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用能力”的内涵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英语教学作为当今世界上最为普及的外语教学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在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语用能力是指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交际意识、语篇能力、语境推断能力等多方面内容。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从语用能力的概念入手,结合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浅析英语教学与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语用能力的概念语用能力是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它包括了语言学习者在真实语境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是一个语言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用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过程,更是他们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交际中的过程。
语用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语言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交际意识、语篇能力、语境推断能力等。
二、语用能力培养的策略1. 侧重真实语境下的教学语用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境中进行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侧重真实语境下的教学安排。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语言的使用。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语言的实际运用,提高其语用能力。
2. 关注语言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语言的功能,而不仅仅是形式和结构。
通过教授语言中的不同功能,如请求、邀请、建议、抱怨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功能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学会运用语言的不同功能,提高其语用能力。
3. 培养交际意识交际意识是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使他们能够意识到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语言运用。
可以通过教授一些常见的交际策略,让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进行语言选择,提高其语用能力。
4. 强化语境推断能力语境推断能力是学生理解语言的重要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分析、阅读理解等活动,让学生在语境中进行推断和理解,从而提高其语境推断能力。
浅论当代大学生语用能力的构成及提升策略论文关键词:语用能力言语行为合作原则面子威胁论论文摘要:根据当代语用学理论,一个“典型人”应该具备表达和理解两大部分共六个方面的语用能力。
根据语用能力的构成,当代大学生需要系统学习语用学理论知识,打好提高语用能力的基础;并需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语用能力测试,以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另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不凡的气度和良好的人格,这也是其语用能力可以得到正常发挥的保证。
我们这里所说的语用能力是指一个人的语言使用能力。
语言使用包括说和听两个方面。
能否说出合适的话,听出别人的话外之意,真正理解说话人的真实交际意图,都与人的语用能力有关。
所以,研究语用能力,不仅是语言学家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确保人们拥有更高质量的交际需要面对的非常实际的问题。
近年来,已有大量语用能力研究文章出版、发表,如我们在CNKI 搜索含有关键词“晤用能力”的论文,得到记录1021条(2009年9月17日16时搜索结果)。
2008年11月1日至2日,全国首届“语用能力与发展高层专题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隆重举行。
可见,语用能力研究已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大学生是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群体,对于他仃J而言,任大学中学会一套与人沟通的高超技巧尤为重要。
而人的沟通能力的一个核心构成就是语用能力。
所以,探讨当代大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语用能力的构成根据已有语用学理论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分别归纳出人们语用能力的两大部分: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1.1以言行事能力英国哲学家AUstin是言语行为理论(theoryofSpeechAct)~q始人,他在其1962年出版的《如何以言行事》这本著作里明确提出,日常交际中所说的话很多都过是“伪陈述”(pseudo—statenent),其交际意图不是记叙或传递事实信息的,而是用来实施某一言语行为的。
据此,他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言有所述(constative);~I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与应用意义语用学是在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以语言使用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语言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语言结构本身,而是涉及语言语境、语言使用者和言语行为三个方面的问题,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补充。
语用学的内涵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语境和语言使用的关系:语用学着重研究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习惯的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和目的来选择适当的语言使用方式,因此语境会对语言的使用起着决定性作用。
2.强调言语行为的功能:语用学强调的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进行的言语行为,而不是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语用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分析言语行为的交际功能和信息传递的目的,以及语言的效果和效用。
3.研究语言行为的策略和技巧:语用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研究人们在不同的社会语境和社会角色中所使用的语言行为策略和技巧。
在不同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会根据所处的角色和目的来选择适当的语言行为策略和技巧,例如委婉语、讽刺、比喻等修辞手法。
4.强调言语交际的合作性:语用学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合作性行为,需要交际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
因此,语用学也研究交际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交际过程的合作性特征。
语用学的应用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语言教学提供理论基础: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应用和交际功能,为语言教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
2.提高社交交往的能力:语用学的研究内容涉及社交交往中的言语行为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交交往中的语言使用规则和交际技巧,提高社交交往的能力。
3.改善跨文化交际的效果: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语言的使用和交际习惯存在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语言习惯和言语行为,从而改善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4.促进语言技能的提高:在语用学的研究中,人们需要理解语言行为的交际功能和信息传递的目的,这可以促进人们语言技能的提高,从而提高语言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大学英语的语用能力是什么,怎么培养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利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必要的交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语音、语调、词汇和句法的教学,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外。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下准确、得体、流利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即语用能力。
而我们目前的教学效果却与教学目的相分离——英语学习者很少有人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进行交际。
