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干货)
- 格式:docx
- 大小:202.77 KB
- 文档页数:35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作者:中华医学会分泌学分会正文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亟需制订基于国人研究证据的临床循证指南。
为此,中华医学会分泌学分会遵循国际通用GRADE分级方法,采用临床循证指南制订流程,由方法学家在的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包含3条推荐总则和针对10个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涵盖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难治性痛风的概念和诊治意见;首次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进行了推荐;首次对痛风常见合并症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疗决策提供最佳依据。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紊乱引起的代异常综合征。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 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可在肾脏沉积引发急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结石,称之为尿酸性肾病。
许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1]。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已受到多学科的高度关注,其诊治也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临床表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随着新的更敏感、更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界限渐趋模糊[2,3]。
因此,对其管理也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的病情监测与管理。
高尿酸血症在不同种族患病率为 2.6%~36%[4,5,6],痛风为0.03%~15.3%[7],近年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4,8,9]。
Meta分析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1.1%[10],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性疾病。
目前,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的认知方面存在许多盲区与误区,存在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依从性差、转归不良等状况[11,12]。
中国高血脂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3)
本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高血脂血症与痛风的诊疗方案。
高血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过高,这种情况下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会增加。
痛风是一种由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疾病,患者会感到关节疼痛和肿胀。
诊断
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疾病史、家族史以及实验室检查来诊断高血脂血症和痛风。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脂和尿酸的检查等。
非药物治疗
医生应该建议患者采取一些非药物治疗措施来控制高血脂血症和痛风。
包括:
- 减轻体重
- 适量运动
- 改变饮食结构,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 限制酒精的摄入
- 避免暴饮暴食
药物治疗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降血脂药物、降尿酸药物和止痛药物等进行治疗。
其中,降血脂药物包括贝特类降脂药、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
降尿酸药物包括别嘌呤醇、丙磺舒等,能有效减少尿酸的生成和排泄,从而缓解痛风症状。
止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能有效缓解痛风症状。
注意事项
医生在给患者治疗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脂和尿酸水平
- 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史
- 了解患者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惯
- 避免过度使用止痛药物,以免引起药物依赖和不良反应
- 加强宣传,让患者了解高血脂血症和痛风的危害,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解读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2024)是中国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关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一项权威指南。
该指南的发表旨在提供最新的诊断和治疗建议给临床医生和患者,以便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以下是对该指南的解读。
首先,该指南明确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高尿酸血症是指血尿酸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而痛风是一种由于尿酸沉积在关节和软组织中引起的尖锐性关节炎。
对于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指南建议男性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60μmol/L,或伴随尿酸结石或尿酸性肾病。
而痛风的诊断则需要临床症状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关节液抽取检查或尿酸结晶证实。
其次,该指南详细介绍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和病因。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在中国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与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等因素有关。
另外,该指南还指出一些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该指南列出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评估和治疗的原则。
对于高尿酸血症的一般评估,包括了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酸测定、尿尿酸测定、肾功能检查等。
在治疗方面,该指南推荐了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尿酸降低药物(如别嘌醇等)和尿酸排泄药物(如丙磺舒等)来调节尿酸水平。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减少饮酒等)和生活方式改变(减轻体重、增加运动等)。
最后,该指南还强调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
