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半月刊(第一期:质量管理发展史)
- 格式:pptx
- 大小:545.64 KB
- 文档页数:21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1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1.1 工业革命以前的产品质量管理产品质量由各个工匠或手艺人自己控制。
1.2 工业革命后质量管理的发展1875泰勒制诞生——科学管理的开端。
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活动与其他职能分离,出现了专职的检验员和独立的检验部门。
1925年休哈特提出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应用统计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以减少对检验的依赖。
1930年道奇和罗明提出统计抽样检验方法。
194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应用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取得成效;美国军方制定了战时标准Z1.1、Z1.2、Z1.3——最初的质量管理标准。
1950年代戴明提出质量改进的观点——在休哈特之后系统和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雏形。
1958年美国军方制定了MIL-Q-8958A等系列军用质量管理标准——在MIL-Q-9858A中提出了“质量保证”的概念,并在西方工业社会产生影响。
1960年代初朱兰、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TQM)他们提出,为了生产具有合理成本和较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只注意个别部门的活动是不够的,需要对覆盖所有职能部门的质量活动策划。
1970年代日本企业在戴明、朱兰博士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制造了全面质量控制(TQC)的质量管理方法,使日本企业的竞争力极大的提高。
1979年英国制定了国家质量管理标准BS5750——将军方合同环境下使用的质量保证方法引入市场环境。
这标志着质量保证标准不仅对军用物资装备的生产,而且对整个工业界产生影响。
1980年代菲利浦.克罗斯比提出“零缺陷”的概念。
他指出,“质量是免费的”。
突破了传统上认为高质量是以低成本为代价的观念。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20世纪初,以F.W.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见公差制)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1924年,美国数理统计学家W.A.休哈特提出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
他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质量的“6σ”法,绘制出第一张控制图并建立了一套统计卡片。
与此同时,美国贝尔研究所提出关于抽样检验的概念及其实施方案,成为运用数理统计理论解决质量问题的先驱,但当时并未被普遍接受。
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统计质量控制的推广应用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由于事后检验无法控制武器弹药的质量,美国国防部决定把数理统计法用于质量管理,并由标准协会制定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方面的规划,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并于1941~1942年先后公布一批美国战时的质量管理标准。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从注重产品的一般性能发展为注重产品的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等。
在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中要求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质量问题。
在管理理论上也有新的发展,突出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依靠企业全体人员的努力来保证质量以外,还有“保护消费者利益”运动的兴起,企业之间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A.V.费根鲍姆于60年代初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他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并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方面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质量管理发展史总体上讲随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质量管理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现在因应工业4.0+的时代的到来,质量管理更是发展上一个全新的平台①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操作者本人的技艺水平和经验来保证,属于“操作者的产品及质量控制管理”。
典型产品以手工业品,小规模加工品为主,产品质量由操作者自我控制,但受利益驱使和产能提升的要求,以及工业技术保证和历史等原因,操作者自我质量控制形同虚设。
自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特别是自1875年,到20世纪初,以F.W.泰勒为代表的“大规模生产的工厂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立“泰勒工作制度”。
泰勒先生本人也都先后在一些企业担任过技术,管理职务。
尤其是泰勒先生亲身参与流传于世的著名的铁铲铲煤动作分析,生铁搬运操作运行等,被后人誉为“工厂企业科学管理之父”。
正是由于泰勒先生的身体力行的技术,管理上的分析并形成理论,促使企业管理,尤其是产品质量检验活动,质量管理活动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是“工长的质量管理”。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条件),公差制度(见公差制)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有的直属于厂长领导,这时是“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上述几种做法都属于事后检验的质量管理方式。
在制造现场形成典型的检验站,检验线,甚至专门的检验车间,以大量的人力投入专业检查期望淘汰不合格品,这是一百多年前的制造企业现场的景象。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单一产品或少品种产品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典型的案例是福特T型汽车单一产品连续生产十九年)。
那些率先成为工业化大国同步开始研究企业管理,尤其是各种质量控制理论和方法,并付诸实践。
并且由此阶段的质量管理发展的起源,可以看出质量检验,质量管理都基于产品技术,工厂过程技术分析的平台得以发展,分离,独立起来。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制造商开始注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早期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检验和调整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管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20世纪初,质量管理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原则和工具,如统计过程
控制、抽样检验和六西格玛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制造商能够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减少变异和浪费。
在20世纪中叶,质量管理领域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理论和模型。
其中
最著名的是爱德华·戴明博士提出的“戴明环”,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
这个模型强调持续改进和流程优化,为后来的
