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 格式:docx
- 大小:33.11 KB
- 文档页数: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样品制备技巧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在进行RP-HPLC分析前,样品制备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它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分析结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样品制备技巧,帮助读者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
1. 样品的选择在进行RP-HPLC分析前,需根据目标化合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样品。
首先要考虑溶解性,通常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或氯仿。
其次,还需考虑样品的纯度,如有需要,可通过预处理方法提高样品的纯度。
2. 样品的前处理在进行RP-HPLC分析前,有些样品需要进行前处理,以去除样品中的杂质和干扰物。
一种常见的前处理方法是固相萃取(SPE),它可以有效地去除有机样品中的杂质。
另外,还可以通过液液萃取、蒸馏、浓缩等方法进行前处理。
3. 样品的溶解样品的溶解是进行RP-HPLC分析的前提条件,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溶解条件。
溶剂的选择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溶解度来确定,同时还需注意选择不会影响分析结果的溶剂。
溶解的温度和时间也需要控制好,通常在室温下充分溶解即可。
4. 样品的过滤样品中的杂质和颗粒物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样品进行过滤。
常用的过滤方法包括滤纸、膜过滤和进样器过滤器等。
选择合适的过滤器材料和孔径,可以有效去除样品中的杂质。
5. 样品的稀释有时,样品的浓度过高会导致RP-HPLC分析结果不准确,因此需要对样品进行适当的稀释。
稀释的目的是使样品在浓度范围内,使目标化合物的峰色强度适中,避免超出检测范围或饱和。
6. 样品的进样在进行RP-HPLC分析时,样品的进样方式也很重要。
常见的进样方式包括定量进样和选择性进样。
定量进样是指按照一定的体积或质量加入样品,适用于测定目标化合物的含量。
选择性进样是指选择性地进样,可用于分析复杂体系中不同成分的含量。
7. 样品的保存对于未立即进行分析的样品,应选择合适的保存方式。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析技术,
它在化学分析、生物化学、药物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反相色
谱法是一种基于相互作用性质的分离技术,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
和流动相之间的亲疏性差异进行分离。
首先,让我来解释一下反相色谱的原理。
在反相色谱中,固定
相通常是疏水性的,例如碳链或芳香烃基团。
而流动相则是极性溶剂,例如水和有机溶剂的混合物。
样品溶液通过固定相时,极性物
质会更容易与流动相相互作用而更快地通过柱子,而非极性物质则
更容易与固定相相互作用而滞留更久。
这样,不同成分就会在柱子
中被分离开来。
反相色谱法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对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都具
有很好的分离能力,因此适用范围广泛。
其次,该方法操作简便,
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
此外,反相色谱法还可以用于定量分析,因为峰面积与物质浓度成正比。
在实际应用中,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被广泛用于药物分析、天
然产物分离提纯、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
例如,药物研究人员可以
利用RP-HPLC技术分离药物中的杂质,从而确保药品的纯度和质量。
食品行业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和有害物质。
总的来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它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随着技术的
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介绍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背景和意义。
下面是一个概述的范例:正如我们所知,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检测分析技术,在化学、药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传统的液相色谱法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如分离效果不理想、分析时间较长等。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被提出并逐渐受到关注。
柱前衍生是指在样品处理中,在样品中引入适当的衍生试剂,通过与目标分析物发生化学反应,使其在色谱分析中具有更好的分离性能和检测灵敏度。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基于分离样品中不同化学性质的分子在反相色谱柱上的亲水作用,达到分离和定量分析的目的。
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不仅可以提高色谱分析的分离效果,还能够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减少分析时间。
这对于复杂样品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药物代谢产物、环境污染物等。
