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思想颠覆下女性意识的理性觉醒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女性地位极其低下。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延续,使得这种的伦理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直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正规女子教育的空白。
女性文盲状态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拥有数千年文明史极不协调的尴尬局面,终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与重视,在缓慢中成长与进步。
【关键词】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一、女子教育发展的原因在长期的封建桎梏下的女子教育,为何在近代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其中不乏各种原因的参杂,试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经济的推动。
从哲学的角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属于上层建筑。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缫丝厂、纺织厂招收女工,使一些妇女走出家门,参加了大工业的生产劳动,改变了有史以来女子仅仅局限于家庭的生活方式。
妇女为了从家庭走向社会并参加生产劳动,也为了摆脱对男子的依附,就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近代工业的发展对于知识女工的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女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2.政治的影响。
教会在中国办学的目的是征服中国,使她们皈依上帝,成为上帝手中捍卫和促进“真理”事业的有效力量。
教会兴办女学实质是把中国妇女从中国封建传统的束缚里转移到西方宗教的控制中。
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是清政府迫于外界压力的产物,对女子教育做了诸多限制,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贤妻良母”,巩固传统的政治秩序。
资产阶级倡办女子教育是为了培养革命的女性,激发女子的政治热情,主张把女校造成一个女子革命的制造厂和女子革命的速成所。
因此,资产阶级提倡女子教育不仅带有社会革命的色彩,而且也打上了政治革命的烙印。
3.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关于女性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缺乏自我意识,不愿或不敢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对外部世界的一味顺从和在内部心灵桎梏中,心甘情愿地成为社会和家庭男性的驯服工具。
关汉卿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对传统的颠覆一一论关汉卿杂剧的女性观。
吕创辉摘要: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被誉为“伟大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家”。
他的剧作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富有人文主义的情怀,为受压迫的女性争取自由解放呐喊助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试图从关汉卿剧作在女性观方面对传统的颠覆和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关汉卿剧作女性观颠覆传统古来才士千千万,像关汉卿这样的有几个?在中外戏剧史上,像关汉卿那样把一生的主要精力和才华都倾注于民族戏曲艺术事业,并以63部剧作(留传至今18部)闻名子世的剧作家,实在难找第二人。
被誉为“伟大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家”的关汉卿不仅以剧作的蔚为大观而闻名,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自始至终贯穿的人文情怀。
他笔下的诸多女性形象体现了他对传统的颠覆,而且这种颠覆已经被历史证明了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
一、关汉卿剧作在女性观方面对传统的颠覆(一)以满腔热情赞美讴歌社会最底层的女性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妇女没有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可言。
孔子的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犹如“鸣鼓而攻之”的进军号令,什么“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什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张张罗网铺天盖地而来,使得妇女失去了应有的人格和自由。
至于女性中的妓女、丫头、寡妇,她们的地位就更低,遭遇就更惨,甚至于被排斥在社会之外。
关汉卿的剧作,无论是公案剧还是爱情风月剧,大多是以社会最底层、地位最低微的女性为主角。
这类人物尽管出身微贱,但关汉卿在作品中对她们表达出了最真挚的感情,在作品中赋予这些人物鲜明的人文精神,浓彩重墨地体现了这些女子的正义感、追求自由平等、有同情心、互助互爱、勇敢智慧、富有主见和个性的高贵品格。
从关汉卿剧作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来看,不管是名门闺秀还是青楼妓女,不管是寡妇还是奴婢,从未见关汉卿调笑戏弄她们的笔墨,有的是深切的同情、真诚的爱护,以及对她们人生品格和聪明才智地热情赞美。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是指现代女性通过自我反思、理性思考和社会实践,逐渐认识到自身权利被剥夺、遭受歧视和压迫的现实,进而开始对此展开反抗和争取平等权利的过程。
这种意识觉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出现过,但随着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更多权利和地位,这种意识也愈加普遍。
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源于对性别不平等的深刻认识。
在以往的社会中,女性受制于男性主导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低于男性。
女性经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其工作和生活经历被忽视或低估,甚至被视为女性应有的“自然属性”。
而且女性的身体、性行为和容貌也受到严格的规范和限制,这构成了一种非常消极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这种不平等的局面引起了女性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在历史上,女性主义运动时常伴随着社会变革和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而出现。
在中国,女性开始对自己的权利和地位产生强烈的意识,是在近代中国的改革运动中。
当时中国面临着国家和社会的巨变,传统的家庭、婚姻和女性地位等方面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
一些进步女性开始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主张男女平等,要求拥有与男性同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
她们通过发表文章、组织活动和参加政治运动等方式来传递女性主义思想。
在当今社会,女性主义意识觉醒更为普遍,这主要得益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中包括技术、传媒和教育等方面的提升。
新媒体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女性可以主动发声,以此增加社会曝光度,议题影响力也会随之提升。
同时,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受益于上学的机会,更深地认识到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
