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发展之路的思考_学古籍悟思维构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133.33 KB
- 文档页数:2
对中医药发展的看法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中医药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优势和挑战展开综合分析,并提出对其发展的看法。
首先,中医药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中医药注重辨证论治,通过全面综合分析患者的体内环境和外在病情,寻求治疗方案。
与西医药治疗相比,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节和平衡身体的自愈能力,具有疗效持久、不易复发的特点。
此外,中药以草本植物为主要原料,具有天然、温和的特点,可以减少对人体的副作用和毒性。
其次,中医药在药物研发方面具有显著的潜力。
中药是一种丰富的药物资源库,其中包含了大量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
通过系统的研究和筛选,中医药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新型药物。
此外,中医药的药理学与西医药相对应,可以通过混合使用提高疗效,具有很大的创新潜力。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的有效成分可以用于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疾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复杂而繁杂,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和梳理。
部分中医理论缺乏科学验证,难以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认可。
其次,中药的治疗效果需要长期使用才能见效,对患者的耐心和信心提出了要求。
另外,中医药行业还面临商标侵权、仿冒和品质问题等,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管机制和标准。
针对以上挑战,我认为中医药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
通过建立符合现代科学方法的研究体系,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可验证性,将中医药融入现代医学体系,实现跨学科交流和合作。
其次,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国际上的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此外,加强中药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和仿冒行为,保护中医药的形象和品牌。
总之,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遗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科学研究价值。
中医药的发展读后感读完关于中医药发展的那些事儿,我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满脑子都是新奇又深刻的想法。
以前啊,我就觉得中医药特神秘,像那种隐居在深山老林里的绝世高手,轻易不露面,但一出手就很厉害。
你看那些个中药,什么人参、灵芝的,感觉就像是大自然专门为人类的健康藏起来的宝贝。
可随着深入了解中医药的发展,我才发现,这中医药的世界可比我想象的大多了,也复杂多了。
中医的理论就像是一部古老又充满智慧的秘籍。
什么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乍一听就像天书。
但仔细琢磨,这其实就是咱们老祖宗对人体和自然关系的一种超级有创意的理解。
就好比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各个器官、气血啥的都得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运行,要是哪出问题了,就像宇宙里的星球轨道乱了一样,得把它调回来。
这可比西医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方式,多了一种宏观的、整体的思考角度呢。
再说说中药吧。
那些草药、动物药、矿物药的配伍,简直就是一场奇妙的化学魔术。
不同的药材组合在一起,就像一群超级英雄组队,各显神通,共同对抗病魔。
而且啊,中药的炮制方法也特别讲究,就像给这些药材做一场精心的修炼,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功力。
不过呢,以前中药都是那种传统的大药罐子熬啊熬,现在可不一样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也开始有了各种新剂型,什么胶囊、颗粒的,吃起来方便多了,这就像古老的武林秘籍被翻译成了现代白话文,让更多的人能轻松读懂和接受。
说到中医药的发展,可不能少了中医的传承。
那些老中医就像一个个行走的中医百科全书,他们的经验和医术都是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
现在很多中医世家都在努力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还有中医学校也在培养大批的中医人才。
但是呢,传承中医可不容易,就像要把一门古老的绝世武功传授给一群年轻人,既要让他们掌握传统的招式,又要让他们学会在现代社会里灵活运用。
中医药在发展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在闯荡江湖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挑战。
比如说,有些人对中医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觉得中医的理论没有现代科学依据。
中华中医药学刊对中医药发展之路的思考———学古籍悟思维构理论郭 勇,阮善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06)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古籍;思维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020-02收稿日期:2007-08-13作者简介:郭勇(1961-),男,浙江杭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及规律。
近日读了《内经选读》、《世界中医杂志》等书籍、文献,感触颇深,深深地感激那些目前仍坚守于传统中医药领域的人们,同时也为中医药事业的未来担忧。
中医古典医著无疑是中医理论架构的主体,但提出对古典医著提倡“记诵”个人有不同意见。
中医药在保障人们的健康、病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后者与现代医学的作用相比可能稍逊(指服务功能与能力),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中医学与其它学科发展的比较是明显落后了,故笔者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
1 中医药发展之现状中医学的学科发展的确处在缓慢抑或是停滞的阶段,究其原因创新不够是主要的,“我们现在用的理论都是死人的”(王琦的话),中医理论几百年来、上千年来几乎没有发展,笔者认为,目前对于中医的认识体系就已经禁锢了人们对于中医创新的能力,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种要求,它提倡一种取类比象的物物类比观点,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来作为阐述中医的物质基础,较多的是从宏观上的观察来进行诠释,而且它不同于西医的假说是建立于实质物质的基础上,可以因为实验的不断深入进而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取得长足的发展,它无法用实验的方式去很好的解释(虽然有时候有一部分能得到印证),比如说它就无法印证那些属脾虚的物质基础,因为它是抽象于生活经验之上的一种哲学,是古代中医人为了能更好地掌握中医而创立所成,直接取法自然。
它可以通过“自圆其说”的方式能很好地解释医学问题,但其理论却不会因某些实验而产生影响。
