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5
1、什么是语用学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
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
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
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
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
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
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
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
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P15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
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语用学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
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
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 Vs. Utterance Meaning):1)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
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
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1) 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
语用学一.语用学(Pragmatics)的定义:语用学是用以研究语言使用者如何使用句子成功进行交际的学问。
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虽然都涉及对语言意义的研究,但是语义学(Semantics)只是将语言视作一个独立的系统来研究,而语用学(Pragmatics)则是将语言置于语境(context)之中。
所以,语用学(Pragmatics)与语义学(Semantics)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语境(context)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之内。
二.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Sentence MeaningVs.Utterance Meaning):1)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句子意义指的是独立于语境的句子本身所传达的字面意义。
2)话语意义(UtteranceMeaning):话语意义指的是将句子的意义置于特定语境中以表达言者某种意图的意义。
三.指示现象(Deixis):指示现象指的是说话人利用语言形式表达说话内容所涉及的人员、事物、时间、地点等方面。
指示现象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
指示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1)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的参与者。
2)空间指示语(spatial deixis):用于指代言语活动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的相对位置。
3)时间指示语(temporal deixis):用于表达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点和时间段。
四.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1)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的言语行为模式: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John 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言语行为模式区分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随后,他又对原先的理论进行了发展,放弃了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的区分,发展出了新的言语行为模式。
语用学pragmatics语用学:语用学(pragmatics)是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作的研究(广义),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狭义)。
源起符号学(semiotics)。
符号学: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科。
有三个分支--符号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联系和区别: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符号学的分支。
语义学主要指狭义的语义学,即逻辑语义学,它研究句子和词语本身的意义,研究命题的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s)。
语用学研究言语使用上的意义,研究传递语言信息的适宜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
语义学揭示的意义是二元关系的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解决"Whatdoes Xmean?"的问题。
语用学揭示的是三元关系的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解决"What did you mean by X?"的问题。
语境(context):最狭义的语境是指语言的上下文。
语境还必须包括语言外的因素。
语境因素包括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语言外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相互知识,背景知识包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常识)、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情景知识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交际的主题、交际的正是程度、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
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交际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语境也随之而变。
有些语境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例如背景知识、交际的时间、地点等,但有些因素却会变化,特别重要的是相互知识这一因素,它在交际过程中不断扩大,原来不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完全可能在交际过程中变为相互知识,成为进一步交际的基础。
第七章语用学•美国哲学家C.Morris(1946)把符号学分成三大部分:•句法学---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语言符号和世界对应体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语言符号和符号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此前,逻辑学家R.Carnap(1938)认为语用学探讨的是“人生成和理解语言符号的行为、状态和场合”上,使得部分分析哲学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消极地把语用学定义成应付“语义学无法处理的内容”的学科,语用学便似乎成了什么都可以往里扔的“废纸篓”了。
•我们认为,语用学探讨的是符号产生交际意图的规律,词语意义和语境结合可以产生语用意义,因此语用学所探讨的对象,应该是语用者解码和推理的规律,即把符号和语境结合,通过推理去理解说话人意图的过程。
•研究类似规律的语用学理论包括:•(1)言语行为的适宜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J.Austin1962,J.Searle1969),•(2)会话公设(conversational postulates.D.Gordan&koff1975),•(3)善行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D.Davidson1972, 1980),•(4)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conversational maxims.P.Grice1975),•(5)理性原则(principle of rationality.A.Kasher1976),•(6)悲观互动策略(strategy of interactional pessimism.W.Labov&D.Fanshel1977,S.Levinson1983),•(7)透明原则(principle of transparency.M.Dascal1983),•(8)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G.Leech1983,P.Brown &S.Levinson1987),•(9)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D.Sperber&D.Wilson1986)等。