1.妇女意识的覺醒:女性认识到自己身份的不平等地位,开始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议题进行思考和关注。
这种认识的产生通常源于对女性角色刻板印象和消费主义的质疑,以及對性暴力、歧视和压迫的抗议。
2.政治參與:女性开始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争取平等权利和提高女性的地位。
在现今的民主和人权环境下,女性的政治意识似乎更为激发,积极投票和参加各种政治运动,为政治环境注入新鲜血液。
近年来,聚焦20岁至40岁当代都市女性生活的影视作品成为荧屏热点。
2020年,多部以女性为题材、注重女性表达的影视作品引起了广泛讨论。
无论是国产电视剧《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安家》、网络剧《摩天大楼》,还是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听见她说》等,都成为现象级的话题,引发热议,甚至“姐姐”一度成为2020年的热词。
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也是一部包裹古装戏外壳的女性电影,还有陈可辛导演的《夺冠》更是对中国“女排精神”的“现代性”进行了探讨。
“女性题材的盛行,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女性在消费文化中所释放的巨大潜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女性意识的强烈表达。
‘她文化’代表女性地位崛起和两性的平等。
”①一、从“白日梦”到“现实”,电影中现代都市女性形象的演变2009年,章子怡主演的《非常完美》为国产“小妞电影”拉开序幕,从此“小妞电影”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也引发了此类影片的集中热映。
其中《杜拉拉升职记》《失恋三十三天》《被偷走的那五年》《小时代》《一夜惊喜》《闺蜜》《撒娇女人最好命》等影片可谓国产“小妞”题材的代表作。
在此期间,“小妞电影”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小妞”形象,比如大龄剩女型———电影《一夜惊喜》中的米雪、《失恋三十三天》中的黄小仙、《我愿意》中的唐微微;“灰姑娘”型———电影《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杜拉拉、《整容日记》中的郭晶;天真傻妞型———电影《小时代》中的唐宛如、《非常完美》中的苏菲、《我的早更女友》中的戚佳;还有职场“女汉子”型———电影《有种你爱我》中的左小欣、《撒娇女人最好命》中的张慧等等。
这一时期“小妞电影”的盛行主要源自“消费文化”的浸染。
在这些电影中女性占据绝对的主导,而男性则退居为“配角”,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女性在消费中欣然享受着主体位置的光环,并通过消费这一渠道来确立自己的‘在场’”②。
这里的消费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比如《杜拉拉升职记》里,失恋后的杜拉拉通过购买跑车、购买高档奢侈品来治愈受伤的内心;也体现在观看的主体性发生的改变,比如《小时代》中通过林萧的主观镜头展现宫洺男性性感的身体。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解放---女性主体意识发展进程解析社会性别文化,是制约男女两性平等化进程的动力系统。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主体意识是能动性、自主性的基础,也是创造性的来源,只有确立了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激发主体的内在潜能。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女性承担着繁衍人类、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女性没有社会地位,中国女性一直被排除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权力结构和主流话语之外。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女人永远在最底层。
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使不少女性卑躬屈膝、妄自菲薄,造成了女性依附、顺从、自我萎缩的性格,以致无法形成主体意识,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生命存在和精神需求,几乎成了完全丧失自主意识的被物化了的奴隶。
“惟女子和小人难养”,并非只是中国的“古训”。
翻开西方古典思想史,男性始终笼罩着理性的光环,而女性只不过是“感性的尤物”。
《圣经》里夏娃就是被欲望驱使偷吃禁果使人类背上“原罪”的象征。
而众多著名的男性思想大师们,在女性问题上也都存在令今人难以置信的偏见,即便是具有反传统精神的尼采和弗洛伊德,其观点也没有跳出积淀已久的成见,在女性问题上他们坚持认为女性是卑微的,男性是让女性羡慕和嫉妒的对象。
改变几千年来妇女处于从属的和客体的地位,唤醒妇女作为人的自我主体意识,建立她们作为人的主体性地位是妇女解放的关键。
历史上解放女性的运动,首先由女性作为主体拉开了序幕并掀起了波澜,西方女权主义首当其冲地扛起了解放运动的大旗。
纵观其发展史,西方女权主义发展经历了三个理论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与社会自由解放的革命运动一起,以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为主要目标;第二阶段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第三阶段注重对作为人的女性权力和发展的普遍性的考察,超越男女性属差别,注重关于女性更加重大的紧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女性意识的觉醒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
从过去的只能在家里做家务、生孩子,到现在的越来越多女性在外工作,女性对自我认知的觉醒也逐渐增强。
女性意识觉醒是一种重要的进步,她们开始对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成为现代社会中的推动力。
第一,完全拥有自己的财物:女性意识觉醒之前,传统社会中女性的财产是管理在男性手中的,女性的经济地位很低,不能完全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财物。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女性也越来越具有独立经济能力,能够自己挣钱,拥有自己的房产、汽车等财物,不再依赖男性,拥有了自主权。
例如,很多独立女性在资助家庭后,剩余的收入都可以被她们用于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去旅游、学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
第二,追求平等的人际关系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会更加理智地对待人际关系,崇尚平等、尊重和互相尊重。
女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与人相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支配和限制,特别是不能因为自己是女性,就应该承受男性的专制和压迫。
例如,女性在婚姻生活中,一旦发现自己的丈夫压迫自己,限制自己的自由,很多女性会选择离婚并追求更为平等的关系。
第三,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梦想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将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梦想放在了生活的首要位置。
女性不再只是为了家庭而活,她们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职业成就,学习、工作和创业等,同时更注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充实。
女性认为自己有和男性一样的能力和快乐的生活权利,她们追求更广阔的空间、更开阔的视野,向往拥有更多的自由。
例如,现在越来越多女性坚持走事业路线而不仅仅是家庭路线,女性开始站在更为平等的起点上,积极地追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提高自我意识和素质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她们也会更加注重提高自己的自我认知和素质,不断自我完善。
女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提高,才能不断对未来的人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拓展。
