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
- 格式:pdf
- 大小:276.51 KB
- 文档页数:3
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发表时间:2015-10-26T14:30:44.6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4期作者:王靖武士科[导读] 保定市第三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 全面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能够避免患者的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保定市第三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摘要:目的总结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
方法针对我院自2005年-2011年的32例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的胸椎结核患者,制定全面的术前后护理计划,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总结围手术期护理经验。
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无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18个月(12-24个月)结核无复发。
结论全面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能够避免患者的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胸椎结核;围手术期;护理2005年1月-2011年1月我科对32例胸椎结核患者实施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
胸椎结核容易导致患者截瘫,另外经胸腔手术术式复杂,手术风险较大,此类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患者的顺利康复尤为关键。
现将我们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9-73岁,平均41岁。
单节段胸椎结核6例,双节段24例,连续性3节段2例。
术前神经损伤情况ASIA分级B级2例,C级2,D级5例,E级23例。
所有患者术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盗汗、纳差、消瘦、胸背部疼痛等症。
1.2治疗方法患者入院确诊后均予以常规4联药物抗结核治疗3周。
异烟肼0.4g、每日1次,利福平0.45g、每日1次,吡嗪酰胺0.5g、一日3次,链霉素0.75g、一日1次。
经抗结核治疗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结核中毒症状减轻,血沉<30mm/h,采取经胸腔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钉棒内固定手术。
29例采用肋骨植骨,3例采用肋骨+自体髂骨植骨。
术后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
经胸前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配合【摘要】目的评价和分析经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
方法采用该术式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配合。
结果实施手术40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取得满意效果。
结论该术式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手术风险大,难度高,要求手术室护士认真做好术前访视、准备,及时准确了解患者病情,熟悉掌握特殊器械使用及手术步骤,术中积极主动的配合是手术成功关键。
【关键词】胸椎结核植骨内固定手术配合【中图分类号】r521.8【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033-02胸椎结核是脊柱结核中较为常见,致残率较高。
目前临床上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达到了彻底清除病灶、解除压迫、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的目[1、2]。
但此项手术技术要求高,危险性大。
我院自2001年1月-2009年12月以来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4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6~59岁,平均37岁。
所有病例术前均经临床体征以及x线、ct或mri检查诊断为胸椎结核,术后经病理检查进一步确诊。
本组病例病变部位在胸5-12,共累及椎节56个,所有病例存在程度不等的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29.8度,有13例伴脊髓不全损伤。
全部病例均采用经胸一期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植骨、z-plate钢板内固定术。
2 术前准备2.1术前访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手术前一日看望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以及与手术有关的一些常识,并列举已经治愈的患者,解除其顾虑及恐惧心理。
嘱患者早休息,禁食水,以良好的状态迎接手术。
护士还应了解病人各项化验检查结果、药物过敏试验、输血申请单等,病人如有特殊要求在随访单上及交班本上做详细记录。
指导患者术中体位的训练,以取得患者在术中的主动配合。
2.2 环境、物品准备常规脊柱手术器械包,脊柱前路手术特殊器械,各种型号及角度刮匙和内固定工具盒1套,开胸器械,手术器械采用高压灭菌。
