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238.00 KB
- 文档页数:13
《运动人体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了解人体运动的生理机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
3. 具备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分析运动现象和解决运动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探究、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关注健康、积极参与运动的意识和习惯。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严谨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人体运动的生理机制,包括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功能与调节。
3.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运动训练的科学原则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1.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复杂的生理机制和运动训练原理的掌握。
2.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运动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一)课堂讲授法通过系统地讲解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对该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探究法安排相关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人体运动的生理机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实际的运动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瓶、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运动比赛视瓶或展示一些运动员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运动人体科学。
第一章实验常用仪器和设备1.1常用玻璃仪器及其他用品1.1.1常用玻璃仪器及用途不可直接加热:离心试管、移液管、试剂瓶(广口瓶和细口瓶)不可加热:容量瓶、量筒可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烧杯1.1.3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及要求铬(ge)酸洗液特征:呈暗红色油状液,具有极强的氧化力,腐蚀性强,去除油污效果极佳,可对容量瓶、吸管、滴定管、比色管或比色皿等的洗涤。
碱性高锰酸钾洗液洗涤方法:1、洗刷:用水和毛刷刷洗;2、用去污粉或洗涤液和毛刷刷洗容器壁上附着的油污和有机不溶物质;3、在进行精确容量分析实验时,多仪器的洁净程度要求高,可选用适当的洗液与计量有关的所有仪器先浸泡一段时间再洗涤。
4、用以上方法洗涤后,一般用蒸馏水冲洗三次。
干燥:1、烘干:洗净的仪器一般可以放入恒温箱内烘干,放置容器时应注意平放或使容器口朝下;2、烤干3、晾干4、吹干5、用有机溶剂干燥。
注意事项:带有用来准确量取溶液的容器不能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干燥,否则会影响容器的准确度。
1.2定量分析实验常用仪器1.2.1分析天平结构形式:可分为杠杆天平和无杠杆天平;杠杆天平又分等臂和不等臂天平。
天平精度分级表1、TAR清零键、去皮键、RNG称量范围转换键。
2、称量方法:○1递减称量法,常用器皿是称量瓶,适用于称量易吸潮的试样。
注意事项:不能直接用手拿取,应该用洁净的纸条将其套住,再用手捏住纸条。
1.3酸度计pHS—3C型酸度计的使用标定:如重新标定,必须重新调定位键和斜率键。
注意事项:两点标定时,应尽量使被测溶液的PH值在两个标准缓冲溶液的区间内。
1.4可见光分度计1.4.1原理:是利用被测物质对光具有选择吸收的特性而建立的分析方法,依据是郎伯—比尔定律。
郎伯比尔定律:当溶液的浓度一定时,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液层厚度、吸管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1.4.2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1光源○2单色器○3吸收池○4检测系统需考虑的方面:(理解、消化)(1)入射光波长的选择不同的物质对在不同的波长对光吸收不同,一般根据吸收曲线选择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
《运动医学》(课程)实验大纲
(供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言
本实验大纲是根据泰山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培养方案,在总结、探讨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运动医学理论课的知识,掌握常用的运动医学检测手段,掌握、巩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科研和康复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体格检查
实验目的:掌握基本的人体检测手段
实验内容:血压、脉搏
1、熟悉常用体格检查设备的使用方法。
2、掌握体重、胸围、足弓、四肢长度、脊柱检查方法。
实验二:运动创伤的一般处理法
实验目的:生命体征的监测方法,止血、包扎、清创
实验内容:学习清创、止血等无菌操作
1、基本掌学会无菌操作步骤。
2、熟悉清创过程
实验三:体成分分析仪、骨密度仪的使用
实验目的:体成分分析仪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提供肌肉质量评估、体液指标评估、肥胖评估指标。
实验内容:让学生采用骨密度仪,生物电阻抗技术(BIA)、利用8接触电极对人体进行测量。
体重、脂肪重量、体脂百分比、瘦体重、肌肉含量、基础代谢率、总能量消耗、内脏脂肪水平。
让学生掌握体成分分析仪,骨密度仪的使用方法,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践性教学:
编著教材
教学研究课题:
教学研究论文: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学术情况学术研究课题:
学术论文:
2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2009年以来教学课题一览表
2009年以来发表论文一览表。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摘要】根据当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单独设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改革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和完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的改革思考,对于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是体育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和体育保健学等多学科实验内容,是体育院校中大部分专业都要涉及的专业基础教学内容。
而实验是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教学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掌握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一、目前运动人体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一)教学目标定位过时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既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系统完整的设计。
这种重学科、重基础理论,轻实践、轻基础技能的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
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教学,“理论挤实验”现象时有发生。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培养大学生创造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视不够。
加之实验课包含在理论课中,教师往往因课时紧而挤占实验课的时间,学生对许多理论缺少直观理解和操作验证,对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原理也就一知半解。
可见,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这种旧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严重阻碍实验课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内容重复在目前的实验教学项目中,传统经典的实验多,现代先进的实验少;验证性的实验多,创新性的实验少;单一学科性的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少。
教学内容分散、重叠和封闭,同时,也欠缺学生开拓性思维、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的设置只考虑与相应的理论课挂钩,相近的课程彼此独立,各自强调自身体系的完整,不仅导致实验内容重复,不利于多学科知识的互相借鉴和不同实验技术的综合与融合。
(三)实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教学方法上,传统讲授式的多,问题引导式的少;教师灌输的方式多,师生互动、个性化的形式少;要求学生被动照搬、步步模仿的多,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新的少。
