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泄露扩散模型

泄露扩散模型

泄露扩散模型
泄露扩散模型

泄漏源及扩散模式

第六章泄漏源及扩散模式 很多事故是由于物料的泄漏引起的。 因泄漏而导致事故的危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料的泄漏速度和泄漏量。物料的物理状态在其泄漏至空气中后是否发生改变,对其危害范围也有非常明显的影响,泄漏物质的扩散不仅由其物态、性质所决定,又为当时气象条件、当地的地表情况所影响。 6.1常见泄漏源 泄漏源分为两类: 一是小孔泄漏:通常为物料经较小的孔洞,长时间持续泄漏。如反应器、管道、阀门等出现小孔或密封失效; 二是大面积泄漏:在短时间内,经较大的孔洞泄漏大量物料。如管线断裂、爆破片爆裂等。 为了能够预测和估算发生泄漏时的泄漏速度、泄漏量、泄漏时间等,建立如下泄漏源模型,描述物质的泄漏过程: 1.流体流动过程中液体经小孔泄漏的源模式; 2.储罐中液体经小孔泄漏的源模式; 3.液体经管道泄漏的源模式; 4.气体或蒸汽经小孔泄漏的源模式; 5.闪蒸液体的泄漏源模式; 6.易挥发液体蒸发的源模式。 针对不同的工艺条件和泄漏源情况,应选用相应的泄漏源模式进行泄漏速度、泄漏量、泄漏时间的求取。 6.2 流体流动过程中液体经小孔泄漏的源模式 系统与外界无热交换,流体流动的不同能量形式遵守如下的机械能守恒方程: (6—1)式中:P——压力,Pa; ρ——流体密度,kg/m3; α——动能校正因子,无因次;α≈1 U ——流体平均速度,m/s; g ——重力加速度,g = 9.81 m/s2; z ——高度,m; F ——阻力损失,J/kg; W s ——轴功率,J; m ——质量,kg。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密度ρ恒为常数,有:

(6—2)泄漏过程暂不考虑轴功率,W s =0,则有: (6—3)液体在稳定的压力作用下,经薄壁小孔泄漏,如图6.1所示。 容器内的压力为p1,小孔直径为d,面积为A,容器外为大气压力。此种情况,容器内液体流速可以忽略,不考虑摩擦损失和液位变化,可得到: 式中,Q为单位时间内流体流过任一截面的质量,称为质量流量,其单位为kg/s。 考虑到因惯性引起的截面收缩以及摩擦引起的速度减低,引入孔流系数C0,则经小孔泄漏的实际质量流量为: kg /s(6—7) 式中:Q——质量流量,kg / s; A——泄漏孔面积,m2; C0——孔流系数; p1——容器内的压力,Pa; ρ——流体密度,kg / m3。 C0的取值: 1、薄壁小孔( 壁厚≤d / 2 ),Re > 105C0 = 0.61 2、厚壁小孔( d / 2 < 壁厚≤4d ),或在孔处伸有一段短管(见图6.3 ) C0 = 0.81 3、修圆小孔( 见图6.2 ) C0 = 1

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研究进展

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研究进展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应用受到物理化学特征、污染源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综述了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适用的范围,分别阐述了ISC、AERMOD、ISCST、ADMS等适用于中小尺度的和CALPUFF等应用于大尺度的不同大气污染扩散模式的研究进展。 标签:大气污染;扩散模式;空气质量 1 引言 工业污染源的排放对大气环境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及生活。但由于高成本和相关实验的难度,对污染物浓度进行准确的动态分布监测不是十分可行,因此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被广泛用来模拟预测污染物的扩散分布情况,评估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结合污染物浓度和气象资料定量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特征。最初,模式的研究理论核心是高斯扩散理论,应用范围是小尺度。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和计算机的发展,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突破了高斯扩散理论均匀平稳湍流的限制,可以求解非均匀、非定常的污染物扩散问题,且模式的适用范围向中尺度、大尺度扩展。目前,数值计算已经成为研究的主流方法,研究范围也在逐步扩大。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应用受到地形、气象、大气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征、污染源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的扩散模式都有各自不同的考虑因素和适用范围,选择恰当的扩散模式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污染物的扩散及分布,用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目前,己经有许多发展成熟的污染物扩散模式应用于不同尺度的污染物扩散研究,其中不少模式经过验证都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尤其以高斯类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 2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的类型 近年来针对工业点源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应用,结合模式的理论核心以及应用特征,目前常用的扩散模式以高斯公式、拉格朗日方法、欧拉方法为基础。高斯模式是半经验型扩散模式,假定下风向的污染物浓度符合正态分布,是很多实用模式发展的基础。基于高斯理论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尺度的研究区域,其中适用于中小尺度的有ISC(Industrial Source Complex Model)、AERMOD (AMS/EPA Regulatory Model)、ISCST (Industrial Source Complex Short Term Model)、ADMS (Advanced Dispersion Modeling System)、ADMS-Urban等,应用于大尺度的有CALPUFF等。拉格朗日方法是用来跟随流体移动的粒子来描述污染物浓度及其变化。它是一种描述污染物分布的自然方式。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中,适用于中小尺度的有LS (Lagrangian Stochastic Model)、TAPM (the Air Pollution Model)、LPM

