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

1.课程的基本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这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也是本课程的灵魂,它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规定着课程的基本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这种性质规定,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性质最突出的表现。思想品德课程的其他性质,都是围绕着“思想性”这个方向性的规定产生的,它决定着人们对其他性质的理解。比如说,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许多课程中都有呈现,但是在思想品德中它们的呈现方式受其思想性的制约。

具体说,具体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思想性规定的作用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规定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性——正确的世界观基础和正确的理论指导,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第二、规定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甚至全部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三,规定了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民族形式,如爱国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四,规定了初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任务,如品德和习惯养成教育,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遵纪守法的和具有社会公德与文明习惯的好公民,并且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人文性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

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人是有意识、有情感、有内心世界的。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没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基础,正确的思想就没有基础,良好的行为就缺乏价值目标。没有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情感,一个人就很难成为尊重他人和社会规则,不怕困难和挫折,能够积极进取的人。一个有自己精神家园的人,往往就是有崇高社会理想的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借助思想文化传统,弘扬人文精神。为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1] 从培育人文精神的根源看,我们应该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先进文化发展的前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培育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逐渐发展形成的,并随着时代和社会前进的要求,不断得到丰富。现在的民族精神,既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抗洪精神等。在鸦片战争以后大约一百年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落后挨打,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振奋了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从而走向了民族振兴之路。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得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得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用这些思想文化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从学生自主成长的角度看,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帮助。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培养人文精神必须尊重一切学生的个性,关心一切的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养成,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无论学生之间先天资质差异多大,要欣赏他们的优点,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鼓励他们的自主发展。

从社会发展与学生自主成长相统一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加强思想

引导。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对

青少年尤其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

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教育就是引导,通过引导是为了建立与社会

主义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

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但是,引导必须讲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

移默化,形式要生动活泼,做到学生喜闻乐见,切忌简单生硬和形式主义。

(3)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

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

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本课程更加关注这一点。因为思想品德本质上不是一套知识体系,而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思想品德必须做到言行一致。

实践能够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可以加强和巩固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果。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从具体小事做起。思想品德往往是点滴中见精神。思想品德教育也不是一时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必须长抓不懈,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识。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日常言行开始,力求真善美,力戒虚假空。

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提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许多品德,特别是公德,必须在公共生活的环境中,通过公共交往才能得到体验和内化。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与课程改革的探究性学习的追求相结合。教师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必须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必须是开放的,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