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肠传输功能检查.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3
胃肠传输功能检查
一、实验材料及检测仪器
40g硫酸钡作为造影剂;检测仪器:500mAX光机。
二:方法
患者将40g硫酸钡放入早餐稀饭内一起服下,服钡后4、8、12、24、48、72小时摄立位腹部平片,钡完全排出后停止摄片,72小时仍未排出者,每24小时摄片一张,直至钡剂完全排出,检查期间记录每次排便时间。
三、注意事项
试验前三日停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泻剂及镇静药物等,试验前一日晚上排便灌肠。
试验期间受试者饮食、休息、日常活动如常。
四、优势
1、钡与饭同服,两者混在一起,可真实反映胃肠传输情况。
2、传输检查与形态兼顾,钡在何处一目了然。
3、全面评价消化道传输功能,可以对便秘进行精细而准确
分型。
4、检查方法简单,便于推广。
出口梗阻性便秘病因及检查方式研究进展作者:麻张亮唐晓丹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7年第12期【摘要】出口梗阻性便秘属于功能性肛肠疾病,是功能性便秘中常见的类型,此类便秘多有盆底、结直肠、肛门的结构与功能异常,临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排便困难、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无便意或有便意但便量少、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等,需手法辅助排便[1],罗马III诊断标准[2]中将此类便秘称为功能性排便障碍。
出口梗阻性便秘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病因十分复杂,目前根据其病理特点基本可归为两类:第一类为盆底松弛综合征,包括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骶直分离、内脏下垂等;第二类为盆底痉挛综合征,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等[3]。
上述病因亦可相互影响导致便秘的发生。
本文就出口梗阻性便秘常见的病因及检查方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出口梗阻型便秘;病因;检查方式1病因1.1直肠前突直肠前突(亦称膨出)是形成出口梗阻型便秘的重要病因,即直肠前壁及直肠阴道隔薄弱,伸缩性小,排便时直肠前壁向阴道后壁膨出,形成大于0.6cm以上的囊袋状,继而形成便秘。
多见于女性,是女性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中老年经产妇[4],男性多见于前列腺摘除者[5]。
1.2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松弛导致直肠壁下移。
直肠脱垂病因复杂,目前认为可能与盆底维持部分结构薄弱、肛提肌和肛管括约肌松弛,外伤、手术引起损害,腹压增加[6]有关。
当直肠前壁黏膜下移后,继续牵拉后壁及侧壁黏膜使之下移、套叠,就会形成全层直肠套叠。
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黏膜下移加重,黏膜层出现慢性炎症性增生、肥厚,导致直肠肠腔狭窄、黏膜堆积,加重便秘。
1.3耻骨直肠肌综合征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是一种因耻骨直肠肌痉挛或肥厚引起的盆底出口梗阻为特征的排便障碍性病变,患者在排便时耻骨直肠肌不但不松弛,甚至出现反常收缩,影响排便。
结肠传输实验对慢性功能性便秘诊断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结肠传输实验在慢性功能性便秘诊断中的应用。
方式对30例病例常规饮食下口服标志物后别离于24h、48h、72h进行摄片观看。
结果3例结肠传输功能正常,16例传输功能差,11例传输功能极差。
结论探讨结肠传输实验在便秘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为慢性便秘的临床分型及医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对临床上选择医治方案、评判疗效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结肠传输实验功能性便秘标志物诊断慢性便秘(CC)是由多种病因引发的一种常见临床病症,一般是指大便次数减少、排便时刻延长或粪便硬而少、排便困难或排便不顺畅,许多直接阻碍肠道滑腻肌功能的疾病都可致使便秘,如结、直肠解剖结构的异样,滑腻肌源性或肠神经元性病变等所致的便秘,称为继发性便秘,若是无上述病因引发的便秘,称为慢性功能性便秘(CFC)[1]。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指由于结肠传输功能障碍致使的便秘,要紧表现为每周排便少于2次,无便意,靠泻剂来维持排便[2]。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及现代生活节拍和饮食适应、环境等的改变,CFC的发病率愈来愈高,因此CFC愈来愈受到重视,CFC也是阻碍现代人一辈子活质量的重要良性疾病之一。