女性开始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如自我营销,社交技巧,沟通技巧,信用评级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竞争力。
浅析《简·爱》中的女性主义[摘要]:女性主义的产生,无论是对男女两性的现实生活,还是世界文化建构,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就是一部女性主义宣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她身上所具有的追求平等、自由、反抗的精神,诠释了十九世纪女性为追求平等和自由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及遭到的重重困难。
同时也提出了女性通过自我奋斗而争取独立自主和维护人格尊严的理想,表现了对女性解放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字[关键词]:简·爱女性主义平等自由一、女权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性别差异贯穿历史,女性主义的发展始终与女性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旧石器时期,人们普遍崇尚“母神”,各种研究显示,那时候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然而,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金属及交通工具的改进与运用,且当男人的耕作之犁取代了女人用的锄头时,便把母系社会的经济基础破坏了,母系社会的意识形态根基也随之逐渐瓦解了。
从那以后,社会充斥着性别歧视。
而女性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被歧视族。
总体上说,妇女的社会角色由男性界定,她们在教育、财产、公民权、大众生活等的境况是被男性所控制,女性那时候还被当成商品,在市场上买卖,而女性同时也被母亲、孩子和家务劳动所桎梏着,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同男性“竞争”。
一般认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开端,从那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一直持续增长,中产阶级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增多,且觉悟也日渐提高,鼓吹妇女解放的女性主义思潮时隐时现,时高时低。
英国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了《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评》(1792年)的著名论文,批判了女人生来是男人附属物的观点,明确提出妇女与男人一样具有理性,应当在政治、教育、工作及财产继承等方面享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自食其力,不依靠男人”,反对卢梭所倡导的妇女只能是“家庭里的天使”式的教育主张,呼吁女人不做只知打扮、取悦男人的寄生虫,而应作为世界的改革做贡献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正是日后的女性主义者们奉为主旨的女权思想。
论《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和传统性别意识的遗留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丁玲的大部分创作都涉及中国女性领域,她的创作反映了女性的生存际遇、心路历程以及她们对人生的看法。
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的小说。
主人公莎菲超前的女性自主意识与当时封建落后的社会格格不入,这种进步思想在封建势力的阻遏下带有传统性别意识残余成份,但莎菲的传统性别意识经过女性自主意识的改造而焕然一新。
莎菲同时具备女性自主意识和传统性别意识的矛盾心态,体现出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主义者在这个落后封建时代的尴尬与苦闷。
个性解放了,但社会仍未解放,丰满的理想、超前的意识在混沌愚昧的社会中无处安放,莎菲出走后无路可走,走投无路,最终酿成莎菲放弃社会并自我放逐的病态性格。
中国女性在父权意识浓厚的家庭中成长、自立,对传统性别意识耳濡目染,随着知识素养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她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萌芽,她们既从家里往外看,又从社会往家里看,因此,中国女性的觉醒是不彻底的觉醒,女性自主意识是一种反抗意识,但这种反抗具有被动性、自发性,因而这种进步思想在落后封建大环境之下注定带有传统性别意识,但她们的传统性别意识经过女性自主意识的改造而焕然一新。
1.《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女性自主意识的提升莎菲是接受过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女性,为享有我生的一切,她顽强地与封建旧家庭抗争,去追寻新的生活,寻求女性的话语权,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莎菲的诞生,无疑让文艺界喷射出生命力的火花和人文主义的光芒,她体现了具有自主意识的女性追求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把握自身命运,是超于时代的人物形象,具有恒久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女性自主意识,应理解为女性作为具备思辨能力的认识主体,对客观存在的世界具有自己的审美认识、感受和评价,并把所有的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提到:什么是女子命运?是自由决定了她自己的命运,摆脱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摆脱了社会的压制性的约束,可以充分表达她的思想,并且把这些思想付诸行动。
从《小妇人》和《关于女人》看女性意识的觉醒人们习惯于说女人心思细密、敏感、易受到伤害,正是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心理上的脆弱本质使得女人在这个男人主宰的世界里慢慢处于从属的地位。
女人的自主意识已在长期的生活变更、历史替换、制度嬗变过程中进入冬眠状态。
女性在封建伦理道德的沉重枷锁下呻吟并渐渐沉默。
女性在生活面前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依赖性和自卑感。
恩格斯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
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子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虽说本人觉得这段话有些过于偏激,但也不能否认其道出了女性在父性社会里的低等地位。
母系氏族结束以后,女性开始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女性的主体意识被尘土所掩埋。
但是女人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一组群体。
女人不仅是纤细脆弱的,原始母性遗留下来的坚强性格一直流动在女人的血液里。
在无数的束缚、压力、甚至是摧残中女性以惊人的毅力承受下来。
女性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她们绝不会永远甘于受压迫,她们的内心深处是反压迫的,只是这种意识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觉醒。
女人绝对会有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她们将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长期的沉默中女性也在寻找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窗口,她们的意识之火在慢慢燃起。
于是女性文学岷起,女性意识复萌。
女性文学的存在意义是为彻底打碎架在女性灵魂上的精神枷锁,争取女性的平等地位和自我意识。
妇女的觉醒始于18世纪启蒙运动时代。
18世纪末,女权运动在美国兴起。
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就是写于第一次女权运动在美国蓬勃发展时期。
而最早集中反映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是“五四”时期的女作家群,冰心就是其中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其在抗战期间所作《关于女人》体现了作家较强的女性意识。