同样,不仅中医的理论无法很好得到实验的印证,中药的药理研究则是更加难以进展,当前对于中药的单药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医讲究的是药物的配伍治疗,对于复方的成分研究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虽然目前可以从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血清药理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但还是因为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而对其研究显的难度颇大,反倒是中医的古籍实践经验与中医的理论对于临床医师的指导有更大的价值,这不知道是庆幸中医的伟大还是悲哀?2 中医药教学之现状目前对于中医药的学习主要通过古典医著的学习和师带徒的教学模式来传承的,而学习古典医著则是通过“记诵”来实现的,而这种不理解的记忆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带来的后果是10%的人被这种旧思想束缚,从而没有了创新力,最终不过是个继承者,而且是个不完整的继承者;90%的人产生了厌恶感,从而远离古典,缺少了继承就失去了创新的能力。
中医药发展心得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诊疗经验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不仅是医学领域的一次伟大征程,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此,我将结合自己多年从事中医药工作所得到的心得体会,谈一谈中医药的发展。
首先,中医药在我国古代是世界医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独特的医学思想体系和诊疗模式,为保障人民健康和抗击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中医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
虽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西医在治疗疾病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中医药具有整体观念和基于平衡这一特点,可以在精神调节、保健养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医药的传承和发扬,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医药需要与先进的医疗设备、技术相结合,在临床医学中做出新的贡献。
同时,也需要提高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加强监管,坚决取缔假冒伪劣产品和不合格中药材,以提高中医药的信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再次,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助力其发展。
当前,中医药已经成为了国内外越来越受欢迎的养生保健方法。
在全球范围内,中医药的市场热度正在不断增加,不仅得到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的关注和认可,而且国际医学界开始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
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掌握先进的医学理论和科技,借鉴国际先进的医疗管理和法律规范,加强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中医药的发展不仅对于我国的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作为从事中医药工作多年的人,我将一如既往地坚守中医药的精神和传统,不断追求创新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和壮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感悟与收获中医药,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传承,至今仍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将带您一探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以及我从这一历史长河中所获得的感悟与收获。
中医药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
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药用价值。
例如,他们发现火麻仁可以治疗便秘,黄连可以清热解毒。
这些最初的发现,构成了中医药的基石。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中医药学开始有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便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它不仅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这一理念至今仍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深远影响。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中医药学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便是这一时期的杰作,他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及内科杂病的诊治方法,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隋唐时期,中医药学进一步发展壮大。
孙思邈的《千金方》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临床验方,还对药物的炮制、剂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此外,唐政府还设立了“太医署”,推动了中医药的官方化、教育化。
宋元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继续不断创新发展。
北宋政府组织编纂的《太平圣惠方》和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创新,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
而明清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中医药学也开始与西方医学进行交流与融合。
回顾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史,我深感其博大精深。
中医药不仅关注疾病的诊治,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神共养。
其“治未病”的理念以及个体化的诊疗方法,都体现了对人体与宇宙的深刻洞察。
此外,中医药的长期发展历程也教会了我一个宝贵的经验: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永恒动力。
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宋元明清时期的学术争鸣与创新,中医药始终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发展。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创新与实践。
关于中医药发展的思考中医药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方法,在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变化,中医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思考。
在这里,我将围绕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以期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首先,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充分推崇传统智慧。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疗法方法是通过长期实践和总结而来的,它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和科学性。
因此,在中医药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中医药传统理论,不断探索和发掘其中的科学内涵,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医药理论。
其次,中医药的发展需要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中医药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体系,它的理论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经验和观察的。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学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中医药需要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方法相融合,构建起既有传统智慧又具有科学性的中医药体系。