本方式结肠运输实验是通过口服不透X线的物质,使其混合于肠内容物中,在比较接近生理的条件下,摄片观看结肠的运动情形,且标志物与食糜或粪便比重相似,且显示清楚,不吸收,无毒,无刺激。
总之,为临床医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资料,探讨结肠运输实验在便秘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为慢性便秘的临床分型及医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对临床上选择医治方案、评判疗效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判定功能障碍部位、医治尤其是肛肠外科对便秘行手术医治的适应症挑选及疗效观看的必查项目,是对手术前评估及手术后的疗效判定均具有不可替代的检查项目。
1材料与方式1.1病例入选标准门诊及住院30例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检查对象。
诊断标准:参考罗马Ⅱ诊断标准,排除肠道或全身器质性病因和药物所致的病因,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持续或间段显现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病症:(1)超过1/4的时刻有排便费力;(2)大于1/4的时刻有粪便呈团块或硬结;(3)大于1/4的时刻有排便不净感;(4)大于1/4的时刻有排便时肛门阻塞感或肛门直肠阻塞;(5)大于1/4的时刻有排便时需用手法协助;(6)大于1/4的时刻有每周排便少于3次,不存在稀便。
什么是结肠慢运输试验
西安马应龙肛肠医院便秘的六项检查为患者提供了全面、深入、互为补充的系统检查体系,加之高分辨率全结肠压力测定七项检查,许多项目在全国乃至亚洲处于领先地位。
为针对性治疗及手术提供了充分、可靠的依据。
结肠慢运输试验是患者通过口服一定数量不透X线的标志物,定时拍腹平片,追踪观察不同时间内标志物在结肠内运行的时间、部位,判断结肠内容物运行的速度及受阻部位的一种诊断方法。
患者于检查前1天上午口服含20粒标志物胶囊1枚,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拍片。
3天后大肠仍存留4粒(20%)以上标志物为运输异常。
运用运输指数初步判断是结肠缓慢型还是排便障碍型。
检查前3天及检查期间不得服用泻剂、促胃肠动力等药物,避免使用灌肠、开塞露等帮助通便的一切措施,检查期间患者正常生活,饮食照常。
可以区别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及排便障碍型便秘。
24小时腹部观察片
48小时腹部观察片
72小时腹部观察片。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结肠运输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观察和分析结肠运输功能,为便秘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3. 掌握结肠运输试验的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结肠运输试验是一种检查结肠传输功能的方法,通过观察口服的标记物在结肠内的运行情况,评估结肠的传输功能。
实验过程中,受试者口服一定数量的标记物,随后定期拍摄腹部平片,观察标记物在结肠内的分布和移动情况,从而判断结肠的传输功能是否正常。
三、实验材料1. 标志物胶囊(20粒/枚);2. X线摄影设备;3. 记录表格;4. 检查室及换衣间;5. 检查床。
四、实验方法1. 检查前准备:(1)受试者检查前3天禁服泻药及对肠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和刺激性食物;(2)检查前1天上午8点,受试者口服含20粒标志物胶囊1枚;(3)受试者检查期间生活及饮食习惯不变。
2. 检查过程:(1)受试者于检查当天空腹,按预约时间到达检查室;(2)受试者更换检查室提供的衣物,平躺在检查床上;(3)医护人员在受试者腹部涂抹耦合剂,进行腹部平片拍摄;(4)受试者每隔24小时拍摄腹部平片1张,连续拍摄5天;(5)受试者每天记录存留在右、左半结肠及直肠、乙状结肠的标志物粒数。
3. 数据分析:(1)计算受试者结肠运输指数(TI):TI第三天乙部存留的标记物数/第3天全结肠存留的标记物数;(2)根据TI值判断结肠运输功能:TI值越小,越接近于0,慢运输可能性越大;TI值越大,越接近于1,出口梗阻可能性越大;(3)分析受试者标记物在结肠内每日的运动情况,判断标记物在哪段结肠运动缓慢。
五、实验结果1. 受试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等;2. 受试者结肠运输指数(TI);3. 受试者标记物在结肠内每日的运动情况;4. 受试者结肠运输功能诊断结果。
六、实验讨论1. 分析受试者结肠运输指数(TI)与结肠运输功能之间的关系;2. 分析受试者标记物在结肠内每日的运动情况与结肠运输功能之间的关系;3. 结合受试者临床表现,讨论结肠运输试验结果对便秘等疾病的诊断价值。
