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_胡毅
- 格式:pdf
- 大小:681.10 KB
- 文档页数:6
2021年3月第44卷第2期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Journai of Naturai Science of Hunan Normai UniversityVoo.44No.2Mar.,2021DOI:10.761^^j4ssn.2096-5281.2021.02.003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蒋旭,张晓青”(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山东省高校协同中心,中国济南250300)摘要本文以胡焕庸线以东地区281个市域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发展及相关的多项指标,运用标准差椭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半变异函数、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揭示2002-2017年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市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
结果表明:①胡焕庸线以东地区市域经济总体格局呈现“西南-东北”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位于河南、安徽的交界地带且发生明显的南移迹象,表现出强集聚性;②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先扩大后缩小,经济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东南-西北方向;③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经济空间相关性显著为正,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明显。
高高集聚区分布在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区并伴有南移迹象,低低集聚区在中、西、北地区都有分布,且数量有所减少;④区域发展战略、市场化水平、教育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共同影响着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且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场化水平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胡东地区;经济空间格局;SDM模型;半变异函数;影响机制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81(2021)02-0017-09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Charocthristics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Economic Spatiol Pattern0the Aroa East of Hu Huanyong Line.JIANG Xu,ZHANG Xiao-qing#(Colleve of Geooraphy and Environment,Collaborative InnovvUon Center of Human-Nature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y of Shandong,Shandong Normai University,Jitan250300,China)Abtrracr Thos paper takes281city units ig the evst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as the resevrch objed and selec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ultipie related indicetors to reveai the evolutionara chucWristics and inOuenco mechanism of the economic spatiai patWrn of the city unit in the area east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from2002to 2007by using standard deviation gUpses,exploratoiy spatiai data analysis,semivariogram and spatiai panel data modeis.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①The overali urban 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reaion east of the Hu Huanyong Line presents a spatial distribution pltem of)Southwet-Northeast”,with the center of gravity loceted at the junction of Henan and Anhui province,with obvious signs of southward shiZing,showing strong aaglomeration.②The economic spatial dCerences in the Hu Huanyong Line esWrn reaion first expanded and then narrowed.The economic sptial dpferences are mainly relected in the southeast-northwest direction.③The economic sptial coc'c I o-toon totheeastottheHu HuanyongLoneossognotooantyposotoee,and thehogh-hogh and ow-owaggomeeatoon phe-nomenaaeeobeoous.Hogh-hogh aggomeeatoon aeeasaeedosteobuted on thetheeema4oeeoonomoooonesaongtheeast-een ooastwoth sognsotsouthwaed moeement.Low-owaggomeeatoon aeeasaeedosteobuted on theoentea;,westeen and收稿日期:2020-06-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RE012)#通信作者,E-mOmzxql606@18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第44卷northern regions#and the number has decreased.④Regionai development strategy#marketization levei#educotion level and ration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i structure tooethcr affe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east of the Hu Huanyong Line,and the regionai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level of marketization have spatiai sp PI ovcs elects.Key wordt Hudong area;economic spatiai pitern;SDM modei;semivariooram;influence mechanism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全球各个国家、地区及其内部之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典型的区域发展的“二元性”+1,°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由于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和外部的差异性,各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异现象。
这种分异现象不仅影响了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也制约了区域内城市间资源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对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及时空分异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有助于揭示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过对不同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城市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区域政策制定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研究还有助于揭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和外部的差异性,为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有助于提高区域协同发展的效率。
通过对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可以发现优势互补的城市间合作空间,从而促进区域内城市间的资源共享和产业协同。
研究还可以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竞争与合作提供参考,有助于实现区域内城市的共同繁荣。
研究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有助于提高区域数字化治理能力。
通过对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可以发现各城市在数字化治理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提高区域数字化治理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研究还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1.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四个省份的16个主要城市,这些城市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揭示了该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变化特征及背后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合了地理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期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演化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因此,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背景与历程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其空间演化历程可大致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优化提升阶段。
在起步阶段,各城市以自身为中心,形成了初步的城市网络;在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优化提升阶段,长三角城市群逐渐形成了以核心城市为引领、多层次、网络化的空间布局。
三、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文化因素等。
政策因素如国家战略的推动、区域政策的实施等;经济因素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水平等;交通因素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网络的构建等;文化因素如区域文化的融合、城市形象的塑造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
四、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趋势与展望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继续深化区域一体化,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在空间布局上,将形成更加多层次、网络化的空间结构,核心城市将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城市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五、结论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空间布局的变化特征及背后的影响因素。
