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国情怀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试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价值.docx《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它在展示中国各地美食的同时,也传递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价值。
一、传承中华文化《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不仅呈现了美食的制作过程,还介绍了美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种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二、弘扬传统美德《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弘扬传统美德的影视作品。
在介绍美食的同时,这部纪录片也呈现了许多人物的故事和情感,如对食材的敬畏之心、对传承的执着追求、对工艺的精益求精等。
这些故事和情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如“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等,这些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构建和人的全面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促进文化交流《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部纪录片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和认识中国,促进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舌尖上的中国》也借鉴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食文化元素,将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丰富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四、推动经济发展《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部纪录片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美食产业,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到这个行业中来。
同时,《舌尖上的中国》也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舌尖上的中国》还通过展示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当地美食,也为中国的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五、启示现代生活《舌尖上的中国》所展示的美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生活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1舌尖上的中国,我认为最吸引人的,不是他告诉了你什么好吃,而是告诉你,怎么吃,和谁吃,在哪里吃,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吃。
我不希望我是为数不多的,看舌尖上的中国看哭的人,不是为了吃不到的美味,而是为了他的那一句家乡味。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一直很棒,你难以想象的动人,顽固,竟然都可以成为味道的形容词,我们这才不止一次的觉得,原来,味觉也是情的________。
加上背景永远“勾人”的男声,画面的质感和清晰度是一如第一季,给人身临其境和心旷神怡的曼妙感受。
所谓生活,除了柴米油盐,全都是人情世故。
所以当看到为生计奔波,远走他乡的国人的时候,谁没有那么一刻把自己带入了进去,谁没有设身处地的想想,然后鼻尖一酸?舌尖的成功远远不止是吃那么简单。
这部超脱了纪录片意义的纪录片实在是给人了大于更实际的现实的震撼。
虽然你知道这是摆拍,但是你能感受到每一张淳朴的脸上的每一丝感情,都是不掺假的真实。
偶尔的背景音还是在不断的提醒着我们,中国的现状,虽然伤感,可是越是这样,传递出的人文关怀也就越加的浓烈,不同于那些新闻里的,法制频道里的念白,人们在这种打开心灵和感官,专注于感受的时候,传递出的这样的情怀,这样的信息,才更加被人接受,更加让人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勾起人们的恻隐之心。
“爸爸,你太厉害了。
”“当爸爸的很能干的。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给了我异样的感动,不管脚步有多远,心永远都朝着故乡的方向,不管生活有多难,都要记得一种永恒的感动,家,是最最温馨的港湾。
2024年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实用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2024年舌尖上的中国心得体会(实用20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舌尖上的中国文化作者:王丹彤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6期摘要:饮食文化可以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将传统饮食作为切入点,上演了一场中华文化的饕餮盛宴,掀起了海内外的持续热议。
本文旨在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文化符号的解读,挖掘其热映背后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文化文化缘何而起?《周易·系辞传》是这样描绘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文化发源于先民观天察地的活动,是师法自然、认识和体悟自然的结果,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以类万物之情”(即类比)的方法,贯天通地,融汇万物,并进而使人在认识、体悟自然的基础上,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
自然是人类精神之母,善待自然,汲取文化,这是从古至今老祖宗积累下的智慧,今天,《舌尖上的中国》便是这种智慧的展现。
从第一季开始,“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每一个朴实的名字后面都是层出不穷的美食和渊源深厚的文化。
第二季也不例外,从“时节”出发,跟随着“脚步”,得到了“心传”,聊到了“家常”……其实,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的大本营,倒不如说它是文化的大熔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绽放。
传承好味道,是传承老祖宗的精神。
《庄子·齐物论》以“人籁、地籁、天籁”说,指出人心应回复最自然的虚灵状态,即定心。
这也是舌尖中的人物所传达出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1·时间的味道》里的“虾酱奶奶”令人印象深刻。
在香港大澳岛上,一个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很受欢迎的虾酱。
这是一个眼神平静如水的的老人,岁月淬炼了她的沉着淡定,虾酱成了她漫长时光里的寄托与陪伴。
不做虾酱的日子里,老奶奶习惯看着墙上的一张照片,看着看着就哭了,原来照片上是老奶奶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
