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国家级菌种保藏中⼼菌种共享平台⽬录1、中国农业微⽣物菌种保藏管理中⼼(ACCC)中国农业微⽣物菌种保藏管理中⼼是国家级农业微⽣物菌种保藏管理专门机构,负责全国农业微⽣物菌种资源的收集、鉴定、评价、保藏、供应及国际交流任务。
中国农业微⽣物菌种保藏管理中⼼,采⽤超低温冻结法、冷冻⼲燥法、矿物油保藏法和斜⾯转接法等保藏微⽣物菌株,中⼼设有液氮库、超低温冰箱库、4-10℃冷冻⼲燥菌种保藏库、4-10℃低温保藏库以及10-15℃低温矿油保藏库,⽬前库藏资源共计603属,2199种,11970株菌种,约30万份。
已出版了《中国农业菌种⽬录》(2005年版)和《模式菌⽬录》(2005年版),我中⼼严格遵照国家微⽣物资源共享的有关法规对外进⾏库存资源的共享,⽬前主要的共享⽅式为公益性共享、合作研究共享、交换共享等。
联系⼈:李世贵************-617马晓彤************-613传真:************Email:*************.cn2、中国医学微⽣物菌种保藏管理中⼼(CMCC)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负责医学微⽣物菌种资源的收集、保藏、管理⼯作。
每年向国内外疾病控制机构、医学科研院所/教学机构、⾷品/药品和⽣物制品⽣产企业、质量检验和检测机构等700余家单位提供研究、教学、检验及⽣产⽤标准医学菌种资源共享服务9000余份,共享次数为1000多次,为我国在传染病防治、⾷品药品安全、⽣物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国际化以及医学科研/教学等领域对医学微⽣物菌种资源的需求提供了强⼤的⽀撑作⽤。
但医学微⽣物菌种资源与其他中⼼所保藏菌种资源相⽐,具有特殊性,部分菌(毒)种涉及传染病传播或其他⽣物安全及⽣物恐怖问题,所以医学微⽣物菌种资源的供应是在国家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有限制的共享。
联系⼈:中⼼主任叶强************菌种销售谢⾦瑟************3、中国药⽤微⽣物菌种保藏管理中⼼(CPCC)中国药⽤微⽣物菌种保藏管理中⼼是国家微⽣物资源平台(2011年11⽉已通过了科技部和财政部的平台认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药⽤微⽣物菌种保藏管理专门机构,⼀直承担着全国抗⽣素菌种的收集、鉴定、保存和供应等任务。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科研机构,致力于微生物菌种的收集、保藏、研究和应用。
它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直属单位,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管,成立于1980年。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和保存各类微生物菌种资源,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其他微生物类群。
它拥有中国最大的微生物菌种收藏库,目前已经收藏了数以万计的微生物菌种,其中包括很多具有重要科学和经济价值的菌种。
该中心的保藏工作涉及到菌种的采集、分离、鉴定和长期保存。
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流程,确保菌种的原样性和纯度。
为了保证菌种的质量和可靠性,该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团队,同时还与国内外的众多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开展联合保藏和共享菌种资源的工作。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除了保藏工作外,还积极开展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应用。
它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涉及到微生物的分类鉴定、遗传变异、代谢产物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等。
这些研究对于探索微生物的多样性、理解微生物的功能和利用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还注重推广和应用微生物菌种资源。
它为科研人员、学生和企业提供菌种的共享和服务,支持科研项目的开展和产业的发展。
同时,该中心还定期举办菌种资源的培训和交流会议,促进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创新应用。
在国际上,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也与众多国际菌种保藏中心保持着合作和交流。
它积极参与国际菌种保藏中心组织(WFCC)的工作,共享经验、交流信息,并推动国际菌种资源的保藏和利用。
综上所述,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作为一个重要的科研机构,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它通过收集、保藏和研究微生物菌种资源,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微生物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为促进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和国家科技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内外菌种保藏机构目录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液氮)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液氮)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CFCC)(液氮)中国药用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PCC)(液氮)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液氮)台湾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BCRC)(液氮)ATCC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液氮)UKNCC (The United Kingdom National Culture Collection ) 英国国家菌种保藏中心(-140℃下低温保存)NBRC (NITE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日本技术评价研究所生物资源中心(液氮)CBS (Centraalbureauvoor Schimmelcultures) 荷兰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液氮)NCIMB (National Collections of Industrial, Food and Marine Bacterial) 英国食品工业与海洋细菌菌种保藏中心(液氮)NCTC (National Collection of Type Cultures) 英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液氮)BCCM (Belgian Co-ordinated Collections of Micro-organisms) 比利时微生物保藏中心(冷冻干燥)DSMZ (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 ) 