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谕吉心训七则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950.00 KB
- 文档页数:10
福泽谕吉《福泽谕吉自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福泽谕吉《福泽谕吉自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品提要】我1834年出身于一个士族之家,少年时代在中津度过,受母亲和儒教主义的教育。
福泽谕吉《劝学篇》批判福泽谕吉批判前言一、两个偏见三、误解礼制和孟子五、结尾前言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强调学习和有用之学,提倡自由平等人权,思想上有反儒倾向,是明治维新时期反儒派的代表人物。
《劝学篇》是福泽氏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明治维新时期,在当时畅销日本,至今在中国学术界和启蒙派中也有一定影响。
其中既有很多真知灼见,也存在一些偏见谬论,兹列举部分偏谬予以批判。
一、两个偏见福泽氏说:“大概世界上再没有象无知文盲那样又可怜又可恶的了。
由于无知之极,就会不知耻辱,由于自己无知而陷于贫穷与饥寒交迫之境,但又不求诸自己,反而妄自怨恨邻近的富人,甚至纠集徒党,进行暴动,酿成变乱,真可谓恬不知耻,愍不畏法了。
…还有些出身清白和有相当财产的人,只顾发财,而不知教育子孙。
这些子孙既未受到教育,其愚蠢自不足怪。
结果有不少流于游情放荡,使继承的祖业一朝化为烟云。
统治这样的愚民,决不能采取讲道理来唤醒他们的方法,只有用威力来使他们畏服。
西洋的俗语说:愚民之上有苛政,就是指此而言。
这并不是政府严厉,而是愚民自招的祸殃。
由于愚民之上会有严厉政府,而良民之上会有良好政府乃是自然之理,因此现在我们日本国内既有这样的人民,也就有这样的政治。
假如人民的品质比今天还要差,而且陷于不学文盲,那么政府的法制就会比现在更为严厉。
又如人民都有志于学,明白事理,并能趋向文明风气,那么政府的法制就会达到宽厚大度的地步。
可见法制的宽严,只按人民的德与无德来自然伸缩。
”(《第一篇》)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在于两句话:一是“统治这样的愚民,决不能采取讲道理来唤醒他们的方法,只有用威力来使他们畏服。
”二是“愚民之上有苛政”。
两个观点都很偏颇。
其一,对愚民“用威力来使他们畏服”,可以,民众如果道德低劣,法律应该相对严厉。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政治不妨宽猛相济,《吕刑》主张“刑罚世轻世重”,乱世用重典。
但是,“决不能采取讲道理来唤醒他们的方法”就不对了。
福泽谕吉论儿童教独立思考育作用
在教育方面,福泽谕吉主张以培养“独立心”为旨趣。
易言之,论事以合理为准绳,言道德则以独立自尊为立身行事的基本。
1、教孩子以礼相处
福泽谕吉认为,礼貌交往,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句好听的话、一个好的举止、一身洁净的衣着,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良好修养。
而从小养成的习惯,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2、要求孩子独立自主
日本的孩子独立自主,同样源于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
福泽谕吉认为,作为爸爸妈妈,教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培养他们爱劳动的品质,这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教育孩子保护身体
从福泽谕吉那一代开始,日本人就非常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
福泽谕吉提出,孩子的生存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基础,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
因此每位父母,都应当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教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4、教育孩子爱护动物
福泽谕吉的《童蒙教草》第一章就是教育小朋友爱护动物的内容。
因为日本人也坚信,孩子从小知道尊重生命,长大后就很少会做出越轨的行为。
5、教育孩子勤劳工作
福泽谕吉说过,培养孩子勤劳、热爱劳动的品质非常重要。
大多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都能有所作为,工作成就大,生活也会更加美满。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基督教思想和西方现代化理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日本国情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福泽谕吉教育思想。
本文将对福泽谕吉教育思想进行探讨与研究,以期探究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一、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内涵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用主义教育观:福泽谕吉主张教育应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应该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标,强调教育要有实际应用价值。