从中华传统美食中感受爱国情怀小学生爱国教育之美食篇从中华传统美食中感受爱国情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而中华传统美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滋养了无数代人的身体,更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和爱国情怀。
在小学生的爱国教育中,美食可以成为一个独特的切入点,让他们从中华传统美食中感受到浓厚的爱国情怀。
一、饮食文化中的传统习俗中华传统美食的制作和品尝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更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和祖国的尊重。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赏月庆元宵,品尝元宵汤圆;在清明节,人们会祭祀祖先,烧纸钱和香,所以家人们会带着食物在墓地祭拜;在农历七夕,人们会组织活动,一起制作七夕乞巧饼。
这些习俗不仅是中华传统美食中的一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通过让小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习俗,他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美食与祖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进而培养起对祖国的热爱与敬重。
二、美食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文化。
从北方的饺子、面食到南方的粤菜、川菜,每一道美食都带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不同的地域美食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承。
举例来说,宫保鸡丁是中国著名的川菜之一,该菜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时期的四川省。
据传说,当时的四川总督李鸿章在巡视四川时,他的厨师根据川菜的烹饪方法和风味,为他烹制了一道鸡丁菜品。
这道菜深受李鸿章的喜爱,他对厨师赞不绝口,并称其为“宫保”,于是这道菜就得名为“宫保鸡丁”。
通过这个故事,既可以了解菜品的起源,也能感受到川菜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让小学生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了解和学习美食背后的地域文化,可以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各地的了解,增长知识,培养对祖国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发扬中华传统美食中华传统美食是中国菜谱上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瑰宝的一部分,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接班人,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华传统美食发扬光大。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历史11201班陆健【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完美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地域文化;美食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间播出,该片为央视播出的首部美食类纪录片,全片共分为七集。
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七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展现了各种饮食习俗,并透过画面与声音传递了这些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更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满足了我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饮食民俗,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
《舌尖上的中国》信息量很大,传递了很多有关饮食的民俗信息。
(一) 日常食俗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麦子和水稻,加上玉米、高粱、小米、豆类等,构成了国人日常的主食。
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成馒头、烙饼、面条;稻米则一般做成米饭、米粥、糕点以及其他制品。
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方式也就不同。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日常食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主食的故事》第一集中,首先介绍了山西襄汾县丁村的花馍——“一样面食百样吃”。
因为山西是多山少川的省份,副食种类的缺乏使得当地人想方设法提高主食的花样。
于是随着一代代人的智慧的积累,有了现在的“一样面食百样吃”的日常食俗。
其主要表现是在主食的样式上做文章,通过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来提高家人食饭的兴致。
治大国若烹小鲜———《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私属的味道,也许来自家常的三餐,或是来自记忆中的秘境。
为了追寻这种味道,人们在田地与山林间春播秋收;在江河湖泊中寻觅捕获,通过自己的辛勤的劳作,获得了餐桌上美味佳肴。
炎炎夏日三伏天,偶览《舌尖上的中国》这本书,垂涎三尺的同时竟忽略了天气之炎热。
其改编自同名纪录片, 相当于其补充和精炼,或者说是浓缩与升华。
在欣赏饱经岁月与生活磨砺后提炼出的超群技艺的同时,领略荡漾在舌尖直击你心灵深处的美味,更让你由衷地赞叹国人灵巧的双手与独特的智慧所创造的味觉奇迹。
从封建帝国的皇家盛宴、满汉全席到当代的国宾馆、五星级酒店的国宴大餐,从遍布街头巷尾黑压压一片却各具特色的土菜馆、快餐店到弥散乡间村社的铁锅土灶、烟熏烧烤。
演绎的是从粗陋的远古到精细的当代独具民族匠心的技能,传承的是中华民族浩荡的文明,不变的依旧是那份让人魂牵梦绕的情怀与愈久弥新的坚守。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
是的,纵观世界,唯有中国的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
从深山到闹市,从乡间到城市,厨艺的传授仍遵循口耳相传、心神领会的传统方式,尽管在网络高度发达的当代,人们可以通过"下厨房”APP软件的指引与网络媒体的交流来获得记忆或梦想中的味道。
但祖先的智慧、师徒的心决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轻松复制,原味呈现的。
因为美味精妙之处在于潜心的创造与用心的领悟。
一个家庭一道风景,让这道风景持久不衰的是那份至坚的亲情。
何以慰藉家人,凝聚亲情?原是那独特的厨艺和让人垂涎欲滴的家常美味。
在那些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 盛满了酸甜苦辣之味,如爱恨离别之情,更是人生百味。
真正的美食,不必是金樽斗酒,不须为玉盘珍馐,甚至就是硬米饭,臭咸菜,也称不上是回味无穷,只是其丰富充实且缤纷动人的内涵,使其不用细品,不要精嗅,仅瞥见每一片菜叶之卧姿,每一瓣蒜粒之立态,每一根干丝之刀工,每一颗饭粒之光泽,便能让你欲罢不能,亲切无比。
关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绝美文案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的诗篇,是文化的画卷,是生活的情感,更是民族的记忆。