通过引入适当的衍生试剂,可以有效地改善样品的分离性能,同时提高对目标分析物的响应,从而实现快速、灵敏的定量分析。
本文将对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将阐述柱前衍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衍生试剂。
然后,重点介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步骤和关键参数。
最后,我们将通过实例和应用案例来阐述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原理和实践,为他们的研究和实验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文章结构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具体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本部分将简要介绍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首先,说明柱前衍生技术在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性,该技术可以通过将样品与特定试剂反应生成易于分析的化合物,从而提高液相色谱分析的敏感性和选择性。
其次,介绍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广泛应用,包括药物分析、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谁能告诉我一下反向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吗?它与正向的有什么区别吗?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分离机制的不同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正相与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
1.液固色谱法使用固体吸附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根据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分离。
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
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粒度5~10μm。
适用于分离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易产生拖尾。
常用于分离同分异构体。
2.液液色谱法使用将特定的液态物质涂于担体表面,或化学键合于担体表面而形成的固定相,分离原理是根据被分离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分离。
分离过程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
涂布式固定相应具有良好的惰性;流动相必须预先用固定相饱和,以减少固定相从担体表面流失;温度的变化和不同批号流动相的区别常引起柱子的变化;另外在流动相中存在的固定相也使样品的分离和收集复杂化。
由于涂布式固定相很难避免固定液流失,现在已很少采用。
现在多采用的是化学键合固定相,如C18、C8、氨基柱、氰基柱和苯基柱。
液液色谱法按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不同可分为正相色谱法(NPC)和反相色谱法(RPC)。
正相色谱法采用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溶剂(烷烃类如正已烷、环已烷),常加入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留时间。
常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氨基酸类等)。
反相色谱法一般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C8);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常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以调节保留时间。
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
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
随着柱填料的快速发展,反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已应用于某些无机样品或易解离样品的分析。
以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九种有机酸为例,探讨了流动相pH 值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pH=2.40 时,九种有机酸得到有效分离,且峰形理想,而不同pH 值对分析结果影响很大,不仅会大大改变各有机酸的保留值,甚至会导致无法将各有机酸分离。
本文分析了影响测定流动相p H 值的因素。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进行分析测定时,常常采用离子抑制法即向含水流动相中加入酸、碱或缓冲溶液等改性剂,以使流动相的p H 值控制一定数值,抑制溶质的离子化,减少谱带拖尾、改善峰形,以提高分离的选择性[1]。
例如在分析有机弱酸时,常向流动相中加入磷酸(或乙酸、三氯乙酸、1% 的甲酸、硫酸),就可抑制溶质的离子化,获对称的色谱峰。
对于弱碱性样品,向流动相中加入1 % 的三乙胺,也可达到相同的效果[2~6]。
