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18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5篇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
(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使学生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设计与操作。
3. 实验结果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设计: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5. 总结与拓展: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探讨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要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操作。
3.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 实验结论的得出。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提问法: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与准确性。
3.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能力。
4.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表现。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桌子、铅笔、直尺。
2. 教学课件: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实验报告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八、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九、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提问学生关于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设计(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
3.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 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通用 3 篇)够智慧你就来'二、活动理念初中物理是一门启蒙教育的学科,让学生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实验是初中物理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通过实验,可以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信心与勇气。
趣味物理制作是一种我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点,以学生熟悉的现象为研究对象,用学生常见的物品和生活用品为实验器材,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让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适合初中所有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目的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增加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
三、活动准备活动前,同学们分好组(建议2-4 人一组),按照附录选择好小组要进行的趣味实验题目。
老师会在学生动手操作前,给学生做好知识指导,指导同学们做好材料的准备和知识准备!并且要求学生在给定时间内完成制作!四、活动人员学生小组成员,若干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负责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五、活动地点篮球场(物理实验室)六、活动时间初二下期中考试后(五月中旬)七、活动内容按照附录中所给制作选择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取材和完成制作!最后进行集体表演!初中物理实践活动教案篇3一、活动背景金秋时节,为了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xx 实验中学首届"悬臂梁模型的设计与制作'大赛也将拉开帷幕。
大赛选题背景:在露天的运动场上方要安装照明灯,由于条件限制,不允许在场地中间打桩,也不能用"门吊'的模式,在场地边已经打好了柱桩,设计和制作一个悬臂梁模型,在悬臂梁的伸出端挂灯具。
利用内能的实验——九年级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内能的概念、性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掌握利用内能进行实验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1.能量加热器2.绝缘杯3.沸腾石4.温度计5.钳子三、实验原理内能是物质的微观热运动能量,是物体分子、原子等微观结构自身本能所包含的能量。
内能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与温度有关,它与物质的热量、温度、质量、物态及化学反应等都息息相关。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将绝缘杯内放入适量沸腾石,倒入少量水,用能量加热器加热,注意温度不要过高。
2.实验观察: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3.揭开实验原理:水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水的温度提高是因为水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大了。
作为物质的基本单位,分子的内能包括其基本动能和势能(包括静电、化学键能等)的总和。
当分子的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也会升高,并增加其基本动能和势能两个方面产生的能量。
加热器在加热过程中增加了物质的内能,使得分子不断变热、运动得更加剧烈,最终导致温度升高。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
引导同学们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比较不同物质的内能变化情况。
5.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定理的应用,以及内能定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六、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时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温度不要设置过高,以免对学生的安全造成伤害。
2.在实验中要保持器材的清洁和干燥,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在进行分组讨论时,每组要有明确的实验方案,从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七、实验拓展1.探究其他物质的内能变化规律,比较各种物质的内能特征。
2.练习制定实验方案,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
3.在实验中探究内能定理的应用,并结合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究。
这个实验对于学生们来说十分有益,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内能的概念、性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掌握利用内能进行实验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保持器材的清洁和干燥,并且要引导学生思考内能定理的应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优秀7篇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精选篇1【课题】“焦耳定律”的演示【组织形式】学生分组或教师演示【活动方式】1.提出问题2.实验观察3.讨论分析【实验方案示例】1.实验器材:干电池四节,玻璃棒,若干电阻丝,蜡烛,火柴棒.2. 制作方法把同一根电阻丝分别绕在玻璃棒的两端,绕线匝数比例为1∶8,两线圈相距5cm左右,然后在这两个线圈上滴上同样多的蜡,使线圈被蜡均匀地包住.点着火柴立即吹灭,靠其余热将两根火柴杆粘在两个线圈上3.实验步骤(1)用两节干电池给玻璃棒上的电阻丝通电,可看到匝数多的线圈(电阻大)上的火柴杆比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先掉.这就表明: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2)经过较长时间后,匝数少的线圈(电阻小)上的火柴杆也会掉下来.这就说明: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3)用四节电池(增大电源电压)重做上述实验,可看到两根火柴杆都先后很快掉下来.在线圈的温度不太高时,可认为总电阻不变,电压增大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增大.这就表明: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精选篇2九年级物理焦耳定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能力目标知道科学研究方法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教材分析教材从实验出发定性研究了电热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体现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的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避免了一开始就从理论上推导给学生造成理解的困难和对纯电阻电路的理解的困难。
在实验基础上再去推导学生更信服。
同时启发学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学习物理知识。
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法建议本节课题主题突出,就是研究电热问题。
可以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入手,可以举例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