它不仅仅是一个电视节目,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一次灵魂的触动,一种情感的共鸣。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魅力,让全球的目光聚焦于华夏大地,品味着那份深邃而丰富的味道。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属于它的独特味道。
从北国的冰雪之地到南疆的热带雨林,从东海的渔村到西部的高原,每一道菜肴,每一口汤羹,都承载着当地的历史、风俗和人文。
在东北,冰天雪地中的酸菜白肉锅,是冬季温暖的源泉,也是人们抵御严寒的力量。
在四川,麻辣火锅的热烈,犹如川人的热情,火辣而不失细腻。
在广东,早茶的精致,是人们慢生活的体现,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在新疆,手抓饭的香醇,是草原的豪放,也是民族的融合。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食物的故事,更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那些在田野间辛勤劳作的人们,他们的汗水滋润了土地,也孕育出丰富多样的食材。
那些在厨房中忙碌的身影,他们用智慧和技巧,将食材转化为美味,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也慰藉人们的心灵。
那些围坐一桌,共享美食的人们,他们的笑声和谈话声,构成了中国餐桌上的和谐乐章。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视觉的盛宴。
每一帧画面,都是精心构图的艺术品,每一滴色泽,都是摄影师对美食的热爱和敬仰。
从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过程,再到食物的呈现,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艺术的魅力。
这些画面,让我们看到食物背后的匠心独运,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舌尖上的中国,更是一部历史的长卷。
它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那些流传千年的传统美食,如饺子、月饼、粽子,不仅是节日的象征,也是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对传统的传承。
而那些新兴的美食,如麻辣烫、烧烤、奶茶,则是现代生活的新鲜血液,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总的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次对美食的深度探索,是一次对生活的深情告白,是一次对文化的热烈赞美。
舌尖上的中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
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丝娃娃是贵阳女孩儿的最爱,烫面烙熟,个头小,却能装下20种素菜和4勺蘸水.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
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缩短他乡与故乡的距离。
在中文里,'火候'一词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厨房,更能用来评价处世的修养,以及为人的境界。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籍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FILM CULTURE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语言特点探究郁轩 孔璇(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摘要】美食纪录片愈来愈成为纪录片市场中最受欢迎的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自上映后广泛受到学界和业界的追捧,其独具匠心的解说词应用亦值得研究。
本文从篇章结构特点、语句表达特点、主旨内容特点三个角度解读《舌尖上的中国》中解说词的魅力。
【关键词】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艺术魅力;文化色彩【作者简介】郁轩: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疆跨文化交流与双语新闻传播实务。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4-104-03A Study on the Interpretation Language Features ofDocumentary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Yu Xuan Kong Xuan(College of Humanities,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Abstract: Food documentarie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subject in the documentary market. The series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has been widely sought after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industry since its release, and its unique commentary application is also worth studying.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harm of commentary in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from three angl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xt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ntence express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in content. [Keywords] Commentary; China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Artistic charm; Cultural color一部优秀纪录片不局限于富有逻辑的镜头语言、深刻新颖的立意、完整的框架结构及流畅的起程转和,更要有与纪录片画面紧密衔接的解说词。
舌尖上的家国情怀
作者:王登羿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7期
摘要: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开播,已播出两季。
纪录片通过对中国人日常饮食场景的全景式记录,展现着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传达着具有东方智慧的生活哲学。
本文将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中平民化生活故事表现形式的创新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电视艺术表现方式的有机结合,完成纪录片创作的本土化实践,探讨《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