另外,中医药的发展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
目前,中医药的研究热情已经逐渐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范围窄、研究方法不够科学等。
为此,需要加强对中医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不断创新中医药的理论和疗法,提高中医药的临床效果和科学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科学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播。
此外,中医药的发展还需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中医药作为一门特殊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要求相对较高,对医生和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有一定要求。
因此,需要加强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最后,中医药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学界交流,可以促进中医药理论和疗法的传播与推广,增强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学经验,提高中医药的临床效果和科学性。
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思考一、引言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医学智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当今时代,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和需求,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成为了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从传承与保护、创新与发展、人才培养与教育、科学研究与探索、国际化与合作等方面,对中医药的传承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二、传承与保护1.保护中医药文化遗产:加强对古代医籍、医方、医术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确保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传承。
2.传承中医药技艺:通过师承教育、院校教育等多种方式,培养一批批具备精湛技艺的中医药人才,确保中医药技艺的传承。
三、创新与发展1.创新中医药理论: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2.创新中医药技术: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中医药治疗的效率和安全性,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四、人才培养与教育1.加强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备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
2.加强师承教育:鼓励名师带徒,传授经验,培养更多具备精湛技艺的中医药人才。
五、科学研究与探索1.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加大对中医药科研的投入,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和优势。
2.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加强中医与现代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六、国际化与合作1.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广中医药理论和特色疗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2.加强国际合作研究:与国际同行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探索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和治疗优势,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
3.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加强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七、结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学术界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对中医发展之路的思考1010307104药一孙明扬【摘要】中药疗效独特,毒副作用小,具有西药无法替代的综合优势。
在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老年病、调节亚健康状态等方面,中药尤其是民族药物将大有用武之地,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性和国家对中医药新品、基础研究、投入的严重不足,这种优势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
本文就如何发展中医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中医发展特色中西医结合标准化产权人才经费【正文】中医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与自然和疾病长期作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一门经验科学,含有丰富的智慧,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
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过不朽的贡献,是当前具有巨大潜在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门类。
然而正是这样一门历史悠久且曾经辉煌过的号称“国粹”的自然医学,却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由于传统医药理论的复杂性及其在研究、生产中观念和手段的相对落后,制约了传统医药的发展。
因此,我们既要传承中医经典智慧,又要在此基础上更新观念,开拓创新,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传统医药。
一、抓住特色,发挥优势中医院的发展首先要让中医水平站在前沿,这是中医院发展的主旋律。
其次,需要现代医学跟得上,把西医可借鉴的东西为我所用。
只要坚持中医特色的主旋律,推进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不仅不会缩减中医药的服务范围,而且会让中医药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发挥作用,给中医的特色保持和优势发挥赋予新的内涵。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肿瘤中心是我们国家首屈一指的用中医治疗肿瘤的医学机构,他们已经能够确定中医在治疗肿瘤方面的疗效。
目前,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已受到国外医学的承认,被外国人称为“肿瘤中国模式的治疗。
”除了肿瘤以外,中医介入冠心病的治疗,也能增进西医治疗的效果。
目前,治疗冠心病一般都会采用西医的介入疗法。
但问题是,病人经过介入治疗后一年或半年,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冠脉会出现再次狭窄。
为了预防再狭窄。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中心陈可冀院士率先采用活血化瘀中药介入西医治疗,可以减少一半的再狭窄。
第1篇一、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这些理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通过学习中医理论,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基础在于阴阳平衡。