因此,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对于预防和管理这些并发症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中国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诊疗指南(2024)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份权威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通过遵循该指南,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的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引言: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类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鉴于目前国内外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研究进展及诊疗策略的不断更新,中国痛风与高尿酸血症专家组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在2024年制定了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旨在规范和提升国内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诊断与评估:高尿酸血症的定义为血尿酸超过男性420μmol/L或女性360μmol/L。
而痛风的诊断标准为:1. 存在急性关节炎发作;2. 肾盂肾炎样复发性肾小球肾炎或间质性肾炎;3. 尿酸性结石;4. 经组织活检证实尿酸盐沉积石或痛风结节;5. 化验检测尿酸超过40 mg/dl。
痛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尿酸水平的检测。
治疗原则: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原则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防治痛风发作,预防尿酸结石和尿酸肾病的发生。
治疗策略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大方面。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控制和体重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酒、戒烟、减少咖啡因和糖摄入等。
饮食控制主要包括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红肉、海鲜等)和限制高糖食物的摄入。
体重管理主要是通过保持适当的体重,减轻肥胖对尿酸代谢的影响。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尿酸降低治疗和痛风发作治疗。
尿酸降低治疗目标是将血尿酸水平降至正常范围(男性360-420μmol/L,女性300-360μmol/L)。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尿酸合成酶抑制剂和尿酸排泄剂等。
痛风发作治疗主要是通过非甾体消炎药,如非布洛芬和吲哚美辛等,或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来缓解关节炎发作的症状。
并发症及预防: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常伴随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尿酸结石、肾功能损害、心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
预防并发症主要依赖于有效的尿酸降低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
结语: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4)是在卫生部门和专家共同努力下制定的,对于规范和提高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1000字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是由中国医学会代谢病学分会编写的疾病诊疗指南。
该指南主要介绍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参考。
一、高尿酸血症的诊断
高尿酸血症一般指血尿酸浓度在男性≥420μmol/L,女性≥360μmol/L,或在正常饮食和生活习惯下,血尿酸浓度较高。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应当同时注意与痛风等疾病的鉴别。
二、痛风的诊断
痛风一般通过临床表现和尿酸水平的检测来诊断。
鉴别诊断中,应当注意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化脓性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
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治疗应当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应当包括缓解急性症状,防止病情加重,降低尿酸水平,促进尿酸排泄,预防并发症等。
四、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预防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预防应当从生活方式和饮食等方面开始,控制和改善饮食结构,避免过多的肉类和海鲜等高嘌呤食品的摄入,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运动,控制饮酒等有害的生活习惯。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的诊疗参考。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因体内尿酸排泄减少或合成增多导致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的代谢性疾病,而痛风则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本指南结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实践,深入探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有效的诊疗依据。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结合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的实际情况,力求使本指南既具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用性。
我们希望通过本指南的推广和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的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病机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相互影响,主要涉及尿酸代谢失衡、炎症反应和遗传因素等多方面。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由肝脏合成,通过肾脏排泄。
当尿酸合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时,血尿酸水平会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
长期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尿酸盐在关节、肾脏等部位沉积,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发展为痛风。
痛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尿酸盐结晶形成、炎症反应和免疫机制。
尿酸盐结晶形成是痛风发病的直接原因。