122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教改基金资助项目(JG2019076)作者简介:刘海斌(1978—),男,博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课程思政融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原理与方法》课堂教学的探讨刘海斌 傅鹤宇 毕然 大连理工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摘要: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原理与方法是体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为了把“思政教育”落实到研究生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去,把“自信自强、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爱国奉献”和“德艺双修、苦练技艺”等体育精神融入课堂实践环节之中,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元素进行深度融合。
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升华教学方案、创新评价体系、提升现代化手段等方法,从“思想课程”到“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课的一体化,并形成合力,以达到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原理与方法;体育精神;课程思政一、引言习近平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1]。
青少年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占据战略性、基础性地位。
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国际形势,高校如何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铸魂育人,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改变“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的现状,已成为迫在眉睫,不得不重视的一项紧要工作[2]。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原理与方法》是体育专业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学生进入研究生课程后,系统接受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它在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手段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该课程面向全校体育学研究生,为国家培养体育科学领域人次[3]。
因此,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原理与方法》中的“思政教育”进行探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原理与方法》课程思政建设(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及其与专业内容的融入方式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将从三个部分展开:历史篇(不忘初心)、时代篇(榜样力量)和未来篇(砥砺前行)。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实验报告
运动人体科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基础学科,研究有关身体运动能力、活动能力及其逆反作用等有关课题。
本实验旨在探寻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身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实验对象是150名成年男女,分为三个年龄段:18至25岁、26至40岁和41至60岁。
每个年龄段的男女人数均为50。
实验选取的运动能力指标为反应时和跳高,实验过程采取灵活的数据采集方式,以满足要求。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参与者的反应时明显增加,而跳高能力则明显下降。
18至25岁年龄段的反应时平均值为8毫秒,26至40岁为14毫秒,41至60岁为22毫秒。
18至25岁年龄段的跳高平均值为0.8米,26至40岁为0.6米,41至60岁为0.3米。
综上,运动人体科学可以通过实验,确定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身体运动能力。
18至25岁人群的反应时最快,而跳高能力最强,41至60岁人群则反之。
在运动训练及运动中,建议青少年要重视跳高能力的提高,而中老年人则要重视反应时的训练,以提升体能水平。
关于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实验考试的研究作者:王蕾李爽林艳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40期摘要:本文分析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考试的现状,发现其存在实验考试缺失、考试内容单一、缺乏考核标准、成绩评定不规范、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结合目前教学改革形势,提出改革考试的对策:增加实验考试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合理安排实验教学与实验考试内容、构建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希望通过对实验考试的全面改革,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主动性。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考试现状改革策略新世纪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而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沿。
运动人体科学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学科。
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1],其中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组织实验考试和客观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合理地建立完整的实验考试与成绩评价体系,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2]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查阅了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考试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几所体育高校实验教学考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自己十年来的实验教学经验提出了意见,望能为今后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实验考试改革提供参考。
1.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考试的现状1.1实验教学考试缺失有些院校实验课不独立考试,不占学分,实验课考核仅以实验报告为准,而实验成绩在最终的考试成绩中所占比例很低,甚至没有,仅看卷面成绩,致使不少学生将完成实验报告作为上实验课的目的,忽视了实验教学的真正意义。
1.2考试内容单一由于对实验教学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存在,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讲,实验考试内容只是理论课的补充,有的甚至是基本知识的复述和再现,重复理论课的考核内容。
高校运动人体运动科学实验课程的价值与意义作者:陆碧琼朱欢陈钦英来源:《科技资讯》2019年第21期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法对高校运动人体运动科学实验课程的价值与意义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运动科学实验课程是运动科学类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催化剂;从根本上践行运动科学类知识传授的使命和宗旨;拓宽学生就业门路、深化学生就业质量,为就业增添核心竞争力;与全民健身接轨,一定意义上具备国家层面的战略眼光。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 实验教学; 价值与意义中图分类号:G807.4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c)-0235-021; 运动科学类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催化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必修的理论课程,运动科学类课程在学生的学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运动科学类课程的考核也不同于一般体育课程的考核方案,因为除了一般的理论考试,还要进行必要的实验技能考核,而实验技能的考核成为了多数学生的难题。
究其原因便是在实验室的实验操作难以满足学生对实践技能完全掌握和灵活运用的需求。
服务机构的设立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实验室的实验操作转换成实践服务技能。
此举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不仅可让学生通过了实验课程的考核,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坦言之,体育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生,而这种不同之处最明显的体现之一便是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对理论课程内容的接受度。
由于基础较差加上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理论课程的学习成为了体育专业学生一大难题,而如何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成为了教师的棘手问题。
2; 从根本上践行运动科学类知识传授的使命和宗旨基于学科本身的特点,许多学者将体育视作为一种特殊的学科,其特殊性主要现在体育几乎和当下的每一个学科都有交融性,此特点也决定了体育专业学生所学知识的特殊性、意义性,而这种特殊性笔者认为主要体现为知识的实践性和操作性。
众所周知,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很多学者认为这种实践性单纯体现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