结肠传输试验一、定义:通过口服得方法向胃肠道中投入标志物,然后定时观察与计算标志物在结肠中运行、分布得情况,借以观察结肠得传输情况,则称为结肠传输试验。
二、历史回顾:1969年Hinton首先使用不透X线标志物测定结肠传输时间,利用不透X线标志物在腹平片得消失情况进行观察、计算。
1978年Martelli提出了正常人大肠运动得一些参数,指出5天排出标志物小于80%为结肠传输异常。
1981年Arhan提出了结肠分段通过时间得测量方法。
尽管前人对胃肠通过时间得测定方法很多,但效果不理想,仍以Hinton法测定结肠传输时间、Arhan法测定结肠分段通过时间简单易行,被广泛应用。
三、检查前准备:大多数文献中提到检查前48h-72小时内不得行钡剂或碘剂胃肠道造影,也不得服用其她重金属药物。
凡近期曾服用上述药物者,必须经摄片证实确已全部排空方能开始结肠运输试验。
不使用任何影响消化功能及胃肠道动力得药物、泻剂、润肠剂,不清洁灌肠,直至检查结束。
检查期间要求受式者保持正常得起居与生活规律,膳食合理,情绪稳定。
外地患者应缓行结肠运输试验,避免因“水土不服”影响检查结果。
在汪志杰得《结肠运输试验应用常规》一文中提到除上述检查前得准备外,还要求受检者做到以下几点:1、饮食要求:(1)保证每日摄入主食量不少于200g,应适当摄入麦片、黑面包等富含粗纤维得食物及玉米、小米、薯类、南瓜等杂粮。
(2)保证每日摄入各类蔬菜,特别就是叶类蔬菜不少于500g,不过量摄入水果。
(3)保证每日摄入足够得水分(包括牛奶、豆浆、汤等),总量不少于2000ml,其中包括晨起后即饮温热淡盐水500ml。
2、运动与保健要求:(1)保证每天适当体育活动,或大步快走不少于30min,至少要微微出汗。
(2)保证每日早晚各按摩腹部1次,每次10分钟,逆时针方向。
按上述这些要求,对便秘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可使相当一部分便秘患者恢复正常排便,排除了那些由于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不健康得精神情绪以及滥用泻剂引起得对药物得依赖性导致得便秘,可以更准确得筛查出真正存在结肠运输缓慢及出口梗阻得患者。
什么是结肠传输功能检查?一般指的是经口摄取特定的标记物,而后准时察看和计算标记物在结直肠的运转和散布状况以及排出的时间的一种检查方法。
临床上有多种检查方法,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口服不透 X 线的标记物腹部摄片的方法。
关于功能性便秘的诊疗和分类有重要意义。
1.检查方法①单次服用,多次拍片法从检查前2 天起停止使用全部可能影响消化道功能的药物,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
于检查日早饭后,上午8 时一次吞服20 粒不透X 线的标记物,一般将其装入胶囊内。
分别于服用标记物后 24 小、 48 小时、 72 小时后拍摄三张腹平片,也能够每隔 24 小时拍摄一张腹平片,直至标记物排出16 粒( 80%)。
假如前一张 X 片中所见标记物小于 4 粒(20%),即停止拍摄此后的腹平片。
检查结束后,察看每张 X 片标记物的数量及散布状况。
②两次服用,两次拍片法分两次服用两种形状的标记物,分两次拍摄腹平片,一般为第一天口服一种形状的标记物,次日同一时间再口服另一种形状的标记物,第三天和第四天同一时间分别拍摄一张腹平片。
其余注意事项同单次服用法。
检查结束后,察看每张X 片中每种形状的标记物数量及散布状况,并计算结果。
假如前一张 X 片中所见标记物小于 4 粒(20%),即停止拍摄此后的腹平片。
检查结束后,察看每张X片标记物的数量及散布状况。
③三次服用,单次拍片法标记物为三种形状,每种形状 20 粒,分别装入三个胶囊中,每天同一时间口服一种形状的标记物胶囊,连服三天,第四天同一时间拍摄一张腹平片,察看每种形状的标记物数量及散布状况,并计算结果。
④多次服用,一次拍片法一种形状的标记物,每 20 粒装入一个胶囊中,每天同一时间服用一粒,连服 6 天,第 7 天同一时间拍摄 X腹平片。
察看片中标记物的数量及散布状况,并计算结果,全肠道经过时间 =(24 小时× 6/20 粒× 6)×全结肠总标记物粒数;结肠分段经过时间=( 24 小时× 6/20 粒× 6)×该段结肠的标记物粒数。
PND小鼠结肠传输功能、直肠敏感性和远端结肠感觉信号分子表达变化背景:盆腔神经损伤引起的结直肠动力障碍在结直肠外科很常见,常会引起腹部胀痛、顽固性便秘、排粪不尽、直肠坠胀等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处理困难[1]。
在直肠癌手术中,有多个容易造成自主神经损伤的危险区。
有研究显示,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游离直肠造成支配直肠的盆腔自主神经损伤引起术后排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71%[2]。
