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77.73 KB
- 文档页数:5
地方院校大学生宽恕心理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杨集梅,柴洁余(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摘 要:为了解大学生宽恕心理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以‘H e a r l a n d 宽恕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为研究工具,对贵州省某地方院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0份㊂结果如下:①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在年级㊁年龄㊁父亲学历水平这些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㊂宽恕自己的均值在年级这个因素上呈U型趋势,大一和大四的宽恕倾向较高㊂②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与人格特质存在显著正相关,人格特质对大学生宽恕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㊂研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从宽恕角度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为学校心理教育提供参考性建议㊂关键词:宽恕心理;大学生;人格特质;地方院校d o i :10.3969/j.i s s n .2095-5642.2019.02.105中图分类号:B 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19)02-0105-061问题的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资源的普及,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㊂而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自然备受社会大众的关注㊂在大学校园这座美丽的象牙塔里,有许多动人的青春故事,也有人与人之间各种无法预知的矛盾㊂此外,在大学生即将走出大学面对社会的竞争和压力时,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并引发冲突事件㊂比如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和自身人格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在面对一些事件时形成扭曲的归因方式,进而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容忍别人犯的错误,不能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产生报复心理,最后可能导致暴力伤害事件发生;还有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耿耿于怀,最后变得意志消沉 对于大学生来说,拥有什么样的心态才可以帮助自己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冲突,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呢?宽恕 是可行的选择之一㊂学会宽恕能帮助个体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道德修养,宽容别人也宽容自己,解决矛盾冲突,坦然面对生活,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㊂宽恕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对宽恕的研究从宗教到哲学,最后转入心理学领域[1]㊂早期E n r i gh t 从认知㊁情感和行为角度对宽恕进行界定,开展了大量的研究[2],但心理学领域对宽恕一直没有形成一个一致的定义㊂后期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者普遍认为宽恕是一种亲社会心理,是指在伤害事件中,受害的人从能从愤怒㊁埋怨㊁憎恨和恐惧这些反面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能平和面对当时事件且能原谅侵犯者的心理过程[3]㊂在汉语中,宽恕即宽容㊁饶恕[4]的意思,而在心理学研究中有的研究者将其分成两个方面: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㊂[5]宽恕自己是指个人能原谅自己在过往的事件中所犯的错误,从怨恨自己变成关爱自己的心理过程;而宽恕他人是指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愿意停止敌对他人,并能原谅伤害者㊁释怀501第35卷 第2期V o l .35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C H E N G D U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2019年2月F e b .2019*收稿日期:2018-09-20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积极心理对大学生宽恕干预的影响机制研究 (2016A 044);贵州省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 创建高校幸福课堂的积极心理学实践研究 (2015S J J G 0052) 作者简介:杨集梅(1983 ),女,贵州清镇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柴洁余(1984 ),男,贵州安顺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㊂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2月伤害事件的心理过程[6]㊂虽然心理学领域对宽恕进行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但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㊂很多研究者已经发现宽恕倾向与很多变量相关,其中包括多种人格特质[7-9]㊁沉思[10]㊁心理表征㊁道德情感㊁期望和自尊㊁文化背景[11]等㊂徐晓娟[12]的研究表明,宽恕水平和内外向有显著差异,并呈正相关;和神经质㊁精神质呈负相关,体现出宽恕和人格特质有极大相关性㊂贺小华和张建育[13]研究了大学生宽恕心理的影响因素,发现人格特质对于宽恕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㊂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宽恕心理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前期通过叙事法进行访谈,分析了各种潜在因素,发现 人格特质 因素较为突出,因此重点关注 人格特质 