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英语教学界仍然只重视英语教学中静态的语言知识传输,而严重忽略动态的语言运用。
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这里我推荐一个在线真人外教一对一的网站给大家——阿卡索外教网来辅助学习,它一节课15元,外教很不错,有欧美和菲律宾的,可以随意选择,上课体验很好,时间地点都可以自己安排,比较灵活方便,感兴趣的,可以去体验下他们的英语免费试听课。
1什么是语用能力对语用能力的含义。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Leech(1983)把语用能力区分为“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
语用语言能力以语法能力为基础,涉及语言的使用规则,不仅包括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形式以实施某一交际功能的能力。
社交语用能力则指遵循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是更高层次上的语用能力。
Hymes(1972)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待交际能力,他认为交际能力由四个部分构成: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中的适宜性、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其中。
形式上的可能性相当于Chomsky(1977)说的语法能力,其余三部分相当于他说的语用能力。
前者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准确性(accuracy).后者则体现为具体情景中语言运用的合适性(appropriateness)。
Bachman(1990)认为,交际中的语言能力(1anguage competence)包括语言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
外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理论及其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语教学已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外语教学中,除了教授外语的语法知识和词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这两种能力不仅是学生能否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重要指标,更能够影响学生在不同语境下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外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理论及其重要性。
我们来了解一下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定义。
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所具有的与人合作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而语用能力则是指一个人在进行语言交际时,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规则,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恰当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行为的能力。
这两种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无论学生将来是用外语进行商务交流、国际合作还是参加跨国考试,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外语教学注重教授语法和词汇知识,但缺乏实际的交际能力培养。
而真正的语言学习应该是以交际为目标的,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对话来提升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培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外语环境,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交际能力的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
除了交际能力,语用能力在外语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语用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情境进行准确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行为,不仅包括了语法和词汇的正确运用,还包括了语言的礼貌用语、语气的控制、适当的语言风格等。
在外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练习和情境模拟来进行,学生需要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角色扮演和交际训练,从而提升自己的语用能力。
具有良好语用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外语,不仅可以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还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
外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理论也与当今社会对于教育改革的要求密切相关。
关于语用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分析语用能力是指个体能够在语境中适度运用语言知识来实现有效交际的能力。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
语用是建立在语境基础上的。
学生需要通过语言背景来获取文字的信息,进而理解文本的含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活学生的已有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
比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具体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进行语言的感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其次,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语用能力还包括运用语言知识推断文章意义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结构明确、信息丰富、有逻辑关系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自我推断,同时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再次,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
语用能力涉及到交际能力,因为语言的最终目标是交流。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适当的语境,以便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正常使用语言。
因此,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对话等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独立与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
最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用能力是建立在丰富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的。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信息获取渠道多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别的英语书籍、英语电影、英语杂志等文化产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总之,通过以上几点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语用能力名词解释
语用能力,指的是语言使用者在日常交际中运用语言来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理解和产出语境中的语言,理解和运用非语言信息,理解和表述言外之意,调整和控制语言形式和内容的能力,使其适应交际目标和语境需要等。
其中,理解和产出语境中的语言,意味着语言使用者要能够根据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关系、目的、交际场所和时间等语境因素,理解他人的语言,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理解和运用非语言信息,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气、节译等非语言信息,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和理解他人意思的重要手段;理解和表述言外之意,要求语言使用者能准确把握言语背后的含义和目的,能理解和运用委婉、讽刺、夸张等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
调整和控制语言形式和内容的能力,也是语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使用者要能根据交际情境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运用适当的语言风格和策略,以实现交际目标。
这需要语言使用者具有一定的语篇组织能力、谈话管理
能力和语言调节能力。
语用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使用者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
通过培养语用能力,可以提高语言交际的效率和效果,增强语言使用者的交际适应性和交际灵活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交际的目标。