德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冷冻干燥)NRRL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Culture Collection) 美国农业研究菌种保藏中心KCTC (Korean Collection for Type Cultures) 韩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VKM (Russian Col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俄罗斯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液氮)国内外菌种保藏机构简介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gricultural Culture Collection of China 英文缩写ACCC),成立于1979年,设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1979-2003挂靠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管理,2003年以后挂靠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管理)。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中心的详细介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中心的详细介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中心(IMCAS-BRC)是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和微生物所信息中心的微生物资源信息数据库与共享平台基础上,通过设立微生物功能评价部门,并完善质量保证系统而组建的公益性机构。
它在CGMCC的微生物物种保藏基础上,重点加强了微生物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研究以及资源质量保证及其共享的标准体系。
IMCAS-BRC以科学家为主导,以技术人员为主体,依托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优势,将注重认识并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功能;同时,以“整合资源、认识功能、开放共享、服务社会”为建设原则,IMCAS-BRC将对科研、教学及产业部门提供资源和技术服务,并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产业实体开展合作研发。
基于完善的信息数据系统,IMCAS-BRC与国际上多个微生物资源中心(BRC)合作共享资源信息,共建地区、乃至全球的BRC网络;同时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BRC标准,进一步完善资源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系统。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秀珠研究员担任IMCAS-BRC主任。
IMCAS-BRC下设4个部门:保藏部、功能评价部、信息部和质量保证办公室。
保藏部主任为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主任周宇光;功能评价部主任为中国科学院真菌地衣系统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车永胜;信息部主任为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主任马俊才;质量保证办公室主任为微生物研究所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研究员张立新。
1.微生物资源中心保藏部微生物资源中心保藏部(以下简称保藏部)以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为基础组建,宗旨是广泛收集保藏各类微生物菌株、细胞株和基因,为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共享和持续利用提供服务和支持。
CGMCC成立于1979年,是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公益性机构。
规程–Ⅳ微生物(细菌)菌种保藏库管理规程中国检验检疫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前言微生物菌种资源是自然科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本规程是依据我单位的特点,现有的工作基础和实际需要制定的。
制定本规程是为了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程序的规范化、标准化,以有效的收藏微生物菌种资源,更好的为检验检疫、科研培训等服务。
本规程制定了4°C菌种库、低温库管理的基本原则,菌种的出入库流程及菌种库的日常管理。
规程起草单位:中国检验检疫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规程起草人:赵贵明、王娉、杨海荣、陈颖、赵勇胜版本:2014-07目录前言--------------------------------------------------------------------第 1 页1 范围------------------------------------------------------------------第 3 页2 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 页3 术语和定义------------------------------------------------------------第 3 页4 菌种保藏库管理的基本原则----------------------------------------------第 4 页5 菌种库的建设----------------------------------------------------------第 4 页6 菌种保藏库的日常管理--------------------------------------------------第 5 页附录A (资料性附录)菌种入库单、出库三联单------------------------------第7 页微生物(细菌)菌种保藏库管理规程1范围本规程规定了菌种保藏库管理的基本原则,菌种的出入库流程及种库的日常管理。
《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中文名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颁布单位卫生部颁布时间1985.03.23实施时间1985.03.23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根据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管理和组织条例的规定,为了加强医学微生物菌种(以下简称菌种)的保藏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组织及任务在卫生部领导下,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指导下,设下列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医学真菌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负责。
中国医学细菌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负责。
