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生物的变异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12.96 MB
- 文档页数:59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目标:1.理解变异现象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变异现象的分类和形成原因;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演化过程中的变异现象。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和相关实物图片、视频资源;2.学生准备笔记和课堂讨论所需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和奇特的生物形态变异图片,引起学生对变异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他们对这些变异现象的观察和猜想。
2.知识讲授(20分钟)2.1定义变异现象:生物在繁殖和演化过程中,因基因突变或基因组重组等原因,出现形态、遗传物质等方面的改变,称为变异现象。
2.2分类:根据变异的性质和程度,可以将变异分为形态变异、生理变异和遗传变异。
2.3形成原因:突变、性状变异、环境变异和遗传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主要形成原因。
2.4变异的意义: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也是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手段。
3.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真实的案例,如人类的多指症、蝴蝶的翅膀颜色变异等,引导学生分析变异的因素和意义。
教师可以结合实物或视频资源,更加形象地呈现变异现象。
4.思考和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4.1你知道哪些生物的变异现象?4.2为什么生物会出现变异现象?4.3变异现象对生物的演化和适应有什么作用?第二课时:1.复习(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变异现象的理解程度。
2.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案例分析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分析所给生物形态或生理变异现象的原因,并思考其对生物适应环境和进化的作用。
3.课堂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所给案例的分析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并提出问题,加深对变异现象的理解。
4.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变异现象对生物进化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已学知识。
2.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目标】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1. 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一个游戏,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甚至是谁家的孙子或孙女,但是有的为什么很难被认出来呢?2. 学生讨论。
(我们并不是和父母一模一样,还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3. 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有助于学生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了解生物变异的概念1. 游戏:找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并记录下来。
(出示成龙一家三口的照片)2. 学生仔细观察。
3. 交流发言。
4. 汇报课前围绕自己家庭成员特征调查的结果。
5. 小结。
(幻灯片出示人的外形差异图片)6. 统计各组数据,汇总出全班的数据。
7. 讲解:变异。
[设计意图:从寻找成龙一家三口的不同入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深入探究人的外形特征有哪些不同提供证据。
]三、了解变异的种类1. 提问:动植物身上也有这样的变异现象吗?2. 引导学生进行假设。
3. 指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图片。
4. 汇报交流。
5. 小结。
6.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关于三叶草的资料。
7. 补充我国培育金鱼的历史,指导学生体会对生物变异现象的利用。
8. 了解变异的种类。
用课件展示介绍变异的种类。
(1)可遗传的变异。
(2)不可遗传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2课《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材分析: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
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
所以在教学的建构模式上,引导学生从认识人类开始,逐步向认识其他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变异及变异的种类。
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学会细致观察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2、技能目标:(1)学会调查及进行统计。
(2)学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3、情感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点:知道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
教学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识,问题导入,激发兴趣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遗传现象,那么什么叫遗传?2、给学生提出问题:因为遗传现象,有的同学一下子就能被认出是谁家的孩子,但是有的为什么就很难被认出来呢?(容易认出来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像,难被认出的是因为与父母长得不像)3、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4、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不同的地方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揭示课题)(设计目的: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产生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调查探究,初识变异1、游戏“找不同”(1)找一找照片中这一家人在外形特征上有哪些不同。
(2)找找这两组双胞胎的外形特征分别有什么不同。
2、汇报在课前调查的“自己与父母特征的异同”。
3、通过游戏“找不同”和课前调查“自己与父母的异同”,你发现了什么?(每人都和自己的父母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4.班级同学差异大调查(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直发还卷发”等。
《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1、了解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变异现象,以及人群之间存在的变异现象。
2、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同一类动植物的外形特征的差异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3、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4、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并能分别进行举例。
4、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
难点:能对动植物的特征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我的相貌调查表”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变异的谚语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遗传,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与父母都一模一样呢?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有没有差别呢?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不同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学习新课1、从了解人类外形特征的差异来认识生物的变异现象(1)师:(出示几对孪生子与他们父母的照片),能找出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父母之间在外形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学生同桌交流汇报。
)(2)班级大调查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征。
比如:耳垂、头发的卷曲、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起来等等。
现在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的调查,看看全班同学之间外形特征存在哪些差异,分小组完成记录表,让学生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每个组分发记录表,小组汇报)小结: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在称为变异。
2、认识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1)师:(出示几组生物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组生物,说说你的发现,为什么会这样?小组交流、汇报。
师:那你能对此作出相应的解释吗?总结:变异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
(2)你们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呢?学生交流,回答。
小学科学419《生物的变异现象》(教案)小学科学教案: 生物的变异现象【引言】生物的变异现象是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生物的变异指的是生物在遗传上或形态上的差异。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探索变异现象的原因和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变异现象进行科学实验。
【目标】1. 学习什么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2. 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和作用。
3. 发现和观察生物的变异现象。
4. 进行变异现象相关的科学实验。
【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有没有观察到生物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怎么发生的呢?" 让学生先思考这个问题,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2. 生物变异的概念(15分钟)a. 向学生解释生物变异的概念和定义。
生物变异是指同一物种的个体在遗传上或形态上的差异。
b. 进行一些例子的讨论,例如:人类的身高、花的颜色等都可以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3. 生物变异的原因(15分钟)a. 解释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 通过图表和简单的示意图来说明这两种原因是如何导致生物的变异现象的。
4. 生物变异的作用(15分钟)a. 向学生解释生物变异的作用。
b.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生物变异在物种适应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5. 观察和记录(20分钟)a. 给学生分发观察记录表格,并解释如何观察和记录生物的变异现象。
b. 让学生分成小组,观察身边的生物,并记录他们所观察到的变异现象。
c.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观察结果。
6. 分享和讨论(15分钟)a.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观察到的变异现象进行分享。
b.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就观察到的变异现象进行讨论。
c.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变异现象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和扩展讨论。
7. 科学实验(25分钟)a. 介绍一种与生物变异相关的简单科学实验,例如:草的生长在不同水域中的变化。
b. 分发实验指导册,并解释实验步骤和记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