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66.77 KB
- 文档页数:6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作业指导书13.1 编制依据及目的13.1.1目的为确保XX高速铁路隧道施工安全质量,根据设计提供的工程及水文地质资料,结合地质超前预报,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完整的施工技术方案。
做好技术、物质、机械设备的储备,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使之达到施工设计及施工规范的要求,确保工期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作业指导书。
沿线部分隧道穿越地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主要为粉质粘土、岩溶洞段、浅埋洞段及断层破碎带,隧道安全问题为隧道工程施工的重点。
为此成立专门的地质预报小组,工程施工中采用超前TSP-203型地质预报仪及BK2000型地质雷达进行探测预报不良地质,严格按新奥法原则进行施工,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台阶法进行施工,并建立完善的安全控制体系,确保施工安全。
13.1.2编制依据13.2.1XX高速铁路隧道施工设计文件13.2.2《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13.2适用范围本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隧道Ⅱ、Ⅲ、Ⅳ、Ⅴ级围岩、岩溶地段及隧道断层破碎带洞身段开挖施工。
13.3 综合地质超前预报中各种方法的特点综合地质超前预报中各种方法的特点:TSP203作业快,测距长,干扰相对少,可以与多种预测法结合应用,但精度不高,解释难度大,适于做长距离预测;地质雷达可以准确测定短距离内隧道四周和低部的空洞、水体情况,可补充TSP203的不足;红外线探水仪适于判断地下水情况,作业快,干扰少,较准确,但水量水压无法测定;超前水平钻孔基本可以100%的揭示地下水及围岩物理力学性能,但干扰大,用时长,费用高。
在施工中,根据各种方法的特点确定地质超前预报的原则是:以常规地质综合分析法为基础,TSP地质超前预报系统做长距离宏观控制,地质雷达做近距离判断,红外线探水仪做连续地下水探测,水平钻孔为必做项目,形成综合地质超前预报系统。
并组成专业预报小组,建立健全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制度,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地质超前预报工作。
工作程序见“综合超前预报系统程序图”,“超前地质预报方式工作范围及作业方式表”。
目录1.合用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作业准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技术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施工程序与实行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施工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6.劳力组织......................................... 错误!未定义书签。
7.材料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8.设备机具配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9.质量控制及检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安全及环境保护规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1.合用范围1.1编制目旳为了使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可以顺利有序旳进行,保证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质量符合设计及客货共线铁路施工技术原则旳规定,特编制此开挖作业指导书,以规范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人员行为,指导工程施工旳顺利进行。
1.2合用范围合用于怀邵衡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
2.作业准备⑴施工前应充足掌握隧道设计图纸及有关文献内容,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原则。
并及时与现场进行查对,以确定合适旳超前地质预报措施并配置对应机具设备。
⑵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纳入正常旳施工工序管理,建立完善旳信息搜集和信息反馈系统。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沪昆客专贵州段CKGZTJ-9标段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2.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设计图纸,熟悉《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和《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超前地质预报中所涉及的各种外业技术指标,制作操作平台,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预报人员的生活办公需要。
3.技术要求3.1本标段所有隧道全部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指导施工。
