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班 第四组 创新扩散理论(修订版)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73
創新擴散理論Theory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國立嘉義大學生物事業管理所 研究生 張雅卿摘要擴散到底是什麼,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它的應用。
有些人常不解為什麼一項好的發明,或一個可以造福個人或眾人的觀念,在推廣的時候,沒有想像中的容易;而相對不好的產品,卻可以繼續大行其道。
進步的科技與快速的研發,加速產品生命發展的腳步,更激烈了市場爭戰情勢,企業須不斷進行創新以取代進入衰退期的產品與事業、降低所面對之風險。
然而並非所有創新事物皆得以為廣大市場所接受,曾有學者估計過, 新產品上市時的失敗率約為75% ,於僅有四分之一的創新可能成功的情況下,企業進行商情分析時莫不謹慎,有鑑於此,許多學者紛紛投入潛在市場的預估、新產品採用與擴散行為之研究,所以在此心得中,主要會針對企業的角度,探討創新擴散理論的應用。
一、為何要創新「創新」是一種可以使企業資產再增添新價值的活動。
當前企業普遍採行的持績改善,自廣義的定義,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創新」,亦即企業的創新活動在本質上就包含持續改善產品、製程、客戶服務等 (陳志龍,2005)。
近年來,隨著網路及通訊科技的蓬勃發展,使得全球的經貿環境快速的變化,顧客的需求朝著多元化及個人化發展,市場區隔化越來越明顯,使得產業競爭更加激烈。
當企業降低成本的效用偏低、企業的獲利空間有限時,提升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價值,藉以區隔市場其他產品以創造利基市場的創新活動,就成為企業一項最好的競爭優勢。
因此企業若要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掌握競爭優勢,企業本身就要不斷地創新,利用創新來加強企業競爭力與適應力。
「不創新,即滅亡」已成為今天企業奉為圭臬的一種說法。
創新雖有較大的風險,但若企業不敢冒這種風險以創造未來世界,其實是冒另一種看不見的更大風險。
二、擴散的應用擴散,就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擴散」簡單的說,就是在裝有清水的玻璃杯中,滴入一滴藍墨水,這一滴藍墨水擴散的情形。
藍色墨水的成分擴散到水分子之間的過程,就稱為「擴散」。
创新扩散理创新扩散理论是指创新在社会中传播和扩散的过程。
这个理论对于了解创新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创新扩散理论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新扩散理论的基本概念创新扩散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于1962年提出的。
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观点、新技术或新产品从最初的创造者传播到广大群体的过程。
创新扩散理论主要研究创新的传播速度、路径和影响力等问题。
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包括创新、扩散、创新者、采纳者和传播渠道。
创新是指一种新的观念、方法、产品或服务,它与已有的观念、方法、产品或服务有所不同。
扩散是指创新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接受过程。
创新者是指最早采用和推广创新的个体或组织。
采纳者是指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接受和采用创新的个体或组织。
传播渠道是指创新在社会中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二、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创新扩散的速度和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创新本身的特点、社会系统的特点、传播渠道的特点以及采纳者的特点是影响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
1. 创新本身的特点:创新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试验性和可观察性等特点会影响创新的扩散速度和范围。
相对优势越大、兼容性越高、复杂性越低、试验性越小、可观察性越强,创新的扩散就越快越广。
2. 社会系统的特点:包括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社会网络和社会制度等因素。
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会影响创新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社会网络会影响创新的传播路径和速度;社会制度会影响创新的推广和应用情况。
3. 传播渠道的特点:包括传媒、社交网络、教育机构等。
传播渠道的选择和使用会影响创新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不同的传播渠道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创新和不同的采纳者群体。
4. 采纳者的特点:包括个体的特征、态度和行为等。
个体的创新意识、风险态度、社会地位和信息获取能力等会影响创新的采纳行为。
创新扩散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市场营销:创新扩散理论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市场中的不同消费者群体,从而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创新扩散理论名词解释
创新扩散理论是一种用于探究如何使营销信息和创新能够传播出去的理论。
该
理论指出,一种创新产品要通过五个不同阶段(感知、评估、试用、确立和广泛采用)来传播并被消费者接受。
这五个阶段的顺序大致为:在感知阶段,消费者简单地知道这种新产品的存在;在评估阶段,消费者了解这种新产品的功能、价格以及性能;在试用阶段,消费者才真正使用这种新产品了解到,如果适合其它消费者,则有可能宣传给其他消费者;在确立阶段,它被已经接受,证明是有用的;最后到了广泛采用阶段,它被大部分消费者所熟知和使用,成为日常消费者基本采购范围之内的消费必备品。
创新扩散理论适用于一定的情况,如新进入市场的产品,而不太适合那些每日
小变动的产品,因为它们可能不会遭受这五个阶段的传播程序。
据研究表明,这种理论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学生可以通过创新扩散理论学习先进的知识,深入研究概念,并及时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和趋势动态。
学校也可以通过实施这种理论来发展学术课程,促进学科间的学术交流,进而推动创新性思维,从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创新扩散理论还有助于管理学校,以便教育规划更好地服务学生、家长和社会
组织。