这个因素,并尝试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试图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宽恕倾向是否与人格特质有密切关系,以及人格特质对于宽恕倾向是否有预测作用,为下一步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提供佐证㊂2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贵州省某地方高校大学生㊂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7.40%㊂其中,男生78人,女生222人;独生子女37人,非独生子女263人;以1岁为间隔,18岁至26岁各年龄段分别有11㊁26㊁72㊁66㊁69㊁38㊁15㊁1㊁2人;大一至大四各年级分别有75㊁72㊁64㊁89人;父亲学历为研究生㊁本科㊁高中㊁初中㊁小学及以下的分别有2㊁34㊁44㊁129㊁91人;母亲学历为研究生㊁本科㊁高中㊁初中㊁小学及以下的分别有0㊁9㊁23㊁92㊁176人㊂2.2研究工具2.2.1‘H e a r l a n d宽恕量表“H e a r l a n d宽恕量表是由H e a r l a n d编制,包含宽恕他人与宽恕自己两个分量表,这两个分量表各包括12个题目,采用5级评分㊂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和0.71㊂2.2.2‘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该量表由王登峰编制,共68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㊂量表将大学生的人格分为7个维度,即活跃㊁爽直㊁坚韧㊁利他㊁严谨㊁重情和随和㊂2.3数据处理本研究主要运用叙事法和问卷调查法㊂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对所发放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剔除无效问卷㊂最终数据采用S P S S17.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㊂3研究结果3.1地方院校大学生宽恕心理访谈结果3.1.1访谈调查对象采用叙事法对某地方院校30名大学生进行了开放式访谈,其中男女生人数各半㊂在叙述事件结束后,采用开放式问题调查事件伤害影响和宽恕心理现状等㊂3.1.2叙事访谈结果内容分析对于第一类问题 你印象中对你伤害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你有没有因为伤害过某个人而耿耿于怀? 你有没有因为某个人的伤害无法原谅他 等的回答内容较多,可归纳为:父母争吵㊁父母的不理解㊁朋友背叛㊁被同学孤立㊁与朋友发生矛盾㊁老师的偏心㊁被老师误解㊁失恋等(见表1)㊂601表1伤害事件内容分析类目分析单元家庭矛盾一般出现的伤害事件是父母的争吵和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㊂父母争吵是在所难免的,但很多人觉得小时候争吵的场景对自己的影响很大,直到后来长大了才慢慢理解父母和体谅父母㊂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存在严重的家庭矛盾,至今还没放下怨恨,不过这也不会影响现在正常的生活㊂师生关系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很大,很多人会因为对某个老师印象不好而不喜欢该老师这门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㊂大部分人认为有些老师对自己是有伤害的,但多数人表示对这些事件能慢慢释怀㊂人际交往冲突大部分人表示,在朋友背叛和失恋上,伤害程度最大㊂有些人能放下,但很多人都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原谅㊂对于第二类问题 现在这件事对你还有影响吗? 多数人描述为 已经忘记了 释怀了 有一定影响 等(见表2)㊂表2事件影响分析类目分析单元伤害事件对现在的影响大部分人觉得伤害事件对现在是有一定影响的,但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很多人都选择展望未来,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人生;有少部分人还未从伤害事件中走出来,这可能需要时间来愈合,也需要家人朋友的开导㊂对于第三类问题 你觉得在这个事件中,让你宽恕和不宽恕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的内容较多,可归纳为:事件相隔时间㊁亲疏关系㊁人格特质等(见表3)㊂表3宽恕的影响因素分析类目分析单元相隔时间部分同学表示,冲突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伤害程度也相对变小,时间是很好的疗伤药剂㊂亲疏关系部分同学觉得来自家人㊁恋人㊁朋友的伤害更难以忘记,但有些同学却认为由于亲密关系的原因反而更能谅解他人㊂人格特质访谈结果显示,为人和善㊁性格开朗㊁做事细心严谨的同学能更好地宽恕他人㊁宽恕自己;而平时与人关系不好的同学却对事件耿耿于怀㊂性别㊁民族㊁受教育程度㊁人生阅历等因素都会影响人格特质㊂3.2地方院校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特点3.2.1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数据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宽恕他人(t=-0.508,P>0.05)和宽恕自己(t=-2.785,P>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宽恕他人(t=1.229,P>0.05)和宽恕自己(t=-0.174,P>0.05)上不存在显著差异㊂3.2.2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的年级和年龄差异分析表4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的年级差异分析(N=300)年级①大一②大二③大三④大四F P L S D宽恕他人47.97ʃ6.4845.31ʃ6.4645.70ʃ6.8047.21ʃ6.792.6030.052①>④>③>②宽恕自己43.72ʃ5.4340.78ʃ5.6242.08ʃ5.1142.61ʃ5.503.721*0.012①>④>③>②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㊂宽恕自己 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㊂平均数多重比较发现:大一学生宽恕自己的均值最高,大二最701第35卷(总第312期)杨集梅,柴洁余:地方院校大学生宽恕心理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小㊂即大学生宽恕自己的倾向与年级高低成U型曲线关系(见表4)㊂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在 宽恕他人 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㊂平均数多重比较发现:24岁的学生得分较高,26岁的学生得分较低(见表5)㊂表5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的年龄差异分析(N=300)年龄①18②19③20④21⑤22⑥23⑦24⑧25⑨26F P 宽恕他人48.63ʃ3.4447.65ʃ5.2746.81ʃ7.1945.03ʃ6.5746.12ʃ5.9647.42ʃ7.4651.06ʃ7.9543.00ʃ039.00ʃ5.662.035*0.042宽恕自己42.27ʃ3.2643.61ʃ4.5542.26ʃ6.1542.44ʃ5.5641.77ʃ5.4742.45ʃ4.7843.27ʃ7.1935.00ʃ039.50ʃ0.700.6080.771 