.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答案:D10. 儿童急性喉炎的典型临床表现不包括以下哪个?A. 咳嗽B. 呼吸困难C. 发热D. 胸痛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包括:①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气促、胸闷,常在夜间或凌晨发作或加剧;②发作时双肺可闻及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③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④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其中,必备条件是______。
答案: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气促、胸闷2. 儿童肺炎的主要症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热、咳嗽、呼吸困难3. 儿童急性喉炎的典型表现为“三凹征”,即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胸骨上窝凹陷、锁骨上窝凹陷、肋间隙凹陷4. 儿童哮喘的防治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
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一、概述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上、下呼吸道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 胸膜疾病, 呼吸道异物, 先天畸形和肿瘤等, 其中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1.解剖特点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前者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喉, 后者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毛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这里注意几个点:①婴幼儿期很少发生鼻出血;②小儿易发生鼻窦炎;③婴幼儿患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④扁桃体炎常见于学龄儿童, 婴儿少见;注: 扁桃体的发育时间有时考到。
腺样体(咽扁桃体)6个月时已发育, 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腭扁桃体1岁末才逐渐增大, 4~10岁时发育达高峰, 14~15岁时逐渐退化。
⑤右支气管短粗, 异物容易进入;⑥小儿肺血管丰富, 间质发育旺盛。
2.生理特点小儿呼吸频率高于成人:新生儿: 40~44次/分;<1岁: 30次/分;1~3岁: 24次/分;3~7岁: 22次/分;7~14岁: 20次/分;14~18岁: 16~18次/分。
婴幼儿呼吸肌发育不全, 膈肌相对较发达, 呈腹膈式呼吸(人卫第9版:腹式呼吸)。
随年龄增长, 呼吸肌逐渐发育成熟, 膈肌和腹腔脏器逐渐下降, 出现胸腹式呼吸。
几个与呼吸功能有关的参数了解其定义即可。
注意小儿肺活量50~70ml/kg, 潮气量6~10ml/kg。
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
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俗称“感冒”, 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为喉部以上, 上部呼吸道的鼻和咽部的急性感染。
临床表现无殊, 脑补一下自己感冒时的样子就行。
相比之下, 年长儿症状较轻, 婴幼儿则较重, 以全身症状为主。
这里主要有两种特殊类型的上感:①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
特征性体征是在咽腭弓、悬雍垂、软腭及其附近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数十个2~4mm 大小灰白色疱疹, 周围有红晕。
儿科学——第六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病因病毒多见,可继发于细菌感染。
二临床表现(一)一般类型上感※(二)非凡类型上感疱疹性咽峡炎咽-结合膜热病原体克萨奇病毒A组病毒腺病毒3、7型好发季节夏秋季春夏季临床表现表现为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处2~4cm大小疱疹,四周有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多呈高热、咽痛、腹部刺痛,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有时伴胃肠道症状。
病程1W1~2W第二节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大多先有上感症状,咳嗽为主,开始为干咳,后带痰。
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可有不固定的干湿罗音。
一般无气促、发绀。
哮喘性支气管炎的特点:⑴多发于3岁以下,有湿疹或其它过敏史者;⑵有类哮喘症状;⑶感染有关;⑷有反复发作倾向。
第三节肺炎Pneumonia 定义:系不同病原体或其它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
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及肺部固定湿罗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一、病因:主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链球菌等。