首先,通过利用创新扩散理论,学校可以有效地将最新的技术发展、学术见解与技能素养引入课堂,从而更有利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其次,此理论还能帮助学校建立出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以有效地把学校的资源聚集起来,运用到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资源的价值,从而为学校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创新扩散理论是一种有助于加强高校管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
要机制,能够有效地实现传播的创新成果,从而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
“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E.M.Rogers)提出的。
罗杰斯给创新下的定义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事件或事物。
”从罗杰斯给出的这个定义看,学校教育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改革,实际上都是一种创新。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从传统的黑板到电子白板、从以讲为主到以学生实践为主……每一项教育改革,都带来新的观念、新的事物、新的挑战。
这些“新颖的观念、事件或事物”如何才能被学校的教师所理解,并由点到面、由少数人到多数人逐渐实践起来呢?罗吉斯提出“创新扩散理论”来予以回答。
罗吉斯认为,创新扩散包括五个阶段: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试验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
“革新者”就是那些敢闯敢干的人,是新观念的提出者或者新产品的制造者;受到他们的影响稍后跟进的这些人称为“早期采用者”,他们是相关群体的观念引领者,有自己的想法,受到人们的尊敬,能够敏锐地感受到“革新者”的所作所为,看出其中的价值,并开始效仿。
“早期追随者”和“晚期追随者”是在看到“早期采用者”的实践成果之后先后加入进来的人群,他们凡事都要深思熟虑,没有“早期采用者”的率先尝试,他们不会贸然去做任何的事情。
“落后者”是最为保守的一个群体,他们从来看不到改变的迫切需要。
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相关群体人数的10%~25% 时,扩散的进展会突然加快,扩散进入所谓的“起飞期”;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
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
这个看似“势单力薄”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
在罗杰斯看来,“早期采用者”就是愿意率先接受和使用创新事物并甘愿为之冒风险那部分人。
大众传播理论课堂作业题目:传播效果研究之“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又译成创新传播理论、创新散布理论、革新传播理论等,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 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
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扩散》一书。
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补充,重点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以及如何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内容提纲:◆创新扩散理论的提出背景◆创新扩散理论的集大成者◆理论的局限性和修正◆当下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一.创新扩散理论的提出背景1.起源——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创新扩散的问题引起人们注重自20世纪开始,创新的浪潮席卷全球,新观念、新工艺、新装置及大量外来的文化不断涌现,或从其他地方借鉴而来。
工业革命期间,创新的速度加快了,并且运输工具和传播手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40年代的电报、70年代的电话、20世纪初期的广播和电影,是原来口头传播流动的信息变成了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洪流。
信息、新产品、观念、技术开始相当快的速度到达使用者。
问题的提出:人们开始关注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一些新事物、新思想能得到承认并广泛采用,而另一些则被人忽视?2.发展——早起阐释者:法国社会学家加比尔·塔尔德和佩姆伯顿两种路径:一是,心理学角度,塔尔德提出的“模仿法则”,他在1890年提出“为什么同时出现的100个不同的新事物中——其中有单词、天马行空的思想和生产方法等——只有10个会广为流行,而90个则会被人们忘记?”塔尔德集中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知晓、权衡,然后走出决定,接受还是抛弃某个文化特质。
他认为,人类通过一系列的“暗示”过程,将“事物”的特性与人类“欲求”联系起来,这一决策过程存在某种“模仿法则”。
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重要的理论,主要是针对企业创新
和社会革新的专业学术稿,它试图从技术和商业的结合的角度出发,总结出能够应用于企业创新和社会革新的规律。
创新扩散理论包括了许多不同的概念,其中一个主要的概念是“曝光与感染”,这意味着在市场上一定部分的消费者看到了创新的技术,并且愿意尝试这种技术。
然后,曝光到技术、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大众会导致这种技术被更多的人接受。
此外,创新扩散理论还认为有一个可以增强创新技术在市场上更广泛传播的重
要因素——“社会影响力”,即一个人的创新行为会影响他的朋友,家人和同事。
同时,社会影响力亦可叠加,一旦创新的技术获得大众的认可,则可以使许多朋友也受其影响,进而实现技术在更广泛的市场上传播。
最后,一个可以帮助技术在市场上吸引更多客户的方法是“协同效力”,即创
新的技术和环境协同才能够发挥最佳效果。
举个例子,如果客户有足够的环境支持,比如充足的可操作设备、易操作的技术,而且还具有直接的落实方案,那么他们将会更容易地采用新的技术,而不是另一种技术,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活动。
总的来说,创新扩散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深刻理解如何将创新的技
术和产品更好地扩散,并使市场中充满活力。
根据这种理论,企业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曝光与感染、社会影响力以及协同效力——来制定具体的技术传播策略,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