以下将选取这两部小说里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比较与探讨以达到进一步了解女性意识的觉醒。
《小妇人》强调个人尊严和自立自律的重要,体现了奋发有为的美国精神。
摘要《李娃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讲述的是玄宗年间一对男女的爱情故事。
出身于名门的士子郑生与出身卑微的娼妓李娃相恋的故事。
《李娃传》成功地塑造了李娃这一奇女子的形象,反映了当时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彰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反映了作者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对后世戏剧、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从李娃形象之奇、李娃形象的概说、李娃形象塑造的时代意义以及其对后世戏剧、小说的影响四个个方面出发,去剖析《李娃传》中李娃形象。
关键词:唐传奇;李娃形象;女性意识;影响AbstractBiography of Li Wa is a famous story in the legend of Tang dynasty,which tells the love story of a man and a woman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Xuanzong.The biography of Li Wa successfully shaped the image of Li Wa, a strange woman, which reflected the opennes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manifest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reflected the author's pursuit of truth, kindness and beauty,which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rama and novel cre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age of LiWa in the biography of LiWa from four aspects:the strangeness of LiWa's image, the outline of LiWa's shape, the era significance of LiWa's image shap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later plays and novels.Keywords:Tang dynasty;LiWa's image;Feminist consciousness;Influence目录一、引言 (1)二、《李娃传》中李娃形象之奇 (1)(一)身世、经历之奇 (1)(二)人物性格之奇 (2)三、《李娃传》中李娃形象的概说 (2)(一)理性的思想意识 (2)1、对时代的认识 (2)2、对男人的认识 (3)(二)鲜明的反抗意识 (3)四、《李娃传》中李娃形象塑造的时代意义 (4)(一)女性意识的觉醒 (5)1、对美的重塑 (5)2、屈从柔弱观念减少 (5)3、女性意识觉醒的局限性 (6)(二)对美好生活的诉求 (7)五、《李娃传》中李娃形象塑造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8)(一)对白话小说的影响 (8)(二)对后世戏剧的影响 (8)六、结语 (9)注文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李娃传》中李娃形象浅析一、引言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颗传奇的明珠,源于六朝的志人和志怪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天下兴亡文件类型:DOC/Microsoft Word 文件大小:字节更多搜索:quot天下兴亡"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关于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思考吴春梅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受到关注的问题,从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到近代妇女解放问题的提出,乃至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妇女回家论"或"阶段就业论",它实际上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的女性话题的改变,以及隐藏在其后面的女性地位的变化.回顾百余年来中国妇女的解放历程,分析其演变轨迹,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当今妇女问题的有关论点.一,中国古代妇女地位的演变关于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早在1928年,陈东原在其《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曾有这样的描述:"三千年的妇女生活,被宗法的组织排挤到社会以外了.……宋代尤其是急转直下的时代."其实,中国中古时期社会观念较为开放,妇女生活相对自由.而"唐宋时期的政治环境与思想环境比较宽松,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禁锢也不严.即以妇女改嫁为例,不仅不加禁止,反而是鼓励提倡的,皇室,名门妇女夫死改嫁或离异改嫁者史不绝书,野史载之者尤多".也正因这样的环境,唐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礼教成为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与明朝时程朱理学被推到官方之学的地位密切相关.明代对女子的压抑,是比较严厉的,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随着封建社会步入晚期,礼教日益严酷细密,对妇女的压迫日甚一日.当然,关于古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如美国学者高彦颐的《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即持这种观点.在这本书中,她指出:"五四"以来,"将女性受压迫看成是中国封建父权过去最突出之处.这一公式渗透到了各个角落,它不仅曲解了妇女的历史,也曲解了19世纪前中国社会的本质."她认为,就男,女关系而言,"这一过程也是极为复杂,不是'上,下'或'尊,卑'所能涵盖的"."在宋代,士大夫家庭妇女享有一定的继承权和相对自由的再嫁,改嫁权,而明末清初时,女性已失去财产权,并且被迫屈从于日益严厉的贞节观.此外,地方志中大量的节妇名单显示,无论是上流和平民妇女,都是服膺于贞节观的.学者们以'妇女地位下降'的形式开描述这些变化,这一下降被说成是理学强化,商品化女性市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但是与此同时,即使粗略地看一下地方志,私人作品和小说中对明末清初城市生活的描述,我们就可以看到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另一副图画.在这副图画中,女性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充满活力,同时她们还明显享有某种非正式的权力和社会自由.如明清小说,戏剧所显示的,对于家庭账目来说,主妇是拥有'钥匙权'的.在地方志和文人学士的作品中,有无数的女性传记和颂文,它们提供了大量博学的学者,有才干的管理者,情绪高昂的旅行者及予人深刻印象个性的证据.然而,对我们的目的来说,最恰当的材料还是由闺秀自己写的大量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但也有书信,随笔和戏剧.这些作品不仅充分显示了妇女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在某种程度上,传递出了妇女智力和社交世界的丰富性".高彦颐的观点给我们提供了观察问题的另一个视角,但是,中国地域辽阔,有不同的地域文化传统,因此关于历史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还有待深入研究和论证.从晚清以来有识之士的议论中,我们不难看到,正是因为妇女受到深重压迫,才有"妇女解放"问题的提出.二,妇女解放的时代背景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基于民族独立,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救亡图存的手段提出的.