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钙化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4
•病例报告•内镜治疗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一例并文献复习卢艳 张秀斌 赵国良 吴善彬 武帅 张燕 张钰坪 任洪波 贾欣永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9.10.019作者单位:250000 济南,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诊疗科通信作者:贾欣永,Email :jiaxy0505@患者,女性,54岁,因“腹部不适1个月”入院。
既往体健,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
CT 检查提示胃体小弯侧隆起性病变(图1)。
术前行常规消化道准备,行胃镜(Olympus GIF HQ290)检查发现于胃体小弯侧一处半球形隆起(图2),大小约1.5 cm ×2.0 cm ,表面黏膜光滑,同周围黏膜,触之韧,超声内镜(Olympus UM-2R 12 MHz )检查示隆起起源于固有肌层(图3),呈偏低回声,回声欠均质。
纤维组织呈现胶原玻璃样变,内可见大量钙化灶(图5)。
诊断为钙化性纤维性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MA (-),s100(-),dog1(-),desmin (-),CD117(-)。
讨论 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alcified fibrous tumor ,CFT )是一种良性间叶源性肿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且较少见[1],临床上大多数以无痛性肿块为特点,可在行其他检查时被发现。
病理特征为大量胶原化的纤维组织内伴钙化,间质内常伴散在的慢性炎症性细胞浸润[2-3]。
图1 CT 检查示胃体小弯侧隆起性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治疗:(1)标记:于病灶边缘0.5 cm 进行环周标记。
(2)注射:于病变基底部黏膜下多点注射0.9%氯化钠溶液(含美兰和肾上腺素)。
(3)切开剥离:采用一次性高频切开刀于标记外缘行环周切开,分离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病灶(图4)。
(4)创面处理:对小血管进行预防出血处理。
(5)标本处理:标本经甲醛固定后送检,由病理科进行切片及染色等相应处理。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 Clin Exp Pathoi 2021・ 011 •网络出版时间:2021 -0 -25 10/2 网络出版地址:htt p s ://dus. csdU ueVScms/detaik32. 1073. R . 42210224. 1 627. 012. Ctvi钙化性纤维性肿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曾也婷1,王心睿2,齐兴峰1,谢飞来1,曲利娟-接受日期2022-10-09基金项目:福建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213ZDZKBL )作者单位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病理科,福州3700012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医学研究中心,福州337001作者简介:曾也婷,女,硕士,主治医师。
E-mail : 492077397@qq. com曲利娟,女,硕士,主任医师,通讯作者。
E-mail :qljuand716@ si/, com摘要:目的 探讨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alcifying fi/roas tumor , CFT )的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
方 法 分析5例CFT 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镜下肿瘤边界清楚,由大 量致密的、束状排列的胶原纤维组成,其间夹杂少量形态温 和的梭形细胞,并见散在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形成淋巴小结或淋巴滤泡。
免疫表型:CD31、CD34呈血管内皮阳 性,STAT6呈胞质弥漫阳性,浆细胞IgG 呈阳性,但IgG 呈 阴性。
结论CFT 是一种具有典型形态学特点的罕见良性间叶性肿瘤,好发部位是胃,术前诊断困难,需与多种疾病进 行鉴别。
关键词:钙化性纤维性肿瘤;肾脏;鉴别诊断;免疫组织化学中图分类号:R73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7560(2221)02 -0411 -03doi : 1003315// csdU cjcep. 0441.02. 012钙化性纤维性肿瘤(calcifying fi/roas tumor , CFT )是一一种良性间叶源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常见发病部位 包括胃、小肠、胸膜及盆腔等。
胃钙化性纤维性假瘤2例并文献复习彭金榜;林佳佳;叶丽萍;郑海红;阮雪玲【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2页(P703-704)【关键词】胃肿瘤;钙化性纤维性假瘤;内镜超声检查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诊断;治疗【作者】彭金榜;林佳佳;叶丽萍;郑海红;阮雪玲【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医院消化内科 317000;浙江省台州医院急救中心 317000;浙江省台州医院消化内科 317000;浙江省台州医院病理科 317000;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肿瘤外科【正文语种】中文病例1:患者男,49岁,因“呕血4 h”于2009年2月21日入院。