3.2预报人员应认真研究设计院提供的地质资料,并与地质预报结果作对比分析,出入较大的应及时将地质预报结果报设计方,请设计方现场核实。
3.3本标段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包括⑴超前探测地层岩性、软弱层的位置、岩体完整程度、断裂带位置、宽度、破碎程度、富水性、不同岩层间接触界面位置。
⑵超前探测岩溶洞穴、管道、含水体的位置、大小、规模、充填情况,预报突水突泥具体位置及可能带来的灾害程度。
⑶查明设计物探资料显示的异常体的具体位置、规模,确定其危害程度。
⑷为修改设计提供必要的地质参数:地下水压力、水量、水的侵蚀性等。
⑸隧道底部及周边岩溶洞穴及含水体的位置、规模。
⑹隧道突水、涌水、突泥等地段的规模、流量。
⑺地表环境的监测,地下涌水与降雨和补给关系的监测。
⑻综合分析各种资料,预报地质条件情况及对施工的影响程度。
⑼工程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和规模;⑽隧道围岩级别变化及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性判定等。
3.4预报重点⑴隧道岩溶、岩溶水发育情况及富水含泥状况;⑵隧道断层及破碎带含水状况;⑶隧道煤层瓦斯探测。
3.5本标段主要采用TSP203 地震波探测仪、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仪、地质素描、超前水平钻孔等综合勘探的方法进行地质超前预报。
3.6施工地质分级为了实施隧道超前地质综合预报工作,根据岩溶发育程度,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断层带及其软弱围岩的稳定程度、有害气体的影响程度等以及对施工安全、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对隧道施工地质危害度分级。
目录一超前地质预报的使用范围 (2)二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 (2)三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 (2)四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3)4.1 物理勘探法 (3)4。
2 地质调查法 (3)4。
3 超前钻探法 (4)4.4超前导坑预报法 (5)五超前地质预报信息的处理 (5)六制定不同工程地质问题相应的预报方案 (12)6.1 岩溶及岩溶突水预报方案 (12)6。
2 断层破碎带预报方案 (13)6.3高地应力预报方案 (13)6。
4 放射性监测方案 (13)七超前地质预报时安全注意事项 (14)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一超前地质预报的使用范围隧道及其它地下工程,深埋于地下,工程岩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限于目前地质勘探技术水平、地质勘探密度等因素,期望在勘测阶段完全查明工程岩体的状态、特征,准确地预报可能引发隧道地质灾害的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和形态是十分困难的。
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得靠施工过程中开展深入的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本指导书适用福平Ⅱ标范围内隧道工程的超前地质预报。
二超前地质预报的目的(1)进一步查明前期没有探明的隐伏的重要地质问题。
(2)进一步探明可能引发隧道地质灾害的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和性态。
(3)为隧道动态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三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内容(1)地层岩性的预测预报,特别是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煤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2)地质构造预测预报,特别是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对岩溶管道水及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4)不良地质的预测预报,特别是对溶岩、人为坑洞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四超前地质预报方法超前地质预报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勘探法、地质调查法、超前钻探法、超前导坑预报法等,施工中应将这几种预报手段综合运用,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和印证。
渝万铁路隧道工程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建重庆至万州客运专线土建4标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管段内DK117+762.4~DK166+177.35管段内隧道工程施工。
2.作业准备根据隧道区域地质资料和工程图,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预报方案,针对不同地段的工程地质情况进行地质预报重要性分级,不同级别的地段采取不同的预报手段,以达到即预报准确又节省有限预报资源的目的。
3.技术要求(1)《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4.施工程序及工艺流程在隧道开挖完成后,先喷射4cm厚混凝土封闭岩面,然后打设锚杆、架立钢架、挂钢筋网,对初喷岩面进行清理后复喷至设计厚度。
施工工艺见图1。
5.施工要求一、利用工作面地质素描预报地质素描在隧道施工中全段进行,地质素描内容为:根据对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对开挖面和洞身周边综合分析围岩的岩性、结构、构造和地下水情况,判断开挖面前方围岩的工作地质、水文地质特征,并依此提出工程措施建议和进一步预报方案。