当血尿酸水平超过溶解度时,尿酸盐可在关节液、滑膜、软骨等部位沉积,形成结晶,引发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是痛风发作的核心环节,涉及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的参与,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IL-TNF-α等。
免疫机制在痛风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免疫系统可识别尿酸盐结晶并产生特异性抗体,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
遗传因素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
多项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部分人群存在尿酸代谢相关基因的突变,导致尿酸排泄减少或合成增多,从而增加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风险。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病机制涉及尿酸代谢失衡、炎症反应和遗传因素等多方面。
深入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制定更为有效的诊疗策略,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本文旨在为医务工作者和痛风患者提供全面的痛风诊疗指南。
本指南将介绍痛风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康复建议等方面的内容。
一、痛风的基本概念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体内尿酸排泄减少或合成增多导致尿酸在体内蓄积。
痛风患者通常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生活质量。
二、痛风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痛风患者通常会在午夜或清晨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发热等症状,常见于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等处。
2、实验室检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尿酸水平,可以帮助诊断痛风。
正常男性血清尿酸浓度为摩尔/升,女性为摩尔/升。
3、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帮助观察关节病变情况,出现骨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等现象时,有助于痛风的诊断。
三、痛风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使用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呤醇、非布司他等,或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可以降低血清尿酸水平,缓解痛风症状。
2、饮食控制: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摄入。
3、生活方式改变:适当锻炼、减轻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避免使用诱发痛风的药物等。
4、局部冷敷:急性发作期可以用冷毛巾冷敷患处,减轻疼痛和肿胀。
5、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痛风患者,如出现关节破坏、畸形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四、康复建议1、定期复查:痛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尿酸水平、肝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保持良好心态:痛风患者应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积极配合治疗。
3、坚持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尿酸,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痛风发作。
4、合理饮食:饮食控制是痛风患者不可忽视的一环,应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物。
同时,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尿酸排泄。
5、避免诱发因素:痛风患者应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感染、手术等,以免引起痛风发作。
一、《指南》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难治性痛风的概念和诊治意见;首次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进行了推荐;首次对痛风常见合并症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
1.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难治性痛风的概念和诊治意见: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连续的病理过程,部分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内也存在尿酸盐晶体,甚至出现周围组织的损伤,如骨侵蚀可以作为亚临床痛风的依据(2C)。
难治性痛风的诊断需要具备以下三条中至少一条:(1)单用或联用常规降尿酸药物足量、足疗程血尿酸仍≥6mg/dL;(2)接受规范化治疗痛风仍发作≥2次/年;(3)存在多发性和/或进展性痛风石(2C)。
2.首次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进行了推荐:建议晨尿pH值<6.0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尤其是正在服用促尿酸排泄药物的患者定期监测晨尿pH值(2C);可应用简易尿pH仪自行监测晨尿pH值(2C);pH值<6.0时建议服用枸橼酸制剂、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使晨尿pH值维持在6.2~6.9以降低尿酸性肾结石的发生风险和利于尿酸性肾结石的溶解(2C)。
3.首次对痛风常见合并症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时,建议降压药物首选氯沙坦和/或钙通道阻滞剂(2C)不推荐噻嗪类和袢利尿剂等用于降压治疗(1C);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时,调脂药物建议首选非诺贝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调脂药物建议首选阿托伐他汀钙(2B);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降糖药建议优先选择兼有降尿酸作用的药物,次选不升高血尿酸的药物(2C)。
二、部分临床问题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的时机和控制目标根据合并症情况对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区分,无合并症患者药物起始时机和控制目标分别为比有合并症患者更宽松,有1个单位的差别。
2、痛风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的时机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3类,痛风急性发作患者,常规痛风患者以及含有特殊情况的痛风患者,对每类进行了不同的推荐。
中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诊疗指南(2019)解读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一类嘌呤代谢性疾病。
既往定义为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SUA水平: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