中国医学病毒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由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病毒学研究所负责。
保藏管理中心的任务是:(一)负责本门类微生物菌种的选择、收集、鉴定、保藏、交换和供应;(二)开展菌种分类、鉴定及保藏管理的研究;(三)组织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四)办理国内外菌种交换;(五)编制保管的菌种目录。
保藏管理中心下设专业实验室,承担全国性的业务工作。
专业实验室对其直接领导机构和保藏管理中心负责,并定期向管理中心汇报工作情况。
其具体任务是:(一)负责本专业有关微生物菌种的选择、收集、鉴定、保藏、交换和供应;(二)承担本专业有关疑难菌种鉴定;(三)开展有关菌种分类、鉴定、保藏的研究,包括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四)办理对外交流和交换菌种。
各专业实验室科研技术人员的编制和经费由所属主管部门负责。
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的菌种按“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种、毒种管理规程”执行,统一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办理。
第二条菌种的分类菌种的分类根据其危险性决定(包括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症状轻重及愈后情况,有无致命危险及有效的防止实验室感染方法,用一般的微生物操作方法能否防止实验室感染、我国有否此种菌种及曾否引起流行、人群免疫力等情况)。
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
一类:实验室感染的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症状重并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以及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包括国内未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无有效防治方法的烈性传染病菌种。
第八章菌种的保藏第一节菌种的衰退和复壮在微生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选育一株理想的菌株是一件艰苦的工作,而欲使菌种始终保持优良性状的遗传稳定性,便于长期使用,还需要做很多日常的工作。
实际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要使菌种永远不变是不可能的,菌种衰退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只有掌握了菌种衰退的某些规律,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减少菌种的衰退或使已衰退的菌种得以复壮。
一、菌种的衰退(一)菌种衰退的现象菌种衰退(degeneration)是指由于自发突变的结果,而使某物种原有的一系列生物学性状发生量变或质变的现象。
菌种衰退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菌落和细胞形态改变。
每一种微生物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都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如果典型的形态特征逐渐减少,就表现为衰退。
例如,泾阳链霉菌“5406”的菌落原来为凸形变成了扇形、帽形或小山形;孢子丝由原来螺旋形变成波曲形或直形,孢子从椭圆形变成圆柱形等。
2. 生长速度缓慢,产孢子越来越少。
例如,“5406”的菌苔变薄,生长缓慢(半个月以上才长出菌落),不产生丰富的桔红色的孢子层,有时甚至只长些黄绿色的基内菌丝。
3. 代谢产物生产能力的下降,即出现负突变。
例如,黑曲霉糖化力、放线菌抗生素发酵单位的下降以及各种发酵代谢产物量的减少等,在生产上是十分不利的。
4. 致病菌对宿主侵染能力下降。
如白僵菌对宿主致病能力的降低等。
5. 对外界不良条件(包括低温、高温或噬菌体侵染等)抵抗能力的下降等。
如抗噬菌体菌株变为敏感菌株等。
值得指出的是,有时培养条件的改变或杂菌污染等原因会造成菌种衰退的假象,因此在实践工作中一定要正确判断菌种是否退化,这样才能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二)菌种衰退的原因菌种衰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演变过程。
开始时,在群体细胞中仅有个别细胞发生自发突变(一般均为负变),不会使群体菌株性能发生改变。
经过连续传代,群体中的负变个体达到一定数量,发展成为优势群体,从而使整个群体表现为严重的衰退。
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根据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管理和组织条例的规定,为了加强医学微生物菌种(以下简称菌种)的保藏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条组织及任务在卫生部领导下,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指导下,设下列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医学真菌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防治研究所负责。
中国医学细菌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负责。
中国医学病毒菌种保藏管理中心:由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病毒学研究所负责。
保藏管理中心的任务是:(一)负责本门类微生物菌种的选择、收集、鉴定、保藏、交换和供应;(二)开展菌种分类、鉴定及保藏管理的研究;(三)组织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四)办理国内外菌种交换;(五)编制保管的菌种目录。
保藏管理中心下设专业实验室,承担全国性的业务工作。
专业实验室对其直接领导机构和保藏管理中心负责,并定期向管理中心汇报工作情况。
其具体任务是:(一)负责本专业有关微生物菌种的选择、收集、鉴定、保藏、交换和供应;(二)承担本专业有关疑难菌种鉴定;(三)开展有关菌种分类、鉴定、保藏的研究,包括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四)办理对外交流和交换菌种。
各专业实验室科研技术人员的编制和经费由所属主管部门负责。
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的菌种按"生物制品生产、检定用菌种、毒种管理规程"执行,统一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办理。
第二条菌种的分类菌种的分类根据其危险性决定(包括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症状轻重及愈后情况,有无致命危险及有效的防止实验室感染方法,用一般的微生物操作方法能否防止实验室感染、我国有否此种菌种及曾否引起流行、人群免疫力等情况)。
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
一类:实验室感染的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症状重并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以及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包括国内未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无有效防治方法的烈性传染病菌种。