创新扩散理论

創新擴散理論 Theory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事業管理所 研究生 張雅卿 摘要 擴散到底是什麼,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它的應用。有些人常不解為什麼一項好的發明,或一個可以造福個人或眾人的觀念,在推廣的時候,沒有想像中的容易;而相對不好的產品,卻可以繼續大行其道。 進步的科技與快速的研發,加速產品生命發展的腳步,更激烈了市場爭戰情勢,企業須不斷進行創新以取代進入衰退期的產品與事業、降低所面對之風險。然而並非所有創新事物皆得以為廣大市場所接受,曾有學者估計過, 新產品上市時的失敗率約為75% ,於僅有四分之一的創新可能成功的情況下,企業進行商情分析時莫不謹慎,有鑑於此,許多學者紛紛投入潛在市場的預估、新產品採用與擴散行為之研究,所以在此心得中,主要會針對企業的角度,探討創新擴散理論的應用。 一、為何要創新 「創新」是一種可以使企業資產再增添新價值的活動。當前企業普遍採行的持績改善,自廣義的定義,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創新」,亦即企業的創新活動在本質上就包含持續改善產品、製程、客戶服務等 (陳志龍,2005)。 近年來,隨著網路及通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使得全球的經貿環境快速的變化,顧客的需求朝著多元化及個人化發展,市場區隔化越來越明顯,使得產業競爭更加激烈。當企業降低成本的效用偏低、企業的獲利空間有限時,提升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藉以區隔市場其他產品以創造利基市場的創新活動,就成為企業一項最好的競爭優勢。因此企業若要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掌握競爭優勢,企業本身就要不斷地創新,利用創新來加強企業競爭力與適應力。「不創新,即滅亡」已成為今天企業奉為圭臬的一種說法。創新雖有較大的風險,但若企業不敢冒這種風險以創造未來世界,其實是冒另一種看不見的更大風險。

推荐-基于修正高斯扩散模型的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探究 精品

基于修正高斯扩散模型的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探究 (标题,3号黑体) 摘要(4号黑体) (小4号宋体)本文基于修正的高斯扩散模型,针对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考虑到重金属的传播特征,建立了一系列逐步完善和精确化的数学模型,很好地解决了重金属污染物分布、污染程度评价及污染源确定的问题。 对于问题一,首先利用MATLAB软件分别做出了8种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等高线空间分布图。然后综合使用内梅罗单因子和综合因子指数法评价该城区不同功能区域的污染程度。具体过程如下:先对每个取样点使用内梅罗单因子指数法确定其污染程度,再按功能区域的划分将监测点分为5类,对每一类都使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便可得到各区域综合污染指数,其中综合指数的大小反映了污染程度的轻重。结果显示该城区5个功能区域的污染程度从重到轻的排序依次为:工业区>交通区>生活区>公园绿地区>山地区。 对于问题二,使用主因子分析法研究各功能区的重金属污染原因。通过使用SPSS 软件处理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对于工业区来说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于交通区来说造成区内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放的气;对于生活区来说造成其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垃圾的废弃及来自工业区和交通区的废气污染;对于公园绿地区来说造成其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来自工业区与交通区的废气污染以及植物 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山地区域污染较轻气污染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对于问题三,首先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传播特征,得到了重金属有如下几种基本运动方式:随介质迁移的传播运动、分散运动、被环境介质吸收或降解、沉积、传播中转化。其次考虑到重金属污染物传播过程与流体介质的不同,对适用于流体的高斯模型进行了修正,得到了能反映本题要求的修正后的高斯扩散模型。接着对修正后的高斯扩散模型微分方程组进行了求解,得到了3个主要污染源的位 对于问题四,首先评价问题三中所建立模型,模型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了重金属的传播特征,对求出污染源非常有效;缺点在于未能考虑当地降雨及常年风向等影响重金属污染传播的因素,对污染的预测不能很好反映。鉴于此,在改进模型时增加收集当地降水及常年风向这两项信息。最后在改进模型时给原微分方程组增加降水和风向两个控制因子,通过求解改进后的微分方程组,相信会得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结果。 关键字:内梅罗指数法主因子分析修正高斯扩散模型