二、分类1.病理分类: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等。
2.病程分类:病程<1月者,急性肺炎;1~3月者,迁延性肺炎;>3月者,慢性肺炎。
3.病因血分类: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等。
支气管肺炎一、临床表现1.呼吸系统①发热,多为不规则热;②咳嗽,在早期为刺激性干咳,急性期减轻,恢复期有咳痰;③气促。
呼吸加快。
鼻翼扇动,呼吸困难。
肺部体征:肺部固定湿罗音,肺实变体征逐渐加重。
2.循环系统常见心肌炎、心衰、DIC。
心力衰竭的表现为:①呼吸忽然加快,>60次/分。
②心率忽然>180次/分。
③骤发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④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⑤肝脏迅速增大。
⑥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双下肢水肿。
临床医学综合儿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以下哪种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A. 支气管炎B. 肺炎C. 哮喘D. 肺结核答案:A2. 儿童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是?A. 肺炎链球菌B. 肺炎支原体C. 肺炎衣原体D. 肺炎病毒答案:A3. 哮喘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A. 咳嗽B. 喘息C. 呼吸困难D. 胸痛答案:B4. 儿童哮喘的诊断标准中,以下哪项不是必备条件?A. 反复发作的喘息B. 哮喘家族史C. 气促D. 胸闷答案:D5. 以下哪种药物是治疗儿童哮喘的首选药物?A. 沙丁胺醇B. 茶碱C. 激素D. 抗组胺药答案:A6. 肺炎链球菌肺炎的特征性症状是?A. 发热B. 咳嗽C. 喘息D. 铁锈色痰答案:D7. 儿童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为?A. 呼吸困难B. 心悸C. 心音低钝D. 肝大答案:A8. 以下哪种药物是治疗儿童肺炎链球菌肺炎的首选药物?A. 青霉素B. 红霉素C. 头孢菌素D. 氨基糖苷类答案:A9.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以下哪种药物不宜使用?A. 沙丁胺醇B. 茶碱C. 激素D. 酮替芬答案:D10. 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病因是?A. 哮喘B. 支气管炎C. 肺炎D. 肺结核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儿童哮喘的分期及治疗原则。
答案:儿童哮喘分期:发作期、缓解期。
治疗原则:(1)发作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2)缓解期:预防复发,改善生活质量。
2. 简述儿童肺炎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答案:并发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肺不张、肺气肿、肺脓肿等。
防治措施:(1)积极治疗原发病;(2)保持呼吸道通畅;(3)加强营养支持;(4)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3. 简述儿童支气管炎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答案:病因:病毒、细菌、过敏等。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气促、发热等。
三、案例分析题(30分)患儿,男,5岁。
因“反复喘息3年,加重1周”就诊。
呼吸系统疾病【考点】专业综合-儿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概述】本章内容呼吸道感染、哮喘为重点,并应当结合成人的呼吸系统感染以及哮喘共同记忆,事半功倍;一、解剖生理特点1. 解剖特点(1)鼻:鼻腔相对短小,鼻道狭窄;易造成堵塞,导致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2)鼻窦:由于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鼻窦口相对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3)鼻泪管和咽鼓管:婴幼儿鼻泪管短,瓣膜发育不全,故鼻腔感染常易侵入结膜引起炎症;婴儿咽鼓管较宽,且直而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4)咽部:咽部较狭窄且垂直;腭扁桃体1 岁末才逐渐增大,4~10 岁发育达高峰,14~15 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严重的腺样体肥大是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原因;(5)喉:喉腔较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声音嘶哑和吸气性呼吸困难;(6)气管、支气管: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且较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因缺乏弹力组织而支撑作用差,因黏液腺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故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7)肺:肺泡数量较少且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易于感染;感染时易致黏液阻塞,引起间质炎症、肺气肿和肺不张等;(8)胸廓:婴幼儿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胸腔小而肺脏相对较大;呼吸肌发育差;因此在呼吸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故当肺部病变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2. 