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载入文坛史册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世界华文文学综合练习世界华文文学综合练习(适用于成普招、开放教育专科期末辅导及平时作业,2006年春启用)一、填空1、世界华文文学是指世界范围内运用()进行文学创作从而形成的()及()。
()是世界华文文学创作的精髓。
大陆本土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之间所反映的客观状况通常用()和()来界定。
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起始于(),繁荣于该世纪()的中国经济改革之时。
按目前居住区域及创作能源的分布状况,可划分为()版块,包括中国大陆,中国的()地区,东南亚和日韩以及()。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是源于()之中,却成长于()之下。
世界华文文学的内容实质上代表着()的文学。
目前,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以逐渐形成了海外华人作家群体的现代思维方式,于是一种融合的()应运而生,我们称之为()的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经历了从(“”)到(“”)异变。
新世纪的到来,给世界华文文学带来了生机,似乎也增加了某些困惑,这类困惑被称为(“”)。
2、作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组成部分,台湾新文学运动不仅在本质上始终追求着()的方向,而且在()、运动步骤乃至()方面,都与祖国大陆的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作为台湾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对台湾的民族解放运动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920年到1930年,台湾新文学运动进入了萌芽与成长的()。
在台湾出现的最早的白话文的文章是陈炘的(《》),这可谓台湾新文学运动的()。
1922年1月,()发表的《日用文鼓吹论》一文,正式揭开了台湾()运动之序幕。
()以《台湾民报》为阵地,向旧文学发起进攻;台湾新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是(《》),作者是();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的是(),以“不朽的老兵”形象著称于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是(),其代表作为(《》);()在台湾新文学运动中被誉为“默默耕耘的铁血男儿”?长篇小说(《》)堪称台湾新文学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在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中,较为重要的是(《》)和(《》)两杂志;女作家苏雪林、林海音、孟瑶、郭良惠等创作的作品被称为()、()。
晓 雪(白族)我亲历了一连串“第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伟大意义的生动形容和精辟概括。
从1978年12月开始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和前无古人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气势磅礴的壮丽史诗。
我们创造了过去几千年来没有的一系列奇迹,我们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社会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巨大发展,各条战线、各项事业都捷报频传、蒸蒸日上。
我国的文化建设、文学艺术事业,也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丰硕成果。
特别是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少数民族作家队伍的成长壮大以及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作家的重视,更是史无前例,举世瞩目。
这方面,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我感受特别深,我想起自己亲身经历的一连串“第一”。
1979年1月14日至20日,我赴北京参加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也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次有98位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各民族诗人参加的全国诗歌座谈会。
在这次被称为是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第三次作代会的“前奏曲”的盛会上,胡耀邦、胡乔木、周扬分别作了解放思想、鼓舞人心的重要讲话,冯至、臧克家、徐迟、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023我亲历了一连串“第一”贺敬之、艾青、白桦、雁翼、韦丘、韩瀚、柯岩、刘章、金近、朱子奇、孙静轩、张光年等诗人都作了激情洋溢、心花怒放的精彩发言。
在1月17日的大会上,我也作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打开诗歌工作的广阔天地》的发言(全文刊于1979年第4期《诗刊》)。
我在会上见到不少老朋友,认识了更多新朋友。
出席座谈会的少数民族诗人,除我之外,还有壮族诗人、我大学时代的老同学韦其麟、蒙古族诗人巴·布林贝赫、维吾尔族诗人铁衣甫江、克里木·霍加、满族诗人柯岩、满锐等。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科建设报告会在暨南大学
隆重召开
胡燕妮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2年5月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00228立大会在广州暨南大学曾宪梓科学馆隆重召开。