他强调学校应该教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2. 教育与道德:福泽谕吉认为,教育应该是道德的教化和培养。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尊心。
3. 国民教育观:福泽谕吉主张普及教育,提倡国民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兴盛和强盛的基础,所有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他主张建立全民教育制度,普及义务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够接受教育。
4. 家庭教育观:福泽谕吉认为,家庭是最基本的教育单位,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养成的第一步。
他主张加强家庭教育,提倡父母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注重家风家教的培养。
5. 教育与社会:福泽谕吉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相结合,要符合社会的需要,要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主张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要注重学生对社会的贡献。
二、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影响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对日本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世界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 福泽谕吉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为日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促进了日本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日本在福泽谕吉的影响下,建立了以实用教育为主导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2. 福泽谕吉的国民教育观,促进了日本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
在他的倡导下,日本建立了普及义务教育制度,实现了全民接受教育的目标,使教育成为日本国家兴盛的重要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钭利珍(浙江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的启蒙思想家,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日本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进行改革,开放国门,奋力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日本社会大为改观。
但与此同时,开放也引进了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不良风气也随之进入,对日本传统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当时有很多人认为日本的道德滑落、衰败,有人指责学校教育,有人提出要恢复传统道德,总之针对当时日本的道德状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
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福泽谕吉陆续提出了他的大德育观。
他认为德育是由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共同组成的,其中社会是培养德智的大课堂,家庭德育是德育的基础,学校德育只是德育的一部分。
一、大德育观1.大社会———大课堂首先,建立德育积累观。
福泽谕吉认为如果把人心比作草木,把教育比作肥料,则德育是对人心施以教育。
种植花果蔬菜草木等,其效果要假以时日,不可一蹴而就。
德育与草木相比,应该是见效最为缓慢的。
从识字理解开始到稍明事理及奠定志向,快则需五年,一般需七年。
因此对德育首先要破除速效观念,建立积累观念,注重平时点滴及时间的积累。
其次,社会是培养德智的大课堂。
福泽谕吉认为,所谓“耳濡目染、不学自通”。
“常在寺庙旁游戏的儿童自然习惯于佛法而沾染其风气。
可谓近佛者佛,近儒者儒。
受周围空气的感染,被社会公共舆论所感化,其势难以阻挡。
即使是独立自主、精神很强的文人,也无法独善其身。
”进而“衣、食、住、行无不受潮流所左右”。
因此,人类的行为是受社会的发展趋势所限制的。
“有形之物如此,无形的德智更无理由摆脱社会的限制”。
所以,“社会,可以说是培养德智的大课堂”。
最后,社会道德衰败的根本原因不在教育,而在于变革的社会。
明治时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由于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日本的青年人,其道德行为与日本的传统大相径庭,于是当时有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学校教育不完善,忽略德育以及教师品德不良与教材质量不佳等。
读福泽谕吉的劝学有感1.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
说的是,人一律生而平等。
但是,现实中到处有富贵贫贱之分,唯有勤于学问、丰富知识才能获得生后的相对平等。
2.所谓学问,并不限于能识难字,能读难懂的古文,能咏和歌和能作诗等不切入实际的学问(福泽谕吉)。
所以,应当把不切实际的学问视为次要,而专心致力于接近世间一般日用的实学。
学问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3.治学的要道在于懂得守本分。