3.2.3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在父母学历上的差异分析父亲学历不同的大学生在宽恕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而母亲学历不同的大学生在宽恕倾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宽恕他人维度:F=1.571,P>0.05;宽恕自己维度:F=1.738,P>0.05)㊂平均数比较发现,父亲为研究生的大学生 宽恕自己 维度得分最高(见表6)㊂表6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在父亲学历上的差异分析(N=300)父亲学历①研究生②本科③高中④初中⑤小学及以下F P宽恕他人48.50ʃ7.7849.02ʃ4.8945.52ʃ6.0046.32ʃ6.8446.63ʃ7.251.509*0.021宽恕自己50.00ʃ18.3842.12ʃ4.3741.09ʃ5.5542.32ʃ5.6842.87ʃ5.191.773***0.001 3.3地方院校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宽恕心理倾向的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宽恕他人维度与人格特质的活跃㊁爽直㊁坚韧㊁利他㊁严谨㊁重情等各维度及人格特质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宽恕自己维度㊁宽恕总分与人格特质各维度及总分也呈显著正相关㊂因此,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与人格特质显著正相关,可作进一步的分析探讨(见表7)㊂表7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N=300)活跃爽直坚韧利他严谨重情随和人格特质总分宽恕他人0.341**0.291**0.231**0.254**0.286**0.292**0.330**0.446**宽恕自己0.459**0.299**0.301**0.114*0.376**0.425**0.224**0.475**宽恕总分0.448**0.334**0.298**0.217**0.371**0.400**0.320**0.521**注:*表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㊂3.4地方院校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宽恕心理倾向的回归分析以宽恕心理总分为因变量,以人格特质的各维度及总分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㊂结果显示,人格特质能够对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进行正向预测(见表8)㊂表8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与人格特质的回归分析(N=300)活跃爽直坚韧利他严谨重情随和人格特质总分宽恕总分0.909-0.539-1.517-1.203 S E0.2150.1960.2700.176已排除变量0.758-0.4012.249*0.2950.2550.153R20.297F17.599 801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2月第35卷(总第312期)杨集梅,柴洁余:地方院校大学生宽恕心理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4讨论与分析4.1地方院校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的特点分析本研究的宽恕心理倾向分为宽恕自己和宽恕他人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的得分在不同的人口学变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㊂首先,大学生的宽恕心理倾向在性别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独生子女已经不再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接受了更多的教育和对个性的培养之后,表现出了与其他同龄人一样的责任与担当㊁宽容与善意,所以在面对一些矛盾事件时不再出现特殊化的倾向㊂此外,许多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宽恕倾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与本研究结果一致㊂但W a l k e r认为,不同性别的个体有不同的宽恕倾向,在相同的情境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做出宽恕选择[14]㊂因为本研究取样于地方师范院校,男生人数较少,独生子女也较少,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果的显著性,这个问题值得后续探讨㊂其次,该校大学生在 宽恕自己 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在 宽恕他人 维度上存在年龄差异㊂一方面,宽恕自己的得分趋势为大一>大四>大三>大二,这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刚从高考的巨大压力中解放出来,进入大学后压力降低,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伙伴,大家相对友好,还未面临什么人际冲突,所以能很好地宽恕自己㊁宽恕他人;大四阶段的学生对自我有了相对清晰的认知,思考问题更加全面,不容易走极端,容易谅解自己;而大三学生面临着实习压力和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造成负面情绪积累,在发生冲突事件时,容易激动,宽恕自己的水平不高;大二学生处于大学拼搏的黄金期,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严格程度超过其他几个年级㊂另一方面,宽恕他人的得分在24岁最高,这正是接近毕业的年龄㊂年龄越大,心智越成熟,看待人和事的方法方式也更理智,当面对冲突事件时,能更平和地处理,而不是冲动对待,这也说明了成长和阅历能更好地提升宽恕水平㊂此外,在本研究中出现了26岁得分最低的情况,可能原因如下:首先,因为取样限制,26岁仍然在读大学的学生是少部分群体,样本的代表性不够强,不能较好地诠释年龄对宽恕倾向的影响;其次,研究中26岁的被施测人群可能受到了其他中介变量的干扰,比如人格㊁人际关系㊁社会认知等[16]㊂根据表5的结果,这部分人群在 宽恕自己 维度也得分最低,可以推测 人格 