虽然RPC 方法建立时最好选用pH 微小改变不影响分离的流动相,但pH 值的较大变化往往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流动相pH 值的调节是分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九种有机酸为例考察了不同流动相p H 值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指出准确调节流动相p H 值的关键所在,有助于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摘要以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九种有机酸为例,探讨了流动相pH 值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pH=2.40 时,九种有机酸得到有效分离,且峰形理想,而不同pH 值对分析结果影响很大,不仅会大大改变各有机酸的保留值,甚至会导致无法将各有机酸分离。
本文分析了影响测定流动相p H 值的因素。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进行分析测定时,常常采用离子抑制法即向含水流动相中加入酸、碱或缓冲溶液等改性剂,以使流动相的p H 值控制一定数值,抑制溶质的离子化,减少谱带拖尾、改善峰形,以提高分离的选择性[1]。
例如在分析有机弱酸时,常向流动相中加入磷酸(或乙酸、三氯乙酸、1% 的甲酸、硫酸),就可抑制溶质的离子化,获对称的色谱峰。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是使用非极性固定相和极性流动相的一种液相色谱体系。
RP-HPLC是最主要的液相色谱分离模式,适用于几乎所有能溶于极性或弱极性溶剂中的有机物的分离。
其主要特点如下:
分离效果良好:反相液相色谱柱效高、分离能力强,能分离不同极性及强极性化合物,几乎适用于所有有机物的分离。
适用范围广:可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及酶的分离分析,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分析条件可优化:分离度与分辨率相对较好,通常是在还原水平上分析DAR(药物相关物质),即在非变性还原条件下打开链间二硫键,然后根据待测物质的极性大小进行分离,具有更好的分离度与分辨率。
此外,RP-HPLC在反相条件下使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成为分离的关键参数。
组分在色谱柱上的保留程度,取决于它们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
流动相为极性,固定相为非极性的液相色谱就是反相液相色谱。
反相液相色谱法反相液相色谱法是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技术,是现代生化、化工、医药、环保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
近年来,反相液相色谱法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在药物分析、天然产物提取和分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反相液相色谱法的原理是利用非极性稳定相(即疏水相)作为液相,对非极性和弱极性的分子进行分离。
反相液相色谱法的稳定相通常是聚合物或石墨化烯材料,它们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溶解性和选择性。
反相液相色谱法的特点是分离效率高,分离速度快,分离效果稳定,不容易受到污染影响。
和其它色谱法相比,反相液相色谱法具有操作简便、试剂量少,分离效果好,适应范围广的优点。
反相液相色谱法的操作方法是,在反相液相色谱柱中注入样品溶液,利用稳定相对样品进行分离。
反相液相色谱柱通常由不同粒径和不同孔径的固相颗粒填充而成,样品溶液注入后,经过色谱柱内稳定相吸附和吸附相上溶解等作用,样品分子被分离出来,从而实现分离目的。
分离后的分子可以通过检测器进行检测和鉴定。
反相液相色谱法应用广泛,特别是在药物分析和生物技术领域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技术。
在药物分析中,反相液相色谱法可用于检测药物的含量和杂质,并可对它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反相液相色谱法可用于分离和纯化蛋白、DNA和RNA等生物大分子,对于药物研发和治疗疾病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反相液相色谱法的优点1. 分离效率高:反相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效率高,分离速度快,可分离微小分子和高分子物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该技术可以分离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极性不同分子等,对分离多种样品具有很好的通用性。
2. 适应范围广:反相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弱极性和极性化合物等多种物质,能够对复杂样品进行高效分离和定量分析。
3. 操作简便快捷:反相液相色谱法的操作方法相对简单,操作方便易行,不需要高端仪器设备和高级技能,可以在较快的时间内实现合理的分离效果。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溴氰菊酯蔡雍发布时间:2023-06-18T12:36:02.929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3年7期作者:蔡雍[导读] GB/T 28131-2011中测定农药溴氰菊酯原药采用的是V(异辛烷):V(二氧六环)=90:10作为流动相,流动相做标样样品稀释剂,使用填料为Zorbax EX-Sil的不锈钢柱和紫外检测器VWD,波长为254nm,进行正相高效色谱法分离,外标法定量。
所使用的异辛烷遇明火、强氧化剂会引起燃烧爆炸,对眼睛黏膜有刺激,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同时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正相方法对试验仪器的要求也较高。
安仕检验(上海)有限公司 200120摘要:GB/T 28131-2011中测定农药溴氰菊酯原药采用的是V(异辛烷):V(二氧六环)=90:10作为流动相,流动相做标样样品稀释剂,使用填料为Zorbax EX-Sil的不锈钢柱和紫外检测器VWD,波长为254nm,进行正相高效色谱法分离,外标法定量。
所使用的异辛烷遇明火、强氧化剂会引起燃烧爆炸,对眼睛黏膜有刺激,对呼吸道有刺激性,同时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正相方法对试验仪器的要求也较高。
