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 格式:docx
- 大小:16.58 KB
- 文档页数:2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探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物流人才在当前市上炙手可热。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本文针对目前情况,在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做出分析的同时对高校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育;物流专业;物流人才培养;改革创新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各类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
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教学理念已越来越不符合物流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因此根据社会经济和地方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有必要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现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缺乏相关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科,从而致使我国物流人员形成知识结构单一、片面、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局面。
2005年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
这就存在着一方面对物流人才需求加剧,另一方面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缺少的不协调现象,所以,国内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研究问题就是迫切加快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拥有独特技能与优势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员。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目标2.1 物流人才需求的特点国内已经批准开展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都拥有多年积累的成熟课程设置体系及教学经验,物流类专业基本上是以培养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及物流工程学基础的人才为目标,要求他们能够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对外语和计算机技能也都有较高要求。
这种教育模式基本上可以实现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宽口径及综合性知识体系的物流“准人才”,只要再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贴近实践的物流实验室或构筑实习基地,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就完全有可能培养出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能力的专业物流人才。
我国物流学科教育改革探析摘要:本文从物流业及物流学科教育发展现状入手,并结合当前物流教育发展的特点,阐述了我国高校物流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物流学科教学与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物流学科;发展现状;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053-01最近几年,随着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竞相开设了物流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
虽然我国高校的物流教育程度和数量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但数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我国物流教育领先于世界。
相反,大多数院校不具备开设物流专业的基本条件,无限度的扩张只会给这个新生的专业带来很多问题。
如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一系列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作为从事物流教育的院校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对高校“物流热”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我国物流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物流学科特色不突出、体系设置不合理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的教育特色和发展规律。
在物流专业教育方面,许多高校由于教学设施和教学试验场所、设备等基础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办学中没有认真研究物流专业高等物流教育的规律、加大实践性教学的力度,没有体现现代物流的科学理念,高等院校物流教育缺乏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人才的特色。
我国物流教育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物流理论的研究和学科体系的建设严重不足。
现有的物流理论并不成熟,且几乎都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我国物流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现代物流理论体系。
虽然近年来高校编辑并出版了大量的物流专业教材,但是大部分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技能性、实用性。
此外,各高等院校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对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
理论研究的滞后和课程建设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不利于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物流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高校新增专业的数量急剧增加,但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专业教师队伍尚没有建立起来,专业基础不扎实,甚至完全没有专业化背景。
“一体两翼”背景下的物流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本文以“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物流专业具体教学环境和就业环境,主张建立以高校研究性课堂教学为主体,以“政府职能部门”和“明星合作企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教学环境研究模式,和相应的“赛学用”教学模式,并对这一教学模式在《条码技术与应用》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阐述,以期推进物流专业的教学改革。
标签:物流专业;条码技术;“一体两翼”;教学模式2009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将人们的视线瞬间聚焦到了物联网、物流业的发展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上。
而2011年出台的“国八条”,则再次将人们的关注点投在了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上。
受此影响,我国物流行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围绕提高物流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也持续受到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
所培养的“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智力产出之一,其是否具备“高质量”,必须放入实际的研究或实践环境中去试炼。
物流教学模式等都必须以上述外部宏观环境的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考察并利用物流高校教育的行业和社会背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物流人才。
物流教学微观环境是指相对外部的物流行业环境而言,在物流教学系统内部当今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正悄然发生变化。
当今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目标以有用为导向。
在物流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内外部教学环境的变化。
本文从“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理论入手,充分考察和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形成“一体两翼”办学模式,构建“赛学用”教学模式并在《条码技术与应用》课程中进行“赛、学、用”教学模式改革。
一、“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理论背景美国教育家Bruner认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
”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原理的形成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
该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一种,因其关注学生自主能动性和激发学习兴趣的特点,受到极大推崇并广泛应用于实践类课程教学中。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培养物流行业专业人才的关键学科,实践教学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引言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1.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较为合理。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较为全面,涵盖了物流基本理论、物流操作技能、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2. 实践教学手段不断丰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实践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如模拟软件、实验室、实训基地等。
3.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较强。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较强,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4. 实践教学效果较好。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如实训基地、设备、师资等。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四、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策1. 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
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完善实训基地、设备、师资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2.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探索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学科知识型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弊端如下: (1)课程设置学科化,知识陈旧,职业技能性差。
目前我国物流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段式结构模式,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教学内容前后重复,知识老化,职业性、技能性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教学内容理论化,轻视实践性教学。
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不足,无法体现高职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3)教学方法单一呆板、陈旧落后。