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严重,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有识之士对国际竞争的认识不断加深,认识到国际竞争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国民与国民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是由于中国的国民素质难以与其它国家的国民相抗衡,形成了关于国际竞争的新概念:要救国,先救人,即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国民.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占人口一半的女子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废除缠足恶习.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使有识之士认识到解除妇女所受重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一,女性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只有女性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从总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社会才能真正进步."今世界文明国,首重女学,故其国强如此也,故其种强如此也";废除缠足,才能身强力壮,如此才能强国强种.第二,有利于对后代的培养和教育 ."国民教育者,进化之母也.女子教育者,国民教育之母也".第三,女子接受教育,解脱妇女所受的各种束缚,并不是与男子争权夺利,而是为了强国强种.女子是男子的左右臂,"女学之兴,有协力合群之效,有强国强种之益,有助于国家,无损于男子"."与这时期妇女问题的提出相呼应,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也开始将自己的命运与推翻清政府统治,实现民族振兴相联系,并首次喊出了"国家兴亡,匹妇亦有责焉"的口号.这也是这时期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将妇女的解放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一点在少数率先觉醒的女性身上也可以看出,如林宗素在《女界钟》中指出:"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岂独匹夫然哉,虽匹妇亦有责焉".薛素贞认为:"夫一国兴亡,匹妇亦有责任;同仇敌忾,吾咸具感情"."共爱会"指出,"共爱"的目的在于"以拯救两万万女子,复其固有之特权,使其各具国家之思想,以得自尽女国民之天职为宗旨".它表明,在救国图存的时代感召下,抛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发挥女性的作用,提高中华民族的竞争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其后,无论在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还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都活跃着女子的身影,她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与男子并肩作战,抛头颅,洒热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担负起作为女国民的责任.三,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如果说妇女问题的提出是救亡图存的需要,那么随着妇女问题的提出,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开始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主要表现在:(一)兴女学.要争取权利,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女子自己开始创办学校.如1904年杭州的惠兴女士创办了贞文女学堂,并在经费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为争取社会支持,以身殉教.(二)办女报.她们认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这时期创办的报刊主要有《女学报》,《中国女报》,《神州女报》,《女界钟》等报.《女学报》创办于1898年,是国内最早由女性创办并以女子为阅读对象的报刊.这些报刊不仅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对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进行批判.通过宣传,努力构建"新女界"的新形象:有知识,有文化,有追求,有健康的体魄;积极进取,忧国忧民.(三)建立组织,争取参政权.除了在舆论上鼓吹外,她们还认识到,必须"合群".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为争取参政权,成立了"中华民国女子参政同盟会",要求"男女平权之实现,女子教育之普及,家庭妇女地位之向上,妇女政治地位之确立".认为妇女获得参政权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今日不实行,必有他日,则与其留为日后之争端,不若趁此时机立完全民权之模范".上书参议院,表达参政的强烈愿望.唐群英等面见孙中山,要求"将女子与男子一律平等明白规定于临时约法之中","以重法律,以申女权"."女国民" ,"新女界","新女性","女子世界"等词汇的出现,表明女性自主意识的开始觉醒.清政府被推翻后,随着新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对国权的追求发展到对女子自身权利的追求和承认,认为女子应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处于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实现恋爱,,结婚,离婚自由;并对歧视女性的"贞操"观念进行驳斥,强调尊重女性人格,要求男女道德的一致,反对以法律手段对于所谓"烈女","贞女"的褒扬.男女平等思想的宣传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使这时期的女性意识渐趋强烈,突出的表现是对婚姻自由和个性尊严的追求,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从这时期一些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一点.四,妇女解放的主要体现中国近代妇女权利的争取,既有民间与政府的推动,也与女性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从当时情况看,主要体现在:一,禁止缠足,二,确立女性的受教育权利,三,追求男女平权.如果说前两项与挽救民族危亡相联系,那后一项则表明了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尊重,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和标志.禁止缠足.1901年清政府颁布禁止缠足谕旨,要求废除缠足陋习.在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清政府再次强调指出:"女子缠足最为残害肢体,有乖体育之道,各学堂务一律禁止,力矫弊习".规定在新学堂上学的女生一律禁止缠足,以为社会表率.地方官员积极响应.如1905年安徽巡抚颁布《禁缠足告示》.1909两江总督端方颁布禁止缠足章程.民间也积极行动起来,在各地成立不缠足会,制定不缠足章程,并从舆论上宣传缠足的危害.随着对缠足危害的宣传和禁止缠足法令的颁布,缠足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缠足逐渐变得不再时髦.确立女性的受教育权利.1907年清政府连续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要求各省设立女子小学堂,并设女子师范学堂,培养女子小学教员.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女性的受教育权利,这在中国教育史和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中华民国成立后,女子教育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女子基本获得了与男子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鉴于实行男女分校的双轨制教育,女生无法享受与男生同等的教育资源.