全面质量管理(TQM)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质量管理领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TQM)。
TQM强调在整个组织范围内推广质量管理理念
和方法,包括所有员工、过程和产品。
TQM的目的是实现持续改进、提高质量和生产力,同时满足客户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逐渐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供应链管理、六西格玛、精益生产、流程再造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使得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复杂的生产过程,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总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过程。
从早期的质量控制方法到现代的TQM和数字化质量管理,这个领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质量管理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组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质量管理发展史(一)工业时代以前的质量管理虽然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最原始的质量管理方式已很难寻觅,但我们可以确信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面临着各种质量问题。
古代的食物采集者必须了解哪些果类是可以食用的,而哪些是有毒的;古代的猎人必须了解哪些树是制造弓箭最好的木材。
这样,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质量知识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人类社会的核心从家庭发展为村庄、部落,产生了分工,出现了集市。
在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是天然产品或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确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庄逐渐扩展为商品交换,新的行业——商业出现了。
买卖双方不现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
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形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为质量担保书。
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即产品规格。
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这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
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这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
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来把关,因而又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
由于工厂具有手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
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
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二)工业化时代的质量管理20世纪,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
在过去的整整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质量管理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质量管理的一些重要里程碑:1. 工艺控制阶段:在20世纪初,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工艺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
这包括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调整来确保产品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2. 质量检验阶段: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质量检验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逐渐被引入。
通过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可以发现并修正产品中的缺陷。
3. 质量控制阶段:在20世纪中叶,质量管理逐渐从检验转向控制。
通过建立统计控制图和质量控制圈等手段,企业可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变异性,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4. 全面质量管理(TQM)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面质量管理成为主导质量管理的理念。
TQM将质量管理从单纯的产品质量控制扩展到全面的组织质量管理。
TQM注重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客户满意度。
5. 六西格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六西格玛作为一种管理方法被引入质量管理领域。
六西格玛通过精细的数据分析和过程改进方法,追求达到极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
6. 整体质量管理(TQC)阶段:整体质量管理是日本企业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管理思想。
TQC将质量管理作为企业整体管理的一部分,强调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和顾客导向。
7. 质量卓越管理(QEM)阶段:质量卓越管理是在TQ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
QEM强调追求卓越的质量水平,并通过创新和持续改进来实现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8. 质量认证体系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9000系列),推动了质量认证的发展。
质量认证体系的建立使得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的审核和认证来证明其质量管理水平和能力。
以上是质量管理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对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推动了质量管理的不断进步。
国内外质量管理发展史§1 质量检验阶段操作者质量管理:在20世纪以前,生产方式主要是小作坊形式,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检验者,制造和检验的质量职能统一集中在操作者身上。
工长质量管理:20世纪初,F.W.Taylor提出了操作者与管理者的分工,建立了“工长制”,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
这一变化强化了质量检验的职能。
检验员质量管理: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在管理分工概念的影响下,企业中逐步产生了专职的质量检验岗位、专职的质量检验员和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使质量检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在这一阶段,要实施有效的检验,必须对产品是否合格确立一个标准,这里必须提到两个重要的历史事实,一个是产品的标准化问题,一个是公差界限问题,因为这辆个问题的提出和实施为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