后路胸椎肿瘤360度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前言后路胸椎肿瘤360度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手术,需要医生、护士、患者家属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手术前、中、后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护理配合措施也有所不同。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大家详细介绍后路胸椎肿瘤360度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
手术前的护理配合在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护理配合工作:1. 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在手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手术流程,告诉他们手术的风险及注意事项,并且了解患者及家属的精神、经济等情况,做好相关安排。
2. 评估患者身体各项指标在手术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身体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包括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等。
同时,还需要向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评估,并进行必要的评估和护理措施。
3. 准备手术器械和耗材手术前,护理人员还需悉心准备手术器械和耗材。
需要做好手术器械的消毒、包装和储存工作,并且检查手术器械和耗材是否完备。
手术中的护理配合下面,我们来看看后路胸椎肿瘤360度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中的护理配合工作:1. 做好麻醉控制在手术中,护理人员需要与麻醉医师配合,做好麻醉控制工作。
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患者的麻醉深度、呼吸、心跳、血压等生命指标的稳定。
2. 给予足够的镇静和止痛药物在手术中,为了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护理人员需要给予足够的镇静和止痛药物。
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生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药物管理。
3. 控制手术区域出血在手术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手术区域的出血情况,及时进行血管压迫、止血等措施,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4. 确保手术器械和耗材的安全在手术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手术器械和耗材的安全,确保手术过程的卫生、无菌和安全。
手术后的护理配合在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护理配合工作:1. 监测生命体征在手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跳、呼吸、血压、体温等,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的稳定。
行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患儿1例护理浦静燕;蔡敏【期刊名称】《上海护理》【年(卷),期】2018(018)005【总页数】2页(P73-74)【关键词】胸椎结核;植骨内固定术;护理【作者】浦静燕;蔡敏【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部,上海 201620;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部,上海 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2骨关节结核是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其中约50%累及脊柱[1]。
少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相对成人结核菌更容易感染脊柱等肺外脏器;脊柱结核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影响大,会造成脊柱畸形、身材矮小甚至瘫痪等严重后遗症,同时也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2]。
我科于2017年3月8日成功为1例2岁9个月胸椎结核的患儿实施了胸椎病灶清除术+胸椎后路减压术+内固定术。
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患儿男,2岁9个月,体重10 kg,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行走异常,拒站,驼背6个月余,出现背部肿块5个月余,并呈进行性增大,外院检查MRI示:胸10、11椎体压缩及周围变化,压迫硬膜囊及脊髓,胸椎向后成角畸形,T-spot检查阳性,血沉增快,予以抗痨治疗,为行手术治疗于2017年3月6日收入我院,经检查确诊为:胸椎结核。
入科后予胸椎支具外固定,完善各项检查,于2017年3月8日在全麻下行胸椎病灶清除术+胸椎后路减压术+内固定术。
术后继续抗炎、抗痨治疗,住院10 d后患儿康复出院。
随访3个月,肢体活动无受限,患儿已恢复正常生活。
2 护理2.1 术前护理2.1.1 心理护理患儿家属有明显焦虑、恐惧心理。