生理特点(1)呼吸频率与节律:①小儿呼吸频率快,年龄越小,频率越快;②新生儿40~44 次/分,~1 岁30 次/分,~3 岁24 次/分,3~7 岁22 次/分,~14 岁20 次/分,~18岁16~18 /分;(2)呼吸型:婴幼儿呈腹膈式呼吸;随年龄增长,逐渐转化为胸腹式呼吸;7岁以后以混合式呼吸为主;(3)呼吸功能特点:①肺活量:小儿肺活量约为50~70 ml/kg;婴幼儿呼吸功能储备量较小;小儿发生呼吸障碍时其代偿呼吸量最大不超过正常的2.5 倍,而成人可达10 倍,因此易发生呼吸衰竭;②潮气量:小儿潮气量约为6~10 ml/kg,年龄越小,潮气量越小;死腔/潮气量比值大于成人;③每分通气量和气体弥散量:前者按体表面积计算与成人相近;后者按单位肺容积计算与成人相近;④气道阻力:由于气道管径细小,小儿气道阻力大于成人,因此小儿发生喘息的机会较多;3. 呼吸道免疫特点: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故易患呼吸道感染;(1)咳嗽反射及纤毛运动功能差,难以有效清除吸入的尘埃和异物颗粒;(2)肺泡吞噬细胞功能不足,婴幼儿辅助性T细胞功能暂时性低下,使分泌型IgA、IgG,esp.IgG2亚类含量低微;此外,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及补体等的数量和活性不足;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 病因(1)病毒:90%以上,主要有鼻病毒(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ADV)、冠状病毒等;(2)细菌: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3)支原体:肺炎支原体不仅可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4)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亚临床维生素A、锌或铁缺乏症等,或免疫缺陷病、被动吸烟、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则易发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迁延;2. 临床表现(1)一般类型上感①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多于3~4 d内自然痊愈;②全身症状:1°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2°可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注: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③体征: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3.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诊断不难(2)鉴别诊断:流感、急性传染病早期、急性阑尾炎、过敏性鼻炎等4. 并发症(1)病变邻近组织蔓延: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等;(2)也可以引起风湿免疫性疾病;5. 治疗(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周围环境、多饮水和补充大量维生素C等;(2)抗感染治疗:①抗病毒药物1°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可试用利巴韦林;2°若为流感病毒感染,可用磷酸奥司他韦口服;3°合并结膜炎者,可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滴眼;②抗生素:常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复方新诺明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咽拭子培养阳性结果有助于指导抗菌治疗;若证实为链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者,青霉素疗程应为10~14 日;(3)对症治疗:①高热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亦可用冷敷、温湿敷或酒精浴降温;②发生高热惊厥者可予以镇静、止惊等处理;③咽痛可含服咽喉片;三、支气管哮喘1. 临床表现(1)咳嗽和喘息呈阵发性发作,以夜间和清晨为重;发作前可有流涕、打喷嚏和胸闷,发作时呼吸困难,呼气相延长伴有喘鸣声;严重病例呈端坐呼吸,恐惧不安,大汗淋漓,面色青灰;(2)体格检查可见桶状胸、三凹症,肺部满布哮鸣音,严重者气道广泛堵塞,哮鸣音反可消失,称“闭锁肺”,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3)肺部粗湿啰音时现时隐,在剧烈咳嗽后或体位变化时可消失;在发作间歇期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4)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称为哮喘危重状态(哮喘持续状态);表现为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和烦躁不安,甚至表现出端坐呼吸、语言不连贯、严重发绀、意识障碍及心肺功能不全的征象;2. 