初中物理实验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
2. 提问: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折射率、入射角、折射角等。
2. 介绍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实验器材:透明塑料尺、水、玻璃棒、白纸等。
2.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3.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折射角等。
四、数据分析(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光的折射现象,验证折射定律。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发现,概括光的折射现象的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拓展与应用(5分钟)1. 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眼镜的制作、光纤通信等。
2. 引导学生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热烈,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数据处理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紧凑,可以适当延长课堂时间,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九年级物理《弹力弹簧测力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知道其在物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教学重点:1.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方法。
2. 弹簧测力计在实际应用中的误差分析。
四、教学准备:1. 弹簧测力计。
2. 实验器材:细线、钩码等。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引入弹簧测力计的话题。
2. 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讲解弹簧在受到拉力时的伸长与拉力大小成正比的原理。
3. 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挂载、如何读取数值等。
4.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数据。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
6. 误差分析:讲解弹簧测力计在实际应用中的误差来源,如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8.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弹簧测力计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9. 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称重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2. 利用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结合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弹簧测力计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和使用介绍,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原理的认识。
2. 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或实验室,实际观察弹簧测力计在生产中的应用。
3. 开展弹簧测力计设计竞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
九、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弹簧测力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使用前进行检查。
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15篇九年级物理人教版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二)新课学习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
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例:人走路a.哪里存在摩擦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
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
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
(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龙山一中物理实验教案九年级物理备课组2015年下期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实验目的1、知识与技能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使学生从实验中领悟比热容是如何影响物体温度的变化的,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产生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2)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器材秒表、温度计、水和食用油、烧杯(200ml)、试管2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甘油注射器等三、实验过程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展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如一种是水,另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学生讨论: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比较加热所用的时间(即比较吸收的热量的多少)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实验,所用器材见“学生用材料”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实验结论1: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升高的快。
实验结论2: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短(吸收的热量少)。
上面的加热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撤出酒精灯,观察水或食用油放热一段时间后的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物质放热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总结评价:(教师对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得出的结论:(1)质量相同的食用油和水,在冷却相同的时间(放出相等的热量)时,食用油的温度变化快(下降的多)。
(2)质量相等的食用油和水,在降低的温度相同时,食用油比水需要的时间少(放出的热量少)。
展示问题:请同学们尝试得出探究结论,并分析为什么要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提出问题】在图7-1中,两个灯泡是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的。
流过A、B、C各点的电流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作出猜测。
分三次把电流表接入,分别测量流过A、B、C各点的电流。
你的猜测正确吗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否回答: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是相等关系。
【设计实验】分别把图7-1中A、B、C各点断开,把电流表接入,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电流,看看是否还有相同的关系。
下面分别是测量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
如图7-2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两只、开关、电流表、导线【进行实验】把测量数据记在下面表中,还可以把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扼要地写下来。
【分析和论证】在串联电路中,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
【评估与交流】实验中电流表是分三次接入电路中的,为什么没有选用3块电流表直接测量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提出问题】如图8-1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流过C点的电流)和各支路的电流(流过A、B 两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可能满足并联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设计实验】分别把电路中A、B、C各点断开,把电流表接入,测量流过的电流,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电流,看看是否还有相同的关系。
分别画出测量A、B、C三点电流的电路图8-2。
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两只、开关、电流表、导线【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在并联电路中,流过A点的电流与流过B点的电流、;流过C 点的电流与流过上述两点的电流之间的关系是:。