关键词:纪录片;平民化;电视文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15-01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自2012年开播至今,已播出两季,引发学界与普通电视观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纪录片以一种平民化视角呈现中国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通过碎片化剪辑,情节性叙事等贴近现代观众艺术审美要求的新颖表现方式,在丰富纪录片自身表现力的同时,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将本土化的生活故事与现代电视艺术表现方式相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现,成功完成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本土化实践。
一、平民化视角,引发观众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主体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整部纪录片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展现着身处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中极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甚至村落各具特色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
平凡的生活只因真实而多彩不凡,《舌尖上的中国》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以敬畏自然的态度探寻着食材的发源、生长,赞美着人们在食物加工中展现出的智慧,感叹着时光带给食物巨变的神奇力量,五味调和中的中国哲学与在这片多彩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民。
纪录片的独特魅力在于能够以一种最为直观、生动、形象、完整的呈现方式展示文化,同时使受众了解并接受纪录片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而叙事主体的平民化使《舌尖上的中国》展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观众在纪录片所展现的真实生活中获得了因与自身生活感知相契合而引发的情感共鸣,从云南香格里拉,卓玛与母亲在原始森林找寻松茸,到大理老黄与儿子古法制作的井盐,从呼兰河畔金顺姬为整个家族腌制的泡菜,到福建霞浦海边林仁灼与妻子在裸露岩石上曝晒的紫菜,这些我们或许陌生,或许熟悉的事物,因制作者对其倾注的感情,已不单单是满足人们口腹之欲的食物,它们所展现的是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生命的领悟,对于生活的热爱,而这也正是同样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观众所更易认同、接受的价值观念。
生活场景的真实记录再加上传统技艺后继无人,传统工艺坚守不易与游子回归故乡本身所具有的叙事冲突和主人公对于美食与生活真挚、饱满的情感,使得食物因
与微观生命个体的情感与记忆紧密相连,而被赋予了温暖的人情味,人的情感世界成为了美食延伸的空间,使得观众在这样一部纪录片中,可以轻易找到与自身经历、感知相契合之处。
二、照应现实,完成本土化实践
当今的中国正处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激烈碰撞的时代,现代文明狂飙突进式的发展与国人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忽视,已经造成了整个社会群体性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丧失与遗忘。
《舌尖上的中国》绝不单单是一部满足人们对于美食口腹之欲的纪录片。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更使得《舌尖上的中国》所内含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有了具体的现实意义上的照应。
《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美食均远离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它们隐藏于森林高山,也有的出产于边陲村落,有的在喧闹城市中不起眼的小巷制作,还有的摆在门庭若市的老字号店餐厅售卖。
但无一例外,这些食物带有制作者手掌的温度与心中的感情。
因食品安全问题而产生的信用危机,在这些使用最传统技法手工制作的美食上不复存在,即使这些看似原始简陋的工具、技法同样可以制作出让人安心的可口美味。
不可逆转的时代发展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与现代文明的发展进步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舌尖上的中国》提醒观众,是我们自身出现了问题,我们盲目的追求高效率的发展,却忽视甚至抛弃了我们的传统,不单单是这些濒临失传的工艺技法,更是那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对于美食制作的巧思用心和一份不愧于天地你我的良心。
这是对于中国几千年饮食文化传统的颠覆与遗忘,而《舌尖上的中国》重新将这些在今天仍旧坚持用心制作的美食展现在观众面前,试图用美食唤醒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
这也正是《舌尖上的中国》当中拍摄美食制作过程时颇具仪式感的目的,无论是凌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老黄和他的妻子从浸泡、碾磨、和面、蒸制这一完整的传统黄馍制作过程的展现,还是云南诺邓山区,父亲与儿子一同从传统的古法制盐开始制作诺邓火腿过程的全方位记录,再到陕西岐山全村老小同吃臊子面的寿宴,吉林查干湖冬捕前的祭拜,无一例外这种通过多机位、多角度,大场面与小细节有机结合,制作过程完整展现,以仰拍、特写增强影像仪式感的表现手法,让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平添厚重、庄严之感。
这种仪式性的表达使得观众在观看时,以美食作为切入点,感受着美食背后制作者艰辛的付出与收获的喜悦,传统工艺的弥足珍贵,世世代代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提醒着观众这些用心制作美食的人们对于传统的坚守值得我们尊重、敬佩。
我们可以将《舌尖上的中国》视为中国电视文化本土化的一次成功实践,传统文化中对于情感、伦理的关注是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本土化发展的切入点,五千年中华文化发展所形成的“伦理型”的文化范式与就个体发展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伦理关系在中国文化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舌尖上的中国》正是抓住了这一中国文化当中的重要特征,叙事主体聚焦个体人物,用美食将零散的个体相连,无论是每一单集,还是整部纪录片均是在一个完整宏大的时空背景——今天的中国之下讲述着以美食为线索进而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故事。
美食中的中国故事,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真实中国的
传统之美,是一种现代中国的包容与自信,是生长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生活的希冀,对于传统的坚守,对于家国的深情。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电视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王青亦.真实电视:电视仪式与审美幻象[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3]张凤铸,胡妙德,关玲.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4]刘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三重叙事语境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