由于尿酸盐在血液中的饱和度为420 μmol/L,并不受性别影响,且超过此值尿酸盐可析出造成组织沉积。
因此《中国高尿酸血症相关疾病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及《中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诊疗指南(2019)》(本文将简称为“2019中国痛风指南”或“指南”)均把HUA定义为:无论男女性别,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 μmol/L。
HUA发病率高,除可引起痛风外,还与肾脏、心血管、脑卒中、代谢综合征等多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1 推荐总则强调终身管理、监控合并症的理念推荐总则强调了要让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知晓并终生关注血尿酸水平,控制影响因素使血尿酸持续达标;患者也应了解疾病可能出现的靶器官损害,做好定期筛查与监测,以期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改善整体预后。
除此之外,总则推荐中还存在以下两个特别之处。
1.1不推荐也不限制豆制品的摄入建议所有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求控制饮食、体重及规律运动。
既往各指南对豆制品的推荐意见略有不同,2019中国痛风指南指出目前证据不够充分,且豆类食品的嘌呤含量因加工方式而异,因此不推荐也不限制豆制品的摄入。
1.2 停用降尿酸药物的建议总则首次给出了停药建议,指出大部分患者需要终生降尿酸治疗,部分患者若低剂量药物能够维持长期尿酸达标且没有痛风石的证据,可尝试停用降尿酸药物,但仍需要定期检测血尿酸水平,维持血尿酸水平在目标范围。
2 新概念新定义1 亚临床痛风2019中国痛风指南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概念,认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如影像学检查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和(或)痛风性骨侵蚀,定义为亚临床痛风,并应启动相应治疗。
2 难治性痛风难治性痛风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只是缺乏国内外共识,2019中国痛风指南结合现有文献与共识意见给出难治性痛风的定义,是指具备以下三条中至少一条:①单用或联用常规降尿酸药物足量足疗程,但血尿酸仍≥360 μmol/L。
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作者: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正文近年来,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病率急剧增加,亟需制订基于国人研究证据的临床循证指南。
为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遵循国际通用GRADE分级方法,采用临床循证指南制订流程,由方法学家在内的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本指南。
本指南包含3条推荐总则和针对10个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涵盖了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首次提出了亚临床痛风、难治性痛风的概念和诊治意见;首次对碱化尿液相关问题进行了推荐;首次对痛风常见合并症药物选择进行了推荐。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诊疗决策提供最佳依据。
......感谢聆听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 μmol/L,称之为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可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即痛风;可在肾脏沉积引发急性肾病、慢性间质性肾炎或肾结石,称之为尿酸性肾病。
许多证据表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1].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已受到多学科的高度关注,其诊治也需要多学科共同参与。
ﻫ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是一个连续、慢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临床表型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随着新的更敏感、更特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界限渐趋模糊[2,3].因此,对其管理也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长期、甚至是终生的病情监测与管理。
高尿酸血症在不同种族患病率为2.6%~36%[4,5,6],痛风为0.03%~15.3%[7],近年呈现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4,8,9]。
Meta分析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的总体患病率为13。
3%,痛风为1.1%[10],已成为继糖尿病之后又一常见代谢性疾病。
目前,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对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的认知方面存在许多盲区与误区,存在诊疗水平参差不齐、患者依从性差、转归不良等状况[11,12]。
......感谢聆听近10年来,临床循证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合理、安全、规范的诊疗准则,已成为发达国家临床决策的主要依据[13].目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痛风诊疗指南主要为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2015年ACR/欧洲抗风湿联盟(EUL AR)制订的指南,但均未涉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14,15,16,17]。
此外,以GRADE系统为代表的证据分级系统已成为国内外指南常用分级方法。
自2009年以来,我国多个学科专家共识或指南从本专业角度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对该病的诊治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18,19,20,21,22,23]。
然而,尚缺乏基于临床循证指南制订方法且由多学科参与的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遵循国际通用GRADE分级系统,采用临床循证指南制订方法和工作流程,由方法学家在内的多学科专家参与,制订了《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相关从业者在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预防、诊断及治疗方面提供临床决策依据,减少不恰当治疗,识别和规避潜在的有害治疗,提高治疗的规范性,并有效利用医疗资源。
......感谢聆听本指南针对高尿酸血症与痛风10个临床问题,以3条总则和10条推荐意见呈现。
前者是所有患者都应遵守的治疗原则,后者是针对特定目标人群和临床情况的建议。
图1汇总了本指南推荐的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治流程。
注:ULT:降尿酸治疗;NSAID:非甾体类抗炎药;CKD:慢性肾脏病;COX—2:环氧合酶2;IL—1:白细胞介素1;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图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治流程图一、推荐总则ﻫ1.建议所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规律运动;限制酒精及高嘌呤、高果糖饮食的摄入;鼓励奶制品和新鲜蔬菜的摄入及适量饮水;不推荐也不限制豆制品(如豆腐)的摄入。