在其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正好与本研究所探讨的主题相契合㊂最后,父亲的学历会影响大学生的宽恕水平,父亲学历高的大学生更能宽恕自己㊂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是孩子的重要榜样之一㊂父亲学历越高,接受的教育越多,人生阅历越丰富,对自己心态的调节更自如,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㊂4.2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宽恕心理倾向的相关和回归分析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宽恕心理显著相关,人格特质能够对大学生宽恕心理倾向进行正向预测㊂从某个角度来说,人格特质体现为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和面临矛盾冲突时的状态㊂心态良好㊁性格开朗的人面对冲突时,会和平处理,友好对待,更容易宽恕;性格孤僻㊁脾气暴躁㊁自私或多疑的人常斤斤计较,把事情扩大化,难以谅解他人㊂因此,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提升个体宽恕水平,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㊂5建议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身心健康发展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㊂因此,家庭㊁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重视宽恕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㊂据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参考性建议:5.1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宽恕品德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好的家庭环境㊁家庭氛围和家庭素养能培养孩子的宽恕品德㊂父母应该对孩子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善意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㊂5.2在学校环境中,注重宽恕教育在大学校园里,校纪校规能规范学生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宽恕就是其中的一种㊂此外,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行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良的好班级氛围,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901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2月相帮助,互相体谅㊂大学是个小社会,刚开始有很多大一新生会不适应集体生活,发生矛盾在所难免,这时教师要做好协调工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解决人际矛盾㊂5.3在社会环境中,营造宽恕氛围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媒体传播好人好事,树立道德榜样,传播正能量,弘扬中国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为人处世中学会谦虚㊁自律㊁宽容,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㊂5.4在自我成长中,培养积极人格积极的人格特质对宽恕倾向有良性的影响,在自我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可以调节自身心态,培养积极人格㊂比如 利他 和 随和 ,在与人冲突时,学会积极面对负性事件,多换位思考,多些宽容,理性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地思考,做出极端行为㊂参考文献:[1]李湘晖.大学生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3.[2] E N R I G H T RD,S A N T O S MJ,A-M R.T h e a d o l e s c e n t a s f o r g i v e r[J].J o u r n a l o fA d o l e s c e n c e,1989(12):96-97.[3]许珊珊,梁执群.大学生宽恕心理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1):1754-1756.[4]王晓钧,杨晨.宽恕的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其不足[J].社会心理科学,2006(6):75-79.[5] M I C HA E LJ.S U B K O C I A KRD.M e a s u r i n g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f o r g i v e n e s s i n l a t e a d o l e s c e n c e a n dm i d d l e a d u l t h o o d[J].J o u r n a lo fA d o l e s c e n c e,1995,18(6):641-645.[6]王金霞.大学生宽恕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3-5.[7] B R OWN RP.M e a s u r i n g i n d i v i d u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 t h e t e n d e n c y t o f o r g i v e:C o n s r t u c t v a l i d i t y a n d l i n k sw i t hd e p r e s s i o n[J].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B u l l e t i n,2003,29(6):759-771.[8]骆一,戴冰,张惠.关于宽恕的人格因素的初步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16-18.[9] S YM I N G T O NSH,WA L K E RDF,G O R S UH RL.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f o r g i v e n e s s a n d r e c o n c i l i a t i o n t o f i v e a n ds i x t e e nf a c t o r s 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J].J o u r n a l o fP s y c h o l og y a n dCh ri s t i a n i t y,2002,21:141-150.[10] C O L L I N S K,B E L L R.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a g g r e s s i o n:T h ed i s s i p a t i o n-r u m i n a t i o ns c a l e[J].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I n d i v i d u a lD i f f e r e n c e,1997,22:751-755.[11]罗春明,黄希庭.宽恕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08-915.[12]徐晓娟.大学生宽恕水平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5-27.[13]贺小华,张建育.大学生宽恕心理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2):95-98.