语用学名词解释语用学,又称用语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
它旨在揭示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情境依赖性,分析语言的目的、意图和效果,以及语言在不同社交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语用学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关注言语行为的真正意义和沟通效果。
语用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来执行特定的行为,比如请求、命令、承诺、道歉等。
语用学分析这些行为的语言形式、语义含义和语用后果,揭示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
2. 言语间接性:言语间接性是指通过暗示、隐晦或非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意思。
语用学研究言语间接性的语言手段和策略,分析背后的意图和效果。
3.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在社交环境中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语用学分析语言的社会功能和语境依赖性,探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4. 会话分析:会话分析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详细分析实际对话的录音、录像材料,研究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语言使用和交际策略。
会话分析揭示言语行为的交互性和动态特征。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驱动的分析、实验设计、社会调查和语料库语言学等。
研究者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际语言数据,探索语言与社会、文化、认知等各个层面的关系。
语用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教育、广告、政治演讲、司法审理等。
在教育中,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广告中,语用学可以帮助广告商理解消费者的语言需求,设计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的广告语言。
在政治演讲和司法审理中,语用学可以帮助分析演讲者或律师的措辞选择和表达方式,揭示其中的意图和效果。
总之,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方面,揭示言语行为的目的、意图和效果,分析语言的适应性和变化性。
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功能和社会意义,也为语言教学、社交交际和语言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第六章语用一、学习提要1. 语用概说(1)语用和语用学语用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对于语言的实际运用活动,特别是话语表达和话语话语理解等活动。
话语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语意具体化,二是产生言外之意。
语用学是研究语用的科学。
语用学和修辞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都是研究语言运用问题,但修辞学是研究在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规律的科学,主要立足于表达的角度,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利用语言本身的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语用学则立足于言语交际这一广阔视角,重点研究言语交际者在特定语境条件下如何利用语境准确而得体地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
(2)话语交际的过程和原则 话语交际的过程可切分为编码、输出、传递、接收、解码和反馈六个环节。
话语交际的原则最重要的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接话原则。
(3)制约话语交际的要素是:交际目的、交际对象、言语背景、话语场景、语体风格和美学情趣.2. 话语的表达(1)语句的选择①词语的选择 词语的选择有两个层级的要求:选准词语,使语句稳妥;锤炼词语,使语句生挥。
②句子的配置 从语用的角度考虑,句子的配置的基本要求是:求得上下文的紧密联系和协调;要合乎事理逻辑,使意思严密突出;要随情设句切情切景增强话语的艺术魅力。
主要包括: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选择配置。
③节律的调整 语言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音节的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韵脚的和谐自然,叠音的优美传神等方面。
(2)辞格的运用辞格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具有固定格式的话语形式。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夸张、双关、婉曲、映衬、示现、移就、移觉(通感)拈连、借代、仿拟、反语、对比、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设问、反问、错综、舛互、警策。
辞格的综合运用包括辞格的连用、套用和兼用。
(3)语篇的组织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用单位,可以是一个句群,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甚至一部著作。
一语境(2)1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意义的意义》,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2 弗思把“语言”看成是社会过程。
认为语言有三种含义:一种自然倾向;一个系统;泛指话语事件。
《语言理论概要》3韩礼德于1964年提出“语域”这个术语,实际上就是“语境”。
4海姆斯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
把语境归纳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
5莱昂斯归纳出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的知识,即:每个参与者都必须知道……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提出了“题旨”与“情境”相适应的理论,提出了“六何说”(何故、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如)二指示词语(6)1 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指示词语》认为,指示词语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知指示句”;2 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指示系统一般地说,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一般是:①中心人物是说话人;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③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3 菲尔莫把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分为两种:身势用法和象征用法。
身势用法的指示词语只有借助对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
象征用法的指示词语只需要知道言语时间的基本事件空间参数就可以理解。
4 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分为照应用法和非照应用法。
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的所指跟前面出现的别的词语的所指是同一对象,后者用法如:I met this weird guy the other day. (我那天遇到这么个古怪的家伙)5 人称指示(1)人称指示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人称指示的基本语法区别是第一、二、三人称。