ﻫ痛风是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与长期高热量饮食和大量酒精摄入密切相关。
Choi等[24]队列研究显示,体重增加是痛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R=1.99,P<0。
01),体重减轻则有保护作用(RR=0.61,P〈0.01).Meta分析也表明,体重下降可显著提高尿酸控制的达标率,降低痛风急性发作频率[25]。
与西方饮食(指大量摄入红肉及加工肉类、炸薯条、精粮、甜食和餐后甜点)相比,DASH饮食(指大量摄入水果、蔬菜、坚果、豆类、低脂奶制品和全麦/杂粮,限制摄入钠、含糖甜食及饮料、红肉及加工肉类)明显降低痛风发生率。
Meta分析显示,酒精摄入与痛风发病风险呈正相关[26]。
其中重度饮酒者,痛风发病风险增加 2.64倍.甜味剂果糖应用广泛,meta分析显示,富含果糖的饮料和水果明显增加血尿酸水平,与痛风发病风险呈正相关(RR=1.62, P〈0.000 1)[27].有研究提示,豆类食品的嘌呤含量因加工方式而异[28],因此不推荐也不限制豆制品的摄入。
2.建议所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知晓并终生关注血尿酸水平的影响因素,始终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围:血尿酸水平升高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及其相关合并症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血尿酸长期达标可明显减少痛风发作频率、预防痛风石形成、防止骨破坏、降低死亡风险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预防痛风及其相关合并症的关键.所有患者应知晓需要终生将血尿酸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240~420 μmol/L,并为此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尿酸药物.2018年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降尿酸药物依从性平均为47%(17%~83.5%)[29].与仅有全科医生参与的常规管理相比,有专职护士参与的患者管理,2年内血尿酸控制达标率由29。
7%升至95%,痛风发作频率(每年>2次)由24。
3%降至8%,痛风患者每人每年节约治疗费用 5 066英镑[30]。
大部分患者需终生降尿酸药物治疗;部分患者,若低剂量药物能够维持长期尿酸达标且没有痛风石的证据,可尝试停用降尿酸药物,但仍需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维持血尿酸水平在目标范围.ﻫ3.建议所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都应了解疾病可能出现的危害,并定期筛查与监测靶器官损害和控制相关合并症:应告知所有患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可导致多个靶器官的损伤,可能影响预期寿命,应定期监测靶器官损害并及时处理相关合并症。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肾结石和慢性肾病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尿酸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1]。
合并肾损害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降尿酸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肾功能、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进展[31],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32]。
因此推荐定期筛查与监测靶器官损害和相关合并症,以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改善患者总体预后。
......感谢聆听二、推荐意见ﻫ问题1:痛风的诊断及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型。
痛风的诊断推荐采用2015年ACR/EULAR的分类标准(1B);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超声、双能CT或X线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或)痛风性骨侵蚀可作为亚临床痛风的诊断依据(2C);建议年轻起病或有家族史的痛风患者依据24 h 尿尿酸排泄量和肾脏尿酸排泄分数(FEUA)进行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型(2B).2015年ACR/EULAR共同推出新版痛风分类标准[33],将"至少发生1次关节肿胀、疼痛或触痛”作为诊断流程准入的必要条件。
”在关节或滑膜液中发现尿酸钠结晶,或出现痛风石"作为确诊的充分条件。
若不符合此项充分条件,则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累计赋分,≥8分可临床诊断痛风,可借助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快速诊断[34].ﻫ近年来,随着高频超声[35]、双能CT[3]等影像检查手段的广泛应用,发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关节及周围组织可出现尿酸盐晶体沉积甚至骨侵蚀现象,提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
专家小组认为,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如影像学检查发现尿酸钠晶体沉积和(或)痛风性骨侵蚀,可诊断为亚临床痛风,并启动相应的治疗。
2006年EULAR指南推荐对年轻起病或有年轻起病家族史的痛风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前应检测肾脏尿酸排泄情况,以指导降尿酸药物的选择[36].传统高尿酸血症的分型多采用肾脏FEUA或24 h尿尿酸排泄量(UUE)单一指标,导致同一患者根据不同的分型方法得到不同的分型结果.2018年中国年轻痛风患者队列研究显示,部分患者UUE〉600 mg·d-1·(1。
73m2)—1,FEUA<5.5%,如果按照单一UUE分型,将被归类为生成过多型;如果按照单一FEUA分型,将被归类为排泄减少型[37]。
显然依靠单一指标分型,其结果一致性差,不能精准指导临床实践。
Ichida及Matsuo等[38]结合临床及基因检测结果,建议高尿酸血症的分型应根据UU E和FEUA综合判定,可分为:(1)肾脏排泄不良型:UUE≤600 mg·d—1·(1.73 m2)-1且FEUA<5。
5%;(2)肾脏负荷过多型:UUE>600 mg·d-1·(1.73 m2)-1且FEUA≥5。
5%;(3)混合型:UUE>600mg·d—1·(1。
73 m2)-1且FEUA〈5.5%;(4)其他型:UUE≤600mg·d—1·(1.73 m2)-1且FEUA≥5。
5%。
由于该建议充分考虑了低嘌呤饮食状态下,24h肾脏尿酸排泄总量和肾脏尿酸排泄率两个指标,分型更加准确,因此,本指南推荐参照上述方法对高尿酸血症进行临床分型.ﻫ问题2: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的时机和控制目标。
......感谢聆听建议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下列情况时起始降尿酸药物治疗:血尿酸水平≥540 μmol/L (2B)或血尿酸水平≥480μmol/L且有下列合并症之一: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石病、肾功能损害(≥CKD2期)(2B).无合并症者,建议血尿酸控制在〈420 μmol/L;伴合并症时,建议控制在〈360 μmol/L(2C)。
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药物治疗,各国指南观点不一[19,23,39,40,41],欧美指南[39,40]多不推荐,而亚洲国家如日本、中国[19,23,41]多持积极态度.多项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高尿酸血症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