临床上观察到,部分排便功能障碍的患者其症状随时间推移呈缓慢恢复趋势,说明机体存在适应性恢复的机制,探讨盆腔神经损伤后的这一适应性恢复的机制对临床防治有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去盆腔神经支配(pelvic nerve denervation,PND)大鼠的结肠传输功能约1周可恢复[3]。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ND 大鼠模型结肠黏膜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锚蛋白亚家族成员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TRPA 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恢复的趋势[4],而且结肠传输功能的恢复与其结肠粘膜TRPA 1的表达水平有相关性。
提示TRPA1可能参与了PND大鼠结肠动力的适应性恢复过程。
TRPA 1是表达于肠嗜铬(enterochromaffin,EC)细胞的感受器分子,能够感知肠腔内化学与物理的刺激信号,并介导EC细胞释放5-HT调控肠动力[5]。
而在众多的5-HT受体中,5-HT3及5-HT4受体在肠粘膜感觉神经调控中的作用最受关注[6]。
本研究拟建立PND小鼠模型,利用TRPA1基因敲除小鼠深入研究TRPA1在PND 小鼠肠动力适应性恢复过程中的作用,并观察下游的5-HT3及5-HT4受体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初步了解TRPA1的作用机制。
目的1、建立去盆腔神经支配(PND)小鼠模型。
2、了解PND小鼠远端结肠TRPA1蛋白的表达变化。
3、利用TRPA1基因敲除小鼠,探讨TRPA1在PND小鼠结肠动力变化中的作用机制。
结肠传输试验
一、适应症:慢性便秘患者。
二、禁忌症:妊娠患者。
三、检查方法:检查当日早8:00一次性吞服含有20粒不透X线的标志物胶
囊1颗,于服标志物后第24h、48h、72h摄腹部平片。
四、注意事项:
1.检查前48-72小时内不得行钡剂或碘剂胃肠道造影,也不得服用其他重金
属药物。
凡近期曾服用上述药物者,必须经摄片证实确已全部排空方能开
始结肠运输试验。
2.检查前48小时内不使用任何影响消化功能及胃肠道动力的药物、泻剂、
润肠剂,不清洁灌肠,直至检查结束。
3.检查期间要求受试者保持正常的起居和生活规律,膳食合理,情绪稳定。
4.检查过程中发现标记物已排空或已达诊断要求者停止拍片,避免使病人
多摄片、多曝光、多花费。
五、诊断标准:
正常:72h≤4粒;
结肠慢运输:96h≥4粒,且运输指数≤0.4;
再分3度:轻度:96h≥4粒;
中度:120h≥4粒或96h≥15粒;
重度:144h≥4粒或120h≥15粒;
慢运输倾向:结果介于正常和轻度慢运输之间,即:72h≥5粒至96h≤3粒;
出口梗阻:72h≥10粒,且连续2天运输指数>0.6,最后1天≥0.75;
混合型:慢运输与出口梗阻同时出现,运输指数=0.5。
运输指数=乙状结肠直肠区标志物数/标志物存留的总数。
大肠传输试验大肠传输试验(CRTT)是通过观察不透X光的标志物在肠道内存留、分布、通过和排出过程,以判断肠道传输功能的一种动力学检查方法。
结肠传输试验对诊断便秘,判断功能障碍部位、治疗(尤其是肛肠外科对便秘行手术治疗的适应证筛选)及疗效观察,具有临床意义。
口服标志物20粒后,每24小时摄腹平片,以计算观察72小时排出量:排出达80%(16粒)为大肠传输功能正常;仍留在结肠为大肠传输缓慢;仍留在直肠为出口阻塞。
(一)标志物的制作(1)标志物的性状:依据人体消化道生理特点、消毒及X线要求,标志物应具备无毒、无害、无刺激性;经高压消毒和通过消化道时不碎裂、变形和吸收;体积、重量接近于粪渣,易被粪便裹携一起推进;在X线片中能清晰显影。
(2)常用材料:硫酸钡。
(3)制作规格:硫酸钡含量不少于60%,制作为圆形小颗粒:厚1.25mm,直径2mm,粒重8mg,硬度为55邵A。
或立方体小颗粒,每粒3mmX3mmX3mm,重15mg。
标志物经高压消毒后每胶囊装20粒为一次用量。
(二)检查方法(1)受检者于检查前2~3天停服泻药及胃肠动力药。
(2)服标志物前尽量排尽肠内粪便,必要时灌肠助排。
(3)检查期间不改变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
(4)口服标志物胶囊一枚后每隔24小时摄取腹平片,一般摄取三张(72小时)片。
(5)为防止图片遗漏标志物,可结合透视确定照片范围。
(三)诊断标准1.读片每张腹平片分脊柱左、脊柱右及盆腔三个区域,分别表示左半结肠、右半结肠和乙直肠的位置(见图1.35)。
观察各部位的标记物粒数。
2.诊断理论依据根据大肠生理学研究,大肠内容物推进速度为8cm/h,向后返回速度为3cm/h,实际前进5cm,饭后推进的速度较快,为I0cm/h。
因此,正常人应在24~48小时排便。
临床诊断便秘以大便次数每周少于3次为标准,即第3天(72小时)未排便列为便秘,所以结肠传输试验正常界限定为72小时,超过72小时应考虑为结肠传输功能弛缓。
结肠运输试验应用常规上海建工医院放射科200083汪志杰结肠运输试验是检查结肠传输功能的主要方法,在便秘的病因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
该检查简便易行,但要使之成为临床可信赖的检查也并非易事。
十几年来,笔者经手结肠运输试验600余例,经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查常规,分受检者和医师两个方面共8条注意事项。
现介绍于后,供讨论和参考。
1对受检者的要求胃肠道分泌的多与少、张力的高与低、蠕动的强与弱、动力和排空的快与慢等都会因某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而相互转换。