教师主导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上课仍是满堂灌。
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到课率低甚至逃课。
(4)教学手段传统,现代技术教育不足。
由于受观念和教育经费的限制,大多没有建立物流实训室,更缺少现代管理技术软件投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现代管理技能和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5)教材缺乏、师资队伍职业能力不够。
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晚,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技能性、操作性强的教材非常缺乏。
现有师资大多是从管理、营销等专业转过来或从高校毕业直接来到教学岗位的,没有物流实践经验,不少教师从事物流教学特别是开展物流实践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致使教学很难达到高职物流管理培养目标的要求。
这种传统、陈旧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了解专业工作实际,严重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无法很快地融入企业实际工作,致使毕业生就业困难。
因此,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为了走出高职教育的困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 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新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摘要开展实践教学,是旨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教育工作。
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本文通过对新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探讨,试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一些改革思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践教学工作。
关键词新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改革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其质量也是用来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就从理论上确立了教学实践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二、新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新疆地处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除部分普通院校本来就开办高等职业教育外,其它的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或中专学校合并转制为成的。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院校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但是受制与一些主客观的因素的影响,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
同时,物流专业作为新兴的一个专业,许多高职院校对其课程的实践教学都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新兴热门专业,故此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的发展中,为了抢抓发展机遇,在制订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和论证,导致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具体,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教育体系也不够不科学,尤其是本应该加强的实践环节明显不足。
结果,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实践教学的条件都落后于专业发展的要求,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市场脱节,适应不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完善完整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认识实习、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等环节。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探索作者:***来源:《高教学刊》2022年第14期摘要: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专任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改革课程教学,创新性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
以一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农产品物流配送运营管理为例,阐述如何在课程顶层设计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的基本原则。
并从课程教学标准、教材、教学资源库几方面,探讨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4-0160-05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ll-time teacher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reform course teaching and creatively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it. Taking a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urse,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stated the way to implement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ree-all education" i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he course and the teaching proces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lass. It also discussed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standard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resources.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three-all educa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course design《资治通鉴》有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文章就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展开探讨,就课程体系改革实施方案角度进行阐述。
标签: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1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关于课程体系改革依据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是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基础,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教师“双师型”建设和学生“双证”教学。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本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以物流的行业特点为出发点,对专业岗位能力结构进行调研,分析物流企业行业所需要的多种岗位(如采购员、仓管员、单证等一线操作岗位)对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做到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理论则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实践教学上(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做到实践性课程单独设置,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职业能力和技能训练。
2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2.1 修订现行的培养方案修订现行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整体优化及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2.2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根据物流企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所对应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并分解为若干能力要素。
再根据能力分析来确定课程设置体系,从而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转化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2.3 推进课程的体系改革物流管理专业将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内容,构建新的课程结构。
资治文摘管理版浅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郭义祥(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鉴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应用性特点及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传统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物流企业人才培养要求。
在此前提下,本文对原有的理论教学方法结合物流课程进行细化探讨,提出了搞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笔者认为可行的新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在实际的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反映课程理论性太强,实际运用少,教学过程不够生动,学起来枯燥乏味,兴趣不浓。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传统教学方法以老师为中心,进行的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物流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笔者提出了以下教学创新方法。
1.新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初是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开始运用的。
传统的课堂讨论内容为典型案例分析,如对H aier﹑Dell﹑G M ﹑Toyota等典型企业讨论,很多案例内容已转变为理论知识,再讨论这些会使学生感到很枯燥,所以,应为原有的案例教学法赋予一种新的涵义,使用一些近年来后起之秀的物流企业作为案例,以增加学生的讨论兴趣。
如宅急送为什么在中国发展如此迅速等?另外,结合课程内容,选用当今物流领域热点问题作为讨论话题,让学生了解物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模式。
如怎么抑制各地的物流热潮,如何整合区域一体化的物流资源等。
2.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在每次教学实践之前,统一动员,确定教学实践目的,拟定实践方案。
实习结束后,由指导教师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情况以及学生的实践报告,对整个教学实践过程进行评估总结。