诊断与鉴别诊断(1)儿童哮喘诊断标准☆:①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②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支气管舒张剂有显著疗效;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⑤对于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同时在肺部闻及哮鸣音者,可酌情采用以下任何1项支气管舒张试验协助诊断,若阳性可诊断为哮喘:1°速效β2受体激动剂雾化溶液或气雾剂吸入;2°以0.1%肾上腺素0.01 ml/kg皮下注射(最大不超过0.3 ml/次);在进行以上任何1种试验后的15~30 min内,如果喘息明显缓解,哮鸣音明显减少者为阳性;5岁以上患儿若有条件可在治疗前后测呼气峰流速(PEF)或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治疗后上升≥15%者为阳性;如果肺部未闻及哮鸣音,且FEV1>75%者,可做支气管激发试验,若阳性可诊断为哮喘;(2)咳嗽变异型哮喘标准★:①持续咳嗽>1 mon,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运动、遇冷空气或嗅到特殊气味后加重,痰少,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②支气管舒张剂诊断性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基本诊断条件);③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家族哮喘病史,过敏原检测阳性可作辅助诊断;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3)哮喘的分期与病情的评价:①急性发作期:患者出现以喘息为主的各种症状,其发作持续的时间和程度不尽相同;②慢性持续期:许多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和胸闷);③临床缓解期: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和体征消失,肺功能(FEV1或PEF)≥80%预计值,并维持4 周以上;(4)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危重状态):哮喘持续状态是指哮喘发作时,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表现为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和烦躁不安,甚至表现为端坐呼吸,语言不连贯,严重发绀,意识障碍及心肺功能不全的征象;(5)鉴别诊断①以喘息为症状的哮喘:毛细支气管炎、肺结核、气道异物、先天性疾病;②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炎、鼻窦炎、胃食管反流病、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3. 治疗与预防(1)哮喘的治疗目标:①有效控制急性发作症状,并维持最轻的症状,甚至无症状;②防止症状加重或反复;③尽可能将肺功能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④防止发生不可逆的气流受限;⑤保持正常活动(包括运动)能力;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⑦防止因哮喘死亡;(2)治疗原则:长期、持续、规范和个体化治疗;①急性发作期治疗重点为抗炎、平喘,以便快速缓解症状;②慢性缓解期应坚持长期抗炎,降低气道反应性,防止气道重塑,避免危险因素和自我保健;(3)治疗哮喘的药物包括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①缓解药物能快速缓解支气管收缩及其他伴随的急性症状,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期,包括:1°吸入型速效β2受体激动剂;2°全身性糖皮质激素;3°抗胆碱能药物;4°口服短效β2受体激动剂;5°短效茶碱等;②控制药物是抑制气道炎症需长期使用的药物,用于哮喘慢性持续期,包括:1°吸入型糖皮质激素;2°白三烯调节剂;3°缓释茶碱;4°长效β2受体激动剂;5°肥大细胞膜稳定剂;6°全身性糖皮质激素等;(4)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5)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6)哮喘持续状态的处理:①氧疗:所有危重哮喘患儿均存在低氧血症,需用密闭面罩或双鼻导管提供高浓度湿化氧气,初始吸氧浓度以40%为宜,流量4~5 L/min;②补液、纠正酸中毒: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紊乱;③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作为儿童危重哮喘治疗的一线药物,应尽早使用;④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可用:1°吸入型速效β2受体激动剂;2°氨茶碱静脉滴注;3°抗胆碱能药物;4°肾上腺素皮下注射;⑤镇静剂:可用水合氯醛灌肠,慎用或禁用其他镇静剂;⑥抗生素:酌情使用,儿童哮喘发作主要由病毒引发,抗生素不作为常规应用;⑦辅助机械通气指征:指征为:1°持续严重的呼吸困难;2°呼吸音减低或几乎听不到哮鸣音及呼吸音;3°因过度通气和呼吸肌疲劳而使胸廓运动受限;4°意识障碍、烦躁或抑制,甚至昏迷;5°吸氧状态下发绀进行性加重;6°PaO2≥65 mmHg;△注:1、β2 受体激动剂是临床上治疗哮喘应用最广泛的支气管舒张剂;2、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哮喘效果最好的药物;3、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是吸入型速效β2 受体激动剂;4、严重哮喘发作的治疗首选全身性糖皮质激素静脉给药;5、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首选全身性糖皮质激素静脉给药;6、哮喘长期控制的首选药物是吸入型糖皮质激素;7、控制哮喘急性发作,当β2 受体激动剂及茶碱类无效时,应改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静脉给药;(7)预防①避免危险因素:应避免接触过敏原,积极治疗和清除感染灶,去除各种诱发因素(吸烟、呼吸道感染和气候变化等);②特异性免疫治疗:应与抗炎平喘药物联合使用,坚持足够疗程;③哮喘的教育与管理:哮喘患儿的教育与管理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四、肺炎1. 