(2)称呼语是用来指称听话人的名词短语。
第八章语言的使用复习笔记I.语用学1.定义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学科,集中研究说话人意义、话语意义或语境意义。
2.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区别虽然语用学和语义学都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但是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别:语用学主要研究在特定的语境中说话人所想要表达的意义,而语义学研究的是句子的字面意义,通常不考虑语境。
II.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牛津大学哲学家约翰·奥斯丁在他《如何以言行事》一文中提出的。
它从哲学意义上对语言交际的本质进行解释,其目的在于回答“用语言干什么”这个问题。
1.施为句和叙事句奥斯汀提出自己理论的第一步是把句子分成两类:施为句和叙事句。
它们不能应用于传统的真值判断方法。
因此,他对施为句和叙事句作了区分。
(1)定义施为句是用来做事的,既不陈述事实,也不描述情况,且不能验证其真假;叙事句要么用于陈述,要么用于验证,可以验证其真假。
(2)合适条件虽然施为句没有真假,但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是合适的。
我们把奥斯汀的合适条件简化如下:①必须有一个相应的规约程序,并且相关的参与者与环境是合适的。
②该程序必须正确全面地得到执行。
③有关人必须有相关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而且必须有相关的后续行为。
但是奥斯汀很快就认识到,这些条件只适用于部分情况。
2.行事行为理论后来,奥斯汀放弃了他最初对叙事句和施为句所做的区分。
他建立了另一种模式来解释如何通过语言实施行为。
根据这种新的模式,说话人说话时可以完成三种行为:发话行为,行事行为和取效行为。
发话行为是说出词、短语、分句的行为,是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手段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
行事行为是表达说话人意图的行为,是在说话过程中所完成的行为。
取效行为是通过说话完成或通过说话所产生的行为,是由话语所带来的结果和变化。
在上述三种言语行为中,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行事行为,因为这种言语行为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
在研究语言交际时,语言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说话人如何表达他的意图和听话人如何识别说话人的意图。
《语用学》知识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
语用学: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领域。
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脉络如何影响人运用和理解语言。
语用学分析研究影响语言行为(如招呼、回答、应酬、劝说)的标准和支配轮流发言的规则。
语用学还研究语言用于成事的方式。
例如,「我允诺」用于特定语境中就是允诺。
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符号或语言词句与其使用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
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
”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
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
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
语用学的概念首先是美国哲学家C.W.莫里斯(1901~1979)和R.卡纳普(1891~1970)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提出的。
比喻metaphor表达类expressives表述句constatives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承诺类commissives代码模式code model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地点指示space deixis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断言类assertives对方修正other-repair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反讽/反语irony方式准则manner maxim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讽刺sarcasm符号sign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符号学semiotics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共知common knowledge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关联/关联性relevance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规约性conventionality规则rule含混ambivalence含意implicature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后指用法cataphoric use互补性complementarity互动语用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互知mutual knowledge互指co-referential话轮turn-taking话语utterance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缓叙meiosis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或然性probability记号symbol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交际用意communicative force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近指proximal terms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旧信息old information句法学syntax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夸张hyperbole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离格deviance礼貌politeness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连贯coherence两可性ambiguity量准则quantity maxim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笼统性generality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面子face1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明说explicature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模糊限制语hedges模糊性fuzziness内嵌施为句embedded performatives恰当性appropriateness前提presupposition前提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前指用法anaphoric use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人类文化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认知效果cognitive effect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认知原则cognitive principle弱陈meiosis三元关系triadic relation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社交语用学social pragmatics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施为动词performative verb施为假设performative hypothesis施为句performatives施为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时间指示time deixis实用主义pragmatism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 随意言谈loose talk特殊含意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同义反复句tautology投射规则projection