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来自世界各地及中国台港澳地区的华文文学代表、知名作家、学者及嘉宾共380人参加了本次大会,并于29日举行了题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学科建设”学术报告会。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胡燕妮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2000级文艺学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9
【相关文献】
1.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交通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中国三联驾驶适性检测技术协作网成立大会在佳木斯市隆重召开 [J],
2.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J], 胡燕妮
3.第二届宋玉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宋玉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湖北文理学院隆重召开 [J], ;
4.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J], 胡燕妮
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涂装技术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涂装技术交流会在武汉隆重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发表园地与出版马华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1919年,新加坡《叻报》等提倡白话文后,马华新文学最早的政论和杂感散文顺势诞生。
1925年,新加坡《新国民日报》创设以白话文作品的“南风”副刊后,旧文学的副刊逐渐没落。
1932~1936年,丘士珍于《民国日报》连载了代表作《峇峇与娘惹》,林参天则出版了马华第一部长篇小说《浓烟》,曝露教育界的阴暗面。
1934年丘士珍以废名提倡“马来亚地方文艺”后,一直到1936年,“马来亚的新文学”概念形成,逐渐替代南洋概念。
1937~1941年,马华文艺运动急激上升,文艺出版物十分活跃,再加上中国南来作家,如铁抗、丘士珍、林参天、段枝阳等的作品,还有郁达夫、胡愈之等中国著名作家抵达新马办报出刊;新马的文学新秀,如林晨等在创作上热情呼应着抗日卫马而写下大量的抗战小说,将马华新文学推向了首个高潮。
1949~1953年,英国殖民政府颁布紧急状态对付马来亚左翼分子,管制民间结社与出版活动,拘捕及遣送不少侨民文学作者出境,马华文艺独特性在没阻力之下迅速发展。
当时创作小说最成功的姚紫,出版了《秀子姑娘》、《马场女神》等,畅销一时。
《蕉风》与马华现代主义1955年,马来西亚最悠久的文学期刊《蕉风》在新加坡诞生。
隔年,《学生周报》在新加坡创刊,正式区别于香港版。
1957年2月,姚拓南来担任《学生周报》主编,同时也编辑《蕉风》,成为上个世纪马华文坛、艺坛与教育界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其《美丽的童年》等皆是40多册蕉风丛书中重要的著作。
1959年,这两份刊物迁移马来亚八打灵再也。
白垚担任编辑后,《蕉风》陆续刊登欧美及台湾现代主义作品,主张“马来亚化”,开启了马华现代主义之路,影响了文艺青年团体如海天、银星等。
同时也造就了如今马华文学作家中重要的宋子衡、雨川、洪泉、温祥英、沙禽、黄远雄、方昂、沙河、梅淑贞等。
1965年新马分家,但马华文学仍然联系长堤两岸关系,如陈瑞献在新加坡协助编辑《蕉风》,在蕉风出版社出版翻译诗集等。
寻华文根筑民族梦——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综述黄汉平【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9)004【总页数】3页(P127-129)【作者】黄汉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2【正文语种】中文2016年11月7日至8日,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主办,暨南大学、中山市委宣传部协办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以“华文寻根、文学铸魂”为宗旨,以“中华情、民族梦”为主题。
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海内外文学代表、嘉宾和媒体人士参加了这次盛会。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韩启德,国务院侨办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裘援平及中国作协、中宣部有关部门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谭天星主持开幕式。
韩启德在讲话中指出,文学以文化为灵魂,文化也因文学而存活、而丰富。
他充分肯定了大会主题的意义,认为华文文学大有可为,“以文化人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化基因凝聚海内外中华情”。
他最后寄语华文作家以文化自信实现民族梦想,希望华文文学界人士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致力推动华文文学繁荣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裘援平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华文文学的地位与作用,并对海内外华文文学界人士寄予殷切期望,积极创作优秀文学作品,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承中华文化,“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