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衡,则疾病丛生。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注重调和阴阳,使人体恢复平衡。
2.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不仅关注局部病变,更注重整体调理,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3. 预防为主: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
以下是我对几种常见治疗方法的感悟:1. 中药: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为原料,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特点。
在治疗疾病时,中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辨证施治,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通过学习中药学,我深刻体会到中药的神奇之处。
2. 针灸:针灸是中医的瑰宝,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治疗了许多疾病,如疼痛、失眠、肠胃病等。
通过学习针灸学,我了解到针灸的神奇疗效,对中医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3. 推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手法按摩、揉捏、拍打等,调节人体的气血,缓解肌肉疼痛,改善关节活动。
推拿治疗范围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
通过学习推拿学,我掌握了推拿的基本技巧,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些帮助。
4. 食疗:中医认为,食物具有药用价值,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起到保健、治疗疾病的作用。
食疗以食物为载体,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善人体内环境,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
通过学习食疗知识,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家人的体质和需求,为他们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三、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人类健康提供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文将从中医思维方式的探讨角度,分析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中医思维方式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即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关注疾病的症状,更关注疾病的本质和患者的整体状态。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与病机,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这使得中医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思维方式中的关键概念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等。
阴阳理论体现了宇宙、人体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强调平衡的重要性。
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元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克制,共同构成了宇宙的运行规律。
气血理论则强调了生命活动中气和血的重要作用,气的运行决定了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思维方式对于临床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临床诊断上,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的综合分析,通过观察患者的表面特征、听取患者的主观感受、询问患者的症状和切诊患者的脉搏,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显现之前就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兴起,中医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现代科学难以解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也缺乏现代科学的验证方法。
另一方面,现代医学注重疾病的局部化、个体化和高效化治疗,与中医思维方式中的整体观念不完全一致。
为了促进中医学的发展,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中医学的研究和推广。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探索中医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尝试解释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建立中医学的验证体系。
我们需要加强中医学的实践和临床研究。
通过反复实践和总结经验,推动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
我们需要加强中医学的教育和推广。
通过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推广中医诊疗技术,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和价值。
中华中医药学刊对中医药发展之路的思考———学古籍悟思维构理论郭 勇,阮善明(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06)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古籍;思维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020-02收稿日期:2007-08-13作者简介:郭勇(1961-),男,浙江杭州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及规律。
近日读了《内经选读》、《世界中医杂志》等书籍、文献,感触颇深,深深地感激那些目前仍坚守于传统中医药领域的人们,同时也为中医药事业的未来担忧。
中医古典医著无疑是中医理论架构的主体,但提出对古典医著提倡“记诵”个人有不同意见。
中医药在保障人们的健康、病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后者与现代医学的作用相比可能稍逊(指服务功能与能力),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中医学与其它学科发展的比较是明显落后了,故笔者就此问题阐述自己的见解。
1 中医药发展之现状中医学的学科发展的确处在缓慢抑或是停滞的阶段,究其原因创新不够是主要的,“我们现在用的理论都是死人的”(王琦的话),中医理论几百年来、上千年来几乎没有发展,笔者认为,目前对于中医的认识体系就已经禁锢了人们对于中医创新的能力,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种要求,它提倡一种取类比象的物物类比观点,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来作为阐述中医的物质基础,较多的是从宏观上的观察来进行诠释,而且它不同于西医的假说是建立于实质物质的基础上,可以因为实验的不断深入进而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取得长足的发展,它无法用实验的方式去很好的解释(虽然有时候有一部分能得到印证),比如说它就无法印证那些属脾虚的物质基础,因为它是抽象于生活经验之上的一种哲学,是古代中医人为了能更好地掌握中医而创立所成,直接取法自然。
它可以通过“自圆其说”的方式能很好地解释医学问题,但其理论却不会因某些实验而产生影响。