根据开挖段围岩的工程地质情况,提出针对性工程方案建议。
二、TSP 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超前探测是否需要钻探制定钻探方案,准备钻探设备实施钻探钻探成果处理及分析综合分析判断确定工程方案 施工中地质验证 结束实施物探物探成果处理及分析开始地质调查地质素描地质分析是否需要物探制定物探方案,准备设备仪器隧道掘进过程中,没开挖10~150cm通过TSP203对开挖前进方向进行中长距离预报,对一定规模的断层破碎带和岩溶带进行预报。
三、工作面超前地质钻孔探测预报(1)在隧道施工通过岩溶、断层破碎带段每开挖30m,利用超前水平地质钻孔对开挖前进方向进行30~50m在钻探。
(2)在可溶岩地段、可溶岩于非可溶岩过渡接触带,以及断层破碎带施工中运用钻具进行长时间5m的超前钻孔,对超前探测在异常段,需增加钻探。
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铁路隧道工程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施工作业。
2.作业准备2.1施工前应充分掌握隧道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内容,并及时与现场进行核对,以确定合适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并配备相应机具设备。
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做好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技术交底。
2.2熟悉《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9217-2015)、业主下发有关超前地质预报的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
2.3将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纳入正常的施工工序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和信息反馈系统。
2.4熟悉了解已有勘察资料,掌握掌子面所处地段的地层岩性、构造特征、不良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
2.5熟悉了解其他预报手段探测成果,分析判断掌子面所处地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可能出现的差异(与勘察成果比较)。
3.技术要求3.1技术指标3.1.1地层岩性预报,特别是针对软弱夹层、破碎地层及特殊岩土的预测预报。
3.1.2地质构造预报,特别是针对断层、节理密集带、褶皱轴等影响岩体完整性的构造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1.3不良地质预报,特别是针对瓦斯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1.4地下水预测预报,特别是针对富水断层、富水褶皱轴、富水地层中的裂隙水等发育情况的预测预报。
3.2技术标准3.2.1探明断层的性质、产状、富水情况、在隧道中的分布位置、断层破碎带的规模、物质组成等,并分析其对隧道的危害程度。
3.2.2测定瓦斯含量、瓦斯压力、涌出量、瓦斯放散初速度等,评价隧道瓦斯严重程度及对工程的影响,提出技术措施建议等。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 施工程序隧道地质复杂程度分级→超前地质预报设计→编制超前地质预报实施方案→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地质综合分析→提交地质预报成果报告→隧道实施方案根据地质预报结论变更设计或方案后实施。
4.2工艺流程详见下页5.施工要求5.1施工准备5.1.1根据施工图设计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做好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技术交底。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一、适用范围适用于中铁十四局集团贵广铁路第三项目部范围内的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二、作业准备1、内业准备(1)、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图纸,熟悉技术标准。
(2)、统计设计图中超前地质预报方式和预报里程,建立超前地质预报台帐。
2、外业方面(1)、由测量人员提供检测面的施工里程。
(2)、根据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方式做好现场打孔或机械、人员的配合工作。
三、技术要求1、隧道爆破开挖后及时查看掌子面地质状况,描绘地质图,通过与设计的对比,提供地质情况预报。
2、隧道施工期的地质预测,应包含以下:(1)、断层及断面影响带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2)、软弱夹层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3)、岩溶的位置、规模及性质。
(4)、不同岩性、围岩级别变化界面的位置。
(5)、工程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位置和规模。
(6)、含水构造的位置、规模及其性质。
四、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1、超前地质预报施作工艺流程见下图所示:①采用TSP-203、超前钻探、地质雷达、地质素描法等进行综合探测;②超前地质预报要对多种手段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相互印证,结合掌子面揭示的地质条件、发展规律、趋势及前兆进行预测、判断。
