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新人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8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教学目标】①知道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时空观念)②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基本概况,知道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活动。
[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都有很多传说,中国神话说女娲用水和黄泥创造了人;西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亚当和第一个女人夏娃。
果真如此吗? 如果不是,那么人类究竟是由什么进化而来的呢?答案提示:古猿教师指导: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提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古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早期人类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活动。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阅读教材子目录,找出我国境内的主要古人类遗址并根据教材信息进行分类。
教师指导:人类的进化通常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而智人又可以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南方古猿只能使用天然工具;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直立人会打制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智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会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能用骨针缝制兽皮衣物,可用标枪和长矛进行狩猎、捕鱼。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1、教师指导:【唯物史观】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古猿在走向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中哪一个是区分人和动物的重要标志?教师指导:恩格斯在他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阐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科学论断,从而有力地说明了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
古猿在劳动中学会使用制造工具,从而与动物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2024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学生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基石。
它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壮丽画卷,引领着学生们踏上探索人类早期发展历程的奇妙之旅。
第一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如同历史的序章,缓缓拉开了人类故事的帷幕。
在这里,学生们将首次接触到关于人类起源的神秘传说,那些古老而遥远的故事,激发了他们对过往无尽的好奇与想象。
通过对早期人类体质特征、生产生活状况的探讨,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远古先民在恶劣自然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不屈不挠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这一课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时间跨度漫长,但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适应与创新,这是文明进步的永恒动力。
第二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则是一次对人类社会结构转型的深度剖析。
原始农业的诞生,不仅仅是生产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它促使人类从游猎生活走向定居农耕,为社会分工、私有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学生们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理解到这一转变对于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将思考,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乃至塑造我们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
第三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则是将视角聚焦于中华大地,探索这片古老土地上文明的萌芽与成长。
黄河、长江流域的远古文化遗址,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生动例证。
这一课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明的多源汇流,更激发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自豪感。
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更加坚信,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共同财富的一部分,值得被尊重与传承。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讲述,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让学生们在追溯过往的同时,也思考着未来的方向。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人教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完整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活动课一找寻历史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衰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活动课二编成历史小故事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洗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蓬勃发展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小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上)第三章后记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三个最: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万年)p2北京人遗址就是世界上发掘出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多样的遗址。
p3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p42、人与动物的显然区别就是可以不能生产工具p23、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p24、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采用压制石器,采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就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压制石器,但已掌控磨光和钻孔技术,可以人工兽皮,依靠收集、狩猎维生。
他们生活的集体也步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p3-55、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北京人采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懂人工兽皮,并已经掌控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过氏族生活。
山顶洞人还可以捕捞,能够追到较远海边同别的完整人群互换生活用品。
可以用骨针缝制衣服,懂爱美。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基础巩固知识点1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1.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
而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增加,从而促使文字产生。
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
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A.剩余产品的出现B.早期国家的形成C.农业的不断发展D.冶炼技术的进步2.文明是最广泛的文化实体,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中华文明已产生的最有力证据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中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B.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C.良渚遗址主要由宫殿区、内城、外城组成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知识点2 良渚古城与陶寺都城3.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良渚古城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
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
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
良渚古城的修建得益于( )A.农业经济的发展B.国家形态的成熟C.金属工具的使用D.新石器的先进性4.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
这说明,当时( )A.原始农业形成B.社会分化出现C.禅让制度盛行D.手工技术高超5.浙江良渚遗址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城内外挖掘出水利工程、大型广场、多组高等级建筑等遗迹以及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