创新扩散案例

创新扩散案例 【篇一:创新扩散案例】 (一)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是由罗杰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媒介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侧重大众传媒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一个创新扩散过程至少包含5个环节:知晓、劝服、决定、实施和确定。罗杰斯将采纳者分为五类:创新者、早期采纳者、前期追随者、后期追随者、迟钝者。①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创新扩散的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大众传媒与人际交流的结合是新观念传播和说服人们利用这些创新的最有效途径。② (二)以微信的推广应用解析创新扩散理论的依据 2010年起中国移动互联网业兴起了一场“对讲潮”,多种移动通信软件(如:微信、米聊、kiki和talkbox等)受到用户欢迎。③腾讯旗下的微信成了其中的领军者。它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 微信的成功推广几乎囊括了创新扩散研究的主要元素,学生群体在接受这一新兴通信软件的过程中,会受到大众传播媒介、周边同学朋友和微信自身特性等因素的影响。相较而言,大学生群体中微信的推广更符合创新扩散理论模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时间为2012年4月28日至5月5日,调查对象为重庆市主城三所高校的本科生。以配额抽样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其中16名学生使用微信时间超过一年,属于早期使用者,因此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 研究发现 在被调查者中有73%的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微信,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微信的现象比较普遍。 (一)知晓阶段 1.早期使用者获知微信的渠道 16位微信的早期使用者在微信推出后两个月内就开始使用,此种行动不是因为受到他人影响,而是因为大众媒介对微信的推广信息引

气体泄漏及扩散计算

学号: 07412225 常州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2011届) 题目重气泄漏扩散模拟及应急救援 学生薛云龙 学院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安全072班 校内指导教师王新颖专业技术职务讲师 校外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职务 二○一一年六月

重气泄漏扩散模拟及应急救援 摘要:重气泄漏扩散事故是经常发生且危害较大的一种事故形式,由于重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重气往往沿地面扩散,泄放物质进入人体将引起中毒事故,若泄放物质被点燃或引爆将引起大规模的燃烧爆炸事故。虽然人们对重气泄漏扩散所造成的危害十分重视,但由于缺乏足够有效的数据来提供人们作风险评估及预防改善措施,因此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是必要的。应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管理,强化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教育。分析了泄漏扩散事故的七大影响因素,提取并建立了泄漏事故模式,并对各种事故模式的泄漏机理和发生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试验研究得出在实际环境中大气主导风的风速,泄漏方向对气体扩散浓度分布有重大的影响,泄漏气体在下风向扩散的最快。静风时,随着时间的增加,空间各点的浓度有升高的趋势;在稳定风流中,空间各点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不明显,可以认为是稳态的。泄漏的气体在下风向扩散的最快,在现场一旦发生天燃气泄漏,应综合考虑泄漏源的方向和该点当时的风向,风速等因素,及时准确预测泄漏气体可能扩散到危险区域,做好应对措施。 关键词:相似理论;泄漏模型;泄漏扩散模式;示踪法;重气;应急救援;

Heavy gas leak dispersion modeling and emergency rescue Abstract : As it is well-known, many industrial and domestic gases are toxic and flammable are stored in highly-pressurized vessels at liquefied state with ambient temperature. If there is by chance a sudden release, it often forms heavy-than-air vapour. The accident release and dispersion of toxic and flammable heavy gas can present a serious ris k to the public’s safety and to the environment. Disease may be caused when the flammable heavy gases are lit. Although 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hazard of heavy gas dispersion, effective data of filed experiments are still insufficient to make risk assessment and precaution.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hemical system in produ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process, should first consideration and control of hazardous chemical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ak diffusion process performance. Subjective factors, equipment inherent defect caused by leakage on China's chemical system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accident.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production safety producer. Analysis of the seven factors affecting diffusion of leakage accident, to extract and established the patterns of the leakage accident, and various and leakage accident modes mechanism and the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practical environment atmosphere that dominated the wind, the wind of gas leakage direction sprea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has enormous influence on the spread of gas leakage next wind fastest. Static, as time flies, the space increased concentration of the each point of the trend. In the stable romantic, space the concentration of each point does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over time, can be considered a steady. Leak gas diffusion next wind fastest, on the site once produce natural gas leak,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the direction and point source leaking the wind direction, wind speed at factors such as timely and accurate prediction leakage, gas may be spread to dangerous area, completes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heory of similarity; Leakage model;Leakage diffusion mode;Trace method; heavy gas;Emergency rescue