rule推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委婉语understatement未知信息unknown information衔接机制cohesive device显性施为句explicit performatives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neo-Gricean theory of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新格赖斯语用学neo-Gricean pragmatics新信息new information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信息照应information bridging形式语用学formal pragmatics修辞学rhetoric宣告类declarations选择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言语情景speech situation言语行为speech act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一般会话含意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已知信息known information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目的/施为目的illocutionary goal以言指事locutionary act意思sense意图intention意向性intentionality隐含结论implicated conclusion隐含前提implicated premise隐性施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隐喻metaphor语法性grammaticality语际语interlanguage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语境暗含contextual implication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语境因素contextual factor语句sentence语句意义sentence meaning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语言语用学linguistic pragmatics语义前提semantic presupposition语义学semantics语用代码pragmatic code语用含糊pragmatic vagueness语用含意pragmatic force语用类属pragmatic category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语用歧义pragmatic ambiguity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2语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语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语用学pragmatics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语用原则pragmatic principle寓意言谈metaphorical talk元交际行为metacommunicative behaviour 元指用法meta-phoric use原意或刻意言谈literal talk原则principle远指distal terms约略性approximation蕴涵entailment哲学语用学philosophical pragmatics正面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正向转移positive transfer指称reference指令类directives指示词语deictic expressions指示语deixis, indexicals质准则quality maxim中介语/语际语interlanguage主题topic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自我修正self-repairadaptability顺应性(1.2.2)affective mutuality情感共享(4.5.3)agreement maxim一致准则(2.2.1)anaphora前照应(6.1.1)anaphoric use前照应用法(6.1.1)approbation maxim赞誉准则(3.2.4)appropriate conditions合适条件(3.2.4)assertives断言类(以言行事)(3.2.3)behabitives表态类以言行事(3.2.1)calculability(含意的)可推导性(4.4.2)calendric time units历法时间单位(6.1.3)cancellability(含意的)可取消性(4.4.2)change-of-state verbs状态变化动词(6.2.4)code model代码(交际)模式(2.1.1)cognitive environment认知环境(5.2)cognitive mutuality认知共享(4.5.3)cognitive pragmatics认知语用学(1.5)collaborative performatives协作性施为句(3.2.1)commissives承诺类(以言行事)(3.2.1)common knowledge共知(5.2)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7.1)communicative intention交际意图(1.3.2)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语言交际能力(7.1)constatives表述句(3.2.1)context语境(1.1)context of situation情景语境(5)contextual assumptions语境假设(1.5.4)contextual correlates语境相关因素(5.1.1)contextual effects语境效果(1.5.4)contextual features语境特征(5.1.1)contextual implication语境暗含(1.5.4)contextual meaning语境意义(1.2.3)contrastive markers对比性标记语(6.4.1)contrastive pragmatics对比语用研究(1.5.2)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常规含意(4.4.1)conventionalization规约化(1.3.2)conversation analysis/CA会话分析(1.2.2)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意(4.4.1)conversation structure会话结构(1.2.2)cooperative principle/CP合作原则(2.1.2)co-text上下文(5.1.1)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8.1)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跨文化语用学(1.2.2)culture-loaded words富含文化内涵词语(8.2.1)declarations宣告类(以言行事)(3.2.3)decoding解码(2.1.1)defeasibility(含意的)可废除性(6.2.5)deictic center指示中心(6.1.1)deictic expression指示语(1.1)deictic use指示用法(6.1.1)deictics指示语(1.1)deixis指示语(1.1)development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1.6)directives指令类(以言行事)(3.2.3)disambiguation消除歧义(5.4)discourse deixis话语指示(6.1.1)discourse markers话语标记语(1.2.4)discourse meaning语篇意义(1.2.4)discourse operator话语操作语(6.4)3discourse particles话语小品词(6.4)dynamic pragmatics动态语用学(4.6)elaborative markers阐发性标记语emphathetic deixis移情指示encoding编码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tailment蕴涵equivalent effect等值效果/等效essential condition(实施言语行为的)基本条件ethnography(of communication)(交际中的)人类文化学exercitives行使类(以言行事)explicature明说explicit performatives显性施为句expositives阐述类(以言行事)expressives表情类(以言行事)extended speech act theory扩充的言语行为理论face面子face theory面子理论face threatening acts/FTA威胁面子的行为factive verbs叙实性动词felicity conditions合适条件filler填充语gambits话语策略语general pragmaticsgeneralized implicature一般会话含意generosity maxim慷慨准则gestural use手势用法grammatical competence语法能力group performatives群体性施为句guiding culture主文化hearing meaning听话人意义hedge模糊限制语illocutionary competence施为能力illocutionary force施为用意implicated conclusion暗含结论implicated