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520.17 KB
- 文档页数:8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明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表现;二是李自成起义的原因、经过及结果;三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的概况。
二、说教学目标1、知道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理解明末内外交困的原因及后果。
2、通过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3、认识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是我国古代社会频繁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主要因素。
三、说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提问:明朝的建立者是谁?…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明王朝存在了多少年?为什么走向灭亡?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二)讲授新课部分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4-85页,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有哪些表现?(1)、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地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剥削。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农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问2: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认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提问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页,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口号、政策、建立政权和推翻明朝。
(1)、爆发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口号:“钧田免赋”。
(3)、政策:提出“钧田免赋”口号。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人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人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髙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和清兵入关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对比秦朝末年和明朝末年两次农民起义的异同,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认识明朝内部腐败的严重后果,启示当今反腐工作之重要性。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通过对吴三桂主要事迹的学习,树立起爱国、爱民族的正确历史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统治;李自成农民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2.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吴伟业《圆圆曲》的节选,请同学朗读。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解释:《圆圆曲》是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七言歌行。
此诗通过明末清初名妓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的叛变行为。
这里的吴三桂是明朝末年的一个重要人物,通过他的人生情感经历,可以窥见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
那么,明朝究竟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吴三桂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接下来进入本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闯王进京》图)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明朝后期的腐败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目标导学二明朝的灭亡(一)背景(原因)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远近就食。
李自成张献忠相继攻占洛阳、襄阳,宣告了明朝围剿政策的破产。
材料三:崇祯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
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
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
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明王朝的统治被农民起义推翻。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陨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灭亡的基本过程和原因。
2.明确明朝灭亡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重点
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
明清易代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明朝灭亡的认识,并引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2.研究新课:通过组织学生听讲、讲解、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系统地研究了解明朝灭亡的过程和原因。
3.拓展延伸:组织学生研究有关明朝灭亡的历史事件和深层次原因,逐步了解明清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等。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明朝灭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原因有
了初步的了解,以及明朝灭亡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有了初步印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兴趣,推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
在教
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下一节课将会更好地讲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灭亡的原因;
技能目标:了解闯王起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明朝是如何灭亡的吗?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明朝的灭亡》;
二、动荡的社会与闯王起义:
师:课件出示闯王起义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子的?闯王起义对明朝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三、清军入关:
师:课件出示努尔哈赤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清军为何会入关?清军入关对明末的政局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及时总结;。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
朝的消亡》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明朝的消亡原因和过程
- 掌握明朝各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
- 了解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教学重点
- 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
- 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教学准备
- 电子教案、投影仪、触控白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 利用图片展示明朝的繁荣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讲解
- 通过教师讲解和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包括明初的改革措施、明朝的开放政策、明朝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等。
3. 活动探究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明朝时期,研究该时期的重要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并用PPT形式展示。
4. 合作交流
- 学生小组轮流展示,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向其他小组提问,增加互动性。
5. 知识总结
-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点。
6. 课堂作业
-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明朝的消亡原因和过程的小结,并思考明朝消亡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评价
- 通过学生小组展示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对于明朝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明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可以组织相关的研究活动或进行课外阅读。
参考资料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教学方法】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乞丐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最终是怎样灭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二、教授新课:师:请大家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提纲)生:齐读学习目标师:请同学自主学习教材的第一目(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师:教师多媒体展示自主学习(一)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生:完成多媒体:表现:①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②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师:多媒体展示明神宗在位48年,竟有20多年不上朝,还有一位著名的木匠皇帝(多媒体展示:木匠皇帝)……,同时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导致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朽。
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生:表现: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②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师: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一年,陕西北部连年大旱,政府催征如故,爆发了明末农民起义,最典型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师:展示自主学习题(二)生:生完成自主学习(二)师:展示李自成图片,介绍李自成师:展示自主学习(三)学生完成师:陕北起义——进军中原:提出“均田免赋” 口号——攻克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攻克北京:(1644年)——明朝灭亡:崇祯帝自缢(明朝统治长达276 年)师: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师:当时社会上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一、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三单元内容。