所谓标准化问题是指,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工厂工人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成千倍高于手工业工人,生产产品的大幅增长要求零部件系列化和标准化,从而达到互换性,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这一生产要求又促使了精密量具的生产和应用。
在18世纪40、50年代,美国的这种标准化生产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欧洲各工业国家的广泛关注。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一台机器再精密、调试得再准确、操作工人再熟练,但生产出来得产品质量特征不可能只取一个数值,这已由精密量具得使用而得到证明,这种认识是十分必要的,于是人们提出了公差界限的问题。
在1840年左右,美国提出生产者对装配的零部件精密度规定一个公差界限;1870年更加明确规定,超出公差界限即为不合格品,从而保证装配的零部件的通用性、互换性。
公差界限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反映了人们追求质量水平和经济性最佳组合的一种新思考。
质量检验阶段从操作者质量管理发展到检验员质量管理,对提高产品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质量管理的百年发展史质量管理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经历了检验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标准化四个阶段。
检验质量管理(Inspection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以前,从手工业产生开始就有了质量管理,有产品生产,就有对质量的要求。
这个时期,产品质量是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来保证。
20世纪初期,以泰勒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促使产品的质量检验从加工制造中分离出来,质量管理的职能由操作者转移给工长。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产品有了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公差制度也日趋完善,各种检验工具和检验技术也随之发展,大多数企业开始设置检验部门,这一时期是事后检验质量管理。
产品生产完成后进行事后检验,对控制不合格产品出厂是比较有效的。
但是这种方式不能有效防止不合格产品的发生,出了产品质量问题,有关责任也难以区分。
因此,随着生产规模的发展,其缺陷也越来越明显,不能有效预防不合格的产生,从而有效控制不良损失,通过对产品进行全检,缺乏效率,不能系统地解决质量问题。
统计质量管理(Statistical Quality Management)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成立两个课题研究组,一个是休哈特领导的过程控制组,他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并首创控制图工具,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的不合格产品的产生。
这从理论上实现了从事后把关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另一个小组,由道奇负责,他与罗明提出了统计抽样检验理论与抽检表。
SPC理论的提出把事后把关的质量检验发展到工序控制,强调了事前预防的管理。
但这一理论在提出之后并没有马上得到广泛的运用,直到二战,美国军方为了控制军品的质量在军工企业强制推广统计质量控制标准,并取得巨大效益之后,才开始在各民用企业广泛运用起来。
20世纪50年代,质量大师戴明系统科学地提出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质量和生产力的持续改进,强调大多数质量问题是生产和经营系统的问题,强调最高管理层对质量管理的责任。
质量管理的发展简史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从上古时期一直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工厂逐步取代分散经营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为止,受生产和经营模式的限制,产品质量主要依靠人为的经验、手眼等感官方面的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器测量而定,没有专门的质量从业人员。
后来在工业革命时期,这种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生产条件的需求。
于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质量开始崭露头角,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行业,出现在人类的社会舞台。
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不断更新,质量的含义也不断丰富和扩展。
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一般将质量管理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管理阶段20 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检验。
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种的检测设备和仪表,方式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
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
“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中间在加一个检验环节,以便监督、检查对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
这就是说,计划设计、生产操作、检查监督各有专人负责,从而产生了一支专职检查队伍,构成了一个专职的检查部门,这样,质量检验机构就被独立出来了。
起初,人们非常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将质量管理的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故被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
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
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
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
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其弊端就突显出来。
一些著名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质量检验的问题,尝试运用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来解决,使质量检验既经济又准确,1924年,美国的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成功地创造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使质量管理推进到新阶段二、统计质理管理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在短时期内解决美国300万参战士兵的军装规格,美国贝尔研究所的休哈特(W.A.Shewhart)对士兵的体型进行了分析,发现士兵的身高是服从正态分布的。
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历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由于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的扩张,出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和复杂的组织结构,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导致了许多产品质量低劣、不合格,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20世纪初期,质量管理开始引入科学管理的概念和方法。
著名的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强调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过程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1920年代,统计学家沃尔特·A·谢傲挑战了传统的质量控制理念,提出了“统计质量控制”的思想。