民国成立后,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于1912年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实现了小学男女同校.到1920年,大学,中学也基本实现了男女同校.追求男女平权.新文化运动对纲常礼教的抨击,使之强加给妇女的种种束缚不再天经地义,婚姻自主的开始流行,就业机会的增加,一定程度的参政权利的获得,表明在追求男女平等方面已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和195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妇女在结婚,离婚,财产,就业,选举等方面的平等地位,妇女解放运动翻开了新的一页.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妇女的权利作了充分的规定.如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1986年颁布,2006年修改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女孩与男孩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如第4条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1992年通过2005年修改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妇女的各项权益作了明确规定.这样,新中国基本形成了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五,道路的漫长:百余年妇女解放历程的思考中国近代妇女解放的历程显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生一开始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密不可分,正是在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加强国际竞争力,振兴中华这一时代主题下,中国近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才应运而生.它说明,让妇女得到解放,参与社会竞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正是由于这样的需要,进而触及到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要求和主张,并产生了女性意识.但应看到的是,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生与民族救亡相联系,这就与西方女权运动自发生成显然不同.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一开始即是与强国强种联系在一起.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更是以超常规的速度和规模得到发展,妇女虽然得到了解放,并在社会发展中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但妇女的总体素质依然需要提高.这一点,早在20世纪初妇女解放问题提出时即有人指出.如1907年张竹君指出:"女人在世上,要想同男人一样平等地为人,就必要有做人的精神,有做人的道理,这精神道理,就是世上的事业".时下出现的"干得好还是嫁得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认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男女平等的文化资源,这就使长期积淀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真正解决."妇女回家"和"阶段就业"论的提出实际上仍是传统思想的体现.它说明观念的积淀是长久的,它甚至会溶入到一个民族的性格之中,期望通过一场运动或一个行政命令就能解决问题,无疑是不现实的.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中国妇女的真正解放,仍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是整部小说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独立意识、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对自我身份的探索、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觉醒以及在家族关系中的地位的探讨,可以看到这些角色在小说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
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影响了她们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也影响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对《红楼梦》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并体会到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挣扎和奋斗。
女性意识的觉醒不仅仅是个体的成长与解脱,也是对整个社会文化传统的一种反思和挑战。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意识觉醒、女性角色、独立意识、爱情、婚姻、自我身份、社会地位、权力觉醒、家族关系、影响、小说体现、故事情节。
1. 引言1.1 《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种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整个小说的情节逐渐展开,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角色在思想和行为上逐渐表现出更为独立和自主的特点。
这种意识觉醒不仅仅是对传统束缚的解放,更是一种对自我认知和社会地位的重新审视。
在一个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贤淑之人,承担着照顾家庭和子女的责任,但在《红楼梦》中,女性角色却逐渐展现出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她们不再仅仅被动接受命运安排,而是开始探索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身份认同。
女性角色的觉醒,不仅影响着她们个人的命运,也对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对当时社会女性地位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以及对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探讨。
2. 正文2.1 女性角色的独立意识女性角色在《红楼梦》中的独立意识逐渐觉醒,这体现在她们对自己的身份和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黛玉从小被视为贾府的掌上明珠,却因为自己的独特性格和思想与传统社会观念产生了矛盾。
她对自己的命运和婚姻没有盲目的妥协,而是有自己的主见和坚持。
从女性意识看90年代女性文学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陈娜娜 / 文在90年代中国文坛,“女性文学”及相关讨论是最为醒目的文化现象之一。
由于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中国文化的转型中,中国女性文学形成了以女性意识为主的文学形式,对男性文化的强烈冲击是中国文坛上有史以来的文学飞跃。
从女性意识的觉醒,我们可以看到90年代的女性文学发展变化。
90年代 女性文学 女性意识女性作家在八九十年代的大量出现,并且在作品数量和艺术质量达到的水准,是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
特别是在90年代中后期掀起一场女性文学热潮,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青年女作家,她们才华横溢,以独特的视角进行艺术创作,更注重自我的感触,展现女性生活的深刻体验,揭露、批判现实,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把女性内心世界刻画得更加细腻、丰满。
一改往日的温情和浪漫,呈现出一种深刻的自审意识,尤其是在女性对社会形态和生存生活上的心路历程方面,进行了非比寻常的体现和审视,并通过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形成了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文学形态。
这些变化显示了女性意识的深化,女性文学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变化着。