[14]WA L K E R D F,G O R S U C H R L.F o r g i v e n e s s w i t h i nt h eB i g F i v eP e r s o n a l i t y M o d e l[J].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I n d i v i d u a lD i f f e r e n c e,2002,32(7):1127-1137.F o r g i v e n e s sP s y c h o l o g y o fL o c a l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a n d I t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P e r s o n a l i t y T r a i t sY A N GJ i m e i,C HA IJ i e y u(D e p a r t m e n t o fE d u c a t i o nS c i e n c e,A n s h u nU n i v e r s i t y,A n s h u n,G u i z h o u5610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I no r d e r t o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t a t u s o f f o r g i v e n e s s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w i t h p e r-s o n a l i t y t r a i t s,H e a r l a n dF o r g i v e n e s sS c a l e a n d C h i n e s e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P e r s o n a l i t y S c a l e w e r e u s e d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i na l o c a l c o l l e g e i nG u i z h o uP r o v i n c e.330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w e r e i s s u e da n d300 v a l i d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w e r e r e c o v e r e d.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s a r e a s f o l l o w s:F i r s t,t h e r e i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t h e p s y c h o l o g y o f f o r g i v e n e s s a m o n g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i n g r a d e,a g e a n d t h e f a t h e r's a c a d e m i cd e g r e e,t h e a v e r a g e a g e o f f o r g i v e n e s s s h o w i n g a"U"t r e n d i nt h ea g e g r o u p,w i t hah i g h e r s c o r eo f f o r g i v e n e s s f o r f r e s h m e na n d s e n i o r s;S e c o n d,t h e r e i s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p o s i t i v e c o r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f o r g i v e n e s s a n d p e r s o n a l i-t y t r a i t s,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r a i t sc a n p r e d i c t f o r g i v e n e s s.T h i ss t u d yp u t s f o r w a r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c o u n t e r-m e a s u r e s i no r d e r t o i m p r o v e t h em e n t a l h e a l t h l e v e l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 f o r g i v e-n e s s,a n d p r o v i d e s r e f e r e n t i a l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 c o l l e g e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f o r g i v e n e s s p s y c h o l o g y;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p e r s o n a l i t y t r a i t s;l o c a l c o l l e g e s(责任编辑:赵华责任校对:安炘) 011。
宽恕心理学的研究综述调查分析作者:吴守义来源:《新疆预防医学》2013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65(2013)-09-0221-03【摘要】目的对宽恕心理研究的介绍有利于反省目前宽恕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探讨其拓展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
结论文章回顾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报告了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宽恕;心理健康;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有关宽恕心理的研究论文报告逐渐大量涌现,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在对宽恕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国内研究者傅宏[1-2]、罗春明[3]等对宽恕心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步。
宽恕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也对人们日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产生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从宽恕的概念、研究方法、相关因素、宽恕与心理健康及群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介绍。