国内外菌种保藏机构名称与缩写ACCC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ISF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SH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CACC抗菌素菌种保藏管理中心IA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SIA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CGMCC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S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AS-IV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CFCC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AF中国林业科学院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IFFI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CMCC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ID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NICPB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监察所IV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CVCC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VBP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YM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GIMCC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CTCC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武汉大学CCDM华中农业大学菌种保藏中心,华中农业大学CMBGCAS海洋微生物中心HKUCC香港大学保藏中心,香港大学CUHK香港中文大学保藏中心,香港中文大学BCRC台湾生物资源保藏研究中心,台湾新竹1.ATCC(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主要从事农业、遗传学、应用微生物、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菌种保藏方法、医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病理学、普通微生物学、分类学、食品科学等的研究。
该中心保藏有藻类111株,细菌和抗生素16865株,细胞和杂合细胞4300株,丝状真菌和酵母46000株,植物组织79株,种子600株,原生动物1800株,动物病毒、衣原体和病原体2189株,植物病毒1563种。
另外,该中心还提供菌种的分离、鉴定及保藏服务。
该中心保藏的菌种可出售。
2.NBRC(NITEBiologicalReourceCenter)日本技术评价研究所生物资源中心NBRC(IFO)是由日本经济部、商业部、工业部支持的半政府性质菌种保藏中心。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藏办法【法规类别】专利管理【发文字号】中国专利局公告第8号【失效依据】用于专利程序的生物材料保藏办法【发布部门】中国专利局【发布日期】1985.03.12【实施日期】1985.03.12【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中国专利局公告(第8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中国专利局委托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和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担负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藏工作。
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藏办法已经双方签字生效,保藏办法附后。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从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开始接受保藏申请。
地址:北京中关村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开户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海淀区办事处帐号:8901-174 但要在银行汇款单用途栏中注明:转普通微生物中心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从一九八五年三月八日开始接受保藏申请。
地址:武昌珞珈山武汉大学校内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开户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武昌珞珈山办事处帐号:89048 但要在银行汇款单的用途栏中注明:转中国典型培养物中心。
特此公告1985年3月12日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藏办法第一条中国专利局委托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以下简称保藏中心)担负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的保藏工作。
第二条保藏中心担负保藏除动物病原以外的各种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存在于上述宿主细胞内的质粒、以及单细胞藻株。
第三条请求保藏人在将微生物送交保藏中心时应提交两管该微生物的培养物,并附具请求书写明下列事项:1.请求保藏的微生物是用于专利程序;2.请求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和地址;3.详细叙述微生物的培养、保藏和进行存活性检验所需的条件,保藏数种微生物的混合培养物时,应说明其组分以及至少一种能检查各个组分存在的方法;4.请求人给予保藏微生物的分类命名(注明拉丁文名称)或者鉴别符号;5.对危及健康或者环境的微生物特性的说明或者请求人不知有无此种特性的说明。
CGMCC JL/0154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
普通微生物中心
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邮编:100101 电话:64807355
提供生物材料样品申请表
1.提供生物材料样品的请求人姓名(印刷体)签字或盖章:
日期:年月日
单位:电话:
地址:邮编:
2.请求提供生物材料样品名称:中文名:
拉丁学名:
本中心编号CGMCC NO.
3.提供生物材料样品请求人保证不向任何第三者转移该生物材料的声明及索取该菌种的目的。
4.中国专利局批示或生物材料保藏请求人意见:
签字或盖章
年月日
5.提供样品每株收费元
6.提供生物材料样品的日期:年月日
7.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负责人签字和日期
姓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