新传理论17:创新与扩散

新传理论17:创新与扩散 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研究报告《创新与普及》,不仅补充修正了两级传播、发展了多级传播模式,还提出了关于新事物传播的重要理论——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 提出背景 (1)早期阐释者: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和佩姆伯顿 塔尔德提出“模仿法则”,集中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知晓、权衡,然后做出决定——接受还是抛弃某个文化特质。他认为,人类通过一系列的“暗示”过程,将事物的特性与人类“欲求”联系起来,这一决策过程存在某种“模仿法则”。 佩姆伯顿认为,创新被采用的基础是人们之间以某种形式的“文化互动”表现出来的偶然现象。他发现了某种特殊的S型采用曲线——正态积累曲线,生物增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等都存在着某种普遍的规律。他认为,“某个特质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之所以呈现上述分布形式,是因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互动正好符合正态分布的条件。” (2)美国田园社会学的杂交玉米实验 社会学家布莱斯·瑞恩和尼尔·格罗斯(Bryce Ryan & Neal Gross)在衣阿华州艾奥瓦两个社区的农民中进行了推广杂交玉米种子的研究。他们选择两个社区对种植玉米的农民进行个人访问,试图解释为什么农民会改变种植习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决策产生了什么影响等问题。综合分析统计结果,研究者发现:创新的采用取决于既存的人际联系和对媒介的习惯性接触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理论内容 1962年,罗杰斯(Everet M. Rogers)和休梅克(Pamela Sheomaker)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等新事物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创新的扩散》。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补充,重点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以及如何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1)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主意的信息被传播。通过一个社会构建过程,某项创新的意义逐渐地显现。 (2)罗杰斯把采用创新的决定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扩散模型

2 扩散模型 2.1 高斯模型 燃气泄漏后会在泄漏源附近形成气团,气团在大气中的扩散计算通常采用高斯模型。高斯模型的基本形式是在如下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1、9]:假定燃气在扩散的过程中没有沉降、化合、分解及地面吸收的发生;燃气连续均匀地排放;扩散空间的风速、大气稳定度都均匀、稳定;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服从正态分布。 泄漏燃气相对密度小于或接近1的连续泄漏采用高斯烟羽模型。以泄漏点为原点,风向方向为x轴的空间坐标系中的某一点(x,y,z)处的质量浓度计算公式如下[9]: 平均风速>1m/s时: 平均风速=0.5~1m/s时: 平均风速<0.5m/s时,假设气团围绕泄漏点浓度均匀分布,则距离泄漏点r 处的燃气质量浓度为: 式中ρ d (x,y,z)——扩散燃气在点(x,y,z)处的质量浓度,kg/m3 x、y、z——x、y、z方向上距泄漏点的距离,m u a ——平均风速,m/s δ x 、δ y 、δ z ——x、y、z方向的扩散系数,m

h——泄漏点高度,m ρ (r)——距离泄漏点r处的燃气质量浓度,kg/m3 d r——空间内任意一点到泄漏点的距离,m a、b——扩散系数,m t——静风持续时间,s,取3600的整数倍 扩散系数可查HJ/T 2.2—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得到。2.2 重气扩散模型 液化石油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属于重气。该类气体泄漏时在重力的作用下会下沉,这时使用高斯模型计算的结果会使泄漏燃气扩散速度偏大,泄漏源附近的浓度偏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入最早由Van Ulden提出,并由Manju Mohan等发展的箱式模型[1]。箱式模型分为两个阶段:泄漏后的重气扩散阶段和重气效应消失后的被动气体扩散阶段。 重气泄漏后首先是重气扩散阶段。在这个阶段,重气云团由于重力作用逐渐下沉并不断卷吸周围的空气,在卷吸空气的同时,气云受热,最终当重气云团与空气的密度差<0.001kg/m3时,可认为气云转变成中性状态。 随着重气的继续扩散,气云所受的重力不再是影响扩散的主要因素,而大气湍流扩散逐渐占主要地位,这时便是被动气体扩散阶段,可以应用高斯模型计算泄漏燃气的扩散。 3 结论 使用泄漏模型可以计算出燃气泄漏的理论量,此量为扩散计算提供基础数据,可以依据此量分析泄漏后的扩散范围以及预测评价事故后果。使用扩散模型可以对燃气泄漏后的危险区域进行预测。泄漏模型和扩散模型都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应该根据泄漏扩散的具体情况分析选择相应模型。