1宽恕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宽恕的含义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Enright[4]及其同事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知、情、行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不公正伤害后,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负性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过程。
Pingleton[5]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侵犯者的念头。
Hargrave[6]认为宽恕就是受害者不再憎恨侵犯者。
North[7]认为宽恕是受害者消除对侵犯者的愤怒和憎恨,并以同情、仁慈和爱的方式来对待他/她的过程。
Mocullough[8]等人对宽恕的界定与Enright相似,他们认为宽恕是一种亲社会动机的变化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与此同时,受害者就逐渐减弱了对侵犯者报复和惩罚的动机。
心理学文献对宽恕的定义:宽恕涉及两个人,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要把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放弃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心理过程[9]。
心理学领域的宽恕研究摘要宽恕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是在近几十年兴起的一个主要课题,西方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我国却还是比较少。
本文主要通过对宽恕的定义特别是McCullough的操作性定义、宽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宽恕的发展模式、宽恕与道德发展研究、宽恕的干预及影响宽恕的主要因素)、研究方法(叙事法、问卷法、实验法)的简要阐述对宽恕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做一个介绍。
关键词:宽恕、道德、人格、叙事法引言宽恕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概念,长期以来宽恕都是东西方哲学和神学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宗教而不是科学研究的课题,直到20世纪后期这种看法才开始发生改变。
在最近的几十年,心理学家才开始研究宽恕这种心理现象。
宽恕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历史非常短暂,心理学家对宽恕的理解至今也还存在着一些分歧,Pingleton、McCullough等基于不同的理论与基础,提出了宽恕的不同定义;Enright和他的同事则对宽恕的发展模式及宽恕与道德的关系进行研究;Brown、Berry等人对人格宽恕的影响进行研究。
在研究的方法上心理学家们主要采用叙事法、实验法和问卷法:Zechmeister等曾用叙事法做过研究;在问卷法方面,当前宽恕研究中用得最多的问卷有两类,一类是测量受害者对某个人的某次侵犯的宽恕,另一类问卷是测量宽恕倾向;Girard等则采用实验法研究过宽恕的结构,Goyel等采用实验法考察过宽恕干预对因伴侣决定堕胎而受到伤害的男性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宽恕的定义宽恕在不同的文献里有不同的定义,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宽恕也有不同的定义。
在汉语中,“宽恕”与“恕道”同义,它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范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宽恕解释为宽恕饶恕,宽容指宽大能容人、有气量;饶恕则指免予责备或惩罚。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宽恕之道”的思想,把“忠”与“恕”相联系[1]。
孔子及其弟子在《论语》、《理伦》、《泰伯》等书中都对“宽恕”一词的涵义及特点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宽恕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的新主题。
首先介绍了宽恕的定义与重要性,指出宽恕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其次分析了宽恕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和与情绪调节的关系,强调宽恕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减少负面情绪。
最后讨论了宽恕的发展和培养,探讨了宽恕对社会和个体的意义。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入探讨宽恕的机制和效果,以及如何在实践中促进宽恕的培养。
总结指出,宽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积极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定义、重要性、个体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情绪调节、发展、培养、社会意义、未来研究、总结1. 引言1.1 宽恕: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宽恕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摆脱内心的怨恨和愤怒,更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修复。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宽恕还与个体的情绪调节、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对宽恕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复杂性,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和个人成长技巧。
本文将从宽恕的定义和重要性、宽恕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宽恕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宽恕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以及宽恕的发展和培养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究宽恕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宽恕的定义与重要性宽恕是一种心理过程,指的是个体通过心理调节和社会互动来接受、理解和原谅他人的过错或伤害。
它包括对他人的善意和同情,以及自我成长和心灵净化。
宽恕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缓解冲突、促进和谐以及维系关系。
它能够减少个体的负面情绪和压力,提升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宽恕也有助于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促进人际关系的积极发展。