该单元主题内容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巩固和发展。
包含内容有:明朝时期政治、经济、科技、建筑与文学等。
本单元介绍了明朝前期的相关史实,内政外交都一度出现了强盛的局面。
随着明朝政治上僵化和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明末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而本课就是关于明朝的终结,为清朝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明朝情况,对明朝建立,明朝统治措施、明朝经济发展、明朝的对外关系等都有了全面了解。
但是关于明朝究竟是怎么灭亡的,学生很敢兴趣,并自己主动搜集和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
课下布置的任务,学生也是很认真的思考并展开讨论。
尤其七年级18班学生。
本课介绍明朝灭亡,除了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证据意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角度和心理特点出发,设计一下让他们感兴趣活动和话题,从而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历史。
一、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㈡过程与方法:1.收集资料,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2.阅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丛史出的证据意识。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2.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3.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和明末农民起义的对比分析后,认识到统治者只有惜民、爱民、富民和安民才能使国家富强,长治久安。
二、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明亡—清兴这一线索,重新确定了重难点:教学重点:明朝灭亡的原因突破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图片收集,视频整理,逐步分析出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①李自成农民起义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突破方法:图像史料分析(影像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查找资料(自查、他查),归纳整理②清朝为什么能统一全国突破方法:课下:学生课下查资料教师准备视频资源课中:学生之间讨论三、教学设计㈠导入教师:这是古代官员的上朝图,大家看这些官员上朝有什么特点?学生:站的整齐庄重严肃穿的衣服颜色不一样教师:在古代,官员上朝理事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丝毫不敢懈怠。
《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
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精讲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
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理解
现阶段为什么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教学重点】李自成推翻明朝。
【教学难点】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
【教学方法】巧用史料创设情境导学,教师设问启发和学生探究活动相结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
名著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本草纲目》
《天工开物》
《农政全书》
明长城和
北京城
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内城和
外城组成
小说和
戏剧
小说
罗贯中:《三国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
科全书
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衰亡。
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第17课一起探究明朝的灭亡。
二、教授新课:
师:首先大家要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根据预习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对课本内容进行标记。
(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提纲)
生:自主学习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起义原因:
口号: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闯王李自成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发展:
明朝的灭亡
表现:
预习提纲: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师:通过自主学习,大家对本课基本知识内容已经有所了解,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 表现:
① 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 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 ③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师: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如明神宗在位48年,竟有20多年不上朝,还有一位著名的木匠皇帝(多媒体展示:木匠皇帝),同时皇室内部:勾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导致明代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朽。
从而造成社会动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表现:
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 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
流离失所。
师:当时百姓的生活情形如何,请思考课后活动第1题,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多媒体展示: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史书记载的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生:由于天灾人祸,受灾的农民先是以山间的蓬草和树皮充饥,而后只能吃石块,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师:人们再也无法忍受下去,纷纷发动起义,其中最有名的是李自成起义军,请归纳起义原因。
生: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②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
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③天灾导致农民无以为生纷纷发动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
师:李自成起义最终推翻了明朝,起义的经过如何?
生:陕北起义——进军河南: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攻克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攻克北京:(1644年)——明朝灭亡:崇祯帝自缢(明朝统治长达276 年)
师: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我们感受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以史为鉴,我们应加强反腐力度。
师:当时流行着这样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
”想一想:
广大民众为什么欢迎和拥护李自成的起义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生:(1)明末政治的腐败,社会的黑暗,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社会矛盾尖锐。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民心。
(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枉杀一人。
(4)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5)建立政权,以作号召。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生: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机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三、课堂小结: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起义原因:口号: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农民流离失所
闯王李自成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满洲兴起:发展:明朝的灭亡
均田免赋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
京,明朝灭亡。
(努尔哈赤、皇太极)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
朝政腐败,矛盾激烈,天灾人祸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
失败
四、当堂检测:
1.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 .皇帝昏庸无能 B .政治腐败 C .天灾人祸 D .满清强大 2.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是( )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C .均田免赋
D .大楚兴,陈胜王
3.下列关于明朝末年社会状况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政治腐败 ②蝗灾连年 ③赋税沉重 ④各地起义爆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金的是( ) A .皇太极 B .努尔哈赤
C.阿骨打 D.铁木真
5.李自成起义建立的政权是( )
A.张楚 B.大顺
C.大齐 D.大蜀
6.他是明朝最后一个帝王,北京煤山的歪脖树见证了他的死亡,他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崇祯帝 D.努尔哈赤
7. 下列各项,哪些与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系,请在□内画√。
□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土地兼并严重
□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五、板书设计: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起义原因:口号: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农民流离失所
闯王李自成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清兵入关:满洲兴起:发展:明朝的灭亡
均田免赋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
京,明朝灭亡。
(努尔哈赤、皇太极)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
朝政腐败,矛盾激烈,天灾人祸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
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