可见,进行功能性检查必须使受检者在检查期间始终处于相对合理和稳定的环境之中并尽力排除一切外来因素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受检者肠道功能的本来面貌。
具体要求如下。
1.1药物限制(1)吞服标记物胶囊前72h内不得行钡剂或碘剂胃肠道造影,也不得服用其他重金属药物。
凡近期曾服用上述药物者,必须经摄片证实确已全部排空方能开始结肠运输试验。
(2)吞服标记物胶囊前48h内不得服用泻剂、润肠通便药及其他具有通便功能的饮料,如肠清茶、减肥茶等。
(3)吞服标记物胶囊前24h内①不使用开塞露;②不使用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及平滑肌功能的药物;③不使用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④不清洁灌肠。
上述规定之目的是为了防止肠道内的钡剂、碘剂或重金属药物与标记物混淆、重叠,影响标记物的显示和计数;防止残留于体内的少量药物影响肠道的张力、蠕动、传输及排粪功能,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前24h内不得清洁灌肠则是因为灌肠后的肠管处于空虚状态,标记物在空虚的肠道内运行不符合人的正常生理。
1.2饮食限制(1)保证每日摄入主食量不少于200g,应适当摄入麦片、黑面包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及玉米、小米、薯类、南瓜等杂粮。
(2)保证每日摄入各类蔬菜,特别是叶类蔬菜不少于500g,不过量摄入水果。
(3)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水分(包括牛奶、豆浆、汤水等),总量不少于2000m L,其中包括晨起后即饮温热淡盐水500m L。
结肠传输试验在慢传输型便秘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发表时间:2014-12-31T11:03:32.2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4期供稿作者:白小华[导读] 便秘通常有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塞型便秘、混合型便秘3种,慢传输型便秘是临床常见类型。
白小华(山西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030012)【摘要】目的:分析结肠传输试验在慢传输型便秘疾病的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行结肠传输试验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口服1枚含有20粒不透光标记物的胶囊,观察并记录患者服药后不同时间段内,腹部标记物的具体分布情况;对120例患者服药72h后根据标记物数量分组,标记物数量>20%,可划分为阳性组,数量<20%,可划分为阴性组。
结果:阳性组54例,阴性组66例,两组患者服药后24h、48h、72h大肠残留标记物情况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结肠传输试验可正确反映人体结肠传输功能存在的异常情况,多次进行结肠传输试验,可提高慢传输型便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为慢传输型便秘疾病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结肠传输试验慢传输型便秘诊治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048-02便秘通常有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塞型便秘、混合型便秘3种,慢传输型便秘是临床常见类型,主要是因为结肠传输功能障碍引起排便困难的一种疾病,主要特点有结肠动力减弱、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无便意等[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与人口结构改变,该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
结肠传输试验是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有助于该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
我院为分析结肠传输试验在慢传输型便秘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选取收治的120例行结肠传输试验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相关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结肠传输试验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48.7±3.4)岁,平均病程(11.5±0.9)年。
什么是结肠传输功能检查?