肺炎分类(1)病理分类: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2)病因分类①病毒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占首位);②细菌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③支原体肺炎;④衣原体肺炎;⑤原虫性肺炎;⑥真菌性肺炎;⑦非感染病因引起的肺炎(如吸入性肺炎、坠积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3)病程分类☆①急性肺炎:病程<1 个月;②迁延性肺炎:病程1~3 个月;③慢性肺炎:病程>3个月;(4)病情分类①轻症:除呼吸系统外,其他系统仅轻微受累,无全身中毒症状;②重症:除呼吸系统外,其他系统亦受累,出现其他系统表现,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危及生命;(5)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分类①典型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肺炎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等引起的肺炎;②非典型性肺炎(SARS):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病毒性肺炎等;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以肺间质病变为主,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儿童患者临床表现较成人轻,病死率亦较低;(6)发生肺炎的地区进行分类①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无明显免疫抑制的患儿在院外或住院48h内发生的肺炎;②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指住院48小时后发生的肺炎;2. 临床表现:2 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起病多数较急,发病前数日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肺部固定性的中、细湿啰音;(1)主要症状①发热:热型不定,多为不规则发热,亦可为弛张热或稽留热;②咳嗽:较频繁,在早期为刺激性干咳,极期咳嗽反而减轻,恢复期咳嗽有痰;③气促:多在发热、咳嗽后出现;④全身症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轻度腹泻或呕吐;(2)体征①呼吸增快:40~80 次/分,并可见鼻翼扇动和三凹征;②发绀:口周、鼻唇沟和指趾端发绀,轻症病儿可无发绀;③肺部啰音:早期不明显,可有呼吸音粗糙、减低,以后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以背部两侧下方及脊柱两旁较多,于深吸气末更为明显;(3)重症肺炎的表现:重症肺炎由于严重的缺氧及毒血症,除呼吸系统改变外,可发生循环、神经和消化等系统功能障碍;①循环系统:可发生心肌炎、心力衰竭;肺炎合并心衰的表现★:1°呼吸突然加快>60 次/分;2°心率突然>180 次/分;3°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或发灰,指(趾)甲微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以上三项不能用发热、肺炎本身和其他合并症解释者;4°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5°肝脏迅速增大;6°尿少或无尿,眼睑或双下肢水肿;具备前5 项即可诊断为肺炎合并心力衰竭;②神经系统:可有中毒性脑病;1°烦躁、嗜睡,眼球上窜、凝视;2°球结膜水肿,前囟隆起;3°昏睡、昏迷、惊厥;4°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5°呼吸节律不整,呼吸心跳解离(有心跳,无呼吸);6°有脑膜刺激征,CSF检查除压力↑外,其他均正常;在肺炎的基础上,除外高热惊厥、低血糖、低血钙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炎、脑膜炎),如有①~②项提示脑水肿,伴其他一项以上者可确诊;③消化系统:一般为食欲减退、呕吐和腹泻;④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1°血钠≤130 mmol/L,血渗透压<270 mmol/L;2°肾脏排钠增加,尿钠≥20 mmol/L;3°临床上无血容量不足,皮肤弹性正常;4°尿渗透克分子浓度高于血渗透克分子浓度;5°肾功能正常;6°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7°ADH升高;⑤DIC:可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凉,脉速而弱,皮肤、黏膜及胃肠道出血;3.