需配备耐正相溶剂使用的高效色谱仪,一般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用正相色谱法分离时,对仪器伤害较大,大大缩短了仪器使用寿命。
本方法采用流动相配比V(乙腈):V(水)=80:20,进样量5ul,流速1.0ml/min,配备C-18 XDB柱紫外检测器(VWD)波长为205nm,外标法进行含量的测定。
试验证明溴氰菊酯的线性关系良好,乳油样品的回收率为100.91%,方法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77%。
本方法相对于正相分析法,具有操作简单、对仪器要求低、所用试剂对人与环境的危害较小且试验分析时间短等特点。
适用于分析溴氰菊酯原药及乳油等剂型。
关键词:农药溴氰菊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乙腈溴氰菊酯原药是白色斜方针状晶体,常温下基本不溶于水,但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对光和空气较稳定,在酸性介质中较稳定,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层析方法,它以非极性固定相和极性流动相为基础,适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
以下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层析的简要步骤:
1.准备试剂和仪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需要使用非极性固定相和极性流动
相,例如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18)作为固定相,甲醇或乙腈作为流动相。
此外,还需要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柱、检测器等仪器设备。
2.制备样品:将待分离的化合物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制成样品溶液。
3.注入样品:将样品溶液注入色谱柱中,注意注射量要适当。
4.进行层析:启动高效液相色谱仪,流动相开始流过色谱柱,带动样品中的
各组分向前移动。
由于各组分的极性和溶解度不同,它们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会有所不同,因此移动速度也会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5.检测和记录:在流动相流经色谱柱的过程中,通过检测器对各组分进行检
测,记录检测结果,例如得到各组分的峰图或色谱图。
6.分析结果:根据峰图或色谱图,可以分析各组分的保留时间、相对含量等
信息。
7.回收和纯化:根据需要,可以对分离得到的各组分进行回收和纯化,以获
得纯品或高纯度样品。
需要注意的是,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固定相的种类和粒径、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流速、温度等。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实验条件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原理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原理》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分离和定量分析的色谱技术。
它基于溶液中化合物与填充柱中反相固定相之间的亲疏水性相互作用,实现化合物的分离。
该方法的原理可以用以下步骤来解释:
1. 反相固定相选择:填充柱中的反相固定相通常是由表面修饰的硅胶或其他亲疏水性材料制成。
这样的固定相能够与溶液中的化合物通过静电作用和亲疏水性相互作用发生相互作用。
2. 流动相选择:流动相是在反相HPLC中起分离作用的溶液。
它通常是由溶解有机溶剂(如甲醇、乙腈)和水所组成的混合物。
这种溶剂体系能够改变溶液中化合物与反相固定相之间的亲
疏水性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分离。
3. 样品注射和柱温控制:待分离的化合物通常是通过自动或手动方式注入填充柱中。
柱温也是
一个重要参数,因为改变温度能够对分离产物的保留时间和分离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4. 色谱条件优化:选择合适的柱尺寸、填充物粒径、流速和温度等参数以优化色谱条件。
这些
参数的调整可以影响分析的分辨率、保留时间和峰形。
5. 检测器使用:通常使用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来检测色谱分离的化合物。
其他常见的检测器
包括荧光检测器和质谱仪(MS)。
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中的化合物能够在填充柱中发生亲疏水性相互作用,实现各化
合物分离。
可通过控制反相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实现对色谱分离的优化。
这种方法在药物
分析、环境监测、食品检验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鬼针草为菊科植物鬼针草属多种植物的全草,药材资源丰富,广泛分
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遍布全国各地,极易采集。
根据文献报道,鬼
针草属多种植物含有槲皮素成分[1];槲皮素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镇痛、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2~4]。
《中国药典》尚未收载鬼针草药材的质量标准。
《贵州中药材标准》
收载三叶鬼针草BidenspoilsaL.、鬼针草BidensbipinataLinn.的干
燥全草,《湖南中药材标准》收载三叶鬼针草BidenspoilsaL.的干燥
地上部分,《甘肃中药材标准》1995年收载鬼针草BidensbipinataLinn.,《广西中药材标准》1990年收载三叶鬼针草BidenspoilsaL.、白花鬼针草BidenspoilsaL.var.radiataSch.-Bip.