开幕式之后是大会专题演讲,演讲嘉宾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加拿大漂木艺术家协会会长洛夫。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首先发表了题为“华文写作与今天的世界”的演讲,他以《伊利亚特》、《奥德赛》对于希腊文明的根基奠定为例,谈及印度文明、古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等皆重视对于自己根性文化的探寻、对文化源流的审视与重塑。
他认为重塑文化根性是当今海内外作家的时代使命,它关乎如何更好地把我们中华文明的伟大源头承接起来,更好地面向这样一个新的世纪。
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回顾与展望资料一一个学科得史料建设,不仅是文学史研究得前提和基础,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这个学科当前理论研究得水平和预示着今后研究进展得方向.作为近二十年才逐渐兴起得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史料咨询题一直是大伙儿关注得焦点.1982年在暨南大学召开得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上,香港作家梅子曾呼吁重视“资料搜集”工作,“千方百计设立资料中心”(注:梅子:《参加首届台港文学学术讨论会得印象与建议》,见《台湾香港文学论文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第265页.).2002年1 0月在上海召开得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饶péng@①子会长展望学科以后前景,再次强调“大力加强这一领域得史料学建设”.因此,有组织、有打算,全面而系统得史料建设(包括文学思潮、社团流派、作家作品研究等专题性史料,作家辞典、文学大事记、报刊名目索引等工具性史料,创作回忆录、作家访谈等叙事性史料,文学大系和选集、作家全集和文集等作品史料,作家自传、日记、书信等传记性史料,文学活动实物、作家影音录像等文献性史料以及考辨性史料等),已是刻不容缓得当务之急.在台港和海外,已有一些先行者着手从事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得建设工作.Www如新加坡文学史家方修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利用莱佛士博物馆捐赠得一批战前报纸合订本,编写了三卷本得《马华新文学史稿》.并在这些资料得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十大卷得《马华新文学大系》,完成了“马华文化建设得一个浩大工程”.又如“香港新文学史得拓荒人”卢玮銮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文学史料得搜集、整理工作.她利用十年时刻,整理出1937年至1950年间约三百位在港中国文化人得资料,以及《立报·言林》《星岛日报·星座》《大公报·文艺》得名目、索引.正如她自己所指出:“这些原始资料得整理,可为今后香港文学史得编纂提供方便,也直截了当关心厘清了许多错误观念.”(注:卢玮銮:《香港文学研究得几个咨询题》,见《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74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卢玮銮教授还与郑树森、黄继持教授合作,选编出版了“香港文化研究丛书”(包括《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香港文学资料册(1948~1969)》《香港小讲选(1948~1969)》《香港散文选(1948~1969) 》和《香港新诗选(1948~1969)》(五册)《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早期香港新文学作品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作品选》等.这些宝贵资料得汇编出版,填补了香港文学史料上得一些空白,其意义自然非同平常.大陆学人和出版机构也有很多相当重视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得搜集整理工作,出版过一些史料性图书,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得《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包括小讲卷、散文卷、诗歌卷、戏剧卷、电影文学卷、报导文学卷和文论卷;鹭江出版社得《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50册),收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五国当代50位华文作家得代表作品;南京大学出版社得《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词典》;花城出版社得《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词典》;四川大学出版社得《刘以鬯研究专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得《阅读陶然》等.而且,大陆学者从事史料工作也有自己得优势.厦门大学朱双一研究员就曾利用国内各大图书馆得书刊,在查找余光中、王梦鸥、姚一苇等人早年作品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收获,获得一批宝贵史料.尤其是他抢救性地发掘出姚一苇抗战时期一些鲜为人知得作品,幸免了遗珠之憾.由于世界华文文学资料相对不易搜集,因此,关于已有得材料,研究者也要幸免“捡到篮子基本上菜”得弊端.任何材料,从发掘出来到成为准确可靠得史料,都还有一系列鉴不整理得工作.被学界公认“为学精细,长于考证”得汪毅夫研究员,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得成就.他在总结自己得治学心得时讲过:“我从文献、也从口碑,从馆藏、也从民间收藏得文献收集史料,并以平复得态度辨不、鉴定,发觉了颇多似不起眼而非常可讲明咨询题得史料.