这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收稿日期:2023-11-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与企业创新:作用机制与经济后果”(72064001);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创新能力与省域经济韧性”(DHYC-202349)作者简介:周明(1975- ),男,江西吉安人,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创新、区域创新;钟宇春(2000- ),女,江西赣州人,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韧性、经济政策。
省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周 明,钟宇春(东华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 330013)摘 要: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是谋划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进态势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2012-2021年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强-中-弱”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
(2)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空间聚集效应显著,主要呈现双高(H-H )及双低(L-L )聚集的空间组织模式。
(3)省域经济韧性的发展具有动态复杂性,全国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皆呈现上升趋势,但省份之间差异较大。
同时东部地区经济韧性存在轻微的两极分化现象。
因此,各省份应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抵抗力、恢复力和进化力三方面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同时有效利用与相邻省份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优势,实现强经济韧性省份与弱经济韧性省份间的优势互补。
关键词:省域;经济韧性;空间分布;动态演进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 (2024)02-0005-13一、引言当前,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VUCA (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成为当前环境形势的常态特征,“经济韧性”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在追求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战略问题。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经济地理特征以及空间布局模式的研究,深入理解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状的分析,结合最新的研究方法,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发展提供策略建议。
一、引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其空间演化过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解析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历程,以期为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长三角城市群的历史演变长三角城市群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推进,长三角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城市群为特征的空间发展格局。
在此过程中,各城市通过互补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协同发展,实现了空间布局的优化和经济总量的增长。
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长三角城市群也在不断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三、经济地理特征与空间布局模式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地理特征表现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交通便捷、产业集群明显等特点。
空间布局模式则以多中心、网络化、均衡发展的城市群模式为主,各城市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目标。
四、研究方法与未来趋势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城市规划理论等手段,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演化进行深入研究。
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但在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得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的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这些建议旨在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他类似区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六、。
滇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及演化特征
胡锐;刘志伟;徐志鸿;张雄浩;赵俊三
【期刊名称】《中南农业科技》
【年(卷),期】2024(45)5
【摘要】以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单元,在ArcGIS和GeoDa技术支持下,采用相对发展率、泰尔指数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2009—2018年滇中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特征。
结果表明,2009—2018年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绝对差异较大,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滇中城市群内部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但总体趋于平稳,随着时间的发展,各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
2009—2018年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正相关性增强,区域间经济联系加强,经济发展呈现出以昆明为中心的向外扩张态势。
为此,提出了强化一体化发展、环滇中地区同步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模式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滇中城市群经济政策改革、结构调整以及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167-172)
【作者】胡锐;刘志伟;徐志鸿;张雄浩;赵俊三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调查规划院;云南省测绘工程院;昆明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F127
【相关文献】
1.滇中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时空分析
2.区域协同视角下城市群科技创新与经济产出效率时空分异研究\r——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3.滇中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识别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分异与时空演化研究——基于城市群视角
5.滇中城市群多尺度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重心动态演变及区域发展差异分析白雪【摘要】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but there is a big gap in development between cities. This paper,by employ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er,calculates the location,direction and distance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1982 to 2013. Then 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combining with indexes,such as the relativ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skewness coefficient,etc.,discusses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发展持续加快,但各城市之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发展差距。
经济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胡毅杰摘要: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有效带动特定区域位置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区域经济跨域式的发展,是进行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中的重点、试点方式。
要能够有效的保障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探索的过程中,利用自身区域优势条件,从各个因素进行分析,解决发展阻碍及矛盾,合理规划和定位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目标,有效的保障国家建筑产业良好的发展效应。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引言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性的战略,对优化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目前发展势头强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是我国建筑产业发展的热点区域。
企业在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时,要进行多方位的矛盾解决,掌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进行经济发展探索的过程中,运用动态调整式的发展模式机制,科学规划,收获稳定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事态。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演变(一)资源要素空间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找对区域发展的优势经济发展地位,在进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发展建设先天优势,这是进行区域发展良好发展效果的保障前提。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能够充分借助当地的资源优势,利用本地化优势特点,具备良好的竞争能力。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以资源的相关产业发展,构建本地区的相关产业链条,保障有关的经济发展能够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形成地区经济发展的配套系列优势,使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总量上更加突出,同时其结构优化能力更强,具备完整的配套能力。
所以,以资源优势建立的区域经济发展,利用资源良好的资源获取条件,减少资源成本投入,这为提高深层资源相关产业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契机。
简单的资源开采销售,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区域经济的收入性,但是对于解决区域经济的就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作业不大,建立局域经济优势,在有效利用有关资源的基础上,将资源优势发挥出更加深入的利用效果,比如对于资源的进一步加工、配套产业的构建,使得区域经济能够形成一定的自给自足能力,更加稳步的推进经济总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