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强实践、实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现场教学法它是一种通过对物流企业做咨询进行考察兼教学的方法,同时又是产学研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物流配送实务课程为例摘要: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管理、经济、现代物流知识的优秀人才,与其他专业相比,其实践性更强,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入相关的工作环境进行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及丰富。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体系及教学机制的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本文以物流配送实务课程为例,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物流配送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引言课程思政教学是近些年我国高校教育领域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是国内高校思政教育研究方面的创新点及主要的发展点。
课程思政的主旨在于将专业课程和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相结合,使思政教学工作可以体现在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化、制度化,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学能力以及思政教育效果。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意义分析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融合思政教学改革课程,可以在锻炼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落实我国高校中“思政教学”的教学目的。
其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践行素质教育、五育并举的相关要求,加深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认知及理解。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问题分析从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三大问题:首先,该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思政元素,无法将思政教学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
其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原有的教学大纲存在不足,不符合思政教学的相关要求,并且许多教学内容都没有涉及到思政教学内容,需要进行适当修改。
最后,物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授课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都是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导致思政内容比较泛化,许多教师在将二者进行结合时会采取生搬硬套的方式,导致整个教学过程过于僵硬、流于表面。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分析(一)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政水平在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高校教师需要采取合适的融合方式,改变传统思政教育过程中以讲授为主、满堂灌的方式,改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堂教育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
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文中分析了智慧物流时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归纳了我国高校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与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智慧物流;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1智慧物流时代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为提升智慧物流配送水平、营造开放共赢的物流发展环境,2016年7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文件,提出构建物流信息互联共享体系、引导物流活动数据化、加强物流信息标准化、推动物流数据开放化、促进物流信息平台协同化等要求[1]。
智慧物流时代,先进信息技术将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基于互联网的物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
智慧物流时代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①首先必须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物流业务流程与企业资源组织方式,掌握物流信息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优化、实时监测、通报预警、应急处置等环节的处理方法;②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手段重塑企业智慧物流业务流程、创新企业资源组织方式,采用信息技术精准对接供应商、分销商、合作商、配送车辆、配送网点、配送客户等各环节信息,并建立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存、取、管全程智能化;③具备建设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的能力,能有效构建适应“互联网+”大规模定制的智能集成式物流模式,同时也能为具有小批量、多品类、快速交货和连续补货等需求特征的企业提供全程无缝衔接的一体化物流服务方案。
2我国高校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与主要问题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是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来源之一。
几十年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比较好,为企业提供了许多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
与此同时,还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①师资力量来源过于单一。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由于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相对比较晚,许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大都从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经济专业转变过来,不太了解物流行业,难以提供真实的物流教学案例与最新的物流操作方法[2]。
而且,由于高校引进师资时,非常注重学历,许多引进的博士师资都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工作,没有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经历,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仅仅具有相关理论,难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
②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够吻合。
绝大多数高校都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环节。
有一些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没有凸显地方特色。
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趋同,难以满足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多样化需要。
③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尽管许多高校建立了一些实训实验室,但与物流实践操作还存在一定距离。
有一些高校与物流企业合作设立了物流实训基地,但大多仅仅只提供观摩功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物流操作。
使得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薄弱。
3智慧物流时代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现路径
智慧物流时代,企业需要复合型的高素质“智慧+应用”型物流人才,物流人才培养面临更大的挑战。
智慧物流人才首先需要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方法,还要掌握智能物流流程设计、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控制方法,更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为有效培养智慧物流人才,我国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合理制定符合智慧物流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智慧物流发展现状,预测智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趋势,归纳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人才的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据此制定智慧物流环境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构建智慧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购置相关物流教学设备设施与仿真软件、申报智慧物流创新计划训练项目[3]。
②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优化物流管理教学团队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与来源结构。
邀请国内外物流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或培训,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如高级物流师等。
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物流行业、企业高管来校兼任教师,让他们真正下课堂,传授物流实际操作与项目管理方法。
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通过挂职、下企业锻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也可以与物流企业共同合作进行科研攻关、项目合作,一起解决物流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有效提高高校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能力[4]。
③搭建信息化数字化智慧物流协同教学平台。
采用校企合作方法,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相互参照,将专业能力标准与专业素质模块相对照,搭建高校智慧教学资源数据库、企业实习基地资源数据库与社会培训资源数据库。
采用情境化数字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为目标,实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企业实践操作、职业资格证书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④落实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毕业实践、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切实参与现代物流环节的基本流程,了解物流企业不同岗位的操作方法与职责。
让学生学习物流相关软件与设施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物流设备与信息系统操作能力。
将毕业论文与物流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采用物流理论结合实际情况,设计解决方案,提高学生设计物流方案的综合能力[5]。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互联网+”高效物流实施意见》的通知[Z].发改经贸〔2016〕1647号,2016.
[2]李健.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教学模式的分析及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2):248.
[3]吴影辉.智慧物流环境下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研究思路[J].价值工程,2018(5):161-163.
[4]环梅.智慧物流背景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6):60-61.
[5]徐元庆.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究[J].商贸人才,2018(7):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