我还收集一批实物和图片,亦常于冷僻处发觉其史料价值.”(注:汪毅夫:《酷热得情感与平复得态度》,见陈辽主编《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港,昆仑制作公司,2002年3月第1版,第19页.)他在《<后苏龛合集>札记》一文中,对台湾近代作家施士洁及其文学活动详加考证,得出很多令人耳目一新得结论.如他亲到施士洁祖籍地——福建省石狮市永宁乡西岑村调查,访得《温陵岑江施氏族谱》,查看施氏故宅、《岑江施氏重修家庙碑》、墓葬,并收集施氏后人口碑,据此订正了志乘中得错误,认为“施氏生平应是1856年而不是有关史志通常所记得1855年”.又如关于台湾牡丹诗社得创立年份,传统上有1891、1892和1895年三种讲法.汪毅夫通过对牡丹诗社当事人施士洁和林鹤年诗文加以考证,令人信服地推衍出“牡丹诗社应创于1893年正月” 得结论.史料工作得意义,正如黎湘萍在为《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撰写《大陆得台湾文学研究综述》时所指出:作为史学研究基础得史料发掘和甄不,“展示了一种应该学习和提倡得认真研究真正得学术咨询题得学风,这种学风在那个新兴得学科中,实在太缺乏了”,这类工作“将严肃得史料研究方法引入了这门学科,给它注入了富于生命得学术活力”(注:朱双一:《我和台湾文学研究》,见陈辽主编《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港,昆仑制作公司,2002年3月第1版,第29~31页.).二香港学者黄继持教授认为:“资料得充分搜集是写史必不可少得条件.没有史料或史料不足得‘历史’只能是‘神话’(myth).神话能够有情感上或训诲得功能,但往往认知功能不足.现代史学建基在客观认知得基础上,在此之上始去建立其他方面得价值. 今日尽管有人对‘客观性’质疑,但写‘史’总不能脱离‘史料’.”(注:黄继持:《关于“为香港文学写史”引起得随想》,见《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0页.)大陆学者黄修己教授也认为:“一个进展健全得学科,应该在基础、主体、上层建筑三个层次得建设上,都达到一定得水平.”而“基础层次”即史料,他指出:“有了丰富、完整得史料,学术研究才有坚实得根基.”(注:黄修己:《告辞史前期,走出卅二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进展得考虑》,见《艺文述林2·现代文学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1~2页.)研究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怎么说不如研究大陆当代文学那么直截了当便利,突出存在得一个咨询题便是资料得欠缺.由于长期得隔绝,加上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卷帙浩繁,给研究工作带来相当大得难度.南京大学刘俊博士在回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历程时,曾指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这一研究对象得特别性导致了在对它进行研究得时候首先面临得确实是研究资料得匮乏和猎取资料得不易如此得咨询题.时空得阻隔、意识形态得差异、经济实力得悬殊,使得大陆、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常常因为猎取资料得困难而处于一种相当被动得状态,‘看菜吃饭,就米下锅’几乎成了早期这一研究领域得普遍现象,随着大陆对外交流得不断扩大以及网络运用得日见普及,这种情形有所改善,但从全然上讲,研究资料得咨询题仍然构成了这一研究领域得瓶颈——资料得不能充分占有常常会对研究造成损害,而这种损害又直截了当妨碍到研究成果得品质和诚信度.”(注:刘俊:《从研究白先勇开始……》,见陈辽主编《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港,昆仑制作公司,2002年3 月第1版,第297页.)再加上渠道得不通畅,许多华文文学资料不是收藏在各大图书馆里,而是天女散花般流落在民间个人手上,没有产生应有得效益.而一些资料得“垄断者”又秘不外传,没有把资料当成“天下公器”,“全面公开”,“让更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写成公允得评价或理论”(注:卢玮銮:《香港文学研究得几个咨询题》,见《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74页.),更给那个学科得发展带来了负面得妨碍.香港作家梅子在1985年指出:“假如有更多得研究者,将自己拥有得资料无私地拿出来公开交流,我们就完全能够期待不久之后,在这一领域里,国内会有更新得突破.起码,有关得推介和研究,将可能永久摆脱‘抓到什么,就钻什么’ 得蹇局,走上有打算、有系统、有‘点’也有‘面’得坦途.”(注:梅子:《建起一座桥梁:散放温暖得鼓舞——序梁若梅选编得<一夜乡心五处同>》,见《香港文学识小》,香港,香江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11月第1版,第327页.)为了幸免出现“资料垄断”得现象,让史料发挥最大效应,内地、台港澳及海外学人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完备得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在香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一直致力于香港文学资料得整理和研究工作.卢玮銮教授同时大方捐赠个人得剪报、名目,于1999年促成藏有丰富香港文学研究资料得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建立“香港文学资料库”.这是目前为止第一个系统化得香港文学资料网,收有资料6万条,包括16种香港报章文艺副刊作品、40种香港文学期刊索引和6000本著作.