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计算思路
- 格式:pdf
- 大小:210.49 KB
- 文档页数:3
水利工程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探讨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而建设的工程,而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则是衡量水利工程在资源利用方面的可持续性和承载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水利工程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应用案例。
一、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意义水资源承载力是指特定区域水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程度。
在水利工程中,评估水资源承载力是为了合理规划、设计和管理水资源,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水资源利用的局限性,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常用的指标包括水资源可利用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水资源利用效益等。
其中,水资源可利用量是评估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反映特定区域水资源供给的总量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可以表征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是评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水资源利用效益则是评价水利工程对水资源利用的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三、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1. 水资源供需平衡法水资源供需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之一,它通过计算特定区域的水资源供给量和需求量的差额来判断水资源是否能够满足需求。
该方法可以基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也可以利用预测模型进行预测。
2. 水资源利用强度法水资源利用强度法是根据单位面积或单位人口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根据特定区域的地理、气候、经济等因素,计算水资源利用强度指数,然后与相应的承载力标准进行比较,以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3. 水资源利用效益法水资源利用效益法是通过评估水利工程的效益和经济效果来评估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基于工程项目的运行数据和经济指标,计算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判断水利工程对水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四、水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的应用案例1. 某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估在某地区,采用水资源供需平衡法对该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
水利工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水利工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关键字:水资源,承载力,内涵,模型体系,策略随着当今世界出现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协调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人口与资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已成为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正是从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水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开发的速度、规模、容量等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适度发展与人口合理承载的动态关系,为国家决策、规划、计划和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与研究思路1.1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资源承载力的定义[2]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水作为一种资源,其承载力研究符合上述定义内容,同时,它也具有本身的一些特点,在本研究中,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如下:“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地区或流域的范围内,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条件下,当地水资源对该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最大支撑能力。
”1.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动态性、多目标性和极限性三个特点。
动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另一方面由于节水和技术进步,单方水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可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及工业品。
承载力的动态性也使承载力数值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承载力的多目标性体现在区域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上,这些多样性使得某一区域的需水量和供水量均不相同,且相关的发展指标差异也很大,从而导致承载力数值不仅与区域发展模式有关,也与水资源配置模式有关,承载力计算应在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进行。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1. 什么是水资源承载力?
-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承受的水资源利用压力。
- 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的水资源供需状况、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保护状况等。
2. 如何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 评估水资源承载力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分布、水资源利用方式、水环境保护等。
- 可以通过制定水资源利用规划、进行水资源监测和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估。
3. 为什么需要关注水资源承载力?
-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而水资源承载力的不足会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
- 同时,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4. 如何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 提高水资源承载力需要综合施策,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
- 同时,还需要加强水资源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和管理模式。
5. 水资源承载力的局限性是什么?
- 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和提高都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因此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 同时,水资源承载力的提高也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成本,需要权衡不同的利益关系。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一、水资源承载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1.1国外研究进展水资源承载力国内外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般将其纳入资源承载力、区域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之中,并且偏重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措施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问题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水资源安全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前所未有的关注。
URS 公司(1998)受到美国陆军工程兵团以及佛罗里达州社会事务局的委托,研究了弗罗达Keys 流域的承载力水平,在此次研究中,URS公司认为承载力的定义是:以不造成人工资源和自然的破坏为前提,该地区能够承载的最大发展能力。
不对采用了一个由社会经济、财政、基础设施、水等分析要素与图形用户界面组成的承载力分析模型,并用此模型对Keys 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进行了整体的模拟和评价,最终确定了各分析要素承受各类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英国科学家斯莱瑟教授(1998)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提高承载力的策略模型(ECCO 模型),斯莱瑟教授将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研究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口数量与承载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Gleick(1999)等学者则认为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危机都是由于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的,例如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或已经灭绝、土地沙漠化等。
Gleick 希望能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可以长期、合理的配置水资源。
为此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七个标准。
Harris(1999)等学者对水资源研究的侧重点放到了农业方面,将农业用水的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能力的发展指标之一。
他认为对数增长是当代农业增长的模式,且该模式受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的影响,关系着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Rijiberman(2000)对城市水资源结构和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评估城市水资源系统是否可持续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方法:生态、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
【关键字】资源浅析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方法摘要:本文首先明确了水资源装载力的基本概念,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二元模式下的水文循环机制和过程是水资源装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对水资源装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水资源装载力;评价方法;研究趋势“装载力”一词源于生态学,原用以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大数量。
在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中,“装载力”概念得到延伸发展并广泛用于说明环境或生态系统承受发展和特定活动能力的限度。
1 水资源装载力概念1.1 水资源装载力定义水资源装载能力是指某一区域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当地水资源系统可支撑的社会经济活动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资源装载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至关重要,且往往是水资源短缺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发展的瓶颈。
研究水资源装载能力可以合理地安排产业结构、有效地利用有限水资源,从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
水资源装载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装载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目标。
目前研究水资源装载能力的方法主要有背景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多目标综合评价法、系统动力学法等。
1.2水资源装载力的特性与影响因素水资源装载能力的大小是随空间、时间和条件变化而变化,具有动态性、地区性、相对极限性、模糊性等特点。