2、施工工艺隧道施工过程的地质超前预报,主要是根据地表和已经开挖的隧道的地质调查和各种探测方法取得的资料,以及地质推断法预测开挖工作面前方一定长度范围内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
如:地面地质调查法、洞身地质素描法、钻速测试法、钻探孔法、涌水量观测、岩体结构面量测和围岩变形观测。
物探测试主要有TSP法、地质雷达法。
预测时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组合综合预报,以工程地质法(包括图析法及地质素描法)进行超前宏观预报为前提,结合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地质雷达、超前探孔、经验法等综合手段,分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三个阶段对隧道岩体特征、断层、涌水等不良工程地质进行超前预测预报:采用TSP系统与地质分析法相结合进行长期(长距离)(>80m范围)地质预报;采用仪器钻孔进行30~80m距离的中期地质预报;利用台车钻孔和地质雷达相结合,进行距离小于30m的短期地质预报;采用在钻爆循环中加深(4m)3~5个炮孔进行掌子面前方4m范围的下一循环的探测。
超前地质预报(加深炮孔法、超前钻探)施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加深炮孔法、超前钻探)施工。
2.作业准备2.1施工前熟悉施工图及工程地质、水文资料,完成相关图纸的会审工作。
2.2熟悉各相关的设计文件。
并组织施工人员学习和掌握施工工艺、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等。
2.3按照要求完成三级技术交底,即项目总工程师对项目部各部室及技术人员、技术主管对作业队技术负责人、作业队技术负责人对班组长及全体作业人员的交底。
2.4检查传感器杆,连接线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根据围岩情况准备钻孔及注水机具。
3.技术要求3.1 技术指标3.1.1海尾隧道海尾隧道超前预报在地质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洞与主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报,具体工作工作方法见下表。
表1 海尾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量表山头寺隧道超前预报在地质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洞与主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报,具体工作工作方法见下表。
表2 山头寺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量表西坝隧道超前预报在地质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洞与主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报,具体工作工作方法见下表。
表3 西坝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量表3.1.4埔姜山隧道埔姜山隧道超前预报在地质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洞与主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报,具体工作工作方法见下表。
表4 埔姜山隧道地质超前预报工作量表下江村隧道超前预报在地质调查法的基础上,采用地质调查与勘探相结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长距离与短距离相结合、地面与地下相结合、超前导洞与主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报,具体工作工作方法见下表。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成昆铁路峨米10标段二分部隧道。
2.作业准备2.1内业技术准备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熟悉以下规范、标准、条例:(1)《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2)《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3)《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4)国家、行业相关标准、规范、规程、指南。
超前地质预报人员需接受项目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
制定安全保证措施及应急预案。
收集隧道地质条件,隧道埋深,围岩级别等信息。
2.2外业技术准备确认人员、材料、设备机具、作业环境满足作业需求。
3.技术要求(1)配置适用的超前地质预报设备,保证精确预报,满足施工需求。
(2)及时出具超前地质预报报告,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指导现场施工。
(3)纳入工序管理,每循环进行地质素描,按要求进行地质预报。
4.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4.1施工程序地质预报→信息分析上报→确认安全→隧道开挖。
4.2工艺流程超前地质预报工艺流程图见图4.1。
图4.1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图5.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1)超前地质预报人员到场。
(2)仪器设备状态良好,满足施做需求。
(3)地质预报施做方案明确。
5.2施工工艺结合隧道地质条件,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采用由面到点、长短结合、地面调查与洞内预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保预报的准确性。