【评估与交流】1、实验中电流表是分三次接入电路中的,为什么没有选用3块电流表直接测量2、当电路中两个灯泡不一样大小时,电路中干路的电流和各支路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串联电路各点电压的关系【提出问题】如图9-1所示,两个小灯泡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图9-11、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可能有什么关系2、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与总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猜想或假设】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各处相等的,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是否电压也会与电流有相同的规律呢2、串联的两个小灯泡能同时发光,说明各部分电路也一定有电压来维持,它们的电压之和是否与电源的电压相等【设计实验】根据猜想与假设,需要对电路中的AB、BC、AC间的电压进行测量。
可以分三次把电压表并联在AB之间、BC之间、AC之间,分别测量这三个电压,比较三个电压值,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继续用上述实验方法实验,通过多次测量,看看是否有同样的关系。
把三次测量的电路(图9-2)分别画在下面: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两只、开关、电压表、导线【进行实验】1、观察实验器材,特别是所使用的电压表的量程及对应的分度值。
2、按照图9-1所示电路图连接好串联电路。
将电压表并联在AB之间,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AB之间的电压U。
将电压值填在实验表格中;再将电压表1先后改接在BC之间和AC之间,分别测出BC之间电压U和AC之间的电压U3,2填在实验表格中。
3、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
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分析和论证】通过对实际测量结果的分析回答:1、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2、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是: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即U3= U1+U2。
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
3、将你得出的最后结论与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进行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评估与交流】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并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实验设计有无不合理的地方,操作过程有无失误,测量结果是否可靠。
交流应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实验注意事项: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2、应按一定顺序连接电路;3、连接好电路后,先用开关试触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为15V的量程,观察电压表指针偏转情况;4、确认连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观察示数,如电路电压不超过3V,可改为3V的量程进行测量。
5、要采用更换小灯泡的方法,进行多次测量。
为什么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提出问题】如图10-1所示,将L1和L2两个小灯泡并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1、L1两端的电压和L2两端的电压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2、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个支路两端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设计实验】根据猜想与假设,需要对电路中L1两端的电压、L2两端的电压及总电路两端的电压进行测量。
可以分三次把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L2两端及总电路两端,分别测量这三个电压,比较三个电压值,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继续用上述实验方法实验,通过多次测量,看看是否有同样的关系。
把三次测量的电路(图10-2)分别画在下面: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两只、开关、电压表、导线【进行实验】1、按照图10-1所示电路图连接好并联电路。
将电压表并联在L1两端,经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测出L1两端的电压U1。
将电压值填在实验表格中;再将电压表先后改接在L2两端和总电路两端,分别测出L2两端电压U2和总电压U,填在实验表格中。
2、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次测量。
【分析和论证】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是: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即U1= U2。
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提出问题】怎样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猜想或假设】1、滑动变阻器为什么能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2、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3、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试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4、如图11-1所示,当滑片向A端滑动时,灯泡的亮度如何变化【设计实验】实验要求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因此我们应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有所了解。
在实验之前,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完成下面的问题:1、滑动变阻器主要由几部分组成2、变阻器滑片上的小金属片上的两数据的含义3、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4、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5、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最大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最小,几乎为零6、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朝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分析:1、构造:滑动变阻器是由瓷筒、套在瓷筒上表面涂了绝缘漆的电阻丝绕成的线圈、瓷筒上方架在绝缘架上的金属杠、以及套在金属杠上的滑片组成。
2、原理:靠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长度来改变电阻。
3、作用: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或改变某一导体(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有时还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要使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发生变化,必须使电路中电流发生变化,所以实验时将滑动变阻器与灯泡串联在电路中。
设计实验电路如图11-1所示。
在实验时,按图11-1所示连接电路,在连接滑动变阻器时,应注意接线柱的正确选择。
为了保护整个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调到最大。
闭合开关后,观察灯泡的亮度,并在滑动滑片之前,应先预测灯泡的亮度变化,并通过实验结论总结出其判断的依据。
所需器材:干电池两节、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进行实验】1、观察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2、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确定滑动变阻器所使用的接线柱后,移动滑片,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
然后闭合开关,在移动滑片的同时,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3、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接线柱,并重复上面的实验。
【分析和论证】1、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得出: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电阻值最大的位置上。
2、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如图11-3所示,常用的滑动变阻器有两种:一种只有两个接线柱;另一种有四个接线柱。
对于只有两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只要将两个接线柱直接连入电路,让电流从其中的一个接线柱流入,从另一个接线柱流出即可。
四个接线柱的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时,应注意将“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连入电路,切记不能同时把两个上接线柱或两个下接线柱连篇累入电路中。
将“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时,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引起连入电路的电阻变化主要取决于下接线柱。
若滑片向靠近下接线柱的方向移动,电阻就变小(近小);若滑片向远离下接线柱的方向移动,电阻就变大(远大)。
因此,可以用“近小远大”四个字来理解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变化。
3、使用滑动变阻器应注意几点:(1)阻值变化范围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2)滑动变阻器一般要与被控制的电路串联。
(3)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