的干燥全草,河南中药材标准1991年收载三叶鬼针草BidenspoilsaL.、鬼针草BidensbipinataLinn.、金盏银盘
Bidensbiternata(Lour.)Merr.EtSherff.的干燥全草,《上海中药材
标准》收载鬼针草BidensbipinataLinn.(婆婆针)的干燥地上部分[5]。
从国内地方标准收载情况能够看出全国各地均有广泛的应用,
入药部位为全草或地上部分,本实验拟采用RP-HPLC法建立鬼针草属
药材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比较鬼针草不同药用部位和不同种中
槲皮素的含量,为该类药材的传统入药部位是否准确和质量评价提供
参考依据。
1仪器与材料
美国waters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VWD检测器;鬼针草采自云南红河州、广西,经刘圆副教授和戴斌教授鉴定为菊科鬼针草属植物狼杷草BidenstriparticaLinn.,白花鬼针草
BidenspilosaL.var.ratiataSch-Bip.,婆婆针BidensbipinataLinn.,三叶鬼针草BidenspilosaLinn.的干燥全草;槲皮素(批号081-9304,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含量测定用);甲醇为色谱纯;水为二次
重蒸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KrosmasilC18柱(4.6mm×250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水溶液(41∶59),检测波长360nm,流速
1ml·min-1。
槲皮素峰能够达到基线分离,峰形对称,分离度好,按
照槲皮素峰计,理论塔板数不应低于5000。
见图1~8。
图1槲皮素对照品色谱图(略)
图2三叶鬼针草(云南产)根色谱图(略)
图3三叶鬼针草(云南产)茎色谱图(略)
图4三叶鬼针草(云南产)叶色谱图(略)
图5狼杷草色谱图(略)
图6白花鬼针草色谱图(略)
图7婆婆针色谱图(略)
图8三叶鬼针草色谱图(略)
2.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槲皮素对照品适量,加甲醇配置成0.04mg·ml-1的溶液。
2.2.2样品溶液的制备称取鬼针草药材粉末(过40目筛)约1.0g,
精密称定,置圆底烧瓶中加入甲醇-25﹪盐酸溶液(4∶1)25ml,称定
重量,加热回流1h,取出,冷却至室温,用上述混合溶液补足减失重量,摇匀,过滤,取续滤液,过0.45μm的微孔滤膜,作为样品溶液。
2.3线性关系的考察分别精密量取上述对照品溶液0.5,2,4,8,
20μ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峰面积。
以进样量(μg)为横坐标,
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3×106X-33404,
R2=0.9999(n=5)。
结果表明槲皮素在0.02~0.8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4精密度实验精密吸取对照品溶(0.04mg·ml-1)10μl,重复进样6次,测得峰面积的RSD为0.97%(n=6)。
结果表明精密度良好。
2.5稳定性实验精密量取样品溶液10μl,分别于0,2,4,6,8h测定。
按照槲皮素对照品峰面积计算RSD为0.6%(n=6)。
结果表明样品溶液在配制后8h内稳定。
2.6重复性实验取同一批样品溶液,精密称取6份,按“2.2”项下方法制备样品溶液,按照“2.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槲皮素的含量,RSD 为1.6%(n=6),表明重复性良好。
2.7回收率实验精密称取9份已知含槲皮素量的药材粉末0.25g,依次加入低、中、高3种质量浓度槲皮素对照品溶液,按“2.2”项下方法制备样品溶液,按照“2.1”项下色谱条件测定。
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87%,RSD为0.9%(n=9)。
2.8样品含量测定按“2.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再按照“2.1”项下方法测定,不同部位测定结果见表1,不同种测定结果见表2。
表1三叶鬼针草不同部位中槲皮素的含量(略)
表2鬼针草属不同种中槲皮素的含量(略)
3讨论
实验曾考察了甲醇-0.4%磷酸溶液(50∶50);甲醇-0.4%磷酸溶液(45∶55);甲醇-0.4%磷酸溶液(40∶60);甲醇-0.4%磷酸溶液(41∶59)为流动相,流速1ml·min-1,柱温30℃,以KromasilC18柱(4.6mm×250mm,5μm)为分析柱。
本实验以甲醇-0.4%磷酸溶液(41∶59)为流动相,槲皮素峰能够达到基线分离,峰形对称,分离
度好。
本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能够作为控制鬼针草属药材质量的标准之一。
就化学成分槲皮素的角度考虑,不同部位以叶入药最好,其次是茎,所以建议鬼针草属药材以地上部分为好;就不同种来说,以白花鬼针草槲皮素含量最高,质量最好。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