人降生到自然界,本来不受任何拘束(福泽谕吉)。
这个本分,我以为应是独立自由。
4.人的出生是天之使然,而非人力。
搞不懂哦。
5.福泽谕吉的重要观点:人人独立,国家就能独立。
其理由三:第一,没有独立精神的人,就不会深切关怀国事。
所谓独立,就是没有依耐他人的心理,能够自己支配自己。
这后面对独立的论述很精辟,尤其是战事一旦爆发,他对战争心里的描述,感觉就有那么一回事。
第二,在国内得不到独立地位的人,也不能在接触外人时保持独立的权利。
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赖别人;依赖别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谀谄媚人。
第三,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会仗势做坏事。
后面两点不怎样,但是他的总结很好,生当今当世,只要有爱国心,则无论官民都应该首先谋求自身独立,行有余力,再帮助他人独立。
总之,政府与其束缚人民而独自操心国事,实不如解放人民而与人民同甘共苦。
6.1949年我们的爷爷辈就是国家的主人,现在,我们能维护好这个主人翁地位吗?所以,抵御外辱,保家卫国,须使全国充满独立自由的风气,人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应尽国民应尽的义务。
江山美人,谁轻谁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称出不同的分量。
观书有感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对日本为要崛起,为什么学习欧洲文明,以及怎么样实实在在地学好欧洲文明做了深刻的阐述。
学习欧洲文明的意义在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明确的方向,而且就是欧洲文明所处的方向。
楷模在前,因此向欧洲文明的方向推进改革就是最正确也是最便捷的方式。
学习欧洲文明就要严格按照变革人心、政令、物质的顺序,这进程虽艰苦困难,但是无重大阻碍,水到渠成。
文明的基石在于人民的德智。
人民的天性如滔滔江水,要使其丰沃有序,必须采用“疏浚”的方式,断乎不能运用水来土掩“堵”的策略。
因为人心向善,倘使居庙堂者消除弊害,排开障碍,使人民的天性自然发展,庶众的德智必能生机永畅,健康昂扬。
假使人民生在冰冷的条条框框之中,不但不能按照清规戒律发展成规定中的德智之人,反倒要受压抑牢笼的影响,生出悖逆之心,德智一说则为泡影。
人心得到舒展,达到了思想先进,观念正确的地步,人民自然会联合众人编纂法律政令,一来可以自省自律,二则能够防患未然。
人民思想健康向上,社会体制健全可靠,民众就会安居乐业,发展经济,先进文明的物质自然顺理成章。
福泽谕吉百年前提出的发展顺序是非常具有理论依据的,同时日本现今的民众风貌,法律政治,以及物质水平也深刻印证了这个发展顺序的正确性科学性。
我们可以假设,若颠倒这一顺序,则是另一番景象。
首先要得到先进文明中的现实物质,大家纷纷以利润为上,甚至不择手段,违背道德的去追求财富。
政府见状,财力上涨世风日下,急忙出台法律法规,哪里病入膏肓便是一剂药膏,此处状况虽得以控制,彼处又险象环生,焦头烂额,捉襟见肘。
民间叫苦不迭,贫富差距增大,社会保障存在疏漏,公正天平失去平衡。
人们不能安心谋求生活,抱怨政府,人心向恶。
人永远是最基本的因素,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以人为出发点,订法律,谋福祉。
倘使舍本逐末,让人变成框架之下的样子,违背了人的天性,这样暂时的平衡迟早要毁坏,因为人性这种物质宁折不弯,不堪挟制。
福泽谕吉对自己的国家有深刻的思考,我们虽不能与大儒比肩,但位卑不敢忘忧国。
论福泽谕吉的公德观及其现代启示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伦理学家。
梁启超认为“福泽谕吉之在日本”是“必不可少之人也。
苟无此人,则其国或不得进步,即进步亦未必如是其骤也”[1 ]。
福泽谕吉的公德与启蒙思想深深影响着日本文明的近代化进程,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
因此,研究福泽谕吉的公德观,探索其公德观的本体论基础、价值论基础与基本内容,吸取其中的积极因素助推当前我国的公德建设就具有重要意义。
、福泽谕吉公德观的理论目的福泽谕吉高度重视公德对于国民摆脱陈规陋习的束缚、培育爱国精神、实现国家独立的重要意义,其公德观具有明确的理论目的。
1.革除封建儒学的弊病福泽谕吉从“智”“德”一体的角度阐释其启蒙思想,认为文明就是一个社会与个体智德共同进步的状态,智”与“德”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是不可或缺的。
福泽谕吉把文明分为两个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内在的精神,外在的文明表现为衣食富足而使人的身体安乐,而内在的文明表现为品质高贵而使人的道德高尚。
福泽谕吉认为外在的文明易取而内在的文明难求,因而仅仅从可见的外在文明向西方学习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学习西方以智德为表征的内在文明。
在此基础上福泽谕吉把道德分为私德与公德,认为传统日本社会“认定的道德, 是专指个人的私德而 言的” [2 ] , ?S 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仅仅依靠 私德就难以应付,由此必须把人们的私人道德发展到公共道德。
私德在野蛮的原始时代,其功用最为显著,随着文明的进步, 逐渐丧失权威,而转化为公德。
” [2 ] 但是长期以来德川幕府 推行的日本封建儒学意识形态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因此为了 使日本社会摆脱“半野蛮半开化”的蒙昧与迷信状态, 培养新型 公民,提升国民的公德水平,必须移风易俗,对封建儒学的弊病 展开全面清算。
福泽谕吉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智的开化, 仍然不能冷静 地审视封建儒学的弊病,还试图以内在的、无形的道德施于外在 的、有形的政治力图谋求公共秩序的建构, “想用古老的方法处 理现代的事务,想用感情来统御人民”,就好似“在陆地行舟”,事实上是根本行不通的” [2 ] 。