这说明(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C.古城先民摆脱对渔猎采集依赖D.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6.下面为龙山文化时代的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平面示意图。
由此可知,该古代文明( )A.还没有产生贫富分化B.国家形态初步显现C.已进入农耕发达时代D.最早开始观测天象7.当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北方辽河上游出现了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出现了良渚文化,在它们的区域内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 课中华文明的起源1.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背景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早期城市逐步形成时间大约在5 000 多年前形成城市中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对内进行管理和统治,对外发动战争,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代表良渚古城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说明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证实距今约5 000 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陶寺都城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说明当时阶级分化严重,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意义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影响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史前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易误警示1. 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2. 良渚古城、陶寺都城等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5 000 多年的历史,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 远古时期的任何一项发明或改进,都是积无数人之力,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绝非一人短时之功劳。
4. 禅让制的实质是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 远古的传说(1)炎黄部落联盟形成阪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影响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2)禅让制:在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的方法。
(3)大禹治水:禹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黄帝陵反映主题:人文初祖。
功绩: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课使学生懂得“温故而知新”的道理,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复习本单元知识使学生明确历史是在不断发展中进步的。
2、知识目标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二、教材分析
重点:中国古代居民各自生活状况。
对于这个重点知识可通过列表来对比记忆。
学习中注意采用发展的观点把握他们各自的典型特征和历史阶段。
难点:深刻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复习
同学们,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下面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既然复习这样重要,现在我们就把学过的第一单元复习一下。
(既说明复习课的重要性,又自然导入了“新课”)
㈡单元复习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图片。
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结合上面的图片想一想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学生通过看图片和回忆学过的知识后回答:人类是由类人猿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化、进化、发展而来的。
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
指导学生通过看两幅图片比较一下他们外貌有什么差别?学生通过看图片和回忆学过的知识后回答:北京人的前额较底嘴巴向前突出,有点象猿。
而山顶洞人的外貌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学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有锻炼了学生的比较能力,以及利用教材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北京人劳动生活想象图和山顶洞人劳动生活想象图。
然后提出问题:看上面的图片结合教材内容比较一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看图片和回忆学过
的知识思考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列表比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
4、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山顶洞人劳动生活想象图。
指导学生想一想山顶洞人在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请你提出几个能够帮助他们改进生活条件并且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别的学生回答。
甚至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解决。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
然后教师展示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5、教师提出问题: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利用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①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生产活动是渔猎和采集,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耕。
②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打制石器,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磨制石器。
③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的是山洞,而河姆渡原始居民原始居民住的是干栏式房子,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所式房子。
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要到很远的地方取水。
而河姆渡原始居民会
挖井。
⑤另外,河姆渡原始居民还会饲养家畜,会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6、想一想:为什么在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后期会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压迫?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可能难于回答,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中的知识线索循循善诱,逐步的解决这个问题。
7、教师通过展示河姆渡、半坡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的比较表使《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的知识条理化。
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8、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帝陵》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各地民众和海外赤子前往陕西黄陵县参拜黄帝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当今现实生活的现象,激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9、通过展示黄帝、炎帝、尧、舜、禹的关系,理清知识线索。
10、利用幻灯片展示寻找历史的途径,提出几个寻找历史途径的实例。
㈢课堂小结
利用幻灯片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个小结:
原始社会发展的线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⑴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或生产工具的演进):从原始人群的打制石器到原始农耕生活时代的磨制石器到后来出现铜,即金石并用时期。
(课本上没有明确提出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但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炎黄战蚩尤”一目里提到的东方的蚩尤部落,以铜作兵器,勇猛异常的内容得出结论)。
⑵根据生活方式: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由于没有固定的食物来源,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为了寻找食物,他们需要跑到很远的地方。
到河姆渡人、半坡人时,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开始定居、建造房屋。
⑶根据组织形态:有一个由原始人群到氏族再到部落的过程,一直到2070年出现奴隶制国家——夏朝。
从内容上看,北京人属于原始人群阶段,山顶洞人开始过氏族生活,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进入氏族组织的繁荣期、大汶口人属于氏族组织的晚期。
⑷根据神话传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到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
有巢氏教民构屋,燧人氏教民取火,伏羲氏教人文化再到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也能看出原始社会发展的轨迹。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整理一下本单元的具体内容。
(见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