语用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培养探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深和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学生的语言能力已经成为备受重视的课题。
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语用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重点。
语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语言交际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境推断、语用意识和语用策略等方面。
本文将从语用能力的定义、培养意义和具体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期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语用能力的定义语用能力是指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实现有效的沟通。
它包括对语言的语境推断能力、语用意识和语用策略的运用能力。
语境推断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语言的语境和上下文来推测语言的意义,包括句法、语用和语境的推断。
语用意识是指学生对语言的用法和意义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反思能力。
语用策略是指学生在语言交际中根据具体情境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交际策略。
语用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习语法和词汇,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在实际的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1. 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 促进语言学习的全面发展语用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全面发展,既注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又强调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使用,使得语言学习更加全面和实用。
3. 增强学生的语言自信心通过培养语用能力,学生可以更加自信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避免因语言表达困难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语言自信心。
三、具体策略1. 创设真实语境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
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真实的生活情景来进行语言交际,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使用语言,从而增强他们的语用能力。
2. 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英语,例如通过听英语歌曲、看英语电影和阅读英语故事等方式,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受英语在实际情境中的使用,从而提高他们的语用意识和语境推断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语用能力是指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表达时所需要的能力,包括语境理解、语言组织和语际交际等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
语境理解是指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语言背景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和任务安排来培养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段对话的图画,然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和问题回答。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图画中获得更多的信息,理解对话的背景和情境。
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真实语言环境来增加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然后要求学生描述视频中的情景和对话内容,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语言组织能力是指学生用合适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组织语言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话题,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组织语言进行表达。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键词,要求学生用这些关键词组织成句子或篇章。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写作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提高语言组织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语际交际能力。
语际交际能力是指学生在交流和表达中适应社会语言规范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言语礼仪和交际技巧来培养学生的语际交际能力。
在口头表达教学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进行问候、感谢、道歉和请求等常见的交际用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际交际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模拟的场景中运用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提高语际交际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可以从语境理解、语言组织和语际交际等方面入手。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计、任务安排、观察模仿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语用能力作为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语用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语用能力的概念及重要性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语用能力是指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语用能力包括语言的适用性、得体性、礼貌性和交际策略等方面的能力。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文章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还需要理解文中的语用信息,即文中的语言是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的。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语用能力的策略1.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语用角度去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解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语用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2.注重语境的教学语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境的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感受语言的具体运用情景。
通过真实语境的教学,学生将更容易理解语言的使用规范和语用信息,提高语用能力。
3.训练学生的交际策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训练学生在阅读中运用适当的交际策略。
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受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变化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
4.注重修辞手法的训练修辞手法是英语阅读中常见的语用信息之一,教师可以注重对学生进行修辞手法的训练。
通过教授修辞手法,学生将更容易理解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和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三、实例分析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语用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
在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中,作者运用了“Instead of driving to work, consider riding a bike or taking public transportation”这句话。
论“语用能力”的内涵作者:陈文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年第20期[摘要]语际语语用学在中国的研究已经开展了30余年,可是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仍然偏弱。
为了更好地反思并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首先必须对语用能力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