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面临各种挑战和压力,而宽恕的重要性更加显著。
通过学习和实践宽恕,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提升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理解和培养宽恕心理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宽恕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宽恕可以减少个体的内心痛苦和压力。
宽恕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宽恕尤为关注,在道德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咨询和临床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等相关领域中对宽恕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
而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也日益关注到对宽恕的研究,傅宏探讨了宽恕的理论蕴含和发展前景,并认为宽恕必将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国内也出现了对宽恕的实证研究,出现了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宽恕倾向发展特征的研究、以及宽恕与人格、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及道德等方面的研究。
从搜集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宽恕与人格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试图对宽恕的相关内容进行概述,对宽恕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的研究进行述评,并在文章最后将对宽恕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1.宽恕的涵义宽恕一词源于宗教,宗教中的宽恕强调的是一种用于和解与消除罪恶的方式。
而心理学研究的宽恕主要为人际宽恕。
[1]在心理学界中,对宽恕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至今,心理学界对宽恕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Pingleton从行为的角度将把宽恕定义为受害者受到伤害后放弃报复和惩罚侵犯者的需求。
North从情绪变化的角度,将认为宽恕是个体克服由冒犯者所引起的愤恨时经历的心理过程,他认为宽恕包括两种心理成分:避免消极情感和呈现积极情感。
而En-right及其同事扩展了North的定义,他们从知、情、意的心理结构出发,认为宽恕是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后,对冒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
[2]McCullough[8]等人则以共情、利他和迁就理论为基础,认为宽恕是促使受害者对侵犯者产生共情的一系列的动机变化过程,该过程降低了受害者报复和疏远侵犯者的动机,增强了受害者善待侵犯者的动机,并促使受害者与侵犯者和解。
[3]综合以上各方面,心理学文献一般将宽恕定义为:宽恕涉及到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的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
[4]可以看出,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宽恕的理解不同,但都认为宽恕包含了三个基本宽恕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综述强清摘要:宽恕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最热点内容之一,大量研究都表明宽恕与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详细探讨了宽恕与大五人格、共情、自尊及宗教性和精神性等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宽恕与人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展望。
关键词:宽恕大五人格共情自尊宗教性和精神性作者简介:强清,陕西咸阳人,在读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35要素,即冒犯者、冒犯行为和受害者。
另外,Trainer首次对宽恕做了实证研究,认为宽恕存在三种类型:角色期待宽恕、利己的宽恕和内部的宽恕。
[5]角色期待宽恕是指虽然表面上有宽恕的行为表现,但受害者并没有真正宽恕冒犯者,心里仍对冒犯者怀有憎恨的情感。
利己的宽恕是指宽恕者将表面的宽恕作为体验自身道德优越感的手段和工具,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宽恕对方。
内部的宽恕则是一种主动积极并发自于内心的宽恕。
Enright等人提出的宽恕4个典型的表现阶段:暴露阶段、决定阶段、操作阶段以及成果阶段。
[6]在暴露阶段,被冒犯者开始认识并感受到由冒犯事件所引起的消极情绪,如悲伤、气愤、愤怒、焦虑等。
在决定阶段,被冒犯者为了摆脱这种消极情感状态认识到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他们开始思考并决定是否要原谅和饶恕那些冒犯者。
在操作阶段,被冒犯者开始以一种新的思维重新对被冒犯行为进行理解和归因,更好的去理解冒犯者。
最后在成果阶段,被冒犯者开始体会到通过宽恕所带来的情感上的轻松,使情绪由消极转向积极。
可以看出,宽恕的过程通常伴随着一些相应的心理加工,如对侵犯者的移情作用、对侵犯行为和侵犯者积极归因及评价、以及对侵犯行为的反思。
那么不同的个体,在宽恕对方时的心理加工存在着不同,比如外向开朗的人更倾向于进行积极地归因与评价,而内向心思细腻的人往往会进行更多的沉思。
因此,宽恕的过程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具有密切的关系。
2.宽恕与人格特征的关系2.1宽恕与人格2.1.1宽恕与大五人格关于人格对宽恕的影响,很多研究者探讨了大五人格与宽恕之间的关系,研究一致得出:宽恕性格倾向与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及情绪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显著负相关。
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Brown在一项为探讨自编的宽恕倾向问卷(Tendency to Forgive,TTF)的聚敛效度与区分效度的研究中检验过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问卷(Big Five Inventory,BFI)的各维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宽恕倾向与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与外倾性无显著相关。