城市空气污染程度的分析和预测模型

城市空气污染程度的分析和预测 摘 要 本文讨论了有关城市污染程度、污染因素及污染扩散的问题。 对于问题一,本文主要从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体污染这三个面选取主要污染物,查阅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西安五座城市2007-2012年的年度平均污染数据,采用降维的思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减少变量个数,再借助Matlab 软件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分析知可选取前三个主成分作为衡量污染程度的标准,最后根据综合指标得到这五个城市的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庆、上海、北京、天津、西安。通过判断相关系数的大小,确定五个城市影响人们生活的主要污染因素是水污染,其四项指标依次为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和氨氮。 对于问题二,以北京市大气污染为例。首先,利用GPS 记录北京市14个城区观测点的位置,并查阅2013年污染指标2SO 、2CO 、5.2PM 与10PM 的污染数据,绘制出相应的空间浓度分布图,估计这四种污染物的大致污染源位置依次为:)100,110(附近、)83,130(附近,)85,125(附近和)80,132(附近;其次,根据污染扩散原理和方式,建立Cauchy 污染传播模型,根据各地区空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运用Matlab 软件对数据非线性拟合,得出扩散模型各参数的值,计算得出各项污染指标的污染源位置依次为:)3.97,5.115(,)3.85,2.128(,)8.80,1.129(和)6.87,5.125(;最后,比较污染物位置的计算值与实际值,发现误差相差较小,故模型建立较为合理。 对于问题三,分析西安市的主要污染——大气污染。收集西安市2014年4.1-7.31日的空气污染数据,根据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特点及AIC 定阶准则选取 合适的时间序列模型)11(ARMA , ,利用Matlab 软件对序列模型的各项参数进行估计并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并将模型用于数据预报。利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西安市未来10天的空气污染状况总体等级为良。 对于问题四,基于问题一、二、三对污染因素的分析和污染扩散的特点,主要从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治理净化已产生的污染物两方面,针对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噪声污染为相关部门提供合理化防治建议。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Cauchy 污染传播模型;时间序列模型;Matlab 软件

创新的扩散-罗杰斯

创新扩散模型是对创新采用的各类人群进行研究归类的一种模型,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在创新面前,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开放,更愿意采纳创新。这个模型也被称之为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或多步创新流动理论(Multi-Step Flow Theory)创新采用曲线(Innovation Adoption Curve)。 创新扩散:指一种创新以一定的方式随时间在社会系统的各种成员间进行传播的过程。“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提出的。 埃弗雷特?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而一项创新应具备相对的便利性、兼容性、复杂性、可靠性和可感知性五个要素。另一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则认为创新还应当包括“熟悉”这一要素。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 创新扩散包括五个阶段:了解阶段、兴趣阶段、评估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纳阶段。 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可以用一条“S”形曲线来描述。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 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条“S”形的曲线。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这个看似“势单力薄”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在罗杰斯看来,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创新事物并甘愿为之冒风险那部分人。这些人不仅对创新初期的种种不足有着较强的忍耐力,还能够对自身所处各群体的意见领袖展开“游说”,使之接受以至采用创新产品。之后,创新又通过意见领袖们迅速向外扩散。这样,创新距其“起飞期“的来临已然不远。 创新扩散理论是多级传播模式在创新领域的具体运用。这一理论说明,在创新向社会推广和扩散的过程中,大众传播能够有效地提供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而在说服人们接受和使用创新方面,人际传播则显得更为直接、有效。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这一观点已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 “S”形曲线理论在市场营销、广告推广、产品代谢以及媒介生命周期的研究方面都得到了承认,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1A数学建模城市污染物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评 阅 人 评 分 备 注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 摘 要 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进入土壤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等与日俱增,土壤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了解土壤污染物来源是切实有效地控制土壤污染,保障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本文针对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在合理的假设下,先绘制出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图;再根据单因子指数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分析方法对各功能区污染程度分析,说明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接着,在此基础上建立二维污染物空间扩散模型,采用搜索算法在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搜索出适量的样本点,再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对二维扩散模型进行拟合,求解相应的参数;最后通过对第三问模型优缺点的分析,建立时空扩散模型,更加精确反映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情况。 对于问题1,根据附件数据,调用Matlab 软件中的surf 函数绘制出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图,采用三维图像表示城区地貌特征,用灰度描绘该地受污染程度,清晰反映出在不同地貌,不同功能区的重金属污染物空间分布特点。选用单因子指数和内梅罗指数模型评价污染状况,运用Visual C++ 6.0编程计算出不同功能区单因子指数与内梅罗综合指数,由数据反映出工业区和交通区Hg 和Cu 严重超标,各功能区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工业区、交通区、生活区、公园绿地区、山区。 对于问题2,对各功能区的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分析推测该城市存在规模较大或者数量较多的Hg,Cu,Zn 严重超标的工厂。为进一步揭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对各个功能区的不同重金属污染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spss 软件计算出各相关系数,揭示了不同功能区内土壤表层重金属污染的不同来源,分析可得,交通区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排放,工业区污染主要来源于工厂的超标排放。 对于问题3,根据污染物扩散的特征,建立一维污染物扩散模型:2 2 () 0()x u Q x Q e σ -- =, 以此推广建立污染物的二维空间扩散模型:2 22 000()() (,)exp[]x x y y Q x y Q σ -+-=- ; 再运用搜索算法在局部极值点附近搜索适量样本点;采用多元非线性拟合方法对二维空间扩散模 型进行拟合,得到区域的最大值,即为污染源所在地,以Hg 的分布为例说明。 对于问题4,通过对上述模型优缺点的分析,进一步搜集相关数据,依据重金属传播所具有的富集性和不易分解性等特征,在空间分布模型的基础上引进时间变量,突出时间对于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建立时空扩散模型,以更好地研究地质环境的演化模式。 本文描述了城市土壤重金属在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含量分布、不同功能区各元素间分布格局的差异性、给出定量描述城区不同区域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评价模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及数据间相关性的分析推测不同污染物的来源,并根据重金属的污染物的传播特征,建立确定污染源位置的模型,为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土壤、改造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保障人类健康等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城市土壤 重金属污染 单因子指数 内梅罗综合指数 扩散模型 非线性拟