手术前应向家属讲解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意义,使患儿及家属对治疗有所了解,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稳定情绪,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对患儿进行详细的评估和了解,与其多接触交流,参与患儿生活护理,尊重患儿,进行抚触等肢体语言的交流,呼唤其昵称,根据喜好,准备一些小玩具等,多陪伴,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并对其每个进步予以鼓励,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的护理配合一、脊柱骨折脊柱骨折多见男性青壮年。
大多由间接外力引起,如由高处跌落时臀部或足着地、冲击性外力向上传至胸腰段发生骨折;少数由直接外力引起,如房子倒塌压伤、汽车压撞伤或火器伤。
其中70%以上发生于胸、腰段(以第10胸椎至第2腰椎为最多)。
二、脊柱外科手术常见手术入路1、颈椎入路:前路颈椎病灶清除术、颈椎前固定术、治疗颈神经或椎动脉受压病变、后路颈椎后融合术及椎板切除术2、胸椎入路:后外侧入路适用于胸椎结核病灶清除、前侧入路适用于显露T4到T11的椎体3、胸腰椎入路:胸腹联合切口适用于胸腰段脊柱侧弯病人的前路松解,脊柱后凸病人的前路支撑植骨。
后侧切口适用于脊柱后融全,后路椎间盘切除等手术三、物品准备仪器:C臂机、电刀器械:骨科一组包、院外器械钉棒内固定器械包敷料:中单包、大衣包、清创单子包一次性物品:吸引管、电刀笔、 23号刀片、 11号刀片、手术贴膜、2%碘酒、75%酒精、骨蜡、1号可吸收线、1/4/7号丝线特殊用物:铅板、铅衣四、俯卧位的摆放术前依照患者不同体型调整支架的高度,宽度,使腹部静脉受压,减少椎管内外静脉的充血,从而达到减少创面出血。
俯卧时,患者两侧肋骨,髂前上棘,膝等处为主要受力点,应在这些部位铺垫软垫,缓冲局部压力,避免形成压疮。
对气管内麻的患者,应涂上眼膏,并贴上胶布,防止结膜的损伤。
女性患者保护会阴部乳房,男性患者保护阴囊,阴茎受压五、手术步骤1、常规消毒皮肤,铺巾。
2、根据术前X线片情况确定手术切口,切口应该包括固定的上下椎体在内。
切开皮肤后用电刀切开皮下组织,用剥离器剥离椎旁肌肉,充分显露上下各一脊柱节段。
侧方充分显露到横突,并用深部撑开器撑开,纱布填塞,压迫止血。
3、椎弓钉螺钉的植入:(1)用咬骨钳咬掉进针点皮质,开口器准备螺钉进针点,用探针检查螺钉孔道在椎弓根内的走势,插入克氏针。
(2)用C臂机透视确认无误,植入标准螺钉,同法植入其余螺钉。
(3)再次透视确认螺钉的位置及长度4、安置固定系统:(1)用持棒器将所需长度及弯度适中的棒植入。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有效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2017年6月-2019年3月本院接诊且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病患30例,采用数字抽签法分成A、B两组(n=15)。
对两组都施以常规护理,同时对A组加用综合护理法。
分析对比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A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比B组的40.00%低,P<0.05。
结论:通过对接受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病患施以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植骨块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病灶清除;综合护理;胸腰椎结核;植骨融合内固定在全身结核疾病当中,脊柱结核所占的比例在50%左右的范围之内[1]。
而胸腰椎结核则是骨科常见病之一,能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双重损害。
目前,临床可采取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来对胸腰椎结核病患进行治疗[2],虽能取得显著疗效,但若患者在术后不能得到精心的护理,将会极容易发生植骨块移位等并发症,影响手术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中综合护理的应用价值,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2019年3月本院接诊且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病患30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根据数字抽签原理分成A组和B组,每组15例。
A组患者年龄为34-68岁,平均(48.21±3.69)岁。
B组患者年龄为33-68岁,平均(48.53±3.82)岁。
患者病历信息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在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前提下进行,比较两组的年龄和性别构成情况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都进行常规护理,内容有用药指导、环境护理和病情观察等,A组加用综合护理法,详细如下:(1)术前,准确评估患者心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之探讨手术相关问题,了解患者对手术的主观感受,同时向患者介绍手术流程、术中注意事项和预期疗效等,使患者能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
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并椎体内固定术病人的护理
陆红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
【年(卷),期】2012(9)13
【摘要】目的使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并椎体内固定术病人减少并发症且尽快下床活动.方法通过术前心理护理、营养指导,等各项术前指导,以及术后轴式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运动能力.结果本组34例术后生命体征均平稳,无压疮感染等并发症.其中25例6~8周后可下床或坐轮椅离床活动,其中9例运动障碍患者均有一定程度恢复.结论对胸腰椎结核患者应充分重视全面综合的临床护理措施.