[7]而Berry等的研究也发现宽恕倾向与宜人性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与神经质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而与谨慎性、外倾性、开放性无显著相关。
[8]M cCullough等的研究也发现大五模型中的宜人性能直接影响宽恕中的报复、回避和仁慈动机,而神经质则只能通过受害者对侵犯严重程度的认知间接影响回避和仁慈动机。
[9]Brose, Rye,Catherine和Ross(2005)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与人口学变量、共情、宗教性、社会愿望相比,人格维度对宽恕更具有独特的预测作用,其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果。
[10]而最新的对此的研究是Neto(2007)对152名葡萄牙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也与以上的结果类似,大五人格模型中的神经质与持久的怨恨呈正相关,与宽恕倾向呈负相关;而宜人性正好与此相反。
[11]2.1.2宽恕与其他人格类型尽管大多数学者都通过大五人格来探讨人格对宽恕的影响,但一些学者认为大五人格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因素偏少,研究时也应该通过其他人格维度对宽恕进行探讨。
Maltby John(2001)等人在一项关于探讨宽恕与人格、社会期望及身体健康的研究中,发现那些不能宽恕自己的个体在神经性,抑郁和焦虑的得分较高,而不能宽恕别人的个体在抑郁上的得分较高。
[12]另外,Walk-er和Gorsuch发现外向中的友谊感、自信,开放性中的想象、智慧,谨慎性中的责任心等因素既与对别人的宽恕有关,又与对自己的宽恕有关。
[13]另外,我国学者徐晓娟(2009)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大学生人格与宽恕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宽恕水平和内向———外向型的相关是正相关,而与情绪稳定性———不稳定型以及与精神质高———低的相关都是负相关。
[14]2.2宽恕与共情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当前情绪体验的一种心理倾向,但也有学者认为共情是通过怜悯、体贴和同情所表达出的一种特别的情绪。
[15]可见,共情也是一种典型的人格特质,并通常表36现在对人的行为活动当中。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共情也是促进宽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人们在宽恕犯错者的可能性与他们对犯错者的共情程度存在高相关。
M cCullough等人研究考察过共情、道歉、深思熟虑以及与人际关系亲密程度有关的几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共情对宽恕有直接影响,并且道歉对宽恕的间接影响也是经由共情而达成的。
[16]而Zechmeister等人采用叙事法做的研究,发现高特质共情的受害者会对侵犯做好的归因和描述,产生情境性共情会使受害者宽恕侵犯者;侵犯者对受害者的共情则可能会导致侵犯者无法宽恕他/她自己的侵犯行为。
[17]我国学者胡三等人对大学生人际宽恕与报复行为的研究结果也同样发现,宽恕行为同移情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受伤害感、报复倾向、沉思程度显著负相关。
[18]可以看出,共情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宽恕行为。
2.3宽恕与自尊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概念的评价,即是否喜欢个体所认为的这个自己。
关于宽恕与自尊之间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还存在争议。
一些研究表明宽恕与自尊呈正相关,Helb和Enright(1993)尝试过一个干预研究,干预结束后,发现实验组和控制组相比被试的宽恕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自尊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Lin(2004)的实验研究同样支持了这个结果。
Eaton,Struthers和San-telli(2006)为了解释个体在所有情景中更易宽恕他人的原因,考察了与人格有关的自我防御机制与宽恕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宽恕与自尊呈正相关,高自尊个体比低自尊个体更易宽恕侵犯者,宽恕与需求和自恋呈负相关。
[19]然而,一些研究的结果并不支持这一点。
如Brown等人的研究发现自尊与宽恕之间不存在正相关。
Hul,HO(2004)以香港的中国青少年为被试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宽恕的干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干预结束后,被试的宽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被试在自尊水平上并没有得到提高。
然而,另外一些研究则发现自尊与宽恕存在显著负相关,如Neto等人的研究表明女性的自尊与宽恕存在显著负相关,即低自尊的女性比高自尊女性更愿意宽恕其侵犯者。
[20]鉴于宽恕与自尊间的这种不确定关系的原因,Muuet(2004)认为是由于测量工具所致,因为自尊量表是以自我参照(self-referential)的方法评定的,而宽恕是反应人际间的一个变量,宽恕和体现人际间关系的变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愤怒、敌意、沉思等)而与以自我为参照的评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例如孤独等)。
[21]由此可见,宽恕和自尊之间的关系还不确定,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2.4宽恕与宗教性和精神性M cCullough认为宗教性和精神性是除了宜人性,情绪稳定性之外,影响宽恕的第三个人格因素,他与同事Worthington对7个研究进行综述后,发现自己有高宗教性和精神性的人往往比认为自己有低宗教性和精神性的人更倾向于高度评价宽恕,并认为自己更容易宽恕别人。
[22]而最新的研究Jessica等人对146个成年人为样本调查了宽恕及宗教性和精神性对外伤后成长的作用,结果发现,宽恕与外伤后成长都与宗教性和精神性呈正相关,这个研究表明宗教与精神性影响个体如何积极应对人际受伤。
[23]2.5宽恕与人情和人和关于宽恕的人格因素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一些学者认为宽恕也与文化背景有关,而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普遍带有强调人际和谐的因素,人情和人和是中国人得典型人格特征之一。
因此,国内一些学者针对本国文化特点,对人情和人和这两个因素与宽恕的研究。
傅宏对中国大学生样本进行了宽恕与其相关人格因素的探讨,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人的宽恕意愿更多地受到了一些关系取向的人格品质(如人情、人和及面子)的影响。
[24]这个研究结果也支持了有关中国集体主义文化和依存性自我取向对人们的宽恕决策具有影响。
而Watkins等人对尼泊尔人的相关研究,也表明了在一些非西方国家中人们的宽恕行为会受到自己文化的一些特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