premise暗含前提implicative verbs含蓄性动词implicature暗含/含意implicit performatives隐性施为句indeterminacy(含意的)不确定性indirect speech act间接言语行为inference推理inferential markers推导性标记语语用学重要术语英汉对照解释1、Adjacency pair: 相邻对 A sequence of two utterances by different speakers in conversation. The second is a response to the first, e.g., question-answer.2、Background entailment: 背景蕴涵Any logical consequence of an utterance.3、Commissive: 承诺句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commits himself or herself to some future action, e.g. a promise.4、Content conditions: 内容条件In order to count as a particular type of speech act, an utterance must contain certain features, e.g. a promise must be about a future event.5、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含义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has to be assumed in order to maintain cooperative principle, e.g.if someone says “The President is a mouse”, something that is literally false, the hearer must assume the speaker means to convey more than is being said.6、Declaration: 宣告句A speech act that brings about a change by beinguttered, e.g. a judge pronouncing a sentence.-7、Deixis: 指示“Pointing” via language, using a deictic expression,e.g. “this”, “here”.8、Directive: 指令句A speech act used to get someone else to do something,e.g. an order.9、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分析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with referenceto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mmunication.10、Dispreferred: 不期待The structurally unexpected next utterance as aresponse, e.g. an invitation is normally followed by an acceptance, so a refusal is dispreferred.411、Entailment: 蕴涵Something that logically follows from what is asserted.12、Expressive: 表达句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expresses feelings or attitudes, e.g. an apology.13、Face: 面子A person’s public self-image.14、Felicity conditions: 恰当条件 The appropriate conditions for a speech act to be recognized as intended.15、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一般性会话含义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does not depend on special or local knowledge. 16、Honorific: 敬语 Expression which marks that the addressee is of higher status.17、Illocutionary force: 言外之力The communicative force of an utterance.18、Insertion sequence: 插入系列 A two part sequence that come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s of another sequence in conversation.19、Manner Maxim: 方式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is to be clear, brief, and orderly.20、Maxim: 准则One of the four sub-principle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21、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特殊会话含义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depends on special or local knowledge.22、Performative verb: 行事动词A verb that explicitly names the speech act, e.g. the verb “promise” in the utterance “I promise to be there”.23、Perlocutionary act: 以言成事 The effect of an utterance used to perform a speech act.24、Person deixis: 人称指示Forms used to point ot people, e.g. “me”, “you”.25、Pragmatics: 语用学 The study of speaker meaning as distinct from word or sentence meaning. 26、Preferred: 期待的 The structurally expected next utterance used ina response.27、Preparatory conditions: 准备条件Specific requirements prior to an utterance in order for it to cont as a particular speech act.28、Presupposition: 前提Something the speaker assumes to be the case.29、Projection problem: 映射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presupposition of a simple structure not surviving when part of a more complex structure.30、Quality maxim: 质量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has to be truthful.31、Quantity maxim: 数量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has to be neither more nor less informative than is necessary.32、Reference: 照应An act by which a speaker uses a word, or words, to enable a listener to identify someone or something.33、R elation maxim: 相关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has to be relevant.34、Representative: 阐述句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states what is believed or known, e.g. an assertion.35、Sincerity conditions: 诚意条件Requirements on the genuine intentions of a speaker in order for an utterance to count as a particular speech act.36、Social deixis: 社会指示Forms used to indicate relative social status.37、Speech act: 言语行为An action performed by the use of an utterance to communicate.38、Textual function: 篇章功能Th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creation of well-formed text.39、Turn-taking: 轮换The change of speaker during conversatio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