女性意识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女性意识相对于男性意识而言,在文学作品中主要: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以及女性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与把握,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识的流露和表现。
90年代女性文学的特征在人类的历史文明中,女性一直被界定为“他者”而存在,总是处于一种被控制的客体地位,她们只能作为男性的审美对象和性欲对象,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和被异化。
因此,女性只有建立起属于女性自身的意识形态和女性形象,才能从男性文化无处不在的经验领域中抽身而出,摆脱被控制、被塑造的命运和地位。
浅论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女性作家用自己的笔墨感触自己现实生存的内外世界,抒写着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体验。
五四时代女性开始觉醒。
她们汲取时代潮流的理性启蒙乳汁,发现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
伴随时代脚步的迈进,女性对女性意识深化,男性成为自己的审视对象。
她们以男性为叙述对象,表现对异己的认识,构建了女性笔下的男性世界。
性别的觉醒和对男性认识的清晰化还同时使女性陷入了婚姻的困惑。
“何处是归程”,这一疑问,走向自我反思。
她们将思索的目光转向自我,开始了对自我的反思。
女性作家们走出了女性自恋的神话世界,摒弃对自我的迷恋,置自我为审视对象,开创了一个自我批判的时代。
她们在小说中为我们建构了一个独特而又充满时代色彩的女性世界,不仅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也丰富了现代文学的画廊。
关键词:女性.觉醒 .人 .自我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兴起于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以来更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但文艺界对于什么是女性文学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本文以为,女性文学应该也必然是一种女性体验女性的话语,即应是以女性眼光、女性经验、女性表现方式创造的文学作品体系,其立足点应是女性将自己作为“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们的文本应该专注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妇女命运的思索,探求妇女解放的道路。
从这一界定出发,中国真正的女性文学——一种具有并表现了真正独立女性意识的文学——萌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沐浴着五四的神采,中国文坛走出了一批光彩照人的女性作家:陈衡哲、袁昌英、凌叔华、苏雪林、丁玲、张爱玲、苏青……她们的出现宣告了中国女性作为一个独立性别群体登上了文坛,宣告了中国女性文学的诞生。
从此,中国女性开始以女性的旗帜感触自己现实生存的内外世界,抒写着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生存体验。
“我手写我心”,中国女性从被男性代言的客体成了自我言说的主体,从对男性认识的混沌浪漫演进到清晰深入的批判,从对异己世界的抗争转向女性自我反思。
在现代启蒙理性之光的照耀下,她们艰难地探索着作为完整意义的“女人”所应具有的命运,走出了一条从父权反抗到性别觉醒、直到自我批判的心灵轨迹。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女性意识也在逐渐觉醒。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历史,了解女性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分析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原因,并探讨这种觉醒对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女性意识的定义与内涵女性意识,简单来说,是对女性自身存在、价值和权益的自觉认知。
它不仅仅是对性别角色的心理体验,更是一种对女性社会地位、历史使命和未来发展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和积极行动。
女性意识包含了自我认知、性别认知、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
在自我认知上,女性意识强调女性应当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追求,不受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意味着女性不再仅仅是家庭的附属品,而是社会的独立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选择。
在性别认知上,女性意识挑战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观念,提倡性别平等和相互尊重。
它认为男性和女性都应当被平等对待,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益。
同时,女性意识也关注到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女性的独特性。
在社会参与上,女性意识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它认为女性不仅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女性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它涉及到女性对自身、对性别、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发展,女性将更加自信、独立和自主地面对生活,为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历史进程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当代启迪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当代启迪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由于受到男尊女卑的传统道德思想的束缚,在男权主义主宰历史话语中,女性逐步觉醒,女性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要求重新定位自我,女性精神追求的变化,都体现了女性自我解放的发展趋势,对当代文学以及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古代女性意识觉醒启迪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主导文化,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基础,男尊女卑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社会上的女性地位也得不到以男性为主体的群体认同。
因而从主观到客观层面俨然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两性的基本格局,以男性为主导意识,以愚化女性为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不管是绝代佳人、贤妻娘母、还是男性以美女自喻的形象,皆是“空洞能指”。
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女性[1]。
女性逐步发展成为了男性社会的附属产品。
尽管在我国文学史上难以寻得女性文学家的踪迹,但是较少数的女性作家创作出了中国文学史的经典之作,由此可见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不容忽视,大多数男性作家创作的女性形象也说明了女性是男性作家创作的源泉。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古代女性的创作以及文学中的女性角色不断重新定位,已逐步体现了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和妇女追求解放的发展趋势,女性精神追求和不断的定位自我对当代仍然有很重要的启迪作用。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众多作家塑造了难以计数的女性形象,而形象出众、个性鲜明的则数反抗封建伦理道德,反对男权主义,追求自主自立,抑或是大胆追求爱情的新兴女性,如刘兰芝、崔莺莺、杜丽娘等。