“香港文学资料库”除差不多检索功能外,还提供部分文艺副刊和期刊得全文影像.2001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更是成立了“香港文学研究中心”,卢玮銮教授担任中心主任及召集人,该中心要紧工作是将日渐散佚得香港文学资料,做系统性整理和研究,并制定了长短期工作目标:短期目标1将散见于校内各处得香港文学资料作系统性分类、编目和分析2整理其他大专院校和分散全港得相关资料3整理旧报刊及剪存新刊资料4定期出版研究通讯及刊物5将编整所得得资料上网或制成名目索引6举办不定期得小型活动,例如讲座或展览长远进展方向1与海内外其他机构合作,拓展资料整理和研究领域2申请校外研究经费,以期获得更多资源,开展更具规模得研究打算3进行专题研究、编整教材及史料订正工作在台湾,几十年来有关筹设文艺资料中心得呼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1992年9月《文讯》杂志曾策划组织“现代文学资料馆纸上公听会”专辑,吴兴文、林景渊、林庆彰、秦贤次、张默、张锦郎、杨文雄、郑明@②、隐地,龚鹏程等十位专家,就“我心目中理想得现代文学资料馆”各自发表了意见.台湾“文建会”也在1993年9月7日召开“现代文学资料馆”第一次规划小组会议,宣布初步得规划及进展目标.1998年,台湾世新大学“基于文史资料保存及华文文学推广之实际需要”,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典藏中心”.据世新大学中文系主任王琼玲博士介绍:总打算由该校人文社会学院院长黄启方教授主持:第一子打算“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与网站之建置”,由该校图书馆赖鼎铭馆长负责整理规划所有资料,由图书资料治理学系庄道明主任规划国际网络;第二子计划“东南亚地区华文文学资料搜集”,由该校英文系主任陈鹏翔教授主持,协同主持人为钟怡雯和陈大为;第三子打算“美加地区华文文学资料搜集”,由该校中文系廖玉蕙博士主持;第四子打算“大陆地区华文文学研究资料搜集”,由王琼玲博士主持.目前,中心已收藏有台湾“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捐赠得该会所有档案、图书及作品,还盼望藉此扩大搜集全世界其他华文文学组织得档案、资料、私人收藏得著作及作家作品,成为台湾乃至全世界收集海外华文文学资料最完备得中心.在大陆,2001年10月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凉快得“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上,汕头大学《华文文学》吴奕qí@③主编通报了汕头大学将要建立世界华文文学网站这一讯息,表示今后不仅《华文文学》杂志上网,各种相关资料信息也上网,以给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新得活力.2002年5月29日于广州暨南大学进行凉爽得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饶péng@①子会长就史料建设工作做了部署,初步拟议在福州和厦门建成台湾文学资料中心,在广州建成港澳文学资料中心,在汕头建成海外华文文学资料中心.在此基础上,有组织有打算地着手编辑有关得文学总书目、文学期刊名目、报纸文学副刊名目、文学活动大事记、作家辞典、研究论文索引等一系列工具书,有选择有侧重地选编出版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丛书,包括各国、各地区作品总集、各文体作品选、闻名作家文集等.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建设将是一项浩大得学术工程,不仅需要大量得人力、财力,而且更需要“甘坐冷板凳”得奉献精神,需要大陆、台港澳和海外得互动,作家、评论家和史料工作者得互动,研究机构与出版单位得互动,只有如此,才能促成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得健康进展.字库未存字注释:@①原字上艹下凡@②原字左女右利@③原字左钅右奇。
首届世界华文报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重庆举行姚文华【期刊名称】《新闻知识》【年(卷),期】1995(000)012【摘要】’95世界华文报刊与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12日至16日在武汉——重庆举行。
这是中外专家、学者共聚一堂首次举行这样的会议。
来自中国两岸三地(大陆、港、台)、四大洲、九个国家的9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共收到60多篇论文,经专家组评审,有48篇已结集出版,并且在大会或小组会上进行学术交流。
研讨会上传出的信息告诉世人: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创刊,到本世纪90年代的170年间,先后在海外出版的华文报刊,累计已达2000多家。
目前还在出版的共330多家,分布在五大洲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美国127家,马来西亚55家,新加坡37家。
这些由定居在海外的华侨、加入了居住国国籍的华人和当地华裔居民们创办的海外华文报刊,对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国各个时期的革命活动,扩大汉文字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激发华侨的民【总页数】1页(P44-44)【作者】姚文华【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19.1【相关文献】1.从东方到西方的国际学术新视野——东方音乐学会第八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及首届东西方“爵士世界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王金旋2.汉语词汇学首届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全国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J],3.首届“一带一路”语言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金华举行 [J], 刘杉杉;陈路畅4.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15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经济新常态与深化综合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学隆重举行 [J],5.世界华文报研究者三峡大聚会——’95世界华文报刊与中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程道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华文文学(1)二、所谓华文文学,是指用汉语言文学写成的文学作品,均称作世界华文文学。