患者4 h前于劳作时突发呕吐2次,呕吐物为咖啡渣样液体,量约300 g,伴晕厥1次,数分钟后自行清醒,无黑便,无腹痛、腹胀,无头痛、头昏,无肢体抽搐。
既往体健,否认肿瘤家族史。
入院查体:体温36.9 ℃,脉搏95 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0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贫血貌,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
急诊血常规示WBC 20×109/L,Hb 132 g/L。
粪常规+隐血:隐血3+。
肿瘤标记物AFP、CEA、CA19-9、CA125未见异常。
胃镜检查示胃底体交界处见一直径约1.5 cm的柱状隆起,顶端见一约1.0 cm 大小的溃疡,覆白苔。
CT平扫示胃底体交界处黏膜下见一突入胃腔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大小约1.4 cm×1.5 cm,呈均匀较高密度影,CT值51.1~56.3 HU,肿块边缘似有带状低密度影环绕,胃浆膜层连续光整;增强扫描见肿块轻度均匀强化,CT值62.1~69.8 HU,肿块表面见脐样凹陷。
CT诊断:胃底体交界处间质来源良性肿瘤。
于2009年3月24日行胃肿瘤切除术。
术后病理示胃壁黏膜下见一大小约1.8cm×1.7 cm的肿块,切面灰白,质中偏硬,切之较韧,未见包膜;光学显微镜下见胶原纤维明显增生,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内见散在点状钙化,切缘阴性;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SMA、desmin、S-100均阴性,vimentin阳性。
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
Agaimy A;Bihl M P;Tornillo L;张仁亚(摘译)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1(27)2
【摘要】钙化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叶性肿瘤,由透明变性的纤维组织夹杂散在的束状梭形纤维母细胞、散在的砂砾体性和(或)萎缩性钙化与多少不等的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细胞组成。
【总页数】1页(P177-177)
【关键词】钙化性纤维性肿瘤;单核细胞浸润;间叶性肿瘤;纤维母细胞;纤维组织;透明变性;细胞组成;胃
【作者】Agaimy A;Bihl M P;Tornillo L;张仁亚(摘译)
【作者单位】不详;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济宁272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26
【相关文献】
1.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 [J], 马云秀;李东海
2.胃多发钙化性纤维性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王佳;杜超;鲁临;谭洪武;
3.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的内镜表现及病理特征 [J], 周影;陈百胜;杨丹琪;姚礼庆;姜秋利
4.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二例及其超声内镜特点 [J], 丁雪丽;荆雪;陈云庆;刘华;尹晓
燕;徐永红;江月萍;田字彬;毛涛
5.胃钙化性纤维性肿瘤九例并文献复习 [J], 易力;王璨;郝增方;王娟;张祥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孤立性纤维性肿瘤(IF)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成纤维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前体细胞。
本研究旨在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至2020年在我院就诊并经病理确诊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80例。
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病理学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临床表现患者年龄在10岁至70岁不等,其中中年人群占比较高。
男女性别比例大致相等。
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部分患者有疼痛或压痛感。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一。
少数患者因肿瘤压迫周围神经或血管出现相应症状。
三、影像学特点肿瘤位于软组织或骨骼部位,以软组织部位多见。
X线平片显示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有时可见钙化。
CT和MRI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形态和内部结构,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和分期。
四、病理学特征镜下观察显示肿瘤由成纤维细胞(或成纤维细胞前体细胞)构成,细胞排列呈束状或梭形。
肿瘤细胞胞质较少,核分裂象较少,细胞间可见不规则的胶原纤维。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成纤维细胞标记物。
五、治疗与预后对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
在手术后对肿瘤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保切除干净,并评估患者的预后。