高斯扩散模式在瞬间排放空气污染物模拟中的应用

高斯扩散模式在瞬间排放空气污染物模拟中的应用 摘要:在文章中提出应用高斯模式模拟和预测在瞬间排放状况下空气污染等级,用FORTRAN 语言编写的高斯模式程序还可应用于区域污染影响评价中,模式不仅可以从GIS 中输入数据而且还可以应用GIS 格式输出结果。 关键词:高斯模式 空气污染 地理信息系统 瞬时污染源 浓度场 瞬间排放是指工业企业或电厂的事故性污染物排放,如贮油罐或输油管道发生事故等。排放的污染物污染了空气、土壤、地面及地下水,影响植被和影响环境。 模拟瞬间空气污染要求得到污染区域面积、污染浓度和等级、污染预测等。 本文提出用高斯模式的解析解来模拟和预测瞬间排放空气污染状况。基于烟羽扩散上的解析公式求解的高斯模式非常广泛的应用于评价区域污染状况。高斯数学模式作为一个污染物扩散的基础模式被国际原子能机构广泛推广。 从瞬间点源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其转换和扩散可以用以下的扩散方程来表示: t C ??+div(CV )=?(K ?C )+Ri +Q δ(t ?t 0)δ(x ?x 0)δ(y ?y 0)δ(z ?z 0) (1) 式中:C(x, y, z, t)为污染物浓度 V 为风速 K 为扩散系数 R 为污染物光化学转化率 Q 为污染物排放量

x 0, y 0, z 0为污染源相对坐标 在一定的风速和扩散系数条件下,公式(1)有其高斯扩散模式的解析解。 因此,污染物浓度值C 由点源污染源的高度H 决定。H 在高斯扩散模式中由下述公式计算: C (x,y,z,t )= )() 2(22 22 2 22 2 2/) 2(2/) (2/)(2/) (2 /3z z y x wt h H z wt h z vt y ut x z y x e e e e Q σσσσσσσπ-++--------+ (2) 式中:t 为时间 Q 为排放量 u ,v ,w 为风速分别在x ,y ,z 方向的分量 σx , σy , σz 分别在x ,y ,z 方向的扩散系数 h 为点源高度 H 为混合层高度 高斯模式中,假设X 轴与风向方向一致,Z 轴铅直向上,V=W=0。公式(2)可以转化为以下形式。 C (x,y,z,t )= )() 2(22 22 2 22 2 2/) (2/) (2/2/) (2 /3z z y x H z H z y ut x z y x e e e e Q σσσσσσσπ+------+ (3) 从公式(3)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烟团需要用不同的坐标系进行计算,当我们计算多源的污染浓度时,我们需要用到几个坐标系,这样计算起来很复杂。因此,公式(3)必须做相应的转化到同一个坐标系中。 我们建立一个相对的坐标系,I 表示原点,坐标轴为ξ和η(见1)。并以I 为原点建立第二个坐标系,LX 表示X 轴,其方向与风向