他的观点是,质量管理应该建立在数据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过程的测量和控制,减少变异性,提高产品质量。
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和工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企业开始引入美国的质量管理经验,通过持续改进和质量控制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20世纪50年代,日本企业家土光敏夫提出了“质量控制圈”的概念,强调全员参与、全员质量意识的重要性。
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日本各个行业,将质量管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0世纪60年代,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开始出现。
此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着手制定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标准,以促进全球贸易的顺利进行。
1987年,ISO发布了第一版的ISO 9000系列标准,标志着现代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式诞生。
这一系列标准包括了质量管理原则、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指南等内容,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国际认可的质量管理框架。
随着时间的推移,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2000年,ISO发布了ISO 9001:2000版本,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更加聚焦于顾客满意度和持续改进。
2015年,ISO发布了ISO 9001:2015版本,进一步强调风险管理、组织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等方面的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一、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全面质量管理发展历史概述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
Feigenbaum)博士。
1961年,他出版了一本著作,该书强调执行质量只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的概念和承担质量的责任。
因此,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质量改进计划,从而以最为经济的水平进行生产与服务,使用户或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
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四个发展阶段从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开始,世界各国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方法、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和发展。
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日本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1950年,戴明博士在日本开展质量管理讲座,日本人从中学习到了这种全新的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当时,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和概念并没有像如今一样被完整地提出来,但是它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到1970年,质量管理已经逐步渗透到了全日本企业的基层。
◆质量管理中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企业从质量管理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充分认识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好处。
日本人开始将质量管理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并广泛采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全面质量管理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得到标准化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198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把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标准化,并于1987年3月正式颁布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是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因此,我们通常所熟悉的ISO 9000系列标准实际上是对原来全面质量管理研究成果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上升到经营管理层面随着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往更高层次发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被提升到经营管理的层次。
质量管理的发展一、二十世纪前的质量检验思想人类历史上自有商品生产以来,就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检验。
这个阶段从开始出现质量检验一直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工厂逐步取代分散经营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为止。
这段时期受小生产经营方式或手工业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器测量而定。
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验者,且经验就是“标准”。
质量标准的实施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授手教进行的,因此,有人又称之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我国早在2400多年以前,就已有了青铜制刀枪武器的质量检验制度。
周礼《考工记》开头就写道“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
所谓“审曲面势”,就是对当时的手工业产品作类型与规格的设计,“以伤五材”是确定所用的原材料,“以辩民器”就是对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质量检查,合格者才能使用。
先秦时期的《礼记》中“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的记载,其内容是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名字,并设置了政府中负责质量的官员职位“大工尹”,目的是为了考查质量,如质量不好就要处罚和治罪。
当时的手工业产品主要是兵器、车辆、量器、钟、鼓等。
由于兵器的质量是决定当时战争胜负的关键,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因此,质量检验就更详尽严格。
如对弓箭,就分为“兵矢”、“田矢”和“旋矢”三类;对“弓”的原料选择规定“柏最好,其次是桔、木瓜、桑等,竹为下”,对弓体本身的弹射力、射出距离、速度、对箭上的羽毛及其位置等亦有具体规定。
这些规定都是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目的是要生产出高质量的弓和箭。
到公元1073年北宋时期,为了加强对兵器的质量检验,专设了军器监,当时军器监总管沈括著写的《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了当时兵器生产的质量管理情况。
据古书记载,当时兵器生产批量剧增,质量标准也更具体。
如对弓的质量标准就有下列六条:①弓体轻巧而强度高;②开弓容易且弹力大;③多次使用,弓力不减弱;④天气变化,无论冷热,弓力保持一致;⑤射箭时弦声清脆、坚实;⑥开弓时,弓体正、不偏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