部分患者术后辅助放疗或化疗。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预后较好,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发生复发或转移。
定期随访患者,对疑有复发或转移的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检查。
六、结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主要见于成年人。
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不具有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
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较好。
由于该肿瘤发病率低,临床医生对其认识较少,容易漏诊或误诊。
有关该病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CT征象及临床病理学特征胃肠道神经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genic tumors,GINs)是一类少见的胃肠道肿瘤,由肠道内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或神经纤维组成。
实际上,这种肿瘤很罕见,其在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为0.1%~2%。
其中,粘液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是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两种类型。
由于神经系统组织稀少,GIN的影像学显示是各种胃肠道肿瘤中最不典型的。
然而,经密集的细胞和组织检查后,GIN才可被诊断。
本文旨在介绍GIN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神经源性胃肠道肿瘤。
一、CT影像学表现GIN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常常不典型,但仍有一些共性表现。
(1)粘液鞘瘤表现①大小:粘液鞘瘤通常比较大,通常为5cm或更大;但是也有小于5cm的。
②形态:肿瘤通常是囊肿形态,较为典型且易于识别。
但此外,胃肠道内的其他肿瘤如平滑肌瘤等也具有相似的形态表现。
③密度:粘液鞘瘤内部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偏心性的固体部分和均质的囊性成分。
此外,肿瘤的边缘可能存在囊壁结节或囊壁钙化表现。
④强化:CT增强后,瘤旁胃肠道壁及肝、脾、胰等器官均有显著强化。
在瘤周可见轻度的网状强化。
(2)神经纤维瘤的表现①大小及形态:神经纤维瘤大小较小,在5cm以下。
由于其起源于神经纤维,因此其形态常为长圆形或梭形。
②密度:由于神经纤维瘤主要由均质成分组成,因此其密度表现为与周围组织相同的低密度或等密度。
③强化:CT增强后,其强化程度较低,但在肌层中可见点状强化。
二、病理学特征GIN分为胶质瘤、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表皮瘤(Neurofibroma)、平滑肌瘤和其他类型。
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胶质瘤和神经纤维瘤两种类型。
(1)胶质瘤神经纤维瘤起源于肠道中的神经纤维,肿瘤呈梭形或葫芦形,质地软,边缘清晰。
神经纤维瘤主要由束状的神经纤维和散在的神经纤维组成,异质性不明显。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神经细胞、神经原细胞及其轴突周围均有S100蛋白明显高表达。
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邢传平;刘斌;李宁;苏勤军
【期刊名称】《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7(28)5
【摘要】目的:进一步认识肠道原发性N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肠道淋巴瘤20例,应用多组织石蜡切片技术,免疫组化S-P方法标记观察.结果:20例中男16例,女4例,年龄12~78岁,平均53岁.临床表现以腹胀、下腹疼痛,腹内可触及包块为主要症状.发生部位回盲部8例、小肠7例、结肠4例、直肠1例.形态表现MALT型淋巴瘤19例,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伴MALT型淋巴瘤表现6例; 肠病型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肠道淋巴瘤以MALT型最多见,临床上很难与肠癌鉴别,早期诊断依赖肠镜活检, 预后与规范化治疗有关.
【总页数】3页(P343-345)
【作者】邢传平;刘斌;李宁;苏勤军
【作者单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科,甘肃,兰州,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4
【相关文献】
1.原发性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J], 兰竟丽
2.胃肠道钙化性纤维性肿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J], 邱岑;徐晶晶;白辰光
3.先天性孤立性肠道纤维瘤病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J], 牛会林;伊鹏;王凤华;高秋;夏健清;李丽萍;曹毅;曾荣新
4.原发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细胞病理学观察 [J], 张宇飞
5.喉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J], 曹海光;谭郁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