技术创新 扩散的理论 、方法与实践

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本书的特点和独到之处在于理论上的创新性和对现实经济问题研 究上的开拓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学术思想方面,鉴于技术创新扩散问题涉及技术创新的产生、流通、应用等一系列相互关联 的科学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用系统 分析方法加以研究,才能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因此,本书综合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 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 统一,同时注重吸收、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科学思想和研究分析 方法,去揭示技术创新扩散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二,在内容范围 方面,本书内容丰富、新颖,既介绍了国外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 成果,又反映了我国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进展;既有深入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模型方法研究,又有具体的有关地区、 行业和企业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特别是针对我国西部地区传 统产业企业采用高新技术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 创新性的见解,与国内外同类著作相比具有独到之处。 内容简介本书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弹论、方法和实践问题,介绍了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简史,对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代表性理论流派及其 演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梳理;讨论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宏观和微观模型,对其性质、模型参数估计和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一些新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并用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技术创新扩散机制和采用者的采用行为进行了 理论考橐和实证分析;介绍了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模式、政策措施和经验,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 历史、现状、制约因素、经验教训和发展机遇,并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新技术改 造传统产业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本书可供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理论工作者、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政府经 济和科技部门的管理人员、政策研究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事技术创新 活动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石油小孔泄露模型

燃气中的小孔泄漏探讨(转载) 泄漏检测技术2010-09-13 15:54:59 阅读1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摘要:论述了城市燃气泄漏模型(小孔泄漏模型、管道泄漏模型、其他泄漏模型)和扩散模型(高斯模型和重气扩散模型)的主要内容及适用条件。 关键词:燃气泄漏;泄漏模型;扩散模型 Discussion on Models for Gas Leakage and Diffusion PENG Shi-ni,ZHOU Ting-he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city gas leakage models(pore leakage model,pipeline leakage model and other leakage model)and diffusion models(Gaussian model and heavy gas diffusion model)are discussed. Key words:gas leakage;leakage model;diffusion model 燃气泄漏是燃气供应系统中最典型的事故[1]。在燃气的储存、输配及使用过程中,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泄漏,燃气泄漏后在空气等介质中扩散并积聚,当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火源会产生爆炸并引起火灾。燃气泄漏后果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泄漏量和扩散范围,而泄漏量又与泄漏源强度及泄漏时间有关。因此,燃气的泄漏强度和扩散范围是分析泄漏与扩散以及预测评价事故后果的基础和参考依据。本文针对城市燃气泄漏模型和扩散模型进行探讨。 1 泄漏模型 1.1 小孔泄漏模型 小孔泄漏模型适用于穿孔泄漏的情形,穿孔泄漏是指管道或设备由于腐蚀等原因形成小孔,燃气从小孔泄漏。常见的穿孔直径在10mm以下,对于穿孔直径在20mm以下的泄漏可以使用该模型。小孔泄漏一般是长时间持续稳定泄漏且具有泄漏点多、不易察觉、潜在危险大的特点。 对于小孔泄漏模型,按照其泄漏燃气相态的不同,可分为气体流泄漏、液体流泄漏和气液两相流泄漏3种形式[2]。 ①气体流泄漏强度[1~6] 较普遍的气态燃气泄漏强度的计算是按照伯努利方程推导所得,气体从孔口泄漏的强度与其流动状态有关。因此,要确定泄漏时气体流动属于声速流动(临界流)还是亚声速流动(次临界流),可以用临界压力比来判断: 式中β——临界压力比 p0——环境绝对压力,Pa pc——泄漏口燃气的临界压力,Pa