【总页数】1页(P61)
【作者】陆红
【作者单位】锦州市传染病医院,辽宁锦州 1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6
【相关文献】
1.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围手术期护理
2.循证护理在胸腰椎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的应用
3.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护理
4.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加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5.浅析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路胸椎肿瘤360度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前言后路胸椎肿瘤360度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手术,该手术是通过背侧进行手术操作,进行360度的椎体切除并植骨内固定。
与传统的前路手术相比,该手术操作更加复杂,需要更为严格的术后护理配合。
本文将介绍该手术的护理配合。
术前准备1.定期进行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完成术前手术指导,安排术前检查和评估手术风险等。
2.加强监护,为患者安排合适的监护人员,给予全面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保证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
3.进行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宣传,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和恐惧感,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术中护理1.与手术室相连的监护仪应该具备包括血压、心电、呼吸和温度在内的多项功能,以方便术中对患者的监测,确保患者安全。
2.护理人员应按照手术流程,给予流畅的护理保障,包括协助医生严密把握各个手术阶段的进程、掌握手术情况、注意机体反应等。
3.对于患者手术期间的慢性咳嗽、喉痛等症状,可给予适当的镇痛、抗感染治疗等。
术后护理1.术后患者应严格进行密切监护,首先应检测术后病情是否符合正常的手术恢复时间,定期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和恢复情况。
同时对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处理需及时跟进,如脊髓水肿、神经功能障碍等。
2.给予营养管理,饮食应以高热量和高蛋白、多维生素为主,以促进术后患者的恢复和痊愈。
3.严格遵守安静环境,尤其是术后24小时内应配合医生制定患者的安静方案,不宜有过多的人接触患者,细心照顾患者,帮助患者调整情绪,提高患者的抗压力和抵抗力。
护理注意事项1.患者术后应避免过度活动,尤其是长时间卧床、整夜不眠等情况,以免手术表现受重创而导致术后恢复困难。
2.患者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污染,及时更换敷料,及时检查伤口情况,如出现创面肿胀或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处理。
3.应辅助患者进行术后的生活护理,包括康复训练、病情监控、营养管理、家庭环境的调整等方面。
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30例的术后护理经验与体会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术后护理情况。
方法:采取病灶清除手术,异烟肼、甲硝唑局部冲洗,取髂骨脊椎融合、螺丝钉内固定,局部放置引流管,术后48~72 h拔除引流管。
结果:8~12周出院。
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健康,均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胸腰椎结核;植骨融合;术后护理[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098-02目前国内外学者主张同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植骨融合、瘫痪恢复率逐步提高,迟发性瘫痪、畸形愈合以及复发率相应减少。
我院自2003年1月~2008年7月共收治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同时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结果及体会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3年1月~2008年7月共收治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
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8~48岁,平均(24.0±7.1)岁。
1.2方法对收治的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取病灶清除手术,异烟肼、甲硝唑局部冲洗,取髂骨脊椎融合、螺丝钉内固定,局部放置引流管,术后48-72 h拔除引流管。
2结果患者8-12周出院。
均不同程度地恢复健康,无并发症发生。
3护理3.1心理护理胸腰椎结核患者手术后一般体弱、不适反应重、卧床时间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暂时丧失。
患者常出现焦虑、恐惧、悲观等消极情绪。
护士应根据治疗的不同阶段、不同情况因势利导,关怀安慰患者,耐心解释,动员同种疾病取得治疗成功患者为其现身说法。
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表现出信心十足,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的态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配合治疗,取得最佳疗效。
3.2体位护理胸腰椎结核手术后6 h内须平卧。
平卧对切口有压迫止血的作用。
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探讨发布时间:2021-06-09T08:19:18.93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1年5月5期作者:贺欢惠慧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观察患者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方法:随机抽选100例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患者,开展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科学分组后观察常规护理方法以及综合护理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
贺欢惠慧通讯作者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外科退变与肿瘤科室陕西西安 710021【摘要】目的:观察患者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方法:随机抽选100例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患者,开展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科学分组后观察常规护理方法以及综合护理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显著,总有效率和护理服务满意度均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
结论:要想优化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从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形成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就必须进行综合护理方法的临床应用。
【关键词】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引言:有效实施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充分发挥护理干预的重要作用,不断降低患者并发症风险、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化的护理干预并不科学,很难取得最优化的护理效果。