(1)年4月22日创刊于美国旧金山。
(3)le勒指新加坡),于年创办。
(3)(4)(6)(一)海外华文文学既具有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又呈现出了与中国文学迥然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独特风貌。
(6)(二)海外华文文学大都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家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因此较少创作流行小说。
(8)(三)语言运用上浓郁的本地色彩。
(9)八、海外华文文学,主要取决于作家的辛勤劳作与海外华人共同的努力,同时也取决于华语、(10)1920年7(11)十一、1924生。
代表:活跃的理论家,又是有成就的诗人和小说家。
(14)14)(14)盟的成立,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台湾进步作家的空前团结。
(15)17)70年代大崛起做准备。
1966(18)十五、完成于民者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盘剥下,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
(31)42-46)吴浊流说:“回想我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因为我们在殖民地生存的本省知识阶段,任你如何能忍耐善处,最少限度也要遭受到像这部小说中的主角一样的精神上的痛苦。
所以,我写这部小说来给有心的日本人看看,并且留给我们后代的人知道。
”正是这种使命感推动者吴浊流冒着生命危险,写成这样一部在当时不可能发表的不朽作品。
貌,高度概括了日据时期台湾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等真实面貌,对日本殖民主义同志下的台湾人民的悲苦境遇,身心所受到的巨大创伤以及他们不甘忍受异族压迫、奴役,盼望祖国强盛的心愿,作了全景式的逼真描绘。
整部组品充满着高涨的民族意识和强廊中不可多得的杰出典型形象。
为日据时期台湾爱国知识分子在悲苦境遇中的觉醒和抗争的典型人物:①充满义无反顾的反抗精神。
作为日本殖民地的“贱民”,胡太明对奴隶生涯有着切肤之痛,种族歧视、经济掠夺、文化奴役,将其逼上反抗的道路。
他慷慨题诗:“志为天下士,岂甘做贱民?……同心来复旧山河,六百万民齐奋起,誓将热血为义死。
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载入文坛史册
作者:周文杰
来源:《华人时刊》2015年第01期
2014年11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和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承办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广州凤凰城酒店召开。
来自五大洲近30个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学者、作家近400人出席会议。
笔者与老伴郭存孝受国侨办邀请欣然与会,受益非浅。
开幕式由国侨办副主任何亚非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讲话。
接着在大会上致辞的有:国侨办主任裘援平、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黃龙云、广州市长陈建华、暨南大学校长胡军以及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境外代表马来西亚嘉宾张晓卿。
共有20多家媒体进行现场采访。
本次会议以“语言寻根,文学铸魂” 为宗旨,以“华文文学的文化为传承与时代担当”为主题,是一次守望文化原乡,推动世界华文文学创作的大型文学盛会。
韩启德讲话中赞扬广大海外华文文学作家植根异域,守望中华故土,创作出大量名篇佳作,慰藉游子乡愁,温润侨胞心灵,赓续着中华民族的精魂,承继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丰富着世界多元文化的色彩,也培育着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之花。
他殷切希望华文文学界人士努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致力推动华文文学繁荣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裘援平指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离不开广大海外侨胞,特别是华侨华人文学家、艺术家的努力与奉献。
她希望全球华文文学人士,特别是华侨华人文学家、艺术家,发挥融通中外、学贯中西的优势,植根中华优秀文化土壤,借鉴不同文化精粹,讲述中国好故亊,传播中国好声音。
接着是“高端论坛”,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炯主持,青海省委常委吉狄马加、著名作家刘斯奋、诗人汪国真及台湾作家陈若曦、美华作家严歌苓和新加坡作家尤今等六人一一作精彩演讲,与会者获得许多启迪。
大会还举办了十个专题论坛,内容几乎覆盖了世界文学的方方面面。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匡汉对论坛作学术总结。
大会还举办了首届“文化中国、四海文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颁奖暨第二届征文大赛启动仪式;发表了《广州宣言》,要求华文文学人士以及文化人既讲好中国故亊,又融入当地社会;会议还成立了“世界华文文学联盟”,为世界华文文学亊业发展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大会结束后,境外代表赴深圳考察华侨城民俗文化村、何香凝美术馆和广州黄埔军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