一般指的是经口摄入特定的标志物,然后定时观察和计算标志物在结直肠的运行和分布情况以及排出的时间的一种检查方法。
临床上有多种检查方法,临床上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口服不透X线的标志物腹部摄片的方法。
对于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和分类有重要意义。
1.检查方法
①单次服用,多次拍片法
从检查前2天起停止使用一切可能影响消化道功能的药物,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
于检查日早餐后,上午8时一次吞服20粒不透X线的标志物,一般将其装入胶囊内。
分别于服用标志物后24小、48小时、72小时后拍摄三张腹平片,也可以每隔24小时拍摄一张腹平片,直至标志物排出16粒(80%)。
如果前一张X片中所见标志物小于4粒(20%),即停止拍摄以后的腹平片。
检查结束后,观察每张X片标志物的数目及分布情况。
②两次服用,两次拍片法
分两次服用两种形状的标志物,分两次拍摄腹平片,一般为第一天口服一种形状的标志物,第二天同一时间再口服另一种形状的标志物,第三天和第四天同一时间分别拍摄一张腹平片。
其它注意事项同单次服用法。
检查结束后,观察每张X片中每种形状的标志物数目及分布情况,并计算结果。
如果前一张X片中所见标志物小于4粒(20%),即停止拍摄以后的腹平片。
检查结束后,观察每张X片标志物的数目及分布情况。
③三次服用,单次拍片法
标志物为三种形状,每种形状20粒,分别装入三个胶囊中,每天同一时间口服一种形状的标志物胶囊,连服三天,第四天同一时间拍摄一张腹平片,观察每种形状的标志物数目及分布情况,并计算结果。
④多次服用,一次拍片法
一种形状的标志物,每20粒装入一个胶囊中,每天同一时间服用一粒,连服6天,第7天同一时间拍摄X腹平片。
观察片中标志物的数目及分布情况,并计算结果,全肠道通过时间=(24小时×6/20粒×6)×全结肠总标志物粒数;结肠分段通过时间=(24小时×6/20粒×6)×该段结肠的标志物粒数。
2.读片方法
从胸椎棘突至第五腰椎棘突作连线,再从第五腰椎棘突向骨盆出口两侧作切线,将大肠分为右侧结肠区、左侧结肠区、乙状结肠区 3 个区段。
比较标志物在各区段中的分布情况。
3.观察指标
①全肠道通过时间:指标志物经口摄入至80%的标志物自体内排除所需时间。
国内一般定于小于72小时(三天)国外为120小时(五天)
②结肠分段通过时间:指标志物通过结肠内指定区域(通常分为右结肠区、左结肠区、直肠乙状结肠区3 个区段)的时间。
右段结肠<23h 32 %)、左段结肠<23h(32 %)和直肠乙状结肠<26h(36%)
4.注意事项
检查期间需记录每日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排便情况。
腹平片上至膈肌,下到耻骨,以防止遗漏标志物,如有必要,可结合透视确定照片范围。
检查前2天至检查结束期间不能食用或服用促进胃肠运动的食物或药物。
保持正常的生活习惯。
如果患者平时排便间隔时间较长者,需在正常排便后当天或第二天开始检查,或在检查前2天运用灌肠或其它方法排空大便。
检查前确认结肠内未残留以往检查的造影剂。
——东方医院肛肠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