全面渗透优质护理服务理念,构建特色的护理服务模式,针对弊端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所在,直接影响着诊疗计划的具体执行。
因此,本文特意研究了综合护理方法在胸椎结核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实际影响,希望以下内容的总结报告,可以成为其他人员有序推进实践工作的价值参考。
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术后护理情况发表时间:2019-06-12T10:27:49.083Z 来源:《护理前沿》2019年第03期作者:马乐霞霍雪娥[导读] 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术后护理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机体疼痛,提高自理能力,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陕西西安710100【摘要】目的:分析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术后护理情况。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1月~2019年3月诊治的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30例进行护理分析,患者均进行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并给予术后护理,对比患者护理前后负性心理情况以及自理能力。
结果:患者护理前疼痛评分为(6.54±1.25)分,自理能力评分为(64.23±20.4)分,经过术后全面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疼痛评分为(1.42±0.28)分,自理能力评分为(91.5±1.43)分,患者的机体疼痛评分显著降低,自理能力显著提高,护理前后数据对比P<0.05。
结论: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术后护理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机体疼痛,提高自理能力,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护理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临床上治疗胸腰椎结核病常见方式,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严重的疼痛,不仅影响疾病康复,还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自理能力降低等,因此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非常重要[1]。
为了提升患者的治疗康复效果,改善预后,本文探讨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术后护理情况,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6年1月~2019年3月诊治的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并接受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护理对象,病例纳入标准:患者均确诊为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指证;具有良好的表达、理解能力,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例开胸下行胸椎体结核灶清除并肋骨植骨椎体钛板固定术患者的护理【摘要】报道1例脊椎结核伴脓肿患者,采用经侧方开胸行t8-t10椎体结核灶一次性清除并肋骨植骨、椎体钛板固定手术护理。
术前给予正规抗结核、抗感染及升白细胞治疗,同时做好感染的预防、病情观察、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开胸、全麻手术对肺功能影响较大,患者因术中气管插管、伤口疼痛等原因导致咳嗽无力,为防止术后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给予氧气雾化吸入、定时叩背、指导其进行有效排谈;术后做好病情观察,病灶部位充分引流,持续抗结核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加强基础护理、体位护理及指导早期功能锻,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及出院指导,患者10-14d症状改善,病情基本控制,于术后20天康复出院,随访症状消失,肢体活动正常、呼吸正常。
【关键词】开胸;胸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固定术;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1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768-02胸椎结核常由于结核菌破坏胸椎中前柱导致脊柱前、中柱病理性骨折,产生后凸畸形[1],不仅影响美观和呼吸功能,还可引起迟发截瘫。
临床中骨结核的治疗应在病灶清除和减压的同时矫正因椎体破坏而导致的胸椎后凸畸形并维持其矫正度[2]。
由于胸椎结核其位于中前柱,手术从后路行病灶清除,手术空间要跨越脊髓,易造成脊髓损伤,病灶清除只凭感觉,很难完全清除病灶。
而前路开胸手术不仅能充分显露胸椎中前柱,术中能清楚显露脊髓前侧,不仅能彻底清除病灶,还能很好预防脊髓损伤,此手术方法在我院骨科少见,跨越胸外、骨科,护理上也增加了难度。
我科于2013年2月份成功为1例t8、9、10脊椎结核伴脓肿患者实行开胸下t8-t10椎体结核灶清除并肋骨植骨、椎体钛板固定术,手术顺利,术后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8岁,主因乏力纳差、消瘦、低热盗汗、胸腰背疼痛伴有不完全截瘫1年余。
经前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经前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的手术配合方法与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经前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的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且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均康复出院。
结论:临床上给予经前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患者良好的手术配合,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手术配合;脊柱内固定术;胸椎结核【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76-02脊柱结核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骨关节结核,在全身结核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约为50%左右,以脊柱畸形、骨质破坏为主要特征,最容易受累的是腰椎,胸椎、颈椎次之,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截瘫,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
当前临床上在治疗胸椎结核时,手术是首选的方法,虽然疗效确切,但是机体创伤大,所以良好的手术配合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研究了良好的手术配合运用在经前路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胸椎结核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病程5~13个月,平均(8.5±3.6)个月,年龄6~69岁,平均(38.3±12.1)岁,51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其中62例为多椎体结核、6例为单椎体结核。
1.2 方法1.2.1术前准备(1)心理护理:术前1日,巡回护士要对患者进行访视,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给患者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包括手术过程、注意事项、效果等,使患者正确认识手术治疗,消除内心的恐惧疑虑,积极配合手术治疗;(2)用物和手术间准备:提前准备好胸椎内固定器械、脊椎手术常规器械以及开胸器械等,统一灭菌,并且术前30min,将手术室的洁净系统打开,净化空气,营造良好的洁净的手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