创新扩散模型及修正综述

2009年第2期 科技管理研究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M a n a g e m e n t R e s e a r c h 2009N o .2 收稿日期:2008-05-29,修回日期:2008-08-27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985工程二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专项基金资助 文章编号:1000-7695(2009)02-0017-03 创新扩散模型及修正综述 钱锡红1 ,徐万里 2 (1.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2.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摘要:在创新定义及创新分类的基础上,介绍影响较大的三个创新扩散模型,其中包括用来估计创新和模仿速 率的B a s s 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创新扩散网络模型,并针对模型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应用社会测量研究方法和事件历史分析方法对创新扩散模型加以修正。关键词:创新扩散;网络模型;空间自相关中图分类号:F 224 文献标识码:A 1 创新及创新的分类 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通常被定义为一个过程, 即新奇的想法、事物、惯例被创造、发展或再发明的过程(A i k e n 和H a g e ,1971;K i m b e r l y 和E v a n i s k o ,1981;R o g e r s ,1995;W a l k e r 等,2002)。然而,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想法的层面上,为了将某一新的想法转化为创新,还需要落实或切实使用这一想法(D a m a n p o u r 和E v a n ,1984;B o y n e 等,2005)。 已有的文献一般将创新归为三类: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辅助创新。产品创新被定义为新产品或服务,产品创新在操作层上发生,并影响组织的技术系统,且包括产品(有形的)或服务(无形的且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采用(K i m -b e r l y 和E v a n i s k o ,1981;D a m a n p o u r 和E v a n ,1984;N o r m a n n ,1991)。过程创新影响管理和组织,它们改变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影响规则、角色、规程、结构、组织成员间及环境与组织成员间的交流。因此,过程创新不会直接为用户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是间接地影响产品和服务的引入(D a m a n p o u r 等,1989;D a m a n p o u r 和G o p a l a k r i s h n a n ,2001)。辅助创新是“组织———环境边界的创新”(D a m a n p o u r ,1987)。在D a m a n -p o u r 的研究中,这种创新因其依赖于其它组织和参与者而区别于过程和产品创新,即成功地采用辅助创新依赖于组织外不受组织控制的因素。 创新扩散理论是用来解释新想法、新实践如何在组织内和组织间进行传播的理论,该理论根植于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市场学以及其它学科(H ?g e r s t r a n d ,1967;R o b e r t s o n ,1971;B r o w n ,1981;R o g e r s ,2003),并在某些方法上借鉴了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如:B a i l e y ,1975;M o r r i s ,1993)。R y a n 和G r o s s(1943)的开创性研究为扩散范式的构建打下了基础,V a l e n t e 和R o g e r s(1995)的研究表明,社会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对于采纳(a d o p t i o n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成百上千的扩散研究更细地考察了一系列的背景之下扩散的过程(R o g e r s ,2003)。近来更复杂的网络模型和技术的应用为扩散研究重新注入了活力,使我们可以更精确地研究扩散的过程。本文以下部分将介绍创新扩散的三个经典模型和相关的经验研究 2 创新扩散模型介绍 本节回顾网络扩散模型的发展,并指出这些模型的进步 之处。首先介绍从宏观层面来估计创新和模仿速率的B a s s (1969)模型及其改进;然后介绍有关空间自相关(S p a t i a l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 )的方法,该方法是用来估计相邻节点采用创新的程度,空间自相关导致了网络的自相关模型;最后本节讨论网络自相关的事件历史分析方法。2.1 B a s s 模型及其改进 关于扩散研究的一个共同发现是扩散的累计满足由简单的单一参数的l o g i s t i c 函数近似的增长形式,由下式刻画: y t =b 0+1 1+e -b 1t 式中,y 是采用者的比例,b 0是y 的截距,t 是时间,b 1 是待估计的比率参数。这一简单的模型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创新的增长速率,但其适用性受到很大的局限。随后B a s s (1969)和其它许多学者(如H a m b l i n ,J a c o b s e n 和M i l l e r ,1973;M a h a j a n 和P e t e r s o n ,1985;V a l e n t e ,1993)对以上模型进行了重要改良,即构造一个两参数模型: y t =b 0+(b 1-b 0)Y t -1-b 1(Y t -1)2 式中,y 是采用者的比例,b 0是创新的比率参数,b 1 是模仿的比率参数(刻画由于之前的采用者而采用的程度)。B a s s 模型加入了每个时点采用者的比例,因此对于由于人际网络说服而导致的增长可以给出更好的估计。该两参数模型可以用来预测扩散的期望水平(M a h a j a n 和P e t e r s o n ,1985),估计扩散的比率是由b 0(外部影响或创新)引起还是由b 1(内部影响或人际说服)引起(B a s s ,1969;H a m b l i n 等,1973;V a l e n t e ,1993)。但对于这些估计值的解释高度依赖于测量扩散的时间标度。 通过比较组间和(或)群体间的比率,这些比率参数的估计值可以用来研究与宏观层面扩散相联系的因素。例如,为了研究与不同国家行为传播相联系的因素,可以对不同国家的参数估计进行比较。然而,基于宏观层次的模型也是最不精确的,因为它假设完全的社会融合,每一个人都与其它的任何一个人交互作用(G r a n o v e t t e r ,1978;V a nd e nB u l t e 和L i l l i e n ,1997)。这些宏观模型对于彼此之间有联系的个人是否具有相同的行为并不进行测量。此外,地理学家对于创新是否在相邻的区域传播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2 空间自相关模型 空间模型不仅仅估计扩散比率,还测量人工制品、疾病、种植惯例和其它的行为如何在相邻区域进行传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