同样,不仅中医的理论无法很好得到实验的印证,中药的药理研究则是更加难以进展,当前对于中药的单药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医讲究的是药物的配伍治疗,对于复方的成分研究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虽然目前可以从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血清药理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但还是因为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而对其研究显的难度颇大,反倒是中医的古籍实践经验与中医的理论对于临床医师的指导有更大的价值,这不知道是庆幸中医的伟大还是悲哀?2 中医药教学之现状目前对于中医药的学习主要通过古典医著的学习和师带徒的教学模式来传承的,而学习古典医著则是通过“记诵”来实现的,而这种不理解的记忆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带来的后果是10%的人被这种旧思想束缚,从而没有了创新力,最终不过是个继承者,而且是个不完整的继承者;90%的人产生了厌恶感,从而远离古典,缺少了继承就失去了创新的能力。
而师带徒的教学模式虽然能相对完整地传承师傅的个人经验,但是对于系统学习中医仍有点片面,因为个人的临床经验不能代表整个学科的全部内容,单个的小样本与整体的误差是巨大的,而且这种模式不仅学习效率较低,且只适合于少数人的学习,只能是在精英教育体制下可以实现,对于目前的大众教育体制格格不入,特别是如今在提倡现代医学综合诊治的医疗体系中难能发挥中医药治疗的应有作用。
3 发展中医药之路亟待改革用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肖鲁伟教授的话讲:“中医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了生命力,而创新的手段就是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由于时空的巨大变化,拿几千年前的东西来现在用不可能行,古人生病治疗很单纯的应用中药,且是地道药材。
人类经历了长期演变、适从、进化,其药物基因背景肯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用药也不一样了。
古代只适应于古人,不适应于现代人。
中医古书中的一部分是精华,但也有糟粕,经验主义的成分较多,许多内容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
如何正确学习中医古典医著呢?笔者个人意见:不提倡用“记诵”古典医著,绝不能钻入禁锢中医人思想的死胡同中,虽然,“新竹高于老干枝,全凭老干以扶持”,我们的确需要老一代人的经验,但是我们绝不能将经验奉为教条,而是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虽然古典医著是中医理论构建的框架,但是对于古典医著提倡“诵背”确实有点偏激。
这无疑扼杀人们从不同方面认识中医的学习思路,因为纵观古籍,都是在同一思维模式下的认识体系,虽貌似百家争鸣,然无益于中医科学性的进步。
要用现代科学技术、观点去诠释古典医著内容,从而达到新的认识,创建新的理论为现代临床服务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即一手握现代,一手学古典,创新性学习方式有可02收稿日期:2007-08-16作者简介:肖相如(1958-),男,湖北仙桃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肾病学、《伤寒论》、运气学说。
能改变现状,提倡“学古籍,悟思维,构理论”,也就是要花大力气、多学科(中医、西医、病理、生理、流行病学、生物、计算机、数学、历史、文学……)全方位、立体地来研究《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古籍,不能满足于理解条文,更重要的是要用现代人的思维、从新的层面来认识她,再运用现代医学、现代技术来创建能指导现实中医药实践的不超前、不落后的新理论,并随社会、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
目前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研究生达不到80%,本科生就更低!怎么办?还是教育问题,社会需求不大,供求不匹配。
中医界要有多几个王琦就伟大了,他从古典出发,充分运用现代流行病学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现代数学理论……,创立了《中医体质学》,对慢性病的治疗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人的体质与证候是不同的概念,临床运用也不一样。
笔者是学肿瘤的,和学生一起经专题讨论,最近撰写了《中医体质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详细探讨了中医体质学与中医肿瘤治疗的关系,很有收获。
也许,中医药目前的理论可能仍然是超前于时代的,但是创建新的理论,或许这种理论落后于当前的中医理论,只要能使中医药的诊治模式能适应于循证医学,能更为方便普遍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拥有共性的疗效,才是目前中医药发展亟待改革的关键所在。
而不存在取缔目前的中医药理论的问题,因为其中的一些思维模式完全可以借鉴过来。
4 结 语苏轼曾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最为新时代的中医人,不能只局限于古典书籍的诵背之中,的确要有“跳出三戒外,不在五行中”的精神和勇气,而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诠释之,从而达到新的认识,创建新的理论为现代临床服务,这样也许对中医的认识能更加具有科学性,从而使中医踏上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中华中医药学刊区别太阳阳明与正阳阳明的临床意义肖相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摘 要:形成阳明病的共同基础是“胃家实”,“胃家实”而感受寒邪则形成太阳阳明;“胃家实”而感受热邪则形成正阳阳明。
“太阳阳明”的实质属于“表里同病”,由于“胃家实”的程度不同,感受寒邪以后形成太阳阳明的具体机理可以分四种情况。
太阳阳明的治疗应遵循《伤寒论》表里同病时先后缓急的原则区别对待。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病因病机;太阳阳明;正阳阳明中图分类号:R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021-02The C lin i ca l S i gn i ficance o f D iffe ren ti a ting "Ta iya ng Yangm ing"and "Zhe ngyang Yangm ing"X I A O Xiang 2ru(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 Ab s trac t:The common basis of Yang m ing disease is "st omach sufficiency"."st omach sufficiency"infecting cold e 2vil will f or m "Taiyang Yang m ing";"st omach sufficiency"infecting heat evil will f or m "Zhengyang Yang m ing".The es 2sence of "Taiyang Yang m ing"is interi or and exteri or infected si m ultaneously .For the difference of extent of "st omach sufficiency",the s pecific mechanis m of "Taiyang Yang m ing"infecting cold evil can be divided int o four categories .The therapeutic p rinci p le on "Taiyang Yang m ing"should f oll ow rule of treating interi or and exteri or infected si m ultaneously in T rea tise on cold D am age D isease . Key wo rd s:T rea tise on cold D am age D isease ;Yang m ing disease;pathogenesis;Taiyang Yang m ing;Zhengyang Yang m ing 阳明病是伤寒过程中邪热炽盛的阶段,张仲景将其概括为“胃家实”。
因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所以张仲景认为“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即六经病都可以传入阳明。
其中太阳阳明与正阳阳明最为重要,区别二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太阳阳明与正阳阳明的区别《伤寒论》中阳明病的提纲是“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从阳明病的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182),阳明病的主脉为“脉大”(186)来看,结合阳明病的主要证治白虎汤证、承气汤证来分析,“胃家实”即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