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①一般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的症状;②肺部听到固定的中、细湿啰音或X线有肺炎的改变均可诊断;(2)鉴别诊断①急性支气管炎:全身状况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多不固定,随咳嗽而改变;②支气管异物:有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可有肺不张和肺气肿,可资鉴别;③支气管哮喘: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咳嗽;患儿具有过敏体质,肺功能检查及激发和舒张试验有助于鉴别;④肺结核:一般有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X线示肺部有结核病灶可资鉴别;4. 并发症:脓胸、脓气胸、肺大疱等;5. 治疗(1)治疗原则:采用综合治疗,原则为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治疗、防止和治疗并发症;(2)一般治疗及护理:①室内空气要流通,温度18~20℃、湿度60%为宜;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②经常变换体位,以减少肺部淤血,促进炎症吸收;注意隔离,以防交叉感染;③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以输液速度输入适量液体;(3)抗感染治疗①抗生素治疗:明确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继发细菌感染者应使用抗生素;1°原则: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药物、较高的浓度、早期、联合用药、足量、足疗程;2°根据不同病原选择药物:3°用药时间:a)一般应持续至体温正常后5~7 天,症状、体征消失后3 天停药;b)支原体肺炎至少使用抗菌药物2~3 周;c)葡萄球菌肺炎在体温正常后2~3 周可停药,一般总疗程≥6 周;②抗病毒治疗:1°利巴韦林:可滴鼻、雾化吸入、肌注和静脉点滴;2°α-干扰素:5~7 天为一疗程,亦可雾化吸入;(4)对症治疗:①氧疗:有缺氧表现,如烦躁、口周发绀时需吸氧,多用鼻前庭导管给氧,经湿化的氧气的流量为0.5~1 L/min,氧浓度不超过40%;②气道管理:1°清除鼻痂、鼻腔分泌物和吸痰;2°雾化吸入;3°气管插管;4°机械通气;③腹胀的治疗:低钾血症者,应补充钾盐;中毒性肠麻痹时,应禁食和胃肠减压;④其他:高热患儿可用物理降温、口服对乙酰胺基酚或布洛芬等;若伴烦躁不安可给予氯丙嗪、异丙嗪肌注;(5)糖皮质激素:①糖皮质激素可减少炎症渗出,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血管通透性和微循环,降低颅内压;②使用指征为:1°严重憋喘或呼吸衰竭;2°全身中毒症状明显;3°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4°出现脑水肿;(6)并发症及并存症的治疗:①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吸氧、镇静、利尿、强心、血管活性药物;②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的治疗:脱水疗法(甘露醇)、改善通气(人工辅助通气)、扩血管(酚妥拉明)、止痉(地西泮)、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促进脑细胞恢复(ATP、胞磷胆碱);③SIADH的治疗:原则为限制水入量,补充高渗盐水;④脓胸和脓气胸:应及时进行穿刺引流,若脓液黏稠,经反复穿刺抽脓不畅或发生张力性气胸时,宜考虑胸腔闭式引流;⑤对并存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者,应给予相应治疗;(7)生物制剂:血浆和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含有特异性抗体,如RSV-IgG抗体,可用于重症患儿;6. 几种不同病原体所致肺炎的特点(1)病毒性肺炎(2)细菌性肺炎(3)其他微生物所致肺炎。
第十二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和检查方法小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免疫特点与小儿时期易患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
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解剖特点】1.上呼吸道(1)鼻:鼻腔相对短小,鼻道狭窄。
婴幼儿鼻黏膜柔嫩并富于血管,感染时黏膜肿胀,易造成堵塞,导致呼吸困难或张口呼吸。
(2)鼻窦:新生儿上颌窦和筛窦极小,2 岁以后迅速增大,至12 岁才充分发育。
额窦2~3 岁开始出现,12~13 岁时才发育。
蝶窦3 岁时才与鼻腔相通,6 岁时很快增大。
由于鼻窦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续,鼻窦口相对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易发生鼻窦炎。
(3)鼻泪管和咽鼓管:婴幼儿鼻泪管短,开口接近于内眦部,且瓣膜发育不全,故鼻腔感染常易侵入结膜引起炎症。
婴儿咽鼓管较宽,且直而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
(4)咽部:咽部较狭窄且垂直。
扁桃体包括腭扁桃体及咽扁桃体,腭扁桃体1 岁末才逐渐增大,4~10 岁发育达高峰,14~15 岁时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少见。
咽扁桃体又称腺样体,6 个月已发育,位于鼻咽顶部与后壁交界处,严重的腺样体肥大是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5)喉:以环状软骨下缘为标志。
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狭小,软骨柔软,黏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声音嘶哑和吸气性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1)气管、支气管: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且较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因缺乏弹力组织而支撑作用差,因黏液腺分泌不足而气道较干燥,因纤毛运动较差而清除能力差。