这类女性思想之先进,行为之大胆,在中国封建史是绝无仅有的,表现了女性在自我意识觉醒及封建桎梏下妇女解放的趋势。
这里我们将浅谈几类重要的女性形象的现代意义,重点分析女性形象中女性角色及精神追求的变化及给我们的启示。
一、才女形象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总体上是男权统治的社会,女性的主权意识遭到扼杀,女性在封建道德思想中“被”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
传统思想颠覆下女性意识的理性觉醒
——浅析《飘》《飘》这部美国小说,以美国的南北战争为主要的背景和时间分割,描述了战争前后南方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态,体现了一种反差与颠覆。
南北战争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能和独立战争相提并论的一个历史转折,从历史角度来说,南北战争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是一个新的世界。
一个变革的开始,传统的总是要被消解和撕碎,或者被糅合。
斯佳丽•奥哈拉(本书的女主人公)是生于南方,成长于南方,在战争中“觉醒”的女性。
在斯佳丽还是一个小姑娘的时候,她的母亲就教育她成为一个“淑女”,一个被南方上流社会认同的女性。
斯佳丽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南方贵族女性的代表,优雅而富有内涵。
斯佳丽从小一直觉得母亲是天使一样的人,她美好,是个好母亲,好妻子。
可是,奥哈拉太太直到死去也好像一直附属于杰拉尔德•奥哈拉(斯佳丽的父亲)和这个家庭。
作者在描写奥哈拉太太时极尽写出了她的完美,一种超过现实中女性的完美。
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德洛玛克,莎士比亚笔下的苔丝德梦娜,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吉提与娜塔莎,这些生活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的女性,都有一种共通的特点和内涵:她们都是西方文学中的“淑女”,是“不可多得的完美天使”,她们有着广泛的赞誉,是任何美的化身,可唯独不是她们自己,她们成为男性奉献品和牺牲品。
美国吉尔伯特和古芭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1979)研究了西方19世纪前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揭露了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
《飘》的作者玛格丽特虽然是一位女性,但是,她这么写也是为了与斯佳丽的反应形成一种对比。
小说中斯佳丽在母亲的教育下,外表变得很乖,是个“南方的淑女”,而“她的绿眼睛里却透露出她不安分的本性”。
不过,碍于当时完整的南方上流社会的规矩,斯佳丽只好带着这个不真实的外表,但是她内心里的自我让她和别的女孩子不同。
当时的女孩子都是被动的接受一份感情,需要人追求,她们恪守礼数,觉得对男人表白是件“有失淑女身份”的事。
但在斯佳丽看来,她喜欢阿希礼,爱阿希礼,迫不及待要对他说。
斯佳丽勇于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白,尽管在表白中被阿希礼拒绝,她觉得羞愧,但是她与当时的女性相比,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和
追求,不能不说是一定程度上女性意识的觉醒。
这些发生在战争之前,在战争的炮火还没有攻击南方社会之前,斯佳丽的精神世界已经被自我打破了砖瓦斯佳丽的感情一直是小说叙述的重点,她一共有三次婚姻。
第一次是因为阿希礼与玫兰尼结婚,斯佳丽赌气而嫁给了查尔斯(玫兰尼的弟弟)。
她的第一次婚姻正值南北战争初始时期,查尔斯和斯佳丽结婚不久就去前线打仗,不久,查尔斯死在前线,斯佳丽也生下了查尔斯的孩子。
斯佳丽并不是失去丈夫而难过,也不喜爱那个“自己看了都觉得陌生的孩子”,她只难过“自己的一生全毁了”。
她难过自己要一直穿着黑纱的裙子,不能再去天舞,参加聚会,不能再有机会和别的男人调情。
也许正因为这样,斯佳丽被很多读者,甚至学者认为是个心狠手辣,没有情感的女人。
可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斯佳丽身上有着当时女性所不具有的自我意识。
她的生活不是单单的为他人,更多的是自己的享乐和欢愉,她在乎的是她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能得到。
这就是女性自我的体现,女性不是社会所需的稳定附属,而是自我意义和价值的体现。
她,作为一个女性,遵从了她自身的想法,抛弃社会强加于女性身上的一系列职责和任务。
用康德的角度来说,她,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当战争的炮火离她越来越近,她必须出逃亚特兰大,回到塔拉庄园。
回到塔拉后,她的母亲已经去世,父亲神智不清,她决然的担负起塔拉的重担。
这颇有些新女性的味道,自尊自强,不为困境低头,甚至超越了男性。
在小说中,斯佳丽的心、头脑、智慧、胆识,以及顽强的品质,是阿希礼等男性所不及的。
这些男人要靠一个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应该依附男性生活,附属于男性的女性所养活,可见,作者的女性批评主义。
在塔拉需要高额税款时,斯佳丽并没有灰心和绝望,她想尽一切办法渡过难关,甚至不惜做瑞特的情妇。
不过,斯佳丽在瑞特那失败时候,遇到了肯尼迪(斯佳丽妹妹的未婚夫),聊天过程中得知肯尼迪手头还比较宽裕,能够支付塔拉的税款。
于是,斯佳丽做了一件为当时社会不齿的事情,她抢走了她妹妹的未婚夫,骗他说她妹妹有了新欢。
斯佳丽却没有觉得不对,她觉得这完全是他的资源,最重要的是帮助塔拉解决了难题。
她并不爱肯尼迪,甚至有时候厌烦,她纯粹是从物质的角度和实用角度去衡量,去做一件事。
她并没有传统思想中的那种道德观念,只要不让她像以前一样挨饿,她会想尽办法。
南北战争中南方失败,南方社会也被战争击碎,一去不复返了。
那些固守和
怀念旧的社会的人们痛苦的生活着。
斯佳丽与肯尼迪一同管理着锯木厂,她觉得肯尼迪总是赊欠,总是亏本,于是就独自管理,像一个男人一样赶着马车去招揽生意,她甚至轻视那些男人,她觉得他们的头脑不及她。
她取得了同男人一样的社会地位,一样可以有自己的经济基础。
在经济不独立的情况下,女人生存要取悦于男性,要遵循男权社会为女人制定的价值趋向。
因此,女人被降低为男人的附属品,她们放弃了作为人的独立自主性,而成为第二性。
斯佳丽遵循自己作为人的独立自主性,取得了和男人平等的心理认同。
南方的失败让斯佳丽清楚地意识到,旧的南方不在了,还是遵循那些规则,她就会饿死。
她才不管别人的看法和议论,她只要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她挨过饿,因此她再也不想过那种生活,她要很多钱。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这是斯佳丽常常说的一句话。
不论怎样,困难终究会过去,这是个顽强的独立女性。
斯佳丽身上有着传统思想颠覆之后女性意识的理性觉醒,不单单是战争之后,就在没有发生战争以前,斯佳丽也是与那个时代的女性有所不同的。
当她和瑞特结婚的时候,瑞特问她是不是因他的钱时,她狡黠的一笑。
尽管她当时并没有爱上瑞特,可她清楚地知道嫁给瑞特,无论是塔拉庄园,还是自己都会过的很好。
即便嫁给有钱的瑞特,斯佳丽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去做一个好太太,而是继续经营她自己的厂子,体现了她作为女性的独立,有自己想做的事。
直到最后瑞特的离开让她难过和不知所措,可她还是告诉自己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这样的女性既是在新旧交替中主动迎合的,也是被糅合的。
在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时,只有自己是自己的目的。
斯佳丽是个迷人的女性,有着迷人的外表和刚强的内心。
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观点来说,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力量在支配,一个是男性的力量,一个是女性的力量,女性往往外柔内刚,男性通常内柔外刚,没有纯粹的男人和女人,“双性同体”才是理想的人格形象。
“双性同体”的思想是对男女二元对立观念的解构,也显示了对男性中心的单一标准的抗议。
斯佳丽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的“双性同体”,作者把斯佳丽的所想所做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对斯佳丽做一个女性女性主义的阅读和批评。
参考书目
1.邱运华主编:《文学批评方法和案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西蒙•波伏娃:《第二性》,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3.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