5.2.1地质素描(1)在隧道开挖后及时记录掌子面地质情况,每循环施做。
描述地层地质时代、岩层厚度、层间结合程度、岩层产状、岩性、岩石硬度、风化程度;断层破碎带的宽度、成分、胶结程度、含水情况以及与隧道的关系;节理裂隙的特征、组数、产状、间距、充填物质、延伸长度、张开度,节理面的起伏情况及节理裂隙的组合状况;地应力、岩溶、膨胀岩等对隧道影响产生的现象;出水点位置、地质调查、素描TSP 探测地质雷达加深炮孔超前钻孔探测收集、分析、上报确定施工方案隧道施工正常异常 超前钻孔水量、水压、水温、水色、悬浮物(泥砂等)测定;地质环境(地层、构造、岩溶、暗河等)的关系;与地表相关气象、水文观测;洞内涌水与地表径流、降雨的关系;必要时进行水样分析。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作业指导书1 适用范围适应于新建铁路福州至平潭铁路站前二标大象山隧道工程。
2 作业准备2.1 作业现场调查(1)调查洞内外的常规作业环境及特殊作业环境;(2)调查地质、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等对施工的要求或限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2.2 技术方案超前地质预报目前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勘探法、地质调查法、超前钻探法、超前导坑预报法等,施工中应将这几种预报手段综合运用,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和印证。
3 技术要求(1)、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前,应研究既有区域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必要时进行地表补充测绘,全面了解隧址区地质情况,分析和把握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主要地质灾害隐患及其分布范围、在隧道内揭示的大致里程等,核实与领会设计文件中关于地质复杂程度分级、超前地质预报方案的内容。
(2)、认真分析地质状况,选择适合的超前预报方法,提高超前预报工作效率(3)、在多项预测预报工作基础上,将多种预测预报手段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相互印证,得出最终的预报结论,并提出施工措施建议及下步预报工作计划等。
(4)、施工过程中应将实际开挖的地质情况与预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和改进地质预报工作。
(5)、设计预报方案和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调整后的实施预报方案;(6)、统计各预报方法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进行对比,分析增减的原因;(7)、预报与施工验证对比情况,包括预报准确率统计结果,对预报绩效进行评价;(8)、设计与施工地质资料对比情况,对勘察资料进行评价;(9)、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情况及推广应用的建议;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1、本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实施按如下图进行正常正常深孔水平钻探TSP或HSP或陆地声纳风钻、凿岩台车超前探测超前水平钻探地质分析法短距离预报隧道施工施工方案决策部门地质综合判析异常异常中长距离预报长距离预报研究既有资料进行预报分级制定预报方案地质雷达红外探测地质素描信息反馈预报成果技术建议验证预报成果提出修正意见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流程图5 施工要求5.1地质素描地质素描是超前地质预报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对掌子面及周边开挖揭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层、结构面、断层等)、岩溶及其充填物、地下水等情况的描述并绘制成图表,运用地质分析法、作图法等定性分析方法,推测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地质素描的主要内容如下:(1)地层岩性:地层时代、层厚、物质组成、岩层产状、岩体切割程度、风化程度等的描述;(2)节理:节理产状、宽度、延伸程度、性质、节理面特征(光滑、粗糙)、充填物等的描述,通过绘制结构面平剖面分布图,节理玫瑰花图推断出节理面与断层、褶皱的关系;(3)断层:断层带位置、物质组成、产状、延伸方向、宽度、导水性、破碎程度,与其他断层关系,次生断层及派生节理产状的描述。
目录
九岭山隧道进口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2)
2 编制依据 (2)
3 适用范围 (2)
4 地质预测预报方法 (2)
5 安全措施 (4)
九岭山隧道进口超前地质预报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通过对隧道实施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为信息化设计、施工提供支撑,规避风险,力争施工顺利进行。
2 编制依据
⑴《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
⑵《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⑶《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
3 适用范围
适用于九岭山隧道超前地质预测预报。
4 地质预测预报方法
针对本隧道地质特点,拟采用地质素描法(常规地质法)、超前水平钻孔法、TSP203法相结合的预报方法。
综合监测结果,即时提出对不良地质的处理措施,以降低施工风险,确保工程质量和运营安全。
4.1 地质素描
4.1.1 主要工作
