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84
第九章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第一节概述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接触某些环境因子对从胚胎或胎仔发育到出生后青春期前的子代造成的有害作用,包括发育生物体死亡、结构异常、生长迟缓、功能缺陷。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其作用机制、发生原理、影响因素、毒物动力学及其评价的科学。
畸胎学(teratology)现代实验畸胎学(19世纪初)历史的教训☐1940年澳大利亚风疹大流行,次年流行婴儿先天性白内障、耳聋、智力不全、先天性心脏病☐1945年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受辐射儿童小头畸形、智力低下,一年内死亡率25%☐1960年反应停事件(thalidomide incident),欧洲出生8000多海豹畸形或海豹症(phocomelus)儿童☐1968年日本多氯联苯污染米糠油事件,孕妇出现死产、早产、¡°油症儿¡±☐1961~1970年美国在越战中使用落叶剂2,4,5-T(含TCDD),孕妇流产、产下小头和Down¡¯s综合征畸形儿☐1966~1972年美国孕妇服用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DES),300多少女发生阴道癌反应停(沙利度胺)事件☐孕妇的理想选择?☐1953年,联邦德国一家名为Chemie Gruenenthal 的制药公司研究人员发现,反应停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眠作用,而且对孕妇怀孕早期的妊娠呕吐疗效极佳。
☐1957.10.1该公司将反应停正式推向市场令人恐怖的副作用☐到1960年,欧洲医生开始发现,本地区畸形婴儿的出生率明显上升:四肢畸形(主要是双上肢短肢畸形)、腭裂、盲儿、聋哑儿、内脏畸形等☐截至1963年在世界各地,如西德、美国、荷兰和日本等国,由于服用该药物而诞生了12000多名这种形状如海豹一样的可怜的婴儿。
第九章发育毒性与致畸作用掌握致畸试验的试验设计、程序、评价。
熟悉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致畸物的评价与分级;发育毒性体外试验。
了解致畸作用的机制。
重点:致畸试验的试验设计、程序、评价。
难点:致畸试验的试验设计。
教学提纲:1. 概述:(1)发育毒理学。
(2)从畸胎学到发育毒理学。
2.发育毒性与致畸性:(1)基本概念和发育毒性的终点。
(2)发育各阶段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
(3)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
(4)发育毒性的剂量-反应模式和阈值的概念3.致畸(发育毒性)作用机制。
4.发育毒性和致畸作用试验与评价:(1)动物发育毒性试验。
(2)流行病学研究和人类的证据(3)发育毒性的替代试验。
概述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主要研究外源化学物对胚胎发育、胎仔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其中主要为致畸试验。
从畸胎学到发育毒理学外源化学物或其他环境因素与机体接触后,可以干扰生殖发育的任何环节,并造成损害作用。
另外,哺乳动物的性激素对生殖发育过程也具有调节作用,正常的生殖发育必须在激素调节作用下完成。
所以外源化学物,一方面直接作用于生殖发育过程,同时又可以通过对内分泌系统,特别是对性腺的作用,发生间接的影响。
例如,男性的睾丸萎缩和各种形式的性机能减退,女性可出现痛经、月经紊乱,甚至闭经。
卵细胞的受精过程也可受到某些外源化学物的干扰,出现不孕症。
此外,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也有调节作用,因而也可间接影响性腺功能以及生殖发育过程,即通过下丘脑-垂体-睾丸轴或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两条途径作用于生殖发育过程。
有些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还可以引起各种类型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常。
例如,正在发育中的精细胞可以出现形态畸形或数目变化,而畸形的精子往往也具有功能缺陷。
卵细胞受到外源化学物的损害作用后,可以出现死亡或影响其正常受精过程,有时即使能受精,也可能出现胚胎死亡,有些胚胎即使能存活,其正常发育也受到干扰,以致胎仔(儿)出现外观或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