故婴幼儿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一旦感染则易于发生充血、水肿导致呼吸道不畅。
左支气管细长,由气管向侧方伸出,而右支气管短而粗,为气管直接延伸,故异物较易进入右支气管。
毛细支气管平滑肌在生后5 个月以前薄而少,3 岁以后才明显发育,故小婴儿呼吸道梗阻主要是黏膜肿胀和分泌物堵塞引起。
(2)肺:肺泡数量较少且面积小、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易于感染。
感染时易致黏液阻塞,引起间质炎症、肺气肿和肺不张等。
3.胸廓婴幼儿胸廓较短,前后径相对较长,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较高,胸腔小而肺脏相对较大;呼吸肌发育差。
因此在呼吸时,肺的扩张受到限制,尤以肺的后下部受 限理甚,不能充分换气,故当肺部病变时,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小儿纵隔体积相对较大,周围 组织松软,在胸腔积液或气胸时易致纵隔移位。
【生理特点】1.呼吸频率与节律 小儿呼吸频率快,年龄越小,频率越快。
新生儿40~44 次/分,~1 岁 30 次/分,~3 岁24 次/分,3~7 岁22 次/分,~14 岁20 次/分,~18岁16~18 /分。
新生儿 及生后数月的婴儿,呼吸极不稳定,可出现深、浅呼吸交替,或呼吸节律不整、间歇、暂停等 现象。
2.呼吸型 婴幼儿呼吸肌发育不全,胸廓活动范围小,呼吸时肺主要向膈方向扩张而呈腹 膈式呼吸(abdominal respiration )。
随年龄增长,膈肌和腹腔脏器下降,肋骨由水平位变为斜位, 逐渐转化为胸腹式呼吸(t h o r a c i ca b d o m i n a l r e s p i r a t i 。
7岁以后以混合式呼吸为主。
3.呼吸功能特点 (1)肺活量(v i t lap a c i :小儿肺活量约为50~70 ml/kg 。
在安静情况下,年长儿仅用 肺活量的12.5%来呼吸,而婴幼儿则需用30%左右,说明婴幼儿呼吸功能储备量较小。
小儿发 生呼吸障碍时其代偿呼吸量最大不超过正常的2.5 倍,而成人可达10 倍,因此易发生呼吸衰竭。
(2)潮气量(ti d a l v o l u :小儿潮气量约为6~10 ml/kg ,年龄越小,潮气量越小;死腔 /潮气量比值大于成人。
(3)每分钟通气量和气体弥散量:前者按体表面积计算与成人相近;后者按单位肺容积 计算与成人相近。
(4)气道阻力:由于气道管径细小,小儿气道阻力大于成人,因此小儿发生喘息的机会 较多。
随年龄增大气道管径逐渐增大,从而阻力递减。
【呼吸道免疫特点】 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
如咳嗽反射及纤毛运动功能差,难以有效清除吸入的尘埃和异物颗粒。
肺泡吞噬细胞功能不足,婴幼儿辅助性T 细胞功能暂时性低下, 使分泌型IgA 、IgG ,尤其是IgG 2亚类含量低微。
此外,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及补体等的 数量和活性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检查方法】 1.体格检查 (1)视诊:①呼吸频率改变:呼吸困难的第一征象为呼吸频率增快,年龄越小越明显。
呼吸频率减慢或节律不规则也是危险征象(2)吸气喘鸣(i n s p i r a t (3)肺部听诊:哮鸣音常于呼气相明显,提示细小支气管梗阻。
不固定的中、粗湿啰音 常来自支气管的分泌物。
于吸气相,特别是深吸气末,听到固定不变的细湿啰音提示肺泡内存 在分泌物,常见于肺泡炎。
小婴儿因呼吸浅快,啰音可不明显,刺激其啼哭方可在吸气末闻及。
2.血气分析 反映气体交换和血液的酸碱平衡状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小儿血气分 析正常值见表12-1。
表12-1 小儿血液气体分析正常值项 目 新 生 儿 ~2 岁 >2 岁 pH 值7.35~7.45 7.35~7.45 7.35~7.45 PaO 2(kPa ) 8~12 10.6~13.3 10.6~13.3 PaCO 2(kPa ) HCO 3-(mmol/L ) 4.00~4.67 20~22 4.00~4.67 20~22 4.67~6.00 22~24 BE (mmol/L ) -6~+2 -6~+2 -4~+2 SaO 2(%)90~9795~9796~98当动脉血氧分压(PaO2)<50 mmH g(6.67 k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 2)>50 mmHg (6.67 k ,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 2)<85%时为呼吸衰竭。
3.肺脏影像学 胸部平片仍为呼吸系统疾病影像学诊断的基础,可基本满足70%以上的临 床需要。
胸透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目前已经不用于儿童常规检查。
CT 特别是高分辨率 CT (HRCT )和螺旋CT (spiral CT )的发展,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率已大为提高。
4.儿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利用纤维支气管镜和电子支气管镜不仅能直视气管和支气管内 的各种病变,还能利用黏膜刷检技术、活体组织检查技术和肺泡灌洗技术提高对儿童呼吸系统 疾病的诊断率。
5 .肺功能检查 5 岁以上儿童可作较全面的肺功能检查。
脉冲振荡技术的优点是受试者 可以自由呼吸,无需配合,无创作性,特别适用于儿童和重症患者的肺功能检查。
应用潮气- 流速容量曲线(TFV )技术使婴幼儿肺功能检查成为可能。
第二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 c u t e u p p e r r 【病因】 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90%以上为病毒,主要有鼻病毒 (rh in o v i r 呼吸道合(r e 副流感病毒(p a r a i n f l u e 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