影响水资源装载力大小的因素可概括为以下方面:(1) 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程度。
当地水资源总量及根据法律规定分配给当地可利用过境水量,水资源的矿化度、埋深条件等质量情况,以及当前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度;(2) 生态环境状态。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公式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提供的可再生水资源的总量,也是评估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状况的重要指标。
为了评估水资源承载力,我们可以使用以下计算公式:水资源承载力 = 可再生水资源量 / 人口数量其中,可再生水资源量是指一定时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量,包括降水、河流和湖泊的水量,以及可补给的地下水资源。
人口数量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居民总数。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并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计算可再生水资源量和人口数量的比值,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具体的数值,用于评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公式还可以进一步细化。
例如,可以考虑不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同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等因素,来更准确地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此外,还可以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因素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以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即水资源供不应求,那么政府可以通过限制用水量、改善用水效率、开展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措施,来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反之,如果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较高,即水资源供大于求,那么政府可以鼓励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公式是评估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状况的重要工具。
通过计算可再生水资源量和人口数量的比值,可以得出一个具体的水资源承载力数值,用于评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细化计算公式,考虑不同因素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浅析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也将其列为重大战略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其承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篇文章将从计算水资源承载力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主要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
一、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水资源所能承受的最大利用量,它受到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生物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主要作用在于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过度开采与污染,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1. 水文条件:包括水资源的分布、数量、品质等因素。
2. 地形条件:地表状况、地下水的运动特征、水生态系统等因素。
3. 气候条件:能量和水分条件,包括降水和蒸发等因素。
4. 人类活动:开采、用水、排放等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三、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目前,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较为多样,常用的方法有:资源性、能力性、压力性、耐性和系统性等五种方法。
其中,能力性方法是比较常用和通用的方法。
根据能力性方法,可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承载量=P×A×F×K式中,承载量为单位面积或单位时间内的水资源最大利用量(m3/㎡,m3/年等);P为可利用降水(mm/年);A为有效面积(㎡),即可利用水资源的面积;F为可利用率,即水资源的可利用率;K为系数,包括水资源开发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总之,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资源之一,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别是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对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考虑多种因素,选择适合的计算方法,并考虑到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水资源数量化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来评估水资源
承载力。
其中,基于目标法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基于确定的水资
源供需平衡指标,结合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预测,通过计算得到
的供需平衡值与指标进行比较,从而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另一种方法是基
于模型的研究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考虑地区水资源的自然特征、气
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预测未来的水资源供应和需求情况,并进行可持续性分析。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分析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指标,综合考虑水资源
的物质循环、能源消耗、环境容量等因素,评估水资源承载力。
该方法较
常用的是生态足迹法,通过估算一个地区所需的水资源量和可再生水资源
量之间的差距,判断该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是否超出了可持续利用范围。
另外,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也是一种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水资源
开发利用的压力(如人口、经济发展等因素)、水资源的状态(如水量、
质量等指标)以及政府和社会的响应措施,评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此外,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还可以结合水资源的经济评估,通过计算
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综合考虑水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并进行水资源的综合评估。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
究方法,可以通过基于目标法、基于模型的方法、生态足迹法和压力-状
态-响应模型等方法进行评估。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不仅考虑了水资源的
数量,还要综合考虑水资源的质量、环境容量和经济影响等因素,以实现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承载力计算米惠 120707007012级地理科学2 班案例:中原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分析关键词: 水资源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本案例中,中原城市群面临严重的水问题。
紧扣水资源承载力概念,以经济社会-水资源 -生态环境的复合互动约束为基础,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及评价模型,计算了中原城市群现状年2008年实际来水条件和规划水平年2030年50%频率来水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了其承载程度。
虽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目前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分割了资源"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忽视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动态特性。
一、资源承载力概念综合分析资源承载力内涵,将其定义为:在满足一定的环境保护准则和标准下,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在保证一定的社会福利水平要求下,利用当地( 和调入) 的资源和其他资源与环境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状况所能够支撑的最大经济社会规模!二、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以水资源为例)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包括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两部分。
1、目标函数: “最大的经济社会规模”。
考虑到表征经济社会规模的指标较多,而人口在经济社会系统内部与其他指标存在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这里用“人口数”来表示目标函数,即Z=Max(P)。
2、约束条件(1)“经济社会-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互动关系约束: 包括经济社会系统模型"水资源转化关系模型和生态环境模拟模型。
三个模型通过系统内部变量间的传递关系耦合构成复合系统互动关系约束。
其中,经济社会系统模型包括发展规模预测、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计算。
(2)水量约束: 计算时段内单元内水资源可供水量大于单元用水量。
(3)水环境约束: 计算单元点源污染物入河量小于该单元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水体水质浓度小于水体所在水功能区的水质控制目标。
(4)经济社会发展约束: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水平年还要给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下限值,包括人均GDP约束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约束。
1 水资源承载力1.1 承载力概念提出承载力,又称承载能力、承受能力,最初它是物理学中力学的概念,结构物如地基、柱体、构筑体等根据自身的密度、质量、体型、空间各向尺寸和相对位置等力学特性,对外部或其他结构物的抵抗能力,具有力学中压强的量纲如kg/cmZ、N/cm,,是衡量结构物内在构成和联系的属性,反映结构物对外部环境贡献的相对能力的大小。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承载力的概念逐渐延伸到心理学、环境、生态、资源等领域,如俗称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态承载能力、经济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等,它们己经没有了力学的量纲,是抽象的概念。
这些概念虽然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即试图表达出受体对载体的贡献大小,但在各个领域都有各自特定的、狭义的定义,量纲、表达方式并不统一。
从物理概念到生态、资源的抽象概念,承载力经过了逐步演化的复杂过程。
最初借用承载力一词的其他学科是群落生态学,其含义是“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承载力理论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畜牧业。
在北美、南美及亚洲草原地区,由于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土地开始退化,为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些学者将承载力理论引入到草原管理中,随之草地承载力、最大载畜量等相关概念相继被提出。
随之出现的另一概念是土地承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人类面临粮食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
同样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承载力的概念逐渐被资源领域所采纳。
水资源承载力是随着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水问题的产生、水资源的紧缺严重影响了人类发展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承载力理论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畜牧业,出现了草地承载力、最大载畜量等概念。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
人们不得不从资源的角度研究其所能支撑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