然后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交际能力与语用能力之间有着不少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即交际能力包括了语用能力,其内涵更广;而语用能力侧重更加清晰,内涵更未具体。
最后,对语用能力的工作定义做了阐述,即以“言语行为”的概念为核心,强调语用意识,并包括语用策略。
[关键词]语用能力交际能力一、对“语用能力”的内涵理解对语际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性关于中国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的研究最早始于1985年。
当时,何自然(1985)对79位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师进行了一次汉英语用差异辨识测试。
结果发现尽管受测试者具有很强的语言基本功,却仍然在测试中出现了很多语用失误。
他对这些语用失误做了分析,并认为应该将语用知识纳入英语教学之中。
此外,何自然还对如何培养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也做了国内最早的探讨。
随后,洪岗(1991)也做了相关的研究。
他采用了“答卷法”对某师大外语系本科英语专业两个年级4个班的94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语言能力强的人,语用能力不一定强,即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并非完全成正比;(2)调查结果否定了“只要教语言系统知识,语言运用变自然而然地会了”这一观点;(3)学生在语言语用问题中失误最多的是一些惯用法。
综合了以上3点结论,洪岗对如何提高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之后,中国语言学界及外语教学界对语际语用能力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期。
2006年,刘建达发表论文Assessing EFL learner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knowledge: Implications for testers and teachers.通过他的研究和分析,刘建达认为“语法能力强的学生不一定语用能力强。
”并且“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仍然薄弱。
”由此不仅让人反思:从1985年到2006年20余年的时间中,为何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仍然薄弱?中国学生如今的语用能力究竟如何?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如何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为了解决的这些问题,首先且必须要做的便是搞清楚什么是语用能力,即语用能力的内涵。
二、语用能力的内涵尽管“语用能力”这一概念已被广泛使用,目前还没有对“语用能力”有一个权威而被广泛接受的定义。
有不少语言学家将语用能力等同于“交际能力”,如Candlin(1976),Schmidt 和Richards(1980)。
而英国语言学家Thomas(1983)对此提出异议,她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交际能力的其中一个方面,即“social competence(1983)”上。
由此可以发现,语用能力与交际能力之间有着很亲密的关系。
若要理性语用能力的内涵,需要首先了解交际能力的内涵。
(一)语用能力与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来的。
1972年,在他发表的论文《论交际能力》中,他对交际能力的构成做了详尽的阐述。
他认为交际能力由以下4个参数组成:(1)语法性(possibility),某种表达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能;(2)适合性(feasibility),某种表达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行;(3)得体性(appropriateness),某种表达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体;(4)现实性(performability),某种表达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出来。
其后,Canale(1980,1983)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构建模式,即交际能力有4个组成部分(1)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2)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3)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其中语用能力的概念既包含在社会语言能力中,也包括了语篇功能的相关内容,即组句成篇的能力。
继Canale模式之后,Bachman在90年代也提出了颇具影响力的交际能力模式。
他认为交际能力包含了三个部分(Bachman,1990;Barron,2002;何自然&陈新仁,2004):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机制(psyc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而其中语言能力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能力,即语言的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
根据Bachman的理论语用能力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小类,分别为:言外行为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会语言的功能(sociolinguistic compentence)。
具体来说,言外行为能力是“交际者在话语表达过程中结合特定语境传递和理解施为用意的能力”(何自然&陈新仁,2002),而社交语言能力反映了“交际这对具体语言使用语境特征所决定的语用规范的敏感程度或控制能力,这一能力使得交际者能用适合语境的方式执行语言功能。
”(何自然&陈新仁,2002)。
Bachman对言外行为能力与社会语言能力的区分恰恰与Leech(1983)和Thomas(1983)的观点相似。
他们将语用学分成两个细类,即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和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
由此,可以发现交际能力包括了语用能力,其内涵更广;而语用能力侧重更加清晰,内涵更未具体。
(二)语用能力的内涵——“工作定义”对语用能力的定力,首先基于上述专家学者们的理论。
此外,综观国际上对语际语语用能力的研究,很多都是在CCSARP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
而CCSARP的相关研究是基于不同言语行为的。
比如,道歉,请求和恭维等等。
因此,与其说是给语用能力下定义,不如说是强调它的其中某几个方面。
因此,语用能力的“工作定义”包涵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语用能力的研究中,“言语行为”是一个核心概念。
也就是将不同的“言语行为”作为语用能力研究的最起点;其次,对于语用能力的理解强调的是“语用意识”;最后,语用能力包括语用策略,即运用何种策略实现某种言语行为或是运用何种策略回应某种言语行为。
该文成功入选“杭州师范大学优秀毕业论文培养计划”,是毕业论文的前期成果。
[参考文献][1]何自然、阎庄,1986,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2]何自然,陈新仁.2002,《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洪岗.1991,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4]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5]Barron,A.Acquisition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M]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2.[6]Canale,M.&Swain,M.1980.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1-47[7]Canale,M.1983.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dagogy[A].J.C Richrds and R.W.Schmidt (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don:Longman.[8]Candlin,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Debt to Pragmatics[A].inC.Rameh (eds.).27th Round Table Meeting [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9]Hymes,D.H.1970.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J. Gumperz and D.H.Hymes (eds.).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C].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0]-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J.B.Pride and J.Holme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1]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2]Schmidt,R.W.&J.C.Richards.1980.Speech Acts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2:29-57[13]Thomas,J.1983.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 4(2):91-112(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