1.掌子面与侧壁的量测和地质素描。
主要工作有:地层岩性特征、结构面性质与产状及发育程度、岩体破碎程度与充填情况、洞壁变形破坏特征、突泥与坍方部位、方式与规模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2.地质构造的地下与地表相关性分析。
3.地质作图。
在此基础上,对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内(约5m~20m)的地质条件进行预测预报。
4.1.2 工作要求
1.按照地质素描的内容和现场记录格式、每次循环开挖后对掌子面和左右边墙进行素描、数码摄像。
2.素描图、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素描一律“写实”,不做任何换算。
素描图式、图例、比例、用语应统一,按要求采取标本(包括定向标本)。
4.1.3 素描资料整理要求
1.素描原始记录、图、表须当天整理(绘制)。
2.施工一定距离后,隧道地质素描图,应分段完善、总结,并做出相应的隧道纵断面图、表。
3.及时整理标本。
4.提交的图表:a.正洞的展示图;b.掌子面素描图;c.正洞平面联体工程地质图、纵断面、横断面图;d.结构面调查表;
4.2 超前水平钻探
4.2.1根据需要采取1~5孔超前水平钻探,其位置一般按施工地质图布置。
4.2.2 水平钻机钻进功效不小于4米/小时。
4.2.3 钻孔直径≮50mm,钻孔长度20~30m,两次循环的超前水平钻探搭接长度不小于5米。
4.2.4 钻进过程中,对断层、溶洞充填物应干钻取样,对不同岩层代表性取样,其余采用孔内摄像记录,以提高功效。
4.2.5 超前水平钻探资料应现场记录描述。
4.2.6采用5米炮眼钻进预测掌子面前方地层和地下水情况。
4.3 TSP203超前物探
4.3.1 有效探测距离
TSP有效预报距离应达到:V级围岩地段100米,Ⅳ级围岩地段150米。
需要预报区段大于有效预报距离时应多次预报,两次预报重复长度不小于10米。
4.3.2 操作要求
1.爆破钻孔的布置要求:
预报断层构造时爆破钻孔应根据断层走向布置在与断层夹角较小一侧的隧道边墙上。
每一次预报的炮眼数不少于20个,炮眼间距1.5m。
炮眼高度1~1.5m,所有炮眼与接收器的高度应相同。
炮眼孔深1.2~1.5m(孔深应尽量一致),向下倾斜10~20°,垂直于隧道轴向,或向前与掌子面成10°夹角。
钻孔完成后应注意保护,防止塌孔。
2.爆破要求:遵守《爆破安全规程》的规定;使用毫秒级无延迟电雷管;炸药量应大于200m探测距离要求,一般50g左右,最多不大于75g。
应保证炸药与炮孔严密藕合。
3.接收器钻孔的布置要求:距掌子面约50m,距第一爆破孔20m。
必须在隧道两壁各安置1个接收器,接收器安置高度与炮孔一致。
孔径42~45mm,孔深不小于2m,应根据采用
的藕合材料确定接收孔上倾还是下倾,在水平方向上向洞口倾斜10°。
接收器与孔壁的藕合必须紧密,施测时隧道中应没有其它振动源。
4.3.3 资料的处理和整理:
数据采集时应对每一炮的波幅进行调节,记录不好或存在干扰时应重新放炮。
对采集的数据及时进行三维波场处理,提取反射界面。
提交以下资料:TSP野外记录表;原始波形记录;二维和三维反射界面的透视图像;声波轨迹、频谱、速率和位移结果;地质解释结果。
4.4 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探测是利用电磁波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岩体中的传播和反射,根据传播速度和反射脉冲波走时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
地质雷达探测主要用于岩溶探测,亦可用于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的探测。
地质雷达在完整灰岩地段预报距离宜在30m以内,在岩溶发育地段的有效探测长度则应根据雷达波形判定。
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在5m以上。
4.5 红外线探测
红外探测是根据红外辐射原理,即一切物质都在向外辐射红外电磁波的原理,通过接收和分析红外辐射信号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
适用于定性判断探测点前方有无水土存在及其方位。
有效预报距离应在30m以内,连续预报时前后两次重叠长度应大于5m。
5 安全措施
5.1超前地质预报人员应认真学习、执行隧道施工安全规程,超前钻探人员还应认真学习、执行钻探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新参加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安全生产教育,具有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并应在工班长或技术熟练人员的指导下工作;
5.2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中应积极识别各种安全危险源,保证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
5.3进入隧道工作必须穿戴合体的工作服、防护靴、安全帽和防尘(防毒)口罩等防护用品;
5.4 严禁上班前和工作中饮酒;
5.5 地质预报工作必须在现场找顶作业结束(必要时初期支护)后进行,开始工作前应观察操作空间上方、周围有无安全隐患,确保预报人员的安全;
5.6高空作业时作业台架必须安设牢固,台架周围应设置防护栏,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不适应高处作业者不得上架作业;
5.7 TSP超前地质预报现场采集数据使用的炸药和雷管必须由持有爆破证的专人领用,爆破作业必须由专业爆破工操做。
非专业人员严禁从事爆破作业;
5.8 钻机使用的高压风、高压水的各连接部件均应采用符合要求的高压配件,管路应连接安设牢固,并应经常检查,防止管接头脱落、管路爆裂高压风、水伤人;高压电路接线应由专业电工操作;
5.9钻孔时,钻机前方应安设挡板,严禁在钻孔的轴向后方站人,以防钻具和高压冲处的岩屑、泥沙等伤人;
5.10 为便于控制超前钻孔揭露大量地下水时的水流及时采取措施,孔口应安设孔口管和闸阀,且孔口管必须安设牢固,防止水压将孔口管冲出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