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研究
福泽谕吉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多受到德国启蒙思想
的影响。
福泽谕吉主张的教育观旨在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和国家意识的人才,以此为基础,
推动日本现代化的发展。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教育”观念
福泽谕吉主张的是一种强调民族自信和国家意识的教育。
他认为,只有通过民族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推动日本现代化进程的人才。
这种民族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懂得自
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宗旨。
二、强调实用主义教育
福泽谕吉认为,教育应该是实用主义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技能。
他主
张学生应该学习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国家
的现代化进程。
三、注重道德教育
福泽谕吉主张道德教育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
识和技能,还要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强调诚实、正直、勇敢
和责任心等品质的培养,塑造优秀的人格。
四、推崇自由主义教育
福泽谕吉强调学生应该具有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主张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
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强加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够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综上所述,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强调民族自信和国家意识的实用主义教育,注
重道德教育,并推崇自由主义教育。
这些观点对日本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
今天的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假如只有一个学说,无论这个学说的性质怎样纯粹善良,也绝不能由此产生自由的风气;自由的风气只有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之中才能存生。
政府如果真要了解社会的真情实况,则莫如使出版自由,倾听智者的议论。
对著作和报刊加以限制,堵塞智者的言路,只利用特务来探索社会动静的办法,正如把生物密闭起来,断绝空气流通,而从傍窥伺其生死一般。
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毫无顾虑地和盘托出,至于对与不对,可以一任他人的判断。
这就是我之所以好辩和讨论智德区别的缘故。
因此,可以说道德是一种不管外界事物如何变化,不顾世人的褒贬,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坚忍不拔地存在于内心的东西。
智慧是学而后进步,不学就不能进步,已经学会,就不会退步;而道德就不同了,它既难教又难学,并且是由于内心的努力与否而有所进退的。
所以,道德不是单纯依靠人为的教诲可以造成的,而是由于学者的自修产生的。
德川家康承乱离之后,栉风沐雨,历尽千辛万苦,奠定了三百年的太平基业,使天下安如泰山,直到今天,无人不称其丰功伟业。
回想当足利末期,国内纷扰之际,织田、丰臣等虽然战功显赫,仍末能平定大局,如果没有家康力挽狂澜,不知几时才能太平!的确,家康不愧为开辟三百年太平的父母。
然而,如果论其私人道德,却有不少令人不齿之处。
例如他违背太阎的遗命,有意不守大阪;不仅不遵照遗嘱辅佐秀赖,反而养成其放荡昏庸;应铲除石田三成而不铲除,故意留下以为后日打倒大阪的媒介等,都说明他具有最大阴谋。
从这一点来看,在家康的身上,似乎没有一点道德。
然而,由于这种不德却奠定了三百年太平基业,拯救了全国人民免遭涂炭,这不是千古奇谈么?再如赖朝也好,信长也好,如果从其个人的行为来论,则有很多残忍、刻薄、伪诈和反复无常等罪恶的行为。
但是,他们都能制止一时的纷乱,化干戈为玉帛,减少了人民的死亡,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证明恶人不显得不能做善事。
道德规范一开始,就已经固定下来,不能再有进步,但智慧的作用,却是日益进步永无止境的。
《福泽谕吉》内容提要福泽谕吉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
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目录内容提要目录第一章福泽谕吉简介第二章外出发展第三章受聘第四章倡导西学第五章教育方针第六章各种著作第七章学者雁奴第七章福泽谕吉:《脱亚论》第一章福泽谕吉简介全名:福泽谕吉外文名:ふくざわゆきち国籍:日本出生地:大阪生存年代:1835年1月10日——1901年2月3日社会地位:思想家、教育家主要成就:日本近代教育之父他于天保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元一八三五年一月十日),出生在大坂的藩邸。
父亲福泽百助,是丰前中津(现今九州大分县)奥平藩的士族。
母亲是同藩士族桥本滨右卫门的长女,名叫阿顺。
他的父母一共生了两男三女,谕吉是最后一个儿子。
当时,各藩都在金融中心地大坂和江户(东京),设置“藏屋敷”,销售藩地生产的粮谷杂物。
百助受藩命,在大坂中津藩的“藏屋敷”,担任会计的工作。