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D 缺 乏性佝偻病、亚临床维生素A 、锌或铁缺乏症等,或免疫缺陷病、被动吸烟、护理不当、气候 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则易发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迁延。
【临床表现】 由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及病变部位的不同,病情的缓急、轻重程度也不同。
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
1.一般类型上感(1)症状:1)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多于3~4 天内自然痊愈。
2)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
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 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 续存在,多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常有消化道症状,局部症状较轻。
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 39~40℃,热程2~3 天至1 周左右,起病1~2 天可因高热引起惊厥。
(2)体征: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
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
肺部 听诊一般正常。
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h e r p a n g i:病原体为柯萨奇A 组病毒。
好发于夏秋季。
起病急骤, 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体格检查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 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 mm 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 日后破溃形 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
病程为1 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p ha r yn g o-coj u n c tiva l f e v: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
以发热、咽炎、 结膜炎为特征。
好发于春夏季,散发或发生小流行。
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 伴消化道症状。
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并发症】 以婴幼儿多见,病变若向邻近器官组织蔓延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扁桃体 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支气管炎及肺炎等。
年长儿若患A 组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以 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其他病原体也可引起类风湿病等结缔组织病。
【实验室检查】 病毒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
病 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可明确病原。
近年来免疫荧光、免疫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做出早期诊断。
细菌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行咽拭子培养可发 现致病菌。
C 反应蛋白(CRP )和前降钙素原(PCT )有助于鉴别细菌感染。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不难诊断,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
有明显的流行病史,局部症状 较轻,全身症状较重。
常有高热、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病程较长。
2.急性传染病早期 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 咳、猩红热等,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 别。
3.急性阑尾炎 伴腹痛者应注意与急性阑尾炎鉴别。
本病腹痛常先于发热,腹痛部位以右 下腹为主,呈持续性,有固定压痛点、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腰大肌试验阳性等体征,白细胞及 中性粒细胞增高。
4.过敏性鼻炎 某些学龄前或学龄儿童“感冒”症状如流涕、打喷嚏持续超过2 周或反复 发作,而全身症状较轻,则应考虑过敏性鼻炎的可能,鼻拭子涂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助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