他虽是一个俸禄微薄的低级藩士,但却是一位廉洁自持、才学俊秀、德望颇高的汉学者。
他最喜欢收藏中国的古书,恰巧在谕吉诞生那一天,得偿夙愿,购到了中国清代的上谕条例六十余册;晚上又逢麟儿出世,喜事重重,欢欣无比,于是给新生儿子取名“谕吉”。
但不幸终于降临这个和乐的家庭。
当谕吉十八个月大的时候,年仅四十五岁的父亲就因病亡故。
三十三岁的母亲,不得不带五个孩子,回到了背离十数年之久的故乡中津。
此地方语言风俗和大坂有些不同。
孩子们无形中和故乡的小朋友们起了一层隔阂,只好自家成为一个小天地,生活在其中。
他们虽然过着寂寞穷苦的生活,家风倒是纯直而和平的。
幼小时候的谕吉,饱受身份差别的屈辱,备尝家计贫困的痛苦。
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天生豁达的个性。
举例说:谕吉要上街购买酒、油、酱油时,不像其他小士族的子弟用手巾遮掩头脸,在夜间出去购买。
日本維新前後之啟蒙大師—福澤諭吉(1834-1901)一、前言1.福澤被喻為日本的伏爾泰(1694-1778,法國啟蒙家)「思想的重要性」:十九世紀的許多「主義」2.一萬元鈔票的意義:民眾思想「啟蒙」的重要性a.康德對啟蒙(enlight)的定義:超脫未成熟的狀態b.日本大正初年(1920年代)田中王堂說:「我同胞仍未充分理解啟蒙運動的意義。
…只要我同胞還未領會啟蒙運動的意義,未接受其洗禮,那麼無論他們幹什麼,都不可能成為完全文明的國民。
」明治與昭和時代可說是日本急速擴張的功利集團主義時代。
3.中日近代的兩個啟蒙大師嚴復(1853-1921)與福澤諭吉(1834-1901)之比較嚴復翻譯之書《群己權界論》、《天演論》,著《原強》等,大量翻譯和介紹西方近代的經典著作,對當時知識界也造成相當影響。
a.重視「民權」vs.「民本」專注個人自由意義的「民」(權利)vs.教化與提升人民素質意義的「民」(義務)社會契約論(個人主義) vs. 職分責任論(社群主義)b.二者啟蒙效果相比c.二者晚年皆背叛自己當年的啟蒙精神嚴復晚年思想漸趨保守,參加康有為的復辟事件(1917)福澤在甲午戰後,漸靠向帝國主義。
3.一個小插曲故事:中國人理解的福澤與日本人理解的福澤二、福澤諭吉生平介紹1.簡單年表1834出身九州豐前中津藩的下級武士,十八個大時喪父,母親獨立撫養五個小孩。
父親由於身分低微,致使才能不能發揮。
1854到長崎學蘭學,次年赴大阪進緒方洪庵之門,續學蘭學。
1858奉藩命上京,在奧平家宅開設學塾(今日慶應大學之前身)教蘭學,醒悟蘭學已經退潮,猛學英語。
以後改為英文學塾,成為當時東京唯一一個英文學塾。
1860渡美1861-1867又再次渡美(總計前後三次渡美),期間擔任幕府翻譯官,當時福澤的政治態度甚反對薩、長之跋扈。
1866《西洋事情》出版,憂國愛民之士,幾乎人手一本,福澤聲望因此水漲船高。
1872-76《勸學篇》連續發行達三百萬冊,鼓吹對封建學問和道德之挑戰,影響甚鉅,受到守舊派的憤怒與攻擊。
福泽谕吉课程思想初探彭文君【摘要】福泽谕吉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德育课程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独立精神和德育能力,反时空洞的道德说教,提倡身教重于言教、认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协同配合;其智育课程思想认为学校教育不限于求知,更重要的是求智;反对空疏的儒学,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其体育课程思想倡导身体第一、学习第二,体育锻炼要按照民族和地区的传统与习俗进行,要有时间和运动量作保障.【期刊名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8(029)004【总页数】4页(P55-58)【关键词】福泽谕吉;德育课程思想;智育课程思想;体育课程思想【作者】彭文君【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59.3福泽谕吉(1835-1901)是日本近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作为日本近代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其政治思想糟粕不少,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很大。
但作为日本近代影响最大的教育家,福泽谕吉却很值得我们注意。
在我们正努力建设教育强国,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研究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特别是课程思想,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福泽谕吉非常重视德育课程的开设,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完备之人。
他说:“有智慧而缺乏道德之心的人,等于禽兽,非人也”[1](P77)。
他又说:“智慧和道德,恰象人的思想的两部分,各有各的作用,所以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如果不是两者兼备,就不能算作完人”[1](P27)。
就重视德育这点来说,福泽谕吉继承了中国的儒家思想,但福泽谕吉又和儒家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封建道德教育,即忠孝节义等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忠臣孝子和奴才顺民。
而福泽谕吉毕竟是日本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学习“兰学”多年,还三次赴欧美国家参观考察,深感西方文明之先进,儒家文明